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蛋月烧

搜索文档
桃李面包就广告致歉:领导正接受现实毒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22:39
广告营销事件 - 公司蛋月烧产品广告语引发争议 被指"对消费者说教"且"逻辑混乱" [1] - 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立即下架 [1] - 公司通过官方社交平台发布道歉声明 承认"文案翻车"并将责任归咎于领导决策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 同比下降13.55% [1] - 同期广告及宣传费用达4296万元 较2024年同期3060万元增长超40% [1] 产品信息 - 争议广告针对蛋月烧月饼产品进行宣传 [1][2] - 该产品广告通过电梯媒体渠道投放 [2]
桃李面包道歉:“全是领导的责任”
财联社· 2025-09-05 22:29
营销事件 - 桃李面包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文案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教育消费者"引发网络争议 [1] - 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正式道歉 承认文案翻车并将责任归咎于领导 宣布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3] 财务表现 - 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 同比下降13.5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4亿元 同比下降29.70% [4] - 2020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下滑 [4] 行业竞争 - 短保面包及泛烘焙食品赛道持续吸引新进入者 包括区域性品牌、跨界巨头和新兴网红品牌 [4] - 现有竞争对手不断加大投入 进行产能扩张、新品研发、渠道下沉和营销推广 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4] - 消费者对面包需求不断迭代 公司亟需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并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4]
桃李面包发文回应广告争议:领导拍的板,他正在接受“现实毒打”,今后宣发年轻人接管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21:29
广告争议事件 - 桃李面包针对"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争议发布官方道歉声明 承认由领导决策失误并移交年轻团队接管后续宣发 [1] - 广告语"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引发网友批评 被指责"用他人痛苦做营销"及教育消费者 [3] - 公司相关负责人确认争议广告已在上线一天后下架 并对引发的争议表示歉意 [5] 市场反应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负面反馈 包括质疑"买月饼为什么要遭受生活毒打"等核心争议点 [3] - 广告内容被广泛认定为营销"翻车"事件 对品牌形象造成直接冲击 [3]
“没饱尝生活的毒打”,如此营销为何翻了车? | 中听
搜狐财经· 2025-09-05 21:17
广告事件 - 桃李面包蛋月烧产品广告文案引发争议 广告语将五仁月饼口感与人生苦难捆绑 遭到网友质疑[1] - 公司已下架涉事广告并致歉 将完善审核机制避免类似情况[1] 营销策略问题 - 广告创意暴露出为博眼球消费社会情绪的短视心态 将产品缺陷美化为人生阅历不足[3] - 营销话术形成新型消费PUA 通过否定消费者真实体验塑造优越感[3] - 这种价值观与当代年轻人追求轻松愉悦的消费理念背道而驰[3] 公司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困境中 广告支出逆势增加40%[3] - 不到两个月内接连爆发两起舆论风波 包括7月份菌落总数超标被通报事件[3] - 重营销轻实质的运营模式陷入恶性循环 营销投入无法掩盖产品力持续下滑的根本矛盾[3] 行业普遍现象 - 快消品行业普遍存在短视症候群 许多企业将制造话题视为救命稻草[5] - 行业忽视品牌信誉需要经年累月品质坚守的积累[5] - 流量焦虑盛行导致企业把消费者当作流量而非服务对象[5] 发展建议 - 企业需建立营销创意伦理审查机制 在追求传播效果同时坚守社会价值底线[5] - 必须扭转重营销轻实质的运营惯性 回归以产品为本的经营哲学[5] - 将资源真正投入质量管控和消费者体验 而非在舆论漩涡中疲于奔命[5]
桃李面包就广告致歉:领导正接受现实毒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21:14
广告争议事件 - 电梯广告文案引发争议 文案内容为"有人说五仁不好吃 我们认为 那是因为你还年轻 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1] - 部分网友认为文案存在说教倾向且逻辑混乱 分不清是讨好还是讨厌消费者 [3] - 公司于9月4日下架争议广告并致歉 表示将完善审核机制 [3] - 9月5日通过社交平台再次道歉 承认文案翻车并称由领导承担责任 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 同比下降13.55% [5] - 研发投入1066.05万元 同比减少30.81% 仅占总营收0.4% [5] - 广告及宣传费用4296万元 较2024年同期3060万元增长超40% [5]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5日收盘价5.68元 市值90.86亿元 [6]
桃李面包就广告致歉:领导正接受现实毒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21:12
广告争议事件 - 桃李面包电梯广告因宣传语"有人说五仁不好吃 我们认为 那是因为你还年轻 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引发争议 被部分网友批评为"对消费者说教"且逻辑混乱 [1][3] - 公司于9月4日下架争议广告并致歉 9月5日在社交平台发布道歉声明 承认"文案翻车"并将后续宣发工作交由年轻团队负责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 同比下降13.55% [5] - 研发投入1066.05万元 同比减少30.81% 仅占总营收的0.4% [5] - 广告及宣传费用达4296万元 较2024年同期的3060万元增长超40% [5]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5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5.68元 总市值90.86亿元 [5][6] - 当日成交额1.50亿元 换手率1.65% 市盈率20.84 [7]
桃李面包发文回应广告争议:领导拍的板,他正在接受“现实毒打”,今后宣发年轻人接管
第一财经· 2025-09-05 20:16
广告营销事件 - 公司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用别人的痛苦做营销"并教育消费者 [2] - 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 公司对引发争议表示歉意 [4] - 官方账号发文承认"领导拍的板" 并道歉称"正在接受现实毒打" 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2] 品牌回应措施 - 公司通过官方账号鞠躬道歉 表示"批评都接受 反思也在进行中 态度端正 挨打立正" [2] - 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回应已下架争议广告画面 [4] - 公司宣布从9月5日起后续宣发工作正式由年轻团队接管 [2]
桃李面包广告翻车 官方致歉“挨打立正”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20:01
广告营销事件 - 公司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称"五仁不好吃是因为年轻未饱尝生活毒打"并提及"等有故事的人下单" [1] - 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 公司官方账号于9月5日公开发文道歉 [1] - 公司承认广告决策由领导拍板 并宣布后续宣发工作移交年轻团队接管 [1] 公司回应措施 - 官方道歉声明采用轻松化表达 称"领导正在接受现实毒打"并表示"态度端正 挨打立正" [1] - 公司表示全面接受批评并进行反思 承诺调整宣传策略 [1] - 相关负责人已就事件作出回应 确认涉事广告已撤下 [1]
桃李面包就广告致歉:领导正接受现实毒打!上半年宣传花销增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9:50
广告争议事件 - 桃李面包一则宣传"桃李蛋月烧"月饼的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 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 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1] - 部分网友认为文案存在对消费者说教问题 且逻辑混乱 分不清是讨好还是讨厌消费者 [1] - 公司于9月4日下架涉事广告并道歉 9月5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文案翻车"并将责任归咎于领导 表示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 同比下降13.55% [1] - 上半年研发投入1066.05万元 同比减少30.81% 仅占总营收的0.4% [1] - 广告及宣传费用达4296万元 较2024年同期的3060万元增长超40% [1]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5日收盘 桃李面包股价报5.68元 市值90.86亿元 [1]
“文案翻车是领导全责!”桃李面包道歉:挨打立正,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9:36
广告争议事件 - 桃李面包一则宣传"桃李蛋月烧"月饼的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批评为"爹味营销"和"PUA"式宣传[3] - 公司于9月4日下架涉事广告画面 并对广告引发争议一事表示歉意[3][5] - 广告为公司首次尝试开放式内部共创机制 邀请不同年龄层同事创作了20组版本 但其中一个版本引发争议[5] 食品安全问题 - 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 公司委托生产的醇熟切片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5] - 公司于7月26日发布致歉信 表示已采取召回赔偿、加强配送管控、增加第三方送检频次等整改措施[6]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6.11亿元 同比下滑13.55%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 同比下滑29.7%[10] - 净利润下滑主要由于新建项目投产后折旧费用增加导致毛利率下降 以及广告宣传费用增加[10] - 2025年上半年广告及宣传费用达4296万元 较2024年同期的3060万元增长超40%[10] 业务构成 - 月饼业务2024年营收1.26亿元 占公司总营收约2.07% 生产量和销售量同比均呈两位数下滑[10] - 公司为烘焙食品综合性企业 拥有35家子孙公司 在全国建立超31万个零售终端[8]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从2020年高点27.31元跌至当前5.68元 跌幅超过79% 总市值从440亿元跌至90.86亿元[11] - 2021年股价跌超33% 2022年跌超23% 2023年跌超40% 2024年跌超10% 2025年至今跌超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