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肥
icon
搜索文档
瘦身咖啡、增高粉靠谱吗?中消协:认准“小蓝帽”谨防受骗
新浪财经· 2025-08-29 22:21
行业监管框架 -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法律定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依法注册或备案 可声称明确保健功能 其他食品不得声称保健功能 [1] - "保健品"无明确法律界定 是消费者对声称具有功能或功效的食品、用品的俗称 涵盖宣称"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的食品及宣传特定保健作用的床垫、理疗仪、饮水机等日用消费品 [1] 市场现状与风险 - "保健品"市场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现象 消费者需警惕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小程序、电话推销、直播间等非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1] - 行业存在使用话术明示或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 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概念 甚至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传"降血压""抗癌"等疾病治疗功效的营销套路 [1] 消费者行为指引 - 选购保健食品需认清"小蓝帽"标志及批准文号 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并按标签要求食用 [1] - 建议选择正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 索要并留存发票或销售凭据 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联系经营者售后 遭遇虚假宣传可拨打12315投诉或向消协组织求助 [1]
中消协:“保健品”不等于保健食品
新华网· 2025-08-29 21:51
行业定义与监管框架 - "保健品"是消费者对声称具有功能或功效的食品和用品的俗称 涵盖范围广泛且无明确法律界定 包括宣称保健作用的食品(如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和日用消费品(如保健床垫、理疗仪、饮水机)[1] - 保健食品是根据食品安全法注册或备案的特殊食品 具有明确法律定位且可声称特定保健功能 其他食品禁止声称保健功能[1] 消费者选购指南 - 需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批准文号 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并按要求食用[2] - 应通过正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并索要销售凭据 谨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小程序、电话推销、直播间等非正规渠道购买[2] - 需警惕虚假营销话术 包括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等概念 以及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称疾病治疗功效(如降血压、抗癌)[2] 权益保障机制 - 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可联系经营者申请售后服务[2] - 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时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或向消协组织咨询求助[2]
Soul App发布《2025年轻人减肥报告》:近六成年轻人把减肥当成自我管理方式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9:17
核心观点 - 减肥话题在年轻群体中具有高关注度 社交平台相关内容达97万条 显示巨大分享和行动热情[1] - 年轻人减肥动机从外貌焦虑转向健康管理 近五成为健康减肥 超三成为生活掌控感[2] - 减肥成功标准重构 更自信和健康成为主要追求 占比超四成 高于单纯体重下降[3] - 社交平台成为重要减肥伙伴 七成年轻人通过社交互动获得动力 34%坚持打卡记录[4] 减肥动机 - 外貌焦虑仍是首要原因 占比54.7%[2] - 健康管理成为重要动机 45.7%为健康减肥[2] - 生活规律掌控感占比39.9%[2] 减肥方式 - 约六成年轻人选择运动减肥[2] - Z世代平均减肥花费1487元[2] - 超两成年轻人使用AI帮助陪伴减肥[2][4] 减肥成效 - 约六成年轻人在3个月内放弃减肥[2] - 超二成曾成功减重20斤[2] - 女性平均理想体重101.5斤 男性133斤[3] 观念转变 - 59.7%认为减肥是自我管理方式[2] - 44.1%从追求好看转向注重健康[2] - 18.4%从迎合他人转向取悦自己[2] 社交平台作用 - 七成年轻人通过社交互动获得减肥动力[4] - 19.8%通过平台获取教程资源[4] - 34%坚持在社交平台打卡记录历程[4]
使用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不想反弹?掌握这些关键点很重要!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4 18:25
肥胖与GLP-1受体激动剂概述 - 肥胖是一种与体内多余脂肪堆积相关的健康状况,对健康造成多系统性损害,并与代谢紊乱、躯体异常和精神健康问题密切相关[2] - GLP-1受体激动剂已获全球监管机构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通过减少食欲和食物摄入量发挥作用[2] GLP-1受体激动剂的疗效数据 -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在治疗68周和72周后分别导致体重减轻15%-20%[3] - 超重或肥胖者使用司美格鲁肽三个月后体重减轻5.9%,六个月后减轻10.9%[7] - 使用者通常每周减重0.5-2斤,效果因人而异[11] 治疗依从性与停药挑战 - 多达一半的人在处方第一年内停止治疗,主要由于胃肠道副作用和高成本[3] - 停药后体重反弹显著:一项研究显示停药48周后体重平均回升6.9%,而继续用药组进一步减重7.9%[6] - 在68周试验周期内,持续用药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者平均减轻17.3%体重,停药者近一年内恢复减掉体重的三分之二[6] - 观察性研究显示停药1年后,18%的人体重恢复甚至更胖,26%的人恢复25%以上减重,56%的人体重保持或继续减重[6] 用药疗程与停药策略 - 至少需持续用药12周才能显效,若效果显著且无严重副作用建议继续用药9个月至1年巩固治疗[7][14] - 突然停药不会引发戒断反应,但可能饥饿感增强,建议逐步减少剂量(如从1.0mg/周降至0.5mg/周维持4周)[12] - 司美格鲁肽停药后4-5周药物才能完全代谢[12] - 停药后若体重回升可从较低剂量重新用药,不必等待体重完全恢复[14] 停药后体重管理策略 - 改变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食物和精细碳水化合物,增加杂粮、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15] - 调整运动模式:加入无氧运动如力量训练,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加2-3次全身力量训练[17] -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睡眠有助于调节饥饿素和瘦素水平,促进代谢和肌肉修复[18] 药物作用机制与使用体验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延缓胃排空和抑制食欲[25] - 使用初期可能增加饱腹感并出现轻微恶心副作用,但症状可能逐渐消失[10]
日经BP精选:睡不好容易发胖?助你成功减肥的10个技巧
日经中文网· 2025-08-22 10:56
公司背景 - 日经BP成立于1969年4月 隶属于日本经济新闻社集团[3] - 公司聚焦经营管理 专业技术及生活时尚三大主要领域[3] - 作为日本领先的B2B媒体公司 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3] 内容领域 - 聚焦饮食与睡眠对减肥的影响 提供10个减肥技巧[3] - 通过改变大脑认知和饭前饮水等方式控制食欲[5][6][7] - 睡眠被强调为减肥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点[3]
为了减肥完全不吃“碳水”或少吃“碳水”,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齐鲁晚报· 2025-08-10 22:29
主食摄入不足的健康风险 - 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脂肪分解不彻底产生酮体、蛋白质过度消耗等现象,影响多种机体功能 [3] -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通常会导致过量摄入脂肪,脂肪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高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代谢综合征,包括糖尿病 [3] - 生酮饮食会引起"坏"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2倍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事件、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4][5] - 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2倍,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外围动脉疾病等 [5] - 坏胆固醇水平最高的不吃主食参与者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高 [6] 主食摄入不足的其他健康影响 - 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寿命,主食提供能量比例小于40%或大于70%都会增加死亡风险,缩短寿命 [7] - 经常不吃碳水主食可能损害大脑的记忆和认知功能,因为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 [8][9] - 长期不摄入主食会导致代谢紊乱,通过脂肪供能会产生酮体,长期蓄积对身体不利,通过氨基酸补偿会造成瘦组织分解,导致营养不良 [10] - 血糖不稳定会影响脑细胞和红细胞功能,导致情绪低落、易怒、烦躁等情况 [10] - 长期不吃或少吃主食会导致口臭、脱发、闭经、肌肉流失、便秘等副作用 [11] 健康饮食建议 - 控制体重或减肥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确保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 [12] - 主食选择应粗细搭配,减少精制碳水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13] - 减肥期间推荐食用饱腹且GI不高的食物,如全谷物和薯类,包括鹰嘴豆、红豆、绿豆、燕麦米、荞麦米、青稞米、糙米、黑米、红薯、紫薯、马铃薯、莲藕等 [14][15] - 建议将1/3~1/2的大米替换为杂粮或杂豆,或将薯类切块加入米饭中 [16] -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应摄入200~300克谷类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17] - 减重的本质是"少吃",但需找到能长期坚持的方式,极端节食可能导致反弹、脱发等问题 [17]
孙楠自曝瘦了20多斤,56岁孙楠近照瘦到“认不出”,怎么明星最近都瘦下来了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7 13:13
名人减重案例 - 孙楠通过健康饮食、良好作息和适度运动自然减重20多斤,脸型从圆润变为清瘦[5][7] - 颜如晶半年内从98公斤减至约73公斤,体脂率从48.6%显著下降,每天坚持6小时训练(3小时有氧+3小时无氧)[9][11] - 辣目洋子在《浪姐6》录制期间1个月减重20斤,每天进行8小时唱跳训练+3小时私教,每日消耗约1000千卡,采用低碳水饮食[14][16] - 马薇薇45天减重20斤,身高169cm BMI降至18.2-21.9,每日摄入不足1000kcal(三两肉+六两蔬菜),曾因抗抑郁药副作用增重20斤[17][19] GLP-1药物应用案例 - 埃隆·马斯克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30磅(约27.2斤)[20] - 乌比·戈德堡使用替尔泊肽从272斤减重[22] - 凯莉·克拉克森借助司美格鲁肽减重[24] - Jeremy Clarkson使用司美格鲁肽后食欲显著降低[26] - Shannon Natalia通过司美格鲁肽减重20公斤[28] - 乔恩·戈塞林使用司美格鲁肽2个月减重32磅[29] 司美格鲁肽临床数据 - STEP系列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使肥胖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5%,优于传统药物5%-10%的效果[31] - STEP 1研究:1961名受试者平均减重14.9%,超1/3减重超20%,安慰剂组仅2.4%[33] - STEP 2研究: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平均减重10.6%,安慰剂组3.1%[33] - STEP 3研究:611名受试者减重16%(约17kg),75.3%减重超10%[33] - STEP 4研究:803名受试者减重18.2%(17.8kg)[33] - STEP 5研究:108周持续减重15.2%[34] - STEP 6研究:东亚人群减重超15%,内脏脂肪显著下降[34] - STEP 8研究:38.5%患者减重超20%,55.6%减重超15%[34] 替尔泊肽临床数据 - SURMOUNT-1研究:176周时5mg/10mg/15mg剂量组分别减重15.4%/19.9%/22.9%,安慰剂组2.1%[36] - SURMOUNT-2研究:72周内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减重15.7%(15.6kg),10mg和15mg组超80%患者减重超5%[38] - SURMOUNT-3试验:12周生活方式干预+72周替尔泊肽治疗减重26.6%[38] - SURMOUNT-4试验:88周总平均减重26.0%(21.1%+6.7%)[38] - SURMOUNT-5试验: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20.2%(22.8kg)vs对照组13.7%(15kg),31.6%患者减重超25%[39] GLP-1药物机制与审批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受体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延缓胃排空和抑制食欲实现减重[48] - 司美格鲁肽2021年6月获FDA批准用于肥胖治疗,为首款2014年后获批的普通肥胖新药[35] - 替尔泊肽2023年11月获FDA批准用于肥胖治疗[38]
掌握饮食节奏,轻松享“瘦”!Science重大发现:顺应脂肪生物钟助力高效减肥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7 13:13
肥胖与代谢研究 -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肥胖率不断上升,减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医学研究重要议题 [6] - 肥胖根本原因是营养过剩环境下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 [7] - 紊乱的生物钟和不合理进餐时间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7] 限时进食(TRF)机制研究 - 非活跃期进食的小鼠体重增长显著高于活跃期进食组,差异源于能量消耗减少 [9] - 活跃期进食能增强脂肪组织中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促进能量消耗 [11] - 脂肪组织昼夜节律紊乱会降低产热相关蛋白UCP1和时钟基因BMAL1表达 [13] 脂肪组织产热调控 - 缺失ZFP423基因的小鼠产热能力增强,ZFP516蛋白表达上升 [15] - 脂肪产热增加可通过EBF2、PRDM16等基因通路抑制非活跃期体重增长 [15] - 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脂肪昼夜节律受基因和转录动态调控 [17] 减重方法应用 - 科学减肥需使进食时间与脂肪组织工作节奏同步,避免能量过剩 [18] - 白天生物钟活跃时正常进食,晚上减少进食可优化代谢效率 [19] - 《柳叶刀》子刊显示68%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实现体重减半 [26] 学术平台定位 - Obesity World定位为同步国际肥胖代谢研究进展的学术桥梁 [2][29] - 平台聚焦医学减重临床与教研领域的前沿科学转化 [25][31]
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提示: 普通食品别信“保健”“治病”宣传
央视网· 2025-08-05 15:12
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提示 - 市场监管总局和消费者协会联合提醒消费者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效,需警惕虚假宣传 [1] - 近期网购平台出现不法商家将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等,并虚假宣传鱼油、代用茶、蓝莓等产品具有治疗功效 [1] - 个别品牌通过"营养师""知名专家"等名义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保健品 [1] 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 中国法律法规严格区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禁止食品标签和说明书涉及虚假内容或疾病治疗功能 [2] - 《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明确禁止对食品进行虚假或误导性商业宣传 [2] - 不法商家通过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界限,在营销中炒作"养生""天然""调理"等概念 [2] - 部分商家通过虚构科学实验、专家背书等方式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如宣称"降血压""抗癌"等 [2] 消费者选购指南 - 选购健康功效食品需认清产品包装标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品),保健食品需认准"蓝帽子"标志 [3] - 保健食品需根据功能及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严格遵循标签说明 [3] - 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保健食品注册备案信息 [3] - 线上购买应选择正规电商平台,避免轻信朋友圈、微信群等非正规渠道 [3] - 线下购买应前往商场、超市、药店等正规场所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证 [3]
Nature头条:超加工食品让减肥更加困难,还会影响心血管代谢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8-05 12:15
全球超加工食品消费现状 - 全球有30亿人超重或肥胖,超加工食品(UPF)可获取性和消费量增加是重要诱因 [2] - 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较高与肥胖、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2] - WHO及多国饮食指南建议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 [2] 超加工食品对减肥的影响机制 - 遵循健康饮食指南时,超加工食品仍会阻碍减肥效果,而最低程度加工食品(MPF)可提升减肥效率 [3][11] - 超加工食品饮食阶段参与者平均减重0.88公斤,MPF饮食阶段平均减重1.84公斤 [11] - MPF饮食显著改善心血管代谢指标(脂肪总量、体脂率、内脏脂肪及甘油三酯下降),UPF饮食无此效果 [11] 超加工食品的工业特征与健康风险 - 超加工食品通过食品提取物与添加剂结合生产,具有低价、高利润、易获取特性 [9] - 加工过程中质地结构变化可能导致进食速度加快、饱腹感延迟,增加热量摄入 [14] - 添加剂和热处理可能破坏肠道微生物群并引发炎症,包装营养信息存在误导性 [14] 研究设计与政策意义 - 伦敦大学学院随机交叉试验首次在真实世界验证加工程度对健康的影响,样本为55名BMI 25-40的成年人 [6][10] - 食品加工应被视为独立政策维度,仅调整营养配方无法抵消加工手段的负面生理影响 [14] - 超加工食品设计具有"成瘾性"(高能量密度、鲜美口感),导致摄入量系统性增加 [14] 社会经济影响 - 超加工食品易获取性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加剧饮食健康与社会经济不平等 [10] - 食品环境设计导致不健康饮食选择,非消费者意愿驱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