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牧草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9: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镌刻在海拔4500米的人生高度
陕西日报· 2025-08-04 08:03
文旅产业发展 - 普兰县通过勘测23处景区景点全面摸清文旅资源底数,冬季客流量增长280% [1] - 推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完工并启用智慧导览屏 [4][9] 农业技术突破 - 在阿里地区成功种植6个品种草莓,单个大棚周收益超2000元,并引进火龙果、柑橘等水果 [2] - 引进油菜、苹果、枣等农牧新品种54个,培育高原生猪品系,试种鸡心果、红枣并实现挂果 [2][3] 产业升级与投资 - 组建陕建象雄、海澜航空等4家属地公司,落地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 [4] - 招引9个项目总投资19.7亿元,建成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 [4] 基础设施建设 - 西部机场集团援建普兰机场通航,狮泉河农贸市场、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改善物资供应 [4][5] - 16列运煤专列运送4.2万吨优质燃煤保障阿里群众过冬 [5] 教育与医疗支援 - "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覆盖阿里7县,800余名师生赴陕西研修,10所高校建立实习基地 [6][7] - 医疗援藏开展128项新技术,完成761种大中病本地救治,AI远程会诊平台首次开通 [8] 民生改善 - 噶尔县典角村搬迁安置工程安置500多名群众,阿里高中宿舍供暖项目结束无暖气历史 [5] - "一户一箱一册"项目配备藏语说明书药箱,培训学校老师解决用药难题 [7] 文化交流与融合 - "百名陕厨"培训14名阿里农牧民,陕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入选全国援藏案例 [9][10] - 10名阿里学者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20名陕西文艺家进藏采风 [10]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22: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
从盐碱荒滩到塞外粮仓:河套灌区探寻耕地保护“密码”
新华社· 2025-06-04 19:31
河套灌区农业概况 -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是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1] - 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被誉为"塞外粮仓"[1] - 灌区采用现代化调度系统,通过电子幕墙实时监控水位流量数据[1] 盐碱化问题与挑战 - 巴彦淖尔市1370.2万亩耕地中近一半为盐碱化耕地,是内蒙古盐碱化最严重地区[1] - 土地盐碱化问题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史记》已有相关记载[1] - 盐碱地导致作物产量受限,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加剧土壤恶化[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 灌区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实现水情24小时动态监测[2] - 精准滴灌技术节约30%用水量,同时改善土壤营养结构[2] - 按实际用水量计费取代粗放按亩收费,预计每亩年节水160立方米[2] 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 - 治理后耕地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3] - 作物单产提高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3] - 培育出耐盐品种包括向日葵"SH363"、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等[3] 创新利用模式 - 设立10余处生态涵养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集中处理盐分[3] - 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实现盐碱洼地变致富宝地[3] - 开展高粱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和耐盐碱牧草示范[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完成30.2万亩盐碱地改良任务[4] - 通过技术集成、试点引领和产业联动提升耕地质量[4] -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方针推动高质量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