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新质生产力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山东经济展现“较强韧劲”
齐鲁晚报· 2025-07-22 08:29
经济增长表现 - 山东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超过全年5%的增长目标[1][3] - 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内需不足等挑战,经济展现较强韧性[1] 农业领域 - 夏粮单产达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1] - 夏粮总产达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1] -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1] 工业领域 - 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重点推进高端化提质[2] - 目标到2027年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60%[2] 服务业领域 -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实施工业软件等重大项目[2] - 加快培育批发零售龙头企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2] 投资与消费 - 全年谋划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4000个年度拟竣工投产项目[2] - 推出"2025迎新春消费季"系列活动,实施提振消费十大行动计划[2] 外贸领域 - 产品出口至全球242个国家和地区,较去年同期增加10个[3] - 推进"万企出海鲁贸全球"战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3]
做深做实人大监督 助力缩小“三大差距”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5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 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和缩小"三大差距"作为年度重点监督项目 旨在推动农业增效益 农村增活力 农民增收入 [2] - 调研小组走访10个涉农区县 考察包括"天目未来谷"综合体 "黄金峡谷"共富带 "禹上稻乡"数字农场等项目 关注乡村发展新面貌和痛点堵点 [5] - 召开西部四区县涉农一线代表座谈会 听取村支书 种粮大户等基层代表关于土地利用 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6] 监督工作机制 - 成立专项监督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常委会主要领导担任 监督方案经过多轮酝酿并征求省人大农委 市人大代表意见 [4] - 组织34个市级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参会 视频连线10个涉农区县人大常委会 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监督工作 [4] - 采用"四督联动"机制 与市纪委监委协同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 并借助媒体平台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10] 联组审议情况 - 6名不同背景代表进行"辣味"发言 内容涵盖土地审批 柔性执法 乡村创业标准地供应 农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 [7][8] - 首次向区县人大代表联络站同步直播联组审议 137名各级代表在14个联络站收看并提出178条建议 [9] - 将构建"监督-整改-再监督-再提升"的跟踪监督模式 运用满意度测评形成监督闭环 [10]
(三夏进行时)播种面积和单产基本稳定 2994.8亿斤 全国夏粮稳产丰收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23
夏粮生产总体情况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减少3.1亿斤,同比下降0.1%,总体保持稳定 [1][3] - 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0万亩,下降0.1%,主要受西部部分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影响 [3] - 夏粮单产每亩375.6公斤,比上年增加0.1公斤,基本持平 [3] 生产韧性及应对措施 - 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受较重旱情影响,但通过抗旱浇灌(河南累计浇麦1.14亿亩次)、人工增雨(湖北4次)等措施有效缓解 [3][4] - 中央财政下拨"一喷三防"资金16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3.76亿元支持小麦生产 [4] - 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跨区作业超20万台),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麦收进度比常年快2至3天 [5] 农业现代化转型 - 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显著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如河南西平县远程灌溉系统) [6] -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如河南滑县"滑育麦1号"亩产达1400斤 [6]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收割机效率比5年前提高30% [7] 农民收益与政策支持 -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全程,如安徽蒙城县托管服务使每亩净增收186元 [9] - 政策托底保障优粮优价,如山东强筋麦"农大753"收购价每斤比普通麦高0.15元 [11] - 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保险投保面积,河南、安徽、河北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 [11]
涉农经济金融专业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史煜成
金融时报· 2025-07-10 11:21
涉农经济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 政府及政策研究机构:毕业生可进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部门,从事农业政策研究、农村改革、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 [1] - 金融机构:主要去向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地方股份制银行、农商银行、农信社的涉农信贷部、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金融部等部门 [1] - 涉农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首农食品集团、新希望、北大荒集团等大型农业食品企业及农业科技公司,负责投资、运营、市场、财务等职能 [1] - 高校及科研院所: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到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 农业经济金融专业培养建议 - 专业认知与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侧重农村发展规划、农产品市场分析和农业政策制定,金融专业需强化数理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未来可从事金融政策分析、产品研发等工作 [3] -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企业实习、基层调研和创新创业竞赛等途径,在真实农业生产场景中应用理论知识 [3] - 国际视野拓展: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国际组织实习等途径熟悉国际规则,应对农业全球化挑战 [3] 中国农业大学实践育人模式 - "实践+"育人体系: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强化"知农爱农"价值引领,2024年成立"'经'选有你"辅导员工作室 [4] - 实践课程设置:带领学生走进上庄实验站及中信建投证券、大北农、燕京啤酒等企业 [5] - 社会实践调研:组织师生赴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开展农户调研,2024年暑期170名师生覆盖7个省份,走访千余家农户 [8] 校企合作成果 - 合作平台建设:与郑商所、万学海文、中信建投证券等建立长期合作协议,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8] - 共建活动成效:与密云区金叵罗村党支部开展6次共建活动,辐射学生5500余人次,传播覆盖7300余人次 [8] - 实践成果产出:"寻迹辽阳"团队获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优秀调研报告,博士生获"安希伋农业经济研究奖"一等奖 [9] - 竞赛成绩: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4项、银奖8项、铜奖6项,获奖数量居全校首位 [9]
刘国中在北京调研时强调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 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快讯· 2025-07-09 20:28
农业科技创新 - 强调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1] - 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1] - 强调集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 [1] 种业发展 - 提出扎实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围绕产业急需加快创新突破,提升种源自主可控能力 [1] - 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种业规范发展 [1] 农业机械化与生产效率 - 聚焦农业机械化短板,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 [1] - 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植物工厂、合成生物等现代生产模式 [1] - 大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各类技术集成应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1] 数字农业 - 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1] 科技成果转化 - 突出产业化导向,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 [1] - 强调打通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打造湾区农业现代化样板!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创新园启用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18:32
项目概况 - 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创新园正式启用,是全国首个服务于农业科研的专项创新载体 [1][2][4] - 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由深圳理工大学与深圳市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 [6][7] - 首期规划100亩试验田,计划三年内扩展至千亩科研农田 [7] 技术方向 - 重点聚焦大豆基因编辑、浮萍生物技术等生物农业领域 [8] - 涵盖智慧农业及AI农业前沿技术,构建"实验室到餐桌"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 [8][9][10] - 应用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新兴技术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11][12] 运营模式 - 首创农业科研标准化服务体系,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11] - 规划三年内培养1000名掌握物联网与生物技术的"新农匠" [12][13] - 同步启动年度"农业科技创新青少年竞赛"计划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13] 战略定位 - 系落实"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的关键举措 [14][15] - 推动万亩农田升级为大湾区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15] - 助力"田园科学城"发展蓝图落地实施 [16][17]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助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7-09 15:22
资本市场助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状和问题。从融资结构看,间接融资仍占主导,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从市场层次 看,主板市场门槛较高,多数农业科技企业难以达到上市标准;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流动性不足,融资功能发挥不充分。 从产品供给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特别是针对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的早期项目的融资工具缺乏。从 风险管理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高风险特征,包括技术研发风险、市场接受风险、政策调整风险等,而现有金融体系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和对冲机制。农产品期货、保险市场有一定发展,但品种仍不够丰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度 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风险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导致早期项目融资困难。 三、资本市场更好助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各层次市场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有机衔接的市场格局。对于成熟期农业 科技企业,支持其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融资;对于成长期企业,深化新三板改革,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对于 初创期企业,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宽早期融资渠道。同时,研究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实施分类指导、梯度培 育,推 ...
暨军民赴临平区调研智慧农业发展情况
杭州日报· 2025-07-09 10:12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 东湖智慧生态田园产业综合体应用农业智慧大脑、循环水渔业养殖、大棚陆基圆桶养鱼、果蔬立体种植等技术,实现高效率鱼菜综合生产 [1] - 杭州农发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从播种、催芽、育苗、移栽到采收、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1] - 临平区乡村共富研学中心开展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及和美乡村建设 [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推动良种良法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农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 [1] - 强调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1] - 创新投资运营与分红机制,推动技术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政策与发展方向 - 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农业发展理念更新、技术革新 [2] - 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化农村改革 [2] - 以供应链建设为抓手,突出品牌化、生态化、数字化,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2] 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 - 探索成本可控、绿色高效、符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 -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实做深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 [1] -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工作 [2]
【西安】发布第五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陕西日报· 2025-07-09 07:52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 西安市发布第五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涵盖粮食安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 包括临潼区稳产增产示范、雨金街道业态创新、西安农投集团数字化产销协同模式、周至猕猴桃百亿品牌打造等 [1] - 典型案例紧扣"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更高水平乡村全面振兴"主题 集中展现破解三农难题、释放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的实践成果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样板 [1] 农业发展战略 - 西安将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三大重点 通过科技赋能和农村改革 推进城乡产业、建设、治理一体化 [2] - 实施产加销贯通和农文旅融合战略 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提升特色品牌价值 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2] -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促进要素有序流动 加速城乡融合进程 [2]
成都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持续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新华财经· 2025-07-07 21:5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成都市印发《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并推进乡村振兴,涵盖优化政策措施、建圈强链、创新创造和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等方面[1] - 成都市落实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1] 粮食生产保障 - 实施"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快"一带十五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建设[1] - 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和粮食规模化生产奖补政策,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1] - 实施低效果木腾退恢复粮食种植项目,确保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81万亩、产量达235万吨以上[1] - 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及反食品浪费行动[1]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支持蔬菜生产设施改造提升并优化稳产保供方案[2] - 推进生猪养殖稳产提质,确保全市生猪出栏403万头以上,实施肉牛稳产提质项目并统筹推进奶牛、肉羊、禽蛋生产[2] - 健全主要农产品价格监测和预警体系[2]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 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刚性运行"1193"工作体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2] -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政策,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 - 持续整治"大棚房",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持续推进都江堰灌区全国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1.5万亩[2] - 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验收、管护体系,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并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2] -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预警防范机制,强化气象智能监测设施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