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主义

搜索文档
3国已经倒戈!美国对中国发号施令:不许继续扩大出口!理由太荒唐了!
搜狐财经· 2025-07-25 10:27
美日贸易协议 - 美国对日本实施15%的"对等关税",并要求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方分走90%的利润 [1] - 日本需向美国大幅开放市场,包括汽车、卡车、大米及其他农产品领域 [1] - 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承认协议内容属实,并称其为长期谈判的成果 [1] 美菲及美印尼贸易协议 - 美国将菲律宾关税降低1%至19%,换取菲律宾对美零关税及市场开放 [3] - 印尼需取消99%的贸易壁垒,向美国供应关键矿产,并对美产品零关税 [3] - 印尼还需购买150亿美元能源产品、45亿美元农产品及50架波音飞机 [3] 美国对华贸易策略 - 美国财长贝森特威胁对中国实施100%二级关税,要求中国禁止购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 [3] - 美国国防部禁止中国工程师参与美国云端服务,微软调整服务方式以排除中国团队 [4][5] - 美国试图通过贸易协议及技术封锁限制中国发展,维持自身技术优势 [4][5] 中国应对措施 - 中国外交部反对将地缘政治议题纳入贸易谈判,拒绝非法单边制裁 [5] - 中国企业已熟练应对反倾销调查,出口结构优化,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 [5] - 中国依托内需市场及完整产业链,构建多元化全球贸易体系对冲美国打压 [8] 全球贸易影响 -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破坏全球贸易秩序,否定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7] - 中美贸易战威胁全球经济稳定,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导致中等收入家庭年损失1700美元 [7] - 中国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增强贸易韧性,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8]
美国抛出100%关税威胁,中国减持7500亿美债,华尔街慌了
搜狐财经· 2025-07-24 01:15
中美贸易关系动态 - 美国财长贝森特威胁对中国实施100%二级关税,要求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 [1][3] - 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至7500亿美元,带动英国等六国抛售 [1] - 美国对华依赖涉及276种关键商品,中国对美依赖仅有22种 [15]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 俄罗斯连续12个月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伊朗石油贸易稳定开展 [5] -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达11.8亿桶,进口渠道多元化 [5] - 从加拿大进口原油730万桶/月,替代美国90%份额 [21] - 加拿大油砂原油比美国页岩油便宜30% [23] - 电动车销量占全球60%,风能光伏装机量世界第一 [23] 全球供应链现状 - 美国进口商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下少报中国货20-25% [17] - 越南原材料和墨西哥工厂零件仍依赖中国供应 [17] - 华为实现7纳米芯片技术突破,打破西方封锁 [19] - 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占据国内80%市场份额 [21] 金融与贸易格局 - 人民币与30多个国家直接本币结算 [25] - RCEP等区域性协定崛起,中国推进CPTPP和中日韩自贸区 [32] - 美联储警告全面高关税将使美国核心通胀再升1.5个百分点 [30] 美国政策困境 - 欧盟抵制汽车关税,日韩在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态度暧昧 [9][11] - 澳大利亚加拿大回避美国贸易政策 [11] - 特朗普时期145%关税未达预期效果 [28]
除了3国,190多国无一投降!特朗普已经犯下大错,美国“关税战”输了!
搜狐财经· 2025-07-23 17:51
行业影响 - 美国汽车行业70%零部件依赖进口,加征关税导致底特律生产线停摆,生产成本飙升15%,车价上涨促使消费者转向日本品牌,车企被迫裁员[3] - 美国农业受重创,中国取消60%大豆进口转向巴西采购,导致美国大豆价格下跌30%,大量农场主破产[3] - 欧盟针对美国标志性产业加税25%,波本威士忌和哈雷摩托生产商肯塔基州酿酒厂及威斯康星州摩托车厂遭受直接冲击[3] 公司动态 - 波音公司因中国对等加征飞机关税遭受精准打击[3] - 苹果公司越南代工厂因关税成本上升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导致美国本土供应链岗位流失[4] - 亚马逊平台"中国制造"搜索量暴涨300%,中国电商平台日用品在美国销量激增[4] 国际贸易格局 - 巴西对中国大豆出口订单达150亿美元,同时对美国机械加税50%[3] - 泰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对美依赖度三个月内下降12%,转向印度及东盟市场[3] - RCEP成员国间关税降至3.2%,区域内贸易额年增17%,削弱美国影响力[4] 经济数据 - 美国商会估算关税政策导致企业年损失2000亿美元[6]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警全球GDP可能下降0.5%,其中美国承担60%损失[4] - 金砖国家建立本币结算体系,巴西与阿根廷贸易绕过美元[4] 市场反应 - 美国12个州联合起诉联邦政府,指控关税引发经济混乱[6] - 密歇根州汽车工人游行抗议关税导致失业[6] - 华尔街因供应链断裂出现股价暴跌[8]
中美第三轮谈判定了?特朗普很清楚一件事:美国已落入下风,为了和中方谈妥不惜下“血本”
搜狐财经· 2025-07-23 12:22
中美贸易关系动态 - 美国对华态度出现显著转变 从强硬关税政策转向主动寻求谈判 财长贝森特表示未来几周将与中国会谈 且时间地点均可协商[1][4] - 美国此前宣布的75国关税暂缓期成效有限 90天内仅达成3份协议 其中两份未完成签署 中国反制措施导致仅2国向美妥协[2] - 中美关税豁免期将于8月12日到期 美方紧急调整谈判策略 将原定8月9日截止的暂缓期延至12日以争取时间[7] 芯片行业动向 - 美国突然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AMD的MI308芯片获准重新申请出口许可 英伟达H20芯片直接获得对华销售通行证[4] - 中国芯片产业近年快速发展 技术突破使美国封锁政策效果减弱 美方政策转向被解读为担心中国技术反超[4] - 芯片领域松动可能是美方谈判策略 试图以此换取中国在其他贸易问题上的让步[4] 谈判策略分析 - 美方谈判立场明显软化 首次提出可讨论贸易外合作领域 改变以往"美国优先"的强硬姿态[6] - 中方采取观望态度 未立即确认谈判细节 通过"以静制动"策略要求美方展现实质诚意[9] - 中国掌握关键谈判筹码 包括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快速崛起的科技产业 具备充分议价能力[9] 美国贸易政策调整 - 在难以施压中国的情况下 美国转向对100多个较小国家征收超10%关税 采取"欺软怕硬"策略[7] - 巴西总统卢拉等国际舆论批评美国双重标准 认为其只尊重敢于硬碰硬的谈判对手[7] -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面临失效 全球经贸格局变化削弱其传统霸权地位[10]
美国这次“退群”理由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7-23 10:25
2025.07. 23 本文字数:1437,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宣布,美国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这是美国第三次宣布退出该组织。这一决定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退群"理由:不符合"美国优先"政策 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声明,美国做出上述决定的理由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分裂性的 社会和文化事业,过度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 声明还指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巴勒斯坦为成员国的决定"非常有问题",助长了该机构内部的反以 色列言论。 声明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规定, 美国这次退出该组织将于2026年12月31日生效 。 此前,美国曾先后两次退出教科文组织。 1984年,美国曾以教科文组织存在腐败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为由,宣布退出该组织,但在 2003年又重 新加入 。 2017年10月,美国又一次宣布决定退出教科文组织,称这一决定的主要考虑包括不断增加的欠费、 机构需要根本性改革及对该组织"针对以色列持续偏见"的关切。此次退出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生 效。 2023年,美国又重返该组织。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深感遗憾 ...
又一国家决定反华?美国享受零关税,中国却为何被无故加税
搜狐财经· 2025-07-23 07:18
前言 25%关税、50%配额压缩、50%惩罚税,加拿大对华钢铁这三板斧来得又快又狠。 更离谱的是,美国钢铁占加拿大进口50%却享受零关税,中国仅占10%却成了重点打击目标。 这里面的门道可不简单,卡尼为什么要拿中国当出气筒? 当特朗普挥刀,卡尼为什么砍向中国? 这事儿得从美国先动手说起。 7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给加拿大下了最后通牒:8月1日起对加拿大商品征收35%关税。 作者-盐 理由很简单,加拿大推行的数字服务税直接砸了美国科技巨头的饭碗,Meta、Google这些公司得多交一 大笔钱。 加拿大90%的钢铁出口都依赖美国市场。 这一下子,出口量暴跌15.7%。 贸易逆差冲到71亿加元的历史高点,钢铁重镇的工厂开始减班,工人丢饭碗。 制造业和运输业一片狼藉,4万多个岗位岌岌可危。 卡尼政府面临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要么硬刚美国,要么找个替罪羊。 结果谁都没想到,卡尼转头对准了中国。 就像个受气的小弟,被老大打了一巴掌,转头找更弱的出气。 7月16日,卡尼在汉密尔顿钢铁厂宣布:中国钢铁配额砍半,超出部分再征50%重税。 加拿大钢铁生产商协会立马拍手叫好,认为能帮本土企业抢回市场份额。 更离谱的是,海康威视这 ...
中美关税暂停快到期,美国财长说出实话,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搜狐财经· 2025-07-23 07:07
中美贸易战现状 - 中美贸易战"停火期"即将结束,关税战威胁再次笼罩全球市场 [1] - 双方在90天停火期内未达成实质性协议,根本矛盾未解决 [1] - 美国试图通过高额关税谋求不公平贸易利益,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1] 美国态度转变 -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首次公开承认对中国的依赖,打破"美国优先"单边主义论调 [2] - 美国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被视为释放善意的信号 [2] 稀土资源博弈 - 中国稀土资源对美国制造业至关重要,是手机、电脑和先进武器的关键材料 [4] - 中国对稀土资源的管控击中了美国的软肋 [4] - 美国在芯片领域做出让步,显示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话语权提升 [4] 谈判策略分析 - 美国当前策略侧重于拖延时间,争取延长"停火期" [4] - 美国最终目标仍是遏制中国发展,战略方向不会轻易改变 [4] - 中国掌握稀土王牌,在谈判中拥有更强硬底气 [6] 未来走向 - 中国将坚持公平合理原则,根据美方让步情况做出相应回应 [6] - 如果美国继续霸凌行径,中国绝不会妥协 [6] - 国家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保障 [6]
欧美关系进入垃圾时间,但不能全怪特朗普
虎嗅· 2025-07-22 18:09
在经历几次反反复复后,特朗普终于答应继续向乌克兰援助武器,也让欧盟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又把 美国绑在了乌克兰这辆战车上。 另一方面,在经贸问题上,欧盟也持续"认怂",希望能与美国达成解决方案。只要美国肯让步,欧洲就 会跟进。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对跨大西洋关系造成巨大冲击,从安全、经贸、价值观、国际秩序等多个层面对 欧洲构成威胁,欧盟则持续努力维护盟友框架,冯德莱恩不仅强调和美国是盟友,还特别指出和中国不 同。欧盟核心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参加香格里拉安全会议上,也声明是美国的友邦和盟友。 抛弃公开场合的外交辞令,欧美之所以还能够维持盟友框架,这和欧盟多管齐下应对2.0版的特朗普密 不可分。 欧洲靠组合拳暂时与美国斗而不破 首先,欧洲利用和美国的文化基础、传统关系和各种制度性渠道,保持了从元首层面到实务层面的密切 沟通。这是非西方国家如俄罗斯、中国所无法拥有的优势。 像特朗普当选后,宗教就发挥过两次重要作用。一次是特朗普当选后,天主教标志性教堂巴黎圣母院重 新开放。法国借此机会邀请特朗普出席典礼,从而率先获得宝贵的交流机会。另一次则是教皇方济各葬 礼。这也成为特朗普就任后首次出国访问——此前他一直强调要首访沙特。在 ...
谁给俄罗斯订单,就加500%关税?莫迪这次没忍住,局势乱成一锅粥
搜狐财经· 2025-07-22 17:10
美国对俄关税政策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若俄乌在50天内未达成和平协议,将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并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1] - 2024年美俄货物贸易总额仅约35亿美元,其中美国自俄进口占比超过85%,主要集中在肥料、无机化学原料等领域[1] - 次级关税的税率可能高达100%甚至更高,旨在通过施压印度、中国等主要俄油进口国间接削弱俄罗斯经济[1] 印度反应与策略 - 印度85%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约35%来自俄罗斯[3] - 印度石油部长表示有能力通过多元化采购满足需求,原油进口来源国已从27个增加到40个[3] - 印度不排除重启与中国、俄罗斯的三方合作机制以应对外部压力[3] 中印合作趋势 - 特朗普的"二级制裁"威胁正在推动中印"龙象共舞"[5] - 印度需要中国的工业设备和高端组件推进制造业发展,中国企业看好印度市场潜力[5] - 印度顶级智库提议放宽对中企投资的额外审查规则以吸引更多中国资本[5] 美国国内影响 - 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损失高达30万亿美元,年内经济衰退概率达65%,并引发约200万人失业[5] - 2024年欧盟从俄进口的化石燃料总额达219亿欧元,超过其对乌克兰的援助金额[5] 国际格局演变 - 印度的回应和中俄印三方合作动向预示着国际秩序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加速演变[7] - 美国的单边制裁可能加剧国际社会的分裂与对抗[7]
特朗普关税步步紧逼,德国这次不忍了:如果美国想打仗,美会得偿所愿
搜狐财经· 2025-07-22 12:51
当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文件将欧盟商品关税提高至30%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成为点燃跨大西洋贸易战的导火 索。7月20日,《华尔街日报》独家披露,美国官员已明确要求欧盟接受对大多数欧洲商品征收15%或更高的"基准关 税",而这一数字远超欧盟此前谈判中妥协的10%目标。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德国终于撕下"妥协者"的面具,一位德国官员向《华尔街日报》掷地有声地表示:"如果美国想 要战争,他们会得偿所愿。"这句话不仅标志着德国态度的彻底转变,更预示着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逼近。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对欧盟的关税施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特朗普上任之初就宣布的20%"对等关税",到如今威胁提高到30%,美 国政府的胃口越来越大。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还维持着对欧盟50%的钢铝关税和25%的汽车关税,这种"组合拳"式的 贸易压迫让欧盟喘不过气来。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在7月12日的信函中明确表示,新的30%关税将于8月1日生 效,这比4月份提出的20%又提高了整整10个百分点。 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六次飞赴华盛顿谈判,换来的却是美国不断抬高的要价。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 受CBS采访时仍嘴硬表示"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