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搜索文档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一江松水唱风流——解码“北国江城”吉林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5-06-07 15:34
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 吉林市被誉为"北国江城",因松花江而兴,融合历史、自然、工业与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自信立体图景 [2][3] - 松花江沿岸历史遗迹丰富,包括东、西团山遗址、龙潭山城、乌拉部故城等,见证西汉夫余人、唐代渤海人及清朝皇室活动 [3] - 吉林市古称"船厂",明清两代设立船厂及水师营,促进东北水陆交通,加强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对抗击沙俄和维护边疆稳定贡献巨大 [5] - 吉林市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明代海西女真建乌拉国,清代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融合长白山文化、船厂文化、满族文化等多元文化 [5] - 吉林市打造博物馆之城,挖掘历史资源如乌拉"三府"、满族博物馆、"官参局"展览馆等,重塑城市文化品格 [6] 工业发展与转型 - "一五"期间吉林市承接7个重点项目,以"三大化"为主体,生产新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 [7] - 吉林机器局是东北最早近代工业机构,培养首批近代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奠定东北工业基础 [8] - 吉林化纤公司突破国际封锁,研发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单丝达50000根,实现从传统纺织向新材料转型 [10] - 哈达湾工业区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商场、文创产业园及影视取景地,工业文化焕发新生 [12] - 吉化120万吨乙烯项目加速"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转变,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吉化" [12][14] - 吉林市发扬"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城市精神,打造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12][14] 冰雪经济与产业 - 吉林市松花江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形成沿江数十里景观带,吸引大量游客 [17][19] - 吉林市冰雪资源丰富,滑雪运动风靡,培养出世界冠军苏翊鸣,带动青少年滑雪热潮 [19] - 松花湖滑雪场吸引国际团队训练,如日本新潟县滑雪联盟,展现中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21] - 吉林市举办第二届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第八届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推动冰雪经济国际化 [21] - 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和室内雾凇实验室实现四季赏凇滑雪,科技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22]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新华社· 2025-06-06 10:3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1] - 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仍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2] - 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技术分析古代遗存 拓展对文明史的认知 [2] - 需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结合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2] - 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 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4]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 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3] 文明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 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命力 [4] -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5]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 [5] -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5] -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多重价值 [5]
曙光在前——2025艺术品市场:信心满盈!
搜狐财经· 2025-06-05 23:31
政策支持 - 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及文化企业税收优惠间接惠及艺术品市场 [3] - 新《文物法》2025年3月实施明确保护民间藏品交易激发民间收藏市场活力 [5] - 税收政策支持包括减免艺术品交易税、增值税及下调进口关税降低交易成本 [3] 经济与市场表现 - 中国中高收入群体规模扩大至2028年推动艺术品消费意愿与能力显著增强 [6] - 2025年2月长沙古玩交流会单日交易额突破1.5亿刷新历史纪录 [8] - 中国艺术品国际影响力提升吸引海外藏家关注资本市场加速涌入 [8] 文化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提升推动本土艺术品价值重估传统书画与现代艺术创作受追捧 [9]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增强民众对本土艺术品的认同感与收藏热情 [9] 消费群体与新兴力量 - 年轻藏家崛起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更关注当代艺术与社会议题作品 [11] - 新兴艺术家群体壮大通过展览、拍卖获得市场认可作品价格攀升 [13] 未来展望 - 2025年艺术品市场面临鉴定难等问题但政策、经济、文化及科技融合将推动长期发展 [15]
艺术为笔,共绘湾区融合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10:20
展览概况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展出岭南画派名师高剑父、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等160余件经典作品 [6] - 展览主题"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将"维新"改为"惟新"以体现粤港地区创新使命,展品包括林风眠《白鹭图轴》、李铁夫《盘中鱼》、黎雄才《迎客松》等6幅重点画作 [7] - 黎雄才《迎客松》长12米、高逾4米,首次在香港展出,吸引市民长时间驻足欣赏 [6][7] 文化意义 - 展览展现广东美术百年"革新、现实、兼容"的艺术精神,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创作《东战场的烈焰》等家国情怀作品 [6][8] -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指出,粤港形成"传统根系深植岭南、现代枝叶舒展双城"格局,构建"一脉两枝"多元文化生态,成为地域文化协同发展典范 [8] - 展览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艺术家"专题,展出廖冰兄《教授之餐》等作品,回溯抗战时期反法西斯文化战线历史 [10][11] 社会反响 - 香港市民益女士表示对黎雄才山水画的喜爱,称《迎客松》原作"好震撼";中文教师叶小姐认为展览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承 [6][7] - 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学生许中博在汤小铭《永不休战》前感受到鲁迅精神,香港画家沈平称赞该作品展现鲁迅战斗特质 [10][11] -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学生王语淇全程拍照记录,称要"回去仔细学习"广东百年美术年表 [12] 区域合作 - 香港艺术发展局赵志军表示展览深化粤港文化纽带,两地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12] - 展览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影像、数码作品,林蓝称布展设计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12] - 李劲堃强调香港国际传播优势有助于大湾区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呼吁未来引入更多国家级展览 [12]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28
文化自信与文明大国形象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具有五千多年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 坚定文化自信需挖掘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展现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2][3] - 通过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等核心理念,弘扬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3] 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 -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展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国胸怀 [4] -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强调"同球共济"的国际合作观 [4] -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现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相互转化 [5] 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 当前国际传播存在"有理说不清"等问题,需建立与中国综合国力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6] -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 [7] - 讲好中国故事需从细微切口出发,将中国之"道"融入中国之"事",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7] - 创新传播方式需推动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8]
明线为AI应用起势,暗线为文化自信,游戏板块反弹上攻趋势显著,聚焦游戏板块布局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3 11:11
游戏板块表现 - 游戏ETF(159869)早盘涨近4%,近5个交易日有4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显示资金持续青睐 [1] - 游戏板块复苏回暖趋势强劲,行业景气度提升 [1] 版号发放情况 - 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放144个游戏版号(国产130个+进口14个),刷新近两年单月发放纪录 [1] - 3月版号发放同样创近期新高,显示政策端持续宽松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4月中国游戏市场规模达273.51亿元,同比增长21.93%,其中移动游戏同比增28.41% [1] - 游戏出海收入同比增长9.62%,《王者荣耀》《原神》等长线产品及《Last War》等出海产品为主要驱动力 [1] - 2024年全球游戏产业收入1877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自研游戏收入占比超80% [2] 行业趋势与投资方向 - IP潮玩被列为新消费核心赛道,现场演出&IP衍生属于高景气度领域,预计保持快速增长 [2] - 传媒板块明线为AI应用起势,暗线为文化自信,2023年闭源大模型爆发后,2024年或成中国开源大模型爆发年 [2] - 游戏板块调整后核心资产进入配置窗口,产业端重点关注游戏出海催化 [2] 相关ETF布局 - 游戏ETF(159869)聚焦A股IP游戏产业龙头 [2] - 文娱传媒ETF(516190)均衡覆盖营销、影视、文旅、IP潮玩等领域 [2]
上海“五路大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勇当学理阐释和决策咨询尖兵
解放日报· 2025-06-03 09:40
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 -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1] -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等主题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党的二十大之际首发的“新思想学理化研究”系列丛书已累计出版10本 [2] - 形成社科专家与部门共同调研机制,8年来累计报送专报近千篇,承接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调研项目 [2] 理论普及与大众传播 - 创建“理润申城”一站式理论宣传普及项目,推出多个特色理论传播品牌 [3] - 制作推出“社科专家带你读懂”系列短视频、“大家聊巨变”短视频等多语种理论融媒体产品234集,网络总点击量超15亿次 [3] - 全国首家面向市民开放的上海社会科学馆与修缮一新的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共同形成近1.6万平方米的市级社科服务综合体,年均到访人次70余万 [5] 机构发展与队伍建设 - 团结带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高校、党校、科研院所、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社科工作者)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1] - 上海市社联所属学术社团已发展至157个,另有民办社科研究机构16个,近年来新建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等 [4] -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长期致力于党史军史研究宣传教育工作,数十位年逾百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离休后积极参加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4]
三苏祠“上新” 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47
三苏祠博物馆的综合实力提升 - 三苏祠博物馆于202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对外传播等方面实现大跨越 [8] - 从2022年6月到今年4月底,接待团体超过6000批次,游客总量达420余万人次,是该馆历史上游客增幅最大、高峰持续最长的时期 [11] - 同期新开发诗意东坡、苏家家风、诗绘苏祠、乐活东坡共21个品类158款文创产品,实现文创销售收入2224.53万元 [11] 文化传承与推广活动 - 通过"苏祠寻宝"线上剧本游、"苏海畅游"沉浸式文化体验、诗词擂台赛、制作艾草香包等活动,推动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10] - 联合苏学专家推出"东坡大家讲"讲座,涵盖三苏的人生态度、文学创作及美食等话题,通过与媒体合作线下线上推进,累计点击量已超过两亿次 [10] - 活动注重贴近性,"讲人话""接地气",向广大游客传播普及三苏文化 [10] 学术研究与文化挖掘 - 坚持学术立馆,开展三苏与巴蜀文化、眉州宋文化等专题研究,编辑出版《苏轼眉山诗文注评》《三苏与巴蜀论说》《宋代眉州文化研究》等著作 [10] - 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努力将三苏祠打造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8] 数字化与科技赋能 - 对16处古建筑开展数字化保护,利用3D扫描获取内外风貌、结构及周边环境数据,误差仅零点几厘米,为预防性保护和传之后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12][14] - 三年来实施文物保护重点项目20个,完成文物摄影室、修复室、实验室、恒温恒湿文物库房建设,制定馆藏重要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 [14] -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于2024年6月8日正式上线,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12.5万条,浏览量已超过2500万次,用户主要为高校学生、苏学爱好者和研究机构 [14][15] - 数据库已启动二期建设,计划对数据进行扩容、标注和确权,在坚持公益服务基础上探索线上交易和商业使用 [15] 馆校合作与古建保护 - 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计划于今年暑期对博物馆建筑、园林、绿地、道路、水系等进行测绘,后期或采用3D扫描补充数据 [12] - 此前已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团队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解决纸质图纸不完整或腐朽退化问题,为落架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13][1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在文旅融合中彰显时代精神、以优质文化资源点亮美好生活
央广网· 2025-06-02 10:59
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 -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端午假期吸引大量游客,游客反馈实地参观比书本知识更生动且增强文化自信 [1] - 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保护、传承和传播,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文化感知 [2] - 六尺巷景区通过"礼让家风文创空间"活动弘扬传统美德,社区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文化底蕴 [2] 节日文化活动与消费 - 端午假期各地开展龙舟竞渡、经典诵读等特色文化活动,突出文旅融合 [2] - 2025年端午档票房14小时内突破1亿,显示假期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3] - 甘肃天水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覆盖社区、敬老院等场所,促进邻里互动 [3] 政策导向与文化使命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结合马克思主义赋予新时代意义 [1] - 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使命 [3]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新华社· 2025-06-02 10:06
国家版本馆建设背景与意义 - 国家版本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的建设项目,被定位为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2] - 建设初心是全面收集保护历史典籍资料,传承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 [2] - 项目体现了盛世修文的文化传承理念,彰显当前阶段的文化保护意愿和能力 [2] 馆藏资源与数字化进展 - 目前典藏版本资源达3400多万册/件,数字资源规模近1PB [4] - 面向基层、民间和海外广泛征集各类版本,同步建设国家版本数字资源总库 [4] - 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展示形式,推动古籍数字化传承 [4] 文化传承使命 - 版本资源承载着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4] - 馆内收藏包括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大藏经雕版、《四库全书》多个版本等珍贵文物 [2] - 通过"赓续文脉"的使命宣言,彰显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的职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