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
搜索文档
 西贝这个危机公关,有谁敢接?
 虎嗅· 2025-09-15 19:12
 危机公关行业的本质 - 危机公关被视为一种伪生意,其本质是企业在前期病急乱投医、后期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产生的需求 [2] - 该行业只有专家,没有大公司,因其无法实现规模化,一切不能规模化的学术问题本质都是玄学 [2] - 在危机面前,企业愿意支付高额费用,这种钱相对好赚,但其实际效果被比喻为让被撞得半死的人立刻痊愈或让癌细胞全部死光,可能性极低 [3]   企业公关认知的普遍缺失 - 中国90%的企业缺乏基本公关认知,甚至不雇佣像样的公关经理,尤其在线下生意企业中普遍存在 [4] - 许多传统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产品好就无需公关,但近五年的屡次公关暴雷事件表明产品本身也并非无懈可击 [4] - 缺乏公关储备的企业在危机爆发时,会涌现大量外部“生态小动物”试图获利,导致临时抱佛脚的合作往往以不欢而散告终 [4][5]   有效危机公关的核心策略 - 处理危机的第一核心是获得一份客观详细的“体检报告”,以明确自身真实状况并决定后续生死 [6] - 第二核心是“舍”,即断臂求生,企业需明确自己拥有什么、要什么以及能放弃什么,而非追求全身而退 [7][8] - 最应该投资的环节是这份综合内外部视角的体检报告,而非急于求成的“黄金24小时”反应,爆发后的快速反应可能是大忌 [8]   危机应对的具体执行 - 体检报告需涵盖攻击点罗列、内外视角的真实情况与疑问、信息打通可能性、证据链、公司其他薄弱点、社会情绪及法律政策风险等要素 [9] - 若企业系统无懈可击则可回击,但凡存在瑕疵,建议根据瑕疵点割肉、低头认错,而非狡辩 [10] - 道歉信应返璞归真,采用大白话,内容结构为认错、赔偿、整改三段式,切忌舞文弄墨或自我辩解 [11][12][13]   对企业公关建设的建议 - 企业应招聘一位真正懂公关的副总裁并给予活动经费,作为危机时的“速效救心丸”进行储备 [14] - 危机事件后应信任内部公关副总裁组建智囊团并制定分析报告,而非盲目寻求外部专家,避免临时换帅 [15] - 不要迷信存在能帮助企业隐藏问题、全身而退的“神仙”,除非企业已具备动用非凡之力的体量 [16] - 问题早爆发是好事,越早爆发补救代价越小,企业应感谢舆论监督 [17]
 超级营销,就是超级递刀!西贝6000万买来的惨痛教训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01
最近的最热新闻,就是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风波",从一句"难吃"的吐槽起步,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围观的"品牌保卫战"——不,更准确地说,是一场 漏洞百出的"品牌自爆战"。 热搜一个接一个,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得很爽,但也看得有点目瞪口呆:这好像不是危机公关了?这是一场"递刀子大赛"? 贾国龙还没来得及主动应对,身边的"亲友团"先一步把刀递到了罗永浩手里。 1 第一把刀:胖东来于东来,力挺后秒删 事件刚发酵时,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是有着"零售界清流"之称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 9月12日中午,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也就此次舆论风波发声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 方。" 可话音刚落,就遭遇了舆论的反噬,发现风向不对的于老板也是反应快,采用了最原始的危机处理办法:删帖! 这一删,反而更尴尬。算了,不说了,省得被投诉。 总之,我不知道于老板的人设能挺多久! 2 第二把刀:华与华,亲自下场"递刀" 如果说于东来的发声是"友情客串",那华与华,就是这场"自爆戏"里的"总导演"兼"主演"。 作为西贝长期合作的品牌战略公司,自爆从西贝拿走了6000万元。 这一次,华与华也是够 ...
 国民瓶盖的狂欢与隐忧:从娃哈哈公章梗看品牌信任的双刃剑
 搜狐财经· 2025-09-10 19:22
 事件概述 - 娃哈哈饮料瓶盖被网友用于在实习证明上盖章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前列 引发全网创作热潮 [1]   社交媒体营销趋势 - 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正在改写传统营销法则 年轻消费者对“不严肃营销”有买单意愿 [3] - 霸王洗发水通过“秃头大卫”香薰礼盒等“抽象联名”策略 将品牌痛点转化为传播爆点 成为社交平台顶流话题 [3] - 娃哈哈此次走红为用户自发创造的“野生玩梗” 其根源在于品牌数十年积累的国民认知度和深厚的品牌熟悉度 为二次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 [3]   品牌信任与风险 - 流量狂欢存在信任透支风险 对比2025年代工风波引发的“品牌背刺”质疑 主动联名可收获好感 被动争议则可能损耗信任 [4] - 娃哈哈正处于转型阵痛期 经历了年终奖争议、工厂停工维权、商标纠纷等多重信任考验 每一次危机应对都关乎品牌转型成败 [8] - 国民品牌的信誉积累需数十年 但可能在敷衍回应中逐渐消磨 [8]   社会文化现象解读 - 盖章狂欢反映了年轻人在实习证明盖章难现实困境下的无奈 娃哈哈瓶盖成为对制度繁琐性进行戏谑反抗的道具 [5][7] - 年轻人用幽默消解焦虑 用创意对抗僵化 这种亚文化表达值得企业和社会反思 [7]   法律风险警示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企业印章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使用于玩笑性质的实习证明也可能构成违法 [7] - 近期已出现多起因类似玩笑引发的纠纷报警 [7]   危机公关与品牌建设 - 危机公关的黄金法则在于共情与解决 需展现理解公众情绪、明确责任边界、提出改进方案的态度 [7] - 企业可将意外走红转化为品牌年轻化契机 例如设计限量版“创意瓶盖”周边 或联合企业推出“实习认证公益计划”以引导建设性方向 [7] - 品牌长青终究依靠品质而非话题维系 真实的情感联结是任何创意玩梗都无法替代的品牌基石 [9]
 桃李面包半年销售费2.22亿广告费猛增40%净利连降有息负债11亿财务承压
 新浪财经· 2025-09-08 08:09
 营销事件 - 桃李面包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教育消费者"并"用他人痛苦做营销" [2][5][6] - 公司于9月5日通过社交媒体正式致歉并下架广告 称广告为内部共创机制产出20组版本 [6][7] - 分析认为该事件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0% [3][8] - 销售费用2.22亿元同比下降7.44% 其中广告费用4295.77万元同比增长40% [2][7] - 货币资金1.90亿元 有息负债11.07亿元 财务压力显著 [4][10]   盈利能力趋势 - 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降 2021-2024年分别为6.24%、5.54%、1.08%、-9.93% [2][8] - 2025年第一、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4.20%和12.99% 净利润下降27.07%和31.44% [8]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066.05万元 低于2023年同期1687.94万元和2024年同期1540.68万元 [9]   分红政策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3.60亿元 平均分红率70.24% [3][10] - 2021-2024年分红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74.85%、83.31%、50.16%、76.60% [9] - 控股家族吴学群持有62.68%股份 通过分红获得27.33亿元 [10]   业务结构 - 公司为A股"面包第一股" 核心业务为面包及糕点生产销售 [2][7] - 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依赖短保面包 季节性食品如月饼贡献有限 [8] - 被指产品老化缺乏创新 固守传统口味 [8]
 桃李面包半年销售费2.22亿广告费猛增40% 净利连降有息负债11亿财务承压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7
 营销事件及应对 - 桃李面包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教育消费者"并涉及不当营销[2][3] - 公司于9月5日在社交媒体正式致歉并下架争议广告 承认由领导层决策失误并承诺由年轻团队接管后续宣发[2][5] - 本次广告投放采用内部共创机制 共产出20组版本 但审核机制不完善导致争议发生[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0%[2][9] - 分季度看 一季度营收12.01亿元降14.20% 二季度营收14.10亿元降12.99% 净利润分别下降27.07%和31.44%[9] - 归母净利润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下降 从2021年7.63亿元降至2024年5.22亿元 累计降幅达31.6%[8]   费用结构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2.22亿元同比下降7.44% 其中广告宣传费用4300万元同比增长40%[2][5]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066.05万元 较2023年同期的1687.94万元下降36.9%[10]   现金流与分红 - 截至2025年6月底货币资金1.90亿元 有息负债11.07亿元 财务压力显著[2][12]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3.60亿元 平均分红率70.24% 其中2021-2024年分红占比均超50%[2][11] - 吴学群家族持股62.68% 通过分红累计获得27.33亿元[12]   业务发展 - 公司为A股"面包第一股" 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 主营面包及糕点业务[7] - 产品结构单一被指缺乏创新 除短保面包外季节性产品占比高[9][10] - 2015-2020年营收从25.63亿元增长至59.63亿元 净利润从3.47亿元增至8.83亿元 但2021年后增长乏力[8]
 舆情引导与品牌形象塑造,让企业品牌有效渡过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9-01 14:34
 舆情引导的误区 - 舆情引导是长期过程而非仅危机公关 企业需在平时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2] - 企业应重视新媒体作用 善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消费者互动 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3]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和意见 积极回应消费者需求以增强信任感并降低负面舆情发生概率[4]   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 - 企业应建立清晰品牌定位 明确核心价值和目标受众以制定品牌传播策略并增强品牌忠诚度[6] - 提升品牌透明度至关重要 企业应主动公开产品信息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以建立消费者信任关系[7] - 企业需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展现人文关怀并提升消费者认同感[9]   应对舆情风险的策略 - 企业应建立完善舆情监测机制 定期分析市场动态和消费者反馈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9] -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明确责任分工和沟通渠道以确保迅速响应[9] - 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消费者互动 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以提升消费者参与感和忠诚度[11]
 媒体报道:借权威背书优势,强化品牌市场竞争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8-25 20:10
 核心观点 - 媒体报道通过权威背书、形象塑造、精准传播、危机公关和持续曝光等多维度机制 为品牌构建坚固的竞争壁垒 帮助其在白热化市场中脱颖而出 [1][8]   信任构建 - 权威媒体报道如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品牌提供第三方认证 显著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降低决策成本 [3] - 权威媒体以客观公正形象深入人心 其报道被视为严格筛选核实的结果 远优于自夸式广告 [3]   品牌形象塑造 - 媒体报道提供全方位展示舞台 通过新闻稿传递创业故事、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内容 [4] - 环保企业通过媒体分享环保技术研发和绿色生产变革 展现产品环保特性及社会责任感 [4] - 老字号品牌借助媒体挖掘百年工艺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市场焕新魅力 与新兴品牌形成差异化 [4]   精准受众传播 - 不同媒体有特定受众群体 高端时尚品牌选择《Vogue》等权威时尚媒体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 [5] - 针对年轻群体的潮牌适合抖音和B站等新媒体 利用平台互动性强和传播快的特点传递潮流文化 [5]   危机公关管理 - 危机发生时 品牌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真实透明信息和应对措施 可避免谣言扩散并稳定消费者信心 [6] - 食品企业曾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检测报告和召回方案 凭借媒体公信力消除消费者疑虑并推动市场份额回升 [6]   持续曝光强化 - 权威媒体持续报道能强化品牌记忆点 通过定期发布新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新闻加深消费者印象 [7] - 科技企业定期在权威媒体发布技术突破和应用案例 形成品牌记忆和忠诚度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8]
 续面事件反转,七匹狼为啥拒接泼天流量?
 36氪· 2025-08-20 18:58
 事件反转与舆论反应 - 面馆事件出现反转 顾客实际消费140.58元而非仅点一碗面 老板在视频中称7名顾客为"七匹狼" [1] - 女顾客计划起诉面馆老板 部分网友到店门口抗议导致面馆停业 [3] - 网友涌入七匹狼直播间刷屏 提出"起诉面馆就买衣"等关联性消费主张 [3]   品牌应对策略 - 七匹狼拒绝借势营销 主播明确表示"老板不喜欢蹭这种流量" [10] - 品牌发布三点正式声明:强调合法合规经营 呼吁理性讨论 保留依法维权权利 [12] - 品牌坚持不参与事件站队 保持商业边界感 未在直播间进行吃面等关联营销 [12][22]   舆论传播特性分析 - 短视频时代存在信息失真风险 "有视频有真相"可能仅呈现事件片面视角 [16][17] - 社会事件易出现群体对立特征 包括性别对立和消费阶层对立等敏感议题 [20] - 舆情事件共识难以达成 警方通报后仍存在不同群体选择相信不同证据的现象 [22]   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 避免在社会争议事件中明确站队 防止流量反噬风险 [19][20] - 坚持普世价值观表述 不针对具体事件方表态 维持品牌安全边界 [22] - 共情需通过换位思考传递有效信息 而非简单追逐流量或参与对立 [23]
 爱康国宾陷入 危机公关困局的启示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事件概述 - 爱康国宾于7月30日召开媒体说明会 澄清北京律师张女士"十年体检漏检癌症"控诉不成立 并对张女士提起正式诉讼且获法院立案 [1] - 公司发布会回应策略被市场质疑为危机公关失败 现场言论"别指望几百元体检 什么病都查出来"被解读为冷血推责 预设采访流程被视作走过场 [1] - 舆情进一步曝光公司负面细节 包括部门团队变更频繁 被北京上海等地行政处罚 黑猫投诉平台投诉量超千条 [1]   行业影响分析 - 小米汽车致死事件 娃哈哈资产争夺及爱康国宾舆情事件显示 企业规模扩大后均面临市场放大镜式审视 舆情处理中单纯"堵压"策略失效 [2] - 服务业信任崩塌后重建过程漫长复杂 家政服务陷阱与暴雨快递散落事件均印证此规律 行业需突破转型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2] - 医疗纠纷危机公关需兼顾事实证据与共情安慰 私营医疗机构应保持对健康生命的敬畏 处理需情理法理并进且真诚反思高于技巧反击 [2]   危机处理本质 - 对爱康国宾而言 危机公关本质已非输赢之争 而是修复信任的疗愈之旅 需在事实与情感天平中注入真诚共情与深刻反思 [2]
 专家谈“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顾客是有专业导游的上帝,而不是任你摆布的木偶
 搜狐财经· 2025-08-10 18:17
 百果园董事长言论引发舆论风波   - 公司董事长余惠勇公开表示商业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类,并强调百果园坚持后者路线且"不会迎合消费者"[1]   - 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网友质疑公司态度傲慢并吐槽高价策略,"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等话题登上热搜[3]     专家解析舆论危机根源   - 经济学者柏文喜指出"教育"一词带有上位者俯视感,违背消费者对平等关系和选择权的基本诉求,认为公司表达方式踩中"傲慢"地雷[3]   - 强调"顾客至上"是商业铁律,消费者接受专业科普但拒绝说教姿态,建议将"教育"转化为服务者姿态的透明化沟通[3]     危机应对建议   - 专家建议公司实施双轨修复:董事长需以口语化视频道歉澄清原意,同时通过果园直播、检测数据公开等方式建立"看得见的标准"[3]   - 提醒社交媒体时代高管发言需避免内部语境外泄,应保持平等对话姿态而非说教式表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