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金观平:为“两山”转化注入更强动能
中国经济网· 2025-08-17 09:45
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发展 -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该理念于2003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 [1] - "两山"理念推动中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22年底森林覆盖率超25%,"十四五"以来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 [1] - 202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1] 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 - 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手段,制定跨区域跨要素保护规划 [2] - 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碎片化治理难以支撑高品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 [2] - 需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当前存在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瓶颈,需通过碳汇交易平台、"两山"银行等创新模式破解 [2] - 数字技术可赋能生态产品生产、核算、管理全链条,建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运行模式 [2] - 多地已形成"生态+"复合产业、生态金融、市场化交易等多元化价值实现路径 [2] 制度保障与政策创新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2023年6月实施,建成全球投入力度最大、覆盖最广的生态补偿机制 [3] - 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显著提升治理效能,需持续强化法治保障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3] - 需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发挥多方协作乘数效应实现生态富民 [3]
学习手记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读懂“两山”理念的为民宗旨
经济网· 2025-08-17 09:40
"两山"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浙江安吉余村从过度采矿导致环境恶化转变为"卖风景"致富,好环境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5] - 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 [5][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 -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环境就是民生"的导向 [6][11] - 通过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等行动,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普惠生态产品 [11] 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 福建军营村通过绿化造林改善生态,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贫困村转变为富裕村 [12] - 河北正定滹沱河荒滩变宝滩、浙江李祖村通过"千万工程"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路径 [12] 理念的实践案例 - 山东日照海岸通过生态修复建成阳光海岸绿道,成为市民休闲胜地,获肯定为"得民心之事" [10] - 陕北知青经历促使领导人形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知,推动后续生态治理政策 [8][9]
为“两山”转化注入更强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8-17 06:30
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发展 -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该理念于2003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 [1] - 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 [1] - 202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 - 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实施分区分类施策 [2] - 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制定跨区域、跨要素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多地通过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两山"银行等创新模式,形成"生态+"复合产业、生态金融、市场化交易等多种转化路径 [2] - 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可赋能生态产品生产、核算、管理全环节,建立全链条覆盖的生态产业化运行模式 [2] 生态保护制度创新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2023年6月实施,推动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 - 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林长制显著提升了山川河湖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3]
全国生态日活动在京举行,20项成果亮相展现生态治理成效
南方都市报· 2025-08-16 20:30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 - 中国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超过26%,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1%的经济增长,节能1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近30亿吨 [4] 能源结构转型 - 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5.9%提高至19.8% [3]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24年6月底达21.5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9.2% [3] - 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3][4] 绿色产业发展 - 培育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 [2] - 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连续10年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3] - 中国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出口国和投资国,为全球碳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3] 科技创新成果 - 发布"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涵盖饮用水安全、黄河治理、海上风电、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 [5] - 具体成果包括《中国植物志》编研、黄河调水调沙理论、海上风电开发技术、工业烟气治理技术等 [6] - 中国技术和产业推动全球光伏、风电项目成本分别下降超过80%和60% [4]
专访丨中国持续为世界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访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农村大学教授鲁维亚·韦格纳
新华网· 2025-08-16 20:2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 -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持续为世界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1]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全球推动绿色发展的愿景相一致 [1] - "两山"理念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三大目标高度契合 [1] 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 中国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行了系统性长期性战略部署 [2] - 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大量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重要水资源 [2] - 森林覆盖率2024年达到25%以上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2] - 中国目标是建立不将经济与生态对立起来的模式将这两方面视为可持续发展同一方程式的组成部分 [2] 中巴生态合作与经验借鉴 - 中国"两山"理念和相关实践与巴西的生态行动有高度契合之处 [2] - 巴西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近年来在保护亚马孙雨林方面取得成效并致力于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2] - 中国在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和绿色技术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 - 中国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的"中国山水工程" [2] -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可持续农业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对巴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中巴南南合作潜力 - 中巴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2] - 未来两国可在公共政策科研合作社区参与等方面建立更紧密联系 [2] - 可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 [2] - 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中巴可在多边舞台上加强协作 [3] -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出更多共同声音 [3]
8地共建“两山”朋友圈 门头沟举办第三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
新京报· 2025-08-16 18: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 - 论坛以"生态共融·和谐共生"为主题,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议题 [1] - 门头沟区森林覆盖率达48.64%,林草覆盖率位居全市榜首,PM2.5浓度从2019年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6微克/立方米 [1] - 门头沟区创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导向机制,2024年可比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359.7亿元,较去年增加2.21亿元,增幅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 [1]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门头沟区培育"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商圈等文旅品牌,2024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性降至2以下 [2] - 构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中关村门头沟园年度总收入从2020年415亿元增至2024年预计1076.1亿元 [2] - 永定河山峡段治理、"百泉复涌"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保持"优"级 [1] 跨区域生态协作 - 门头沟区联合7地政府启动"两山"朋友圈,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深化合作 [2] - 各方将建立会议互邀、调研互访等机制,共同探索打造"两山"实践城市示范联盟 [2] - 门头沟区携手京津冀伙伴深化生态保护协作与绿色产业联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学习手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读懂“两山”理念的为民宗旨
新华社· 2025-08-16 12:02
绿色发展理念 - 浙江安吉余村从过度采矿导致环境破坏转变为通过生态旅游实现致富,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成果[1] - 山东日照北部海岸通过生态修复建成阳光海岸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场所并获肯定[4] -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从乱砍乱伐导致生态退化转向种植茶叶水果并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6] 生态经济转型案例 - 河北正定滹沱河畔荒滩通过以林还林改造成为当地致富资源[6] - 浙江义乌李祖村从脏乱差贫困村通过"千万工程"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6] - 新时代实施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等行动直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5] 生态与民生关联 - 生态环境保护被定位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直接关联百姓生活品质提升[2] - 生态惠民政策导向推动环境治理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如绿道建设获"得民心"评价[4] - 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与生态改善直接相关,带动农民增收[6] 历史实践基础 - 陕北知青经历形成对生态破坏导致贫困的深刻认知,奠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雏形[3] - 厦门军营村1986年即开始探索水土保持与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6]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央广网· 2025-08-16 10:17
绿色发展成效 - 中国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 [1]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 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1] 生态环境指标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 [1] - 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0.4% [1] - 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2% [1] 生态保护举措 -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覆盖315万平方公里 [2] - 建设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2] - 提前完成"十四五"红树林营造目标 [2] 绿色发展路径 - 美丽城市 美丽乡村 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建设加速推进 [2] -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深化 [2]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9: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学习卡 | 习近平: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6 09:11
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 - 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三江源)完成确权登记,获得法律意义上的"户口本" [1] - 国家公园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保护代表性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 [3]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保护网络并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 [5] 生态系统修复与监管 - 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3] -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并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 [7][8] - 坚决杜绝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禁止借生态建设名义破坏生态的行为 [8] 生态价值转化与绿色发展 -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9][10] - 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保护者回报机制 [10] - 植树造林被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环节,提出"增绿即增优势,植树即植未来"的发展理念 [12] 全民参与生态建设 - 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的关联性,需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 [13] - 动员干部群众参与造林绿化,通过代际接力持续增厚"绿色家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