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牧草
icon
搜索文档
草原肉库 生态奶罐 绿色草都锡林浩特市:“三驾马车”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内蒙古日报· 2025-11-19 10:31
文章核心观点 - 锡林浩特市正通过聚焦“草原肉库”、“生态奶罐”、“绿色草都”三大定位,以肉业、奶业、草业为驱动,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1] 草原肉库建设 - 以种业振兴为抓手,通过构建“繁育中心+扩繁场+肉羊核心群”联合育种体系提升乌珠穆沁羊品质,已建成种畜繁育中心1处、扩繁场12处、核心群78群,年供种能力达3000只以上 [2] - 肉牛品种改良同步推进,已建成种牛场2座,拥有西门塔尔牛核心群14个及华西牛育种群5处,推动肉牛产业链升级,牧民案例显示华西牛出栏均价从去年超1万元上涨至今年每头1.8万元 [3] - 科学布局“两区一带一心”现代化格局,包括北部肉羊纯种繁育核心区、南部肉羊经济杂交示范基地、锡林河流域高端肉牛养殖产业带及市郊精深加工核心区,以实现草畜平衡和产业生态双赢 [3] 生态奶罐发展 - 以产业园区为核心推动奶业全链升级,首放食品产业园区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5.9万平方米生产空间,奶酪文化产业园引入标准化设备,目前年产奶制品约2.8万吨,涵盖13大类30余项产品 [4] - 产业链延伸至“牧业+文旅”融合,奶酪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园区,年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两大园区已入驻商户18家,2024年产值约8000万元,2025年1-8月产值达6400万元 [5][6] - 基层党组织引领合作模式,新成立农牧业公司通过“统销直销+电商”帮助牧户销售产品,已助5个小作坊销售30余万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并计划2025-2027年投资3亿元建设200亩奶酪产业聚集区 [6] 绿色草都守护 - 毛登牧场作为重要饲草料基地,通过生态保护建设36万亩生态园区,实行全封闭管护,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62%,牧草种类从50种增至200多种,今年预计打草1.6万多吨 [7][8] - 科技赋能饲草供应,水培牧草大棚采用自动化设备,每天可产2.5吨牧草,满足3000只羊日食需求并节省一半饲养成本,构建起“天然草场为主、科技饲草为辅”的供应体系 [9] - 牧草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使用双刀打草机、高密度捆草机等设备提升工作效率,保障“绿色草都”成为草原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发展粮仓 [7][9]
“草原生态好,牧草获丰收”
人民日报· 2025-09-29 06:28
牧草生产与收割 - 呼伦贝尔草原3000多万亩天然打草场实现丰收 [1] - 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效率,过去千亩草场需四五人工作1个月,现仅需两三天即可完成 [1] - 每年8、9月份为打草季,牧民忙于割草、晾晒、打捆 [1] 牧草质量与生态保护 - 呼伦贝尔草原牧草质量高,可保障牲畜越冬并销售至附近缺草地区 [1] - 实行严格草原保护制度,推动生态保护与生产利用相协调 [1] - 牧草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通过品种优化生产优质牧草,很受牧民欢迎 [2] 政策与技术支持 - 在4个旗推广打草社会化服务体系 [1] - 在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下,基地采取定制化配置解决各类草地用种需求 [2] - 强调继续保护生态环境,让草原生态越来越好 [2]
(乡村行·看振兴)草原添绿意 牧民保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09:58
合作社经营模式 - 宝力根花嘎查采取党支部带头领办合作社模式,鼓励农牧民以草场入股,整合分散牧场为联户打草场,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 - 扎赉特旗成立"五大"合作社,探索形成"土地入股"、"羊草分红"、"牛舍租赁"、"盘活旅游"等模式,促进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有序流动 [3] - 诺门罕布日德嘎查成立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全体353名牧民变为股民,集体草场和经济性资产资金移交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9] 经营成果与分红 - 宝力根花嘎查今年牧草总产量达104万余斤,产值达41.58万元,户均分红3800余元 [3] - 诺门罕布日德嘎查为200余户牧民分放1万捆饲草,并拥有集体经济牛200头、羊850只 [5][9] - 诺门罕布日德嘎查将牛群承包给牧户,牛价高时每头牛每年为集体创收2000元;羊群以每户100只承包到户,新生羊羔按8:2比例分配给牧民和嘎查 [9] 牧民收益与反馈 - 宝力根花嘎查村民敖长岁以45亩草场入股合作社,今年分到1.5万斤牧草,收入比去年翻了三番 [2] - 诺门罕布日德嘎查自2015年起每年发放价值100万元以上集体草场饲草,并通过分红集体经济收益、流动畜群承包到户等方式帮助牧民增收 [5] - 诺门罕布日德嘎查牧民斯琴高娃表示嘎查送来的饲草为170多头牛安全过冬提供了保障,牧民巴图孟和称牧民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实惠 [5]
金秋好“丰”景:特色作物迎采收高峰 多元产业奏响经济增收“交响曲”
央视网· 2025-09-20 17:59
马铃薯产业(甘肃定西) - 甘肃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 今年种植面积达291万亩 目前已陆续开始采收 [1] - 针对山地丘陵地形 当地研发出新型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 可高效完成挖掘、分离、输送等作业 [3] - 新型四轮转向式拖拉机也投入使用 其转弯半径小 适合小地块作业 [5] - 2022年以来 甘肃省已累计投入资金3.67亿元 组织研制农机新产品100多种 [5] 辣椒产业(甘肃甘谷) - 甘肃甘谷县12万亩辣椒进入集中采收期 辣椒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稳定增收渠道 [5] - 当地进行辣椒深加工 生产辣椒面、辣椒酱等7大系列80多个品种 并借力新媒体开展直播带货 [7] - 受天水麻辣烫走红带动 甘谷辣椒市场需求攀升 种植面积从5.6万亩扩至12万亩 增幅达114.3% [10] - 今年预计辣椒产量27万吨 全县辣椒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11.2亿元 [10] 牧草产业(内蒙古锡林郭勒) -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进入打草季 今年雨水充沛 牧草长势喜人 [10] - 锡林郭勒草原总面积2.8亿亩 其中1500万亩为天然打草场 [14] - 今年全盟天然草场平均草群高度超15厘米 平均干草产量达53.72公斤/亩 显著降低牧民购买饲草成本 [14] - 今年春季内蒙古5.9亿亩草畜平衡区草原纳入休牧期管理 通过科学休牧保障牧草产量并实现生态保护 [14]
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03:27
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 - 公司于2025年9月10日通过上证路演中心以网络互动形式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2] -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独立董事、财务总监及董事会秘书出席并与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 [2] - 会前通过上证路演中心"提问预征集"栏目及邮件方式提前征集投资者问题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布局 -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公司近年培育的主导产业 已成立专业化子公司并形成三大业务板块 [3] - 三大板块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生物肥料研发生产销售及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 [3] - 未来将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行动方案 推进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3] 成本管控与毛利率提升措施 - 农业种植方面制定农作物提质增效方案 优化技术规程并通过数智技术加强精细化管理 [3] - 加工业方面实施生产全过程精益管控 强化生产定额管理以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3] - 通过上述措施有效控制作物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附加值 [3] 牧草产业表现与发展规划 - 2025年上半年牧草产业效益与去年基本持平 受市场供需及价格变化影响 [3] - 未来将调整牧草种植结构 强化节本增效并提高产品质量产量 [3] - 通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创新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上半年工作亮点与业绩提升计划 - 工作亮点包括降本提质增效 培育新产业及强化科技交流合作 [3] - 投资布局甜菜生物育种及种植加工一体化项目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 - 通过基地优势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3] 未来产业发展战略 - 以市场化导向为基础 聚焦主导产业并优化产业布局 [4] - 产业链前端加快微生物菌肥研发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并布局多元化制种产业 [4] - 产业链后端开展马铃薯辣椒甜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 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4] 业绩下降因素与应对措施 - 上半年业绩下降因部分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 且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费用增加 [4] - 未来将科学研判市场行情 调整优化营销策略并加大营销力度 [4] - 通过上述措施持续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4] 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布局 - 全资子公司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从事节水灌溉设备研发生产及农田水利工程 [4] - 业务涵盖智慧农业规划设计施工 节水设备材料供应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 -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4]
培养农业人才 提升农技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农业技术中心运营模式 -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于2005年创建农业技术中心 占地面积2116莱(约5078亩) 为楠府全部15个县提供家畜养殖和林木种植技术帮助 [1] - 中心开展猪仔饲育实验 本地红牛与水牛研究 山羊饲养与羊奶加工 植物育苗 蚯蚓与青蛙养殖等项目 建立动植物生态链 [1][2] - 采用技术员下乡传授与组织村民集中培训双模式 萨宁镇数十名村民参与家猪饲养培训后计划联合建设大型养猪场 [1] 养殖技术推广成效 - 塔旺帕县标准养猪场通过中心技术支持实现小猪4个月长至80公斤 售价达每公斤80泰铢(约2.5美元) 单头猪收益达数千泰铢 [2] - 红牛培育项目筛选适应当地山地环境的品种(成年体重300-400公斤) 已覆盖楠府15个县中的9个县 计划实现全覆盖 [2] - 中心配套种植42莱(约101亩)进口牧草 每日轮换收割保障鲜草与干饲料供应 牛粪回收作为植物养料形成循环农业 [2] 生态保护与政策支持 - 中心培育树苗免费发放民众 推动"楠府森林种植计划"以改善楠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3] - 泰国政府出台多项农业促进政策 加强科研机构合作 农业人口占比约35% 农业为经济支柱产业 [3] - 全国设立28个大米研究中心 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业用地46% 涉及65%农业户 推动优质稻种与技术传播 [3] 机构协同与发展战略 - 朱拉隆功大学运用先进技术与创新思维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 推动农业现代化 [5] - 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致力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 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5]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9: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镌刻在海拔4500米的人生高度
陕西日报· 2025-08-04 08:03
文旅产业发展 - 普兰县通过勘测23处景区景点全面摸清文旅资源底数,冬季客流量增长280% [1] - 推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完工并启用智慧导览屏 [4][9] 农业技术突破 - 在阿里地区成功种植6个品种草莓,单个大棚周收益超2000元,并引进火龙果、柑橘等水果 [2] - 引进油菜、苹果、枣等农牧新品种54个,培育高原生猪品系,试种鸡心果、红枣并实现挂果 [2][3] 产业升级与投资 - 组建陕建象雄、海澜航空等4家属地公司,落地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 [4] - 招引9个项目总投资19.7亿元,建成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 [4] 基础设施建设 - 西部机场集团援建普兰机场通航,狮泉河农贸市场、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改善物资供应 [4][5] - 16列运煤专列运送4.2万吨优质燃煤保障阿里群众过冬 [5] 教育与医疗支援 - "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覆盖阿里7县,800余名师生赴陕西研修,10所高校建立实习基地 [6][7] - 医疗援藏开展128项新技术,完成761种大中病本地救治,AI远程会诊平台首次开通 [8] 民生改善 - 噶尔县典角村搬迁安置工程安置500多名群众,阿里高中宿舍供暖项目结束无暖气历史 [5] - "一户一箱一册"项目配备藏语说明书药箱,培训学校老师解决用药难题 [7] 文化交流与融合 - "百名陕厨"培训14名阿里农牧民,陕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入选全国援藏案例 [9][10] - 10名阿里学者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20名陕西文艺家进藏采风 [10]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22: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
从盐碱荒滩到塞外粮仓:河套灌区探寻耕地保护“密码”
新华社· 2025-06-04 19:31
河套灌区农业概况 -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是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1] - 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被誉为"塞外粮仓"[1] - 灌区采用现代化调度系统,通过电子幕墙实时监控水位流量数据[1] 盐碱化问题与挑战 - 巴彦淖尔市1370.2万亩耕地中近一半为盐碱化耕地,是内蒙古盐碱化最严重地区[1] - 土地盐碱化问题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史记》已有相关记载[1] - 盐碱地导致作物产量受限,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加剧土壤恶化[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 灌区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实现水情24小时动态监测[2] - 精准滴灌技术节约30%用水量,同时改善土壤营养结构[2] - 按实际用水量计费取代粗放按亩收费,预计每亩年节水160立方米[2] 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 - 治理后耕地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3] - 作物单产提高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3] - 培育出耐盐品种包括向日葵"SH363"、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等[3] 创新利用模式 - 设立10余处生态涵养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集中处理盐分[3] - 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实现盐碱洼地变致富宝地[3] - 开展高粱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和耐盐碱牧草示范[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完成30.2万亩盐碱地改良任务[4] - 通过技术集成、试点引领和产业联动提升耕地质量[4] -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方针推动高质量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