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搜索文档
“朱雀”腾飞、算法新突破……科技“硬核”实力支撑经济发展底气
央视网· 2025-10-21 10:01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 - 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试验覆盖整箭水平转运、推进剂加注、发动机点火等全流程操作[2][3] - 首飞试验第二阶段以入轨发射为主要目标,同步开展一子级回收试验以验证相关技术能力[4] - 火箭为面向大型星座组网任务研制的大运力、低成本、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过750吨,采用不锈钢箭体主结构材料[6] 机器人算法突破 - 科研团队提出全球首个“力位混合控制算法的统一理论”,该算法无需力传感器即可让机器人同时学习位置与力的控制,相关任务成功率较只使用位置控制策略提高约39.5%[7] - 搭载新算法的机器人可在无力传感器条件下实现位置跟踪、施力、力跟踪及柔顺交互等多种操作行为,提升了任务成功率和人机协同安全性[10][12] - 相关论文荣获国际机器人学习大会杰出论文奖,为首次由全中国籍学者团队摘得[7]
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首飞任务一阶段工作完成
科技日报· 2025-10-21 07:25
火箭试验进展 - 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10月18日至20日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工作 包括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1] - 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 随后返回技术区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1] - 此次试验覆盖整箭水平转运及起竖 推进剂全过冷加注 一体化测发 九机点火及牵制 推进剂泄出等全流程操作 [1] - 试验全面检验了测发流程的合理性和火箭系统与发射场系统的匹配性 [1] - 本阶段试验是继今年6月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后发射前的最后一项大型地面试验 [1] 火箭技术规格 -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于2023年8月正式立项 是一款面向大型星座组网任务的大运力 低成本 可重复使用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 [2] - 火箭一二级箭体直径4.5米 整流罩直径5.2米 全箭长66.1米 起飞质量约570吨 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2] - 火箭采用不锈钢作为箭体主结构材料 一子级配备九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 [2] - 火箭安装子级回收所需RCS 栅格舵和着陆支腿 可在执行轨道发射任务后自主高精度返回 在回收场实现软着陆并重复使用 [2] 后续计划 - 公司将基于试验数据开展复核 进一步细化流程与预案 在确保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第二阶段工作 [1] - 第二阶段任务以入轨发射为主要目标 同步尝试一子级回收 [1]
首飞在即 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0:03
火箭研发进展 - 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10月18日至20日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的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1] - 火箭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随后返回技术区,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1] - 火箭首飞试验任务第二阶段将以入轨发射为主要目标,并同步尝试一子级回收 [1] 火箭技术规格 - 朱雀三号是一款大运力、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于2023年8月正式立项 [1] - 火箭一二级箭体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全箭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1] - 火箭采用不锈钢作为箭体主结构材料,一子级配备九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并安装栅格舵和着陆支腿以实现自主高精度返回和软着陆重复使用 [1]
国产商业火箭 ,发射成本最高差6倍
财联社· 2025-10-19 21:41
行业发射态势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频次加快,8月完成9次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至少20次 [2] - 若每月发射频次维持8月速率,年发射次数可接近100次 [3] - 通过多型火箭、多个发射场地齐上阵的方式弥补单一火箭或场地发射频次不足,行业已进入快车道 [3] 核心技术差距与挑战 - 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国内企业多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复用-迭代”成熟模式存在本质差距 [2] - 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实战检验,技术成熟度存在代差 [2][3] - 运力供给严重短缺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症结,中美火箭运力相差约四至六倍 [4] - 美国SpaceX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0吨,中国现役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运力为25吨,差距达六倍 [4] 发射成本分析 - 中科宇航固体火箭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6万至7万元,整箭包机价格相对更低,拼箭发射单位成本更高 [5] - 国内主流商业发射报价集中在每公斤5万-10万元,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轨道发射费用可达每公斤15万元 [5] - 一颗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最高可达7500万元,在特定场景下可能超过其5000万-6000万元的制造成本 [5] - 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2023年平均每次任务花费3.9亿元,按5.5吨运力折算每公斤约7.09万元 [6] - 美国SpaceX猎鹰9号全复用状态下发射成本约2000-2500美元/千克(折合1.4万-1.8万人民币/公斤) [6] 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路径 - 提升运力与复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级箭体成本占70%以上,回收复用可显著均摊发射成本 [7][8] - 液体可回收火箭被视为实现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的主流路径,其比冲高、推力可调、复用次数多(如Falcon 9设计10-100次) [11][12] - 国内多家公司如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均已布局可回收复用火箭研制 [8] 企业技术进展与规划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我国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入轨与回收 [13]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进行首飞,设计重复使用次数大于20次,目标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万多元 [5][13] - 星际荣耀在2023年底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火箭一子级垂直起降试验,其双曲线三号火箭预计未来一年左右实施入轨回收验证 [13] - 根据多家公司研发计划,2026年上半年之前将有多型可复用火箭计划实施飞行与回收任务 [13] 批产能力建设 - 行业竞争关键已从实现首飞转向首飞成功后最快搭建批产能力,以匹配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的高频次发射需求 [15][16]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超级工厂规划年产20发中大型液体火箭,星际荣耀规划双曲线三号年产20发,天兵科技构建天龙三号年产30发制造体系 [16] - 实现从“单次试验”到“批量交付”的能力跃迁,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行业机遇的核心竞争力 [17]
东方空间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设计目标瞄准复用20次以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20:59
公司技术进展 - 完成"原力-110"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整机热试车 验证系统方案正确性及组件协调匹配性 [1] - 发动机海平面推力从85吨提升至110吨 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1] - 具备40%~110%深度变推能力 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动力支撑 设计复用目标超过20次 [1] - 发动机零部件无锡本土化率达65% 全流程在无锡完成研发、装配及制造 [1] 产品线发展 - "原力-110"基于"原力-85"发动机迭代改进 历时一年完成技术升级 [1] - 首型火箭"引力一号"于2024年1月首飞成功 创造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1] - 发动机系列开启小批量生产及交付快节奏阶段 [1] 基础设施建设 - 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总用地面积8.3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2] - 基地作为航天动力总部 预计9月底完工 [2]
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15:43
海上发射任务进展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成功执行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 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是中国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火箭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近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遥六、遥七、遥八三次连续发射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4]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完成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高度26.8米 起飞质量57吨 飞行高度2.5千米[4][5] - 该火箭实现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填补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 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和高精度算法修正火箭姿态[7]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 需控制晃动幅值在安全阈值内[7] -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下的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可能导致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失效 采用吸湿性小材料三防漆电镀涂层等防护措施[8] - 发射窗口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水文气象参数[8] 海上回收关键技术 - 海面软着陆需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9]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接触海水时的抗热震性能 避免材料开裂[9] - 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回收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9] - 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9] 成本与产业化发展 -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 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 制造周期缩短60%[12]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支撑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1] - 海上回收方案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 避免陆上回收次生灾害风险[12]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 中国追赶 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3] - SpaceX猎鹰9号一子级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实现轨道级回收[13] - 欧洲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13]
力擎二号液氧煤油发动机核心部件试车成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3 06:02
公司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的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试车圆满成功 所有核心指标均一次性达成[1] - 半系统试车产品涵盖涡轮泵 燃气发生器 阀门等关键部件 重点验证心脏部件功能性能及起动系统 点火系统等设计工艺方案可行性[1] - 此次成功为本月底在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开展的整机试车筑牢根基[1] 技术细节与创新 - 力擎二号发动机作为力箭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一级发动机 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和燃气发生器循环等多种先进技术[1] - 研发团队攻克氧泵和燃料泵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并围绕核心技术已布局多件专利[1] 行业影响 - 此次突破为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研发迈出坚实一步 有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1] - 技术成果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全链条协同突破 商业航天加速迈向“百箭千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1 01:18
商业航天发展态势 - 2025年6月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卫星 5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火箭等密集发射 显示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1] - 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商业卫星、火箭、测控企业快速涌现 全产业链商业化落地推进 生态持续完善 [1] - 2025年将迎来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商业火箭首发 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大规模低轨星座部署启动 进入"百箭千星"发射高峰期 [1] 政策驱动因素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提出推动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释放高质量发展信号 [2]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出台商业航天测控规范 上海发布培育商业航天集群措施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 - 政策引导与产业集群效应降低企业商业化压力 助推产业化提速 [2] 核心技术突破 - 中天火箭突破大喷管及摆动喷管技术 试制多个型号并试车成功 "十四五"期间将形成年产6000台中小型喷管产能 [3] - 可复用火箭技术成为行业质变点 天辰合创研发火箭控制测量一体化技术 其POWERLINK环网测量系统将在朱雀2E火箭首飞 属国内首创 [4] - 斯瑞新材攻克铬铜/铬锆铜合金推力室内壁材料 填补国内空白 启动产业化项目 达产后年产300吨锻件及1000台套火箭发动机组件 [5][7] 市场与资本动态 - 2020-2024年行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6] - 2024年融资138起 金额超200亿元创纪录 卫星应用(50起)、火箭制造(32起)、卫星制造(29起)为三大吸金领域 [6] - 2025年深蓝航天完成5亿元B4轮融资 星际荣耀获数亿元D轮融资 [6] 商业化路径 - 北京"南箭北星"与上海千帆星座形成产业集群 实现"制造-发射-应用"全链条协同 [6] - 卫星互联网全球覆盖需求、低空物流/载人交通应用构成长期驱动力 [6] - 魔方卫星产能预计2025年Q2-Q3翻番增长 反映下游需求旺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