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富
icon
搜索文档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于6月24日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 [1] - 集中发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包括"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及三年行动计划 [1]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 - 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计划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 [1] - 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1] 共富共美项目 - 黄湖镇发布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2015年首创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 新机制实现保护空间扩容、资金与参与主体更多元,目标打造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1] 生态科技项目 - 余杭区推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目,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 [1] - 青山村发布"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提供科学依据 [1] - "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乡村绿色转型 [1] 黄湖镇绿色发展成果 - 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引进40余家生态产业相关企业及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2] - 2024年黄湖镇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2] 余杭区生态蓝图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科学核算低碳基础、多元共治生态价值实现 [2]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
桐庐:分水镇农文旅融合玩出新“丰”景
杭州日报· 2025-06-20 10:42
农业科技与创新 - 盛杉农业引入日本拉飞南瓜原种100粒,通过科技种植实现5.5万株水果南瓜离地悬垂,单株产量逼近40个 [6] - 水果南瓜糖度高且膳食纤维含量远超普通南瓜,深加工产品包括固体饮料和口服液,已打入养生保健市场 [6] - 2023年水果南瓜预计基础产量70万斤,若天气条件良好可达120万斤,利润有望突破千万元 [6] 合作模式与产业扩张 - 盛杉农业与村集体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包销产品 [7] - 通过"保底收购+分红机制"确保村集体稳定受益,合作范围已扩展至横村镇、江南镇及省外基地 [7] 云订单与认养经济 - 盛村村云湖果园采用"鲜果直销"模式,客户线上下单后次日即可收货,2023年桃子和西瓜预计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 [8] - 果园推出"托管式认养"服务,最低99元/年可享受低价鲜果和免费采摘,配套露营、研学等服务吸引团建客户 [8] - 4年来果园接待研学团上百批次,新增露营基地和特色打卡点进一步提升了吸引力 [8] 农文旅融合 - 盛村村计划整合霞客文化IP,将霞客古道、古人类文化遗址等历史景观与现代休闲设施结合,打造整村文旅布局 [9] - 分水镇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推动乡土资源在产业链上活化,实现乡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 [9]
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课堂——两个幼儿园的“交换童年”计划
杭州日报· 2025-06-19 10:31
在2025年5月9日举办的泥田乐园活动中,两园孩子们在家长教师陪同指导下尽情玩耍。 "没有玩过泥巴的童年,不完整。"一个小土坡,也能滑滑梯,一片小泥塘,就是游乐场。尽管没有 昂贵的玩具,也没有高科技的数码产品,但拥有最朴实的快乐。这是许多"80后""90后"孩子,对童年的 记忆。 不过这样的体验,对于"钢筋水泥丛林"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却有些遥远。今年,富阳区永昌镇中心 幼儿园围墙外的一方菜地,被改造成了孩子们的泥田乐园。 乐园的第一批小客人,是来自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和富阳区永昌镇中心幼儿园的大班同学。 他们因"幼教优享"城乡联盟而相识,跨越70公里的地理阻隔,打破城与乡的界限,以教育共富为引领, 携手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理念互融共生的路径。 当自然碰撞人文,童年回归童年,杭式美好教育的种子,正在乡野街巷悄悄发芽。 她认为,"上房揭瓦"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才能磨砺出勇敢与坚韧。这也正是 结对双方——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和富阳区永昌镇中心幼儿园,两位园长的初衷。 去年4月,机关幼儿园园长徐婕秉持着"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的浙江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精 神,与富阳区永昌 ...
土鸡在绿水青山间“飞”起来了
杭州日报· 2025-06-19 10:31
行业背景 - 进化镇土鸡因山林覆盖率高、散养环境优越,肉质紧实鲜嫩,在杭州老饕圈享有盛誉[1] - 2021年出现假冒土鸡问题,低价白羽鸡冲击市场,导致正宗土鸡销路受阻[1] - 传统养殖模式存在品质不一、销路分散、缺乏标准化等问题[2] 标准化建设 - 2022年6月成立强村共进公司,推出"进化飞鸡"品牌,推动规范化养殖[2] - 制定《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飞鸡"低密度生态养殖标准(2022)》,涵盖良种供应到包装销售全流程[2] - 采用国家级育种中心优质鸡苗,免费提供给养殖户,鸡苗野性足、运动能力强[2] - 实施一亩地最多养50只鸡的低密度标准,要求每天不少于8小时户外散养[3] - 新建高房顶、大空间鸡舍保障空气流通,建立7部门定期检查机制[3] 养殖技术升级 - 邀请畜牧专家用方言授课,传授疫苗注射、饲料配比等专业知识[3] - 建立统一免疫体系,鸡苗需打足规定疫苗,显著降低病害率[3] - 每只出栏鸡配备脚环和二维码,实现全程溯源[3] - 71岁资深养殖户年养殖量达七八千只,采用新标准后养殖更轻松[2] 品牌营销创新 - 设计飞机卡通形象品牌标识,定制统一包装提升识别度[5] - 2021年推出"萧帮帮"公益共富项目,搭建微信小程序线上销售网络[5] - 采用"社区团购+线上零售+驿站自提"新模式,覆盖内蒙古、新疆等地[5] - 开展直播带货尝试,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拓宽渠道[5][6] - 萧山年货节50只土鸡半天售罄,土鸡蛋20多篮抢购一空[6] 经济效益 - 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0万余元,人均月增收约3500元[6] - 10个村集体累计增收260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6] - 部分养殖户需雇佣帮手,支付月工资4000元[6] - 公司招募30余名村民从事宰杀、配送工作[6] 产业延伸 - 14个共富鸡场开发为亲子游打卡地,结合捉鸡、寻蛋等体验活动[7] - 2023年接待20多批组团游客,推出定制旅行攻略和文创产品[7] - 文创冰棍年销量超5000支,配套农家乐土鸡菜品受热捧[7] - 联动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等景点形成旅游线路[7]
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生态共富的浙江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8 11:05
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 - 浙江被列为国家储备林重点建设区域,42个区县纳入建设范围,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6%的林业产值,构建"生态共富"范式 [1] - 通过规模化整合林地资源,淳安县落地国储林一期项目33.41万亩林地流转,流转费达5.15亿元,白马村75%荒废竹林实现流转,人均月增收800元 [2] - 浙江构建"三维协同"发展格局,包括生态与经济效能统一、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结合、战略储备与民生改善双向赋能 [8] 生态资本市场化机制 - 深化集体林"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产权虚置问题,形成"产权界定—资本赋能—价值变现"闭环 [2] - 临安区昌化镇推出"林易贷"产品,以3.95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获1500万元授信,首笔放贷300万元 [3] - 江山市建立全国首个林地流转价值评估指数,标准化林权交易流程 [3] 生态产业协同化升级 - 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达1000万亩,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及特色养殖 [4] - 常山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山茶油衍生产品,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 [4] - 缙云县投资25亿元打造林业产业共富园区,金华市改造废弃矿山为小冰岛景区,实现生态旅游转型 [5] 生态收益普惠化共享 - 建德市李家镇通过林下经济标准地模式流转毛竹林500亩,预计为农户增加租金收益100万元、分红50万元 [7] - 衢州市提供森林抚育等岗位带动1.8万林农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 [7] - 全省培育1.69万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超50%源自林业,58个县农民林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00元 [7]
临平近40个教共体合力奔赴教育共富路
杭州日报· 2025-06-18 10:01
教育共同体模式 - 临平区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城乡教共体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师资共培、管理共治"教育生态 [1] - 2023年入选浙江省首批全域教共体办学试点区,2024年3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1] - 构建多元教共体覆盖体系:区内含20个融合型教共体(一校多校区)、10个共建型教共体(不同学校组合)、9个跨地区教共体(覆盖杭州建德、温州泰顺) [1] 教共体运营机制 - "五指联盟"教共体实行校长轮值主席制,开展"线上+线下"青年教师联合培养 [1] - 塘栖第三小学与塘南小学等基于水乡文化共享课程资源,实现学生共育 [1] - 教育模式从"输血式帮扶"升级为"造血式协作",如温州泰顺学生可在临平第一小学跨地区就读 [1][3] 未来发展目标 - 持续探索教共体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教育全覆盖 [2] - 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2]
黑龙江省庆安县 坚持党建引领 农旅融合铺就乡村共富路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8个村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绿乡花田欢乐王国"游乐园,采取"股份经营、保底分红"原则发展联合型村级产业 [4][5] - 项目一期无动力乐园2023年7月开业,包含27个项目,单日营收最高达7万元,同年冬季推出"冰雪嘉年华"日均吸引游客超500人次 [7] - 2024年二期新增四合院民宿、网红火车餐厅等设施,开业当年实现两次分红,5个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 [7] 农旅融合成效 - 项目带动周边产业链延伸,保安村打造吉庆美食街引入10家商户,村集体预计年增收3万元 [7] - 庆安镇围绕主干道打造6个美丽乡村示范屯,将农旅项目与稻作文化深度融合成为热门打卡地 [7] -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模式探索出乡村共富新路径 [7] 运营模式创新 - 8个村集体入股旅游公司采取"抱团发展"模式,整合保安村闲置土地开发旅游项目 [5] - 周边商业采用"两年免租+后期分成"的创新招商模式吸引商户入驻 [7] - 项目实现了从"有资金无资源"到"村村入股、户户分红"的转变 [7]
浙江县域观察:山间工坊诠释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4:06
中新网丽水6月14日电(周健)自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以来,一个个"共 富工坊"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共富的有力抓手。这些工坊规模不大,却蕴含着巨大能量,它们将 乡村闲置资源、剩余劳动力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奏响一曲曲幸福乐章。 放眼该省偏远山区县丽水庆元,从来料加工到农产品种植、销售,从异地搬迁居民到残障人士……找准 切口的小工坊好似灵动的毛细血管,将"养分"输送至每一寸土地,让再深的山沟里也能长出共富的"金 果实"。 "来料经济"破解就业难题 "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时间自由,生活美滋滋。"近日,在庆元松源街道同心社区, 居民陈阿姨一边动作利落地整理产品,一边笑着感叹道,"这比以前住在山上,耕田种地轻松多了。" 山区致富资源较少,部分山村更是自然灾害频发。通过异地搬迁工程,庆元众多"村民"搬进城镇变"居 民"。但"搬得下"亦要"富得起",对常年"靠山吃山"的他们而言,初到新环境,赚钱谋生并非易事。 上述同心社区是浙江省最大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为破解搬迁民众就业增收难等问 题,庆元依托党建联建,在同心社区打造来料加工一条街"共富工坊",促进680余名 ...
国家级摄影展走进余杭乡村
杭州日报· 2025-06-13 10:31
文化活动与乡村振兴 - 国家级摄影品牌展览首次走进乡村,精选150余件作品展示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 [1] - 展览打破城乡文化资源壁垒,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乡村群众共享艺术成果 [1] - 小古城村作为艺术乡建特色村,将闲置场地转化为艺术空间,创作情景剧和油画入选国家级展览 [1] 艺术与产业融合 - 径山镇推出"全域艺术化"策略,常态化举行高品质文化活动并创新推出大径山未来市集 [2] - 未来市集以"研学集散+互动体验+产品展销"为核心,设置文化展示区、互动销售区等 [2] - 落地"径山龙泉·趣吃茶"品牌全球首店和"行径茶咖"移动咖啡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指尖经济" [2] 未来发展路径 - 展览是高端艺术资源向乡村延伸的新起点,探索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尝试 [2] - 未来将深化"艺术+乡村"路径,拓展艺术产业链条,吸引更多专业机构和人才驻村创作 [2] - 目标是为全国探索城乡文化共富贡献"径山样本" [2]
浙皖赣十二地政协 共商区域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6-13 10:17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 浙皖赣三省十二县(市、区)政协构建了"界别委员下沉+村民主体参与+部门单位配合"的协同机制,通过专业赋能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1] - 该工作交流机制始于1986年,已持续运行39年,形成以"协商赋能区域发展"为核心的常态化运作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活跃的协商节点 [1] - 淳安县于2015年加入该机制,并在后续会议中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倡议书及茶产业"共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1] 区域共富实践 - 协商聚焦"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大主题,分享特色产业培育、增收渠道拓展等经验 [2] - 工作机制从初期"联谊交流"升级为"治理协同"和"区域共富",在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领域成果显著 [2] - 各地政协在深化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