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致言同声】致同审计合伙人王娟:破解民企融资难需多层次支持体系
搜狐财经· 2025-06-06 21:40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严重阻碍企业转型升级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 - 不同类型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差异很大 长周期行业面临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问题 科技产业因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难以匹配传统信贷模式 [3] -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较高贷款利率和附加条件 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和信用增级措施承担更高融资成本 相比国有企业更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3] - IPO融资存在较高准入门槛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导致民企融资来源较为单一 [5] 破解融资难题的路径 - 提升财务透明度是破解融资困境的关键 需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需要企业政府审计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 [7] - 财务透明度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信任程度和融资决策 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等关键信息透明性越高 越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提升资本市场评估企业价值的机会 [8] - 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合规经营合规纳税积累优质信用记录 [10] - 政策层面应整合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多部门信息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企业信用数据互联互通 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探索"信用+审计"模式对守信企业给予奖励 [10] 资本市场实践案例 - 注册制改革推行以来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 民营企业通过提升财务透明度使融资成果显著提升 [13]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更加多元化
金融时报· 2025-06-06 09:40
政策支持 - 《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正式施行,专设"投资融资促进"章节,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力 [1][2] - 八部门联合发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八个方面提出23项措施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 [1][2] -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民企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金融部门需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多方面支持 [1][3] 融资现状 - 截至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2] - 无还本续贷政策效果显著,一季度末续贷余额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7% [2] -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渠道有限等问题,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和信用增级措施承担更高成本 [2][7] 银行服务创新 - 银行业通过协调工作机制向外贸、科技等重点领域倾斜资源,加大首贷、信用贷等投放 [4] - 工商银行推出"助商组合贷"突破单一产品限制,中国银行授信覆盖民营企业超173万户,贷款余额4.48万亿元 [5] - 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银行运用人工智能搭建智能平台,抓取多维数据压缩审批周期 [5] 直接融资拓展 - 债券市场"科技板"上线,5月7日至27日累计发行148只科创债,规模达3242.42亿元,金融机构发行占比65.04% [8] - 民营企业转向债券融资,但部分仍面临成本高、灵活度不足等问题,需拓宽股、债、贷等多元化渠道 [8] - 金融机构需强化服务能力,加大资源投入以做实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8] 行业痛点与建议 - 民营企业财务透明度不足是融资困境症结,需完善信用体系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4] - 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大,长周期行业需灵活展期政策,科技企业需针对性信贷支持 [7] - 建议提升直接融资比例,鼓励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筹资,优化金融生态 [8]
给信用租赁划好红线
经济日报· 2025-05-19 05:54
行业现状 - 在"先用后付"和"信用租赁"等新消费模式推动下,手机等电子产品租赁服务市场逐渐兴起,消费者能以较低成本享受产品使用权,同时为租赁企业开拓增量市场 [1] - 行业快速扩张伴随乱象滋生,包括内置监管软件限制功能、不当催收、租金纠纷等问题,导致信用租赁陷入信任危机 [1] - 当前信用租赁领域缺乏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租赁企业普遍自行拟定合同模板,条款设计侧重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议价空间有限 [1] 监管与规范 -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为规范信用租赁行业提供政策指引 [2] - 监管部门应加快出台行业标准,建立电子租赁产品准入机制,将数据采集范围、催收行为边界等纳入法治化轨道 [2] - 租赁平台须承担主体责任,要求商家清晰公示租金计算方式、违约责任、维修义务等核心条款,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2] 信用体系建设 - 通过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租赁履约记录纳入征信体系,促使企业规范经营并引导消费者理性履约 [2] - 平台应通过信用评分筛选优质用户以降低违约风险,消费者也需通过资质审核、口碑评估选择合规平台 [2] - 构建可信的租赁生态需以制度刚性划定行为边界,保障这一新型消费模式持续释放活力 [2] 消费者行为建议 - 消费者签订合同前应逐条审阅条款,重点关注提前退租、设备损坏等责任约定 [2] - 验收设备时需留存外观、配置等验机凭证,避免纠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