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科交叉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 校友亿元捐赠助力人文社科创新破局
长江商报· 2025-05-10 07:34
新文科发展基金设立 -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首期获曹国伟与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标志着国内高校文科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1] - 基金以"催化创新"为核心使命,聚焦理实交融引擎、学科交叉熔炉、科教融汇枢纽三大战略支点 [1][2] - 基金将助力文科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战略智库",在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全球治理等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 [2] 学科交叉与科技赋能成果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利用AI技术实现甲骨文缀合效率突破,近一年新增50组甲骨文拼缀成果 [1] - 新闻学院"望道班"采用"2+X+Y"培养模式,2024届毕业生在媒体融合岗位就业率同比提升40% [1] - 历史系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的"古代贸易路线大数据分析平台"吸引12个院系300余名学生参与,催生《丝绸之路数字考古图谱》等跨学科成果 [2] 人才培养与学科融合 - 基金将培育"π型人才",即兼具人文经典与代码算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 通过"学科特区""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数字时代人文社科方法论体系构建 [3] - 首批项目涵盖"长三角数字文化遗产地图""全球传播力指数模型"等课题,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3] 行业发展新趋势 - 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复杂议题的必然趋势 [2] - 传统文科面临学科壁垒固化、研究范式滞后、社会服务脱节三重困境 [2] - 复旦大学探索"守正创新、融通致用"的文科发展新范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样本 [3]
全球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研精毕智调研报告网· 2025-05-08 22: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来新材料行业研究可聚焦新兴材料技术,推动新兴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等因素推动行业发展,但行业也面临技术瓶颈、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等挑战,需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克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各目录总结 技术创新趋势 - 新材料技术创新朝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如生物医用和智能材料领域,能整合学科优势加速创新 [2] - 绿色环保制备技术成研发重要方向,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制备采用相关技术,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3] - 智能化材料设计借助计算和人工智能改变研发模式,可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实现定制化生产 [4] -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材料性能、开拓新应用领域、增强企业竞争力 [4][5] 市场需求趋势 - 未来市场对高性能材料需求持续增长,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提高 [6] - 多功能材料迎来广阔市场空间,在建筑和电子设备领域可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和附加值 [6] - 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需求增加,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7] - 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行业发展,增长提供空间,变化促使企业创新、调整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 [8] 产业政策与发展机遇 - 政府出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材料产业,如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补助、减免企业税费 [10] - 国家和地方制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为行业指明方向 [11] - 政策支持带来发展机遇,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11]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行业面临技术瓶颈,高端材料技术与国际有差距,高性能材料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待提高 [12] - 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上欧美日企业占主导,国内中低端竞争激烈、高端受国外企业竞争 [12] -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关键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生产过程可能造成污染 [13] -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绿色发展 [13] -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国际合作 [14]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10:45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拓展多元路径。在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融合加深的时代背景下, 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路径,交叉融合更能回应复杂问题导 向的创新需求。高校正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以项目牵引、任务驱动为基础的跨学科实践路径,通过 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与能力结构。高校普遍面临"学科壁垒较强、平 台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与"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原有学院制结构 限制,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 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推动 高校从"学科本位"走向"问题导向",也推动创新教育从"线性传授"向"网络协同"转型。通过产教融合拓 展学生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更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加多元与开 放的制度空间。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大学生职业创新凝聚集体智慧。实习实践范式正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当 前高校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更在于通过组织模式与育人机制的系 ...
天津大学新增三个专业,其中两个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
新京报· 2025-05-06 19:21
天津大学新增专业 - 天津大学2024年新增智慧建筑与建造、预防医学和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依托学科交叉优势 [1]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学制四年,培养现代工程尖端人才,师资包括国际建筑师和重点项目工程师 [1] - 预防医学专业2025年招生,学制五年,年规模30人,授予医学学位,特色为医工交叉与智能应急决策能力培养 [1] - 运动训练专业2025年下半年发布简章,服务体育强国战略,与天津市体育局合作排球、篮球项目,师资含4名国际级健将 [2] 学科调整 -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学制从五年缩减至四年 [1] 专业特色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融合建筑学与新兴技术,定位多学科交叉 [1] - 预防医学专业依托卫生应急学院,强化人工智能与卫生数据治理 [1] - 运动训练专业整合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科资源,实施交叉培养 [2]
协和“4+4”速成班,靠谱么?
虎嗅APP· 2025-04-30 07:56
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开启"4+4"医学教育改革,招收海内外本科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打破传统临床医学教育路径[4] - 该模式要求4年非医学本科教育+4年医学教育,学生需在本科阶段完成≥70学分的生物、化学等预科课程及40小时医疗机构实践[7] - 首届1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三甲医院开始临床博后(含规培)生活[5] 培养机制与学业压力 - 课程密度极高,第一学年每周小测、每月模块考试,末需通过类似北美Step1的临床准入考试[7] - 协和"4+4"与交医模式类似,但协和设置阶段性考核(Step1/Step2),未通过者分流至PhD/MS或退学[9] - 学生需高度自律,学习模式类似高中"早八晚五"+晚自习,课堂教学仅占20%-30%,主要依赖自学[7][8] 科研与临床能力矛盾 - 交医"4+4"学生因课程压缩(医学课程仅2年),科研时间不足,在上海地区就业受限于医院对SCI论文的硬性要求[12] - 协和通过纵向科研课程设计(每周1天科研日)尝试平衡,但多数学生仍选择传统临床研究方向而非跨学科课题[13][15] - 临床暴露时间显著少于八年制学生(协和"4+4"仅12个月实习 vs 八年制3年临床轮转)[21] 人才输出效果评估 - 毕业生临床能力与八年制无显著差异:国家临床水平测试、协和博后录取考试成绩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21] - 多学科背景未转化为预期创新成果,上交医学院观察到学生最终呈现"均质化准医生"特征,招生规模20年仅从18人扩至29人[19] - 协和认为多学科融合需通过MD+PhD实现,本科背景仅形式交叉,实际创新需毕业后深造[22][23] 项目定位与未来方向 - 现阶段核心目标是培养合格医生,长期目标为医学领军人才,需配套晋升机制和用人单位需求支持[20][23] - 课程改革已反哺临床八年制,如取代传统8个月科研训练的纵向科研体系[14] - 需持续跟踪规培反馈,构建专属胜任力评价体系[21][22]
协和“4+4”医学速成班,理想的临床复合人才出现了吗?
虎嗅· 2025-04-28 17:21
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 协和医学院2018年开启"4+4"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首批17名毕业生于2023年完成学业[1][2] - 该模式打破传统医学教育路径 允许非医学本科背景学生通过4年医学教育获得临床博士学位[2][3] - 上海交大医学院自2002年试点"4+4"模式 累计招收400余人 2024年计划招生20人[10][43] 招生与培养机制 - 报考需完成生物学等医学预科课程 协和要求≥70学分且完成40小时医疗志愿服务[14][15] - 协和试点班第一学年实行高频考核 包括每周小测和模块考试 80分及格线[17][24] - 两校均强调学生内驱力 交医课程自学占比达70%-80%[19][20] 学生背景与就业 - 协和试点班非医学背景占比40% 涵盖理工社科等26个专业[11][37] - 首届1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北京三甲医院 其中16人任职协和体系医院[28] - 交医"4+4"毕业生300余人主要流向附属三甲医院 与八年制就业无显著差异[27] 科研与临床能力 - 协和将科研训练贯穿全程 实行每周1天科研日制度[35] - 交医学生为应对就业压力 普遍提前投入科研 临床轮转时间较八年制少2年[33][34] - 试点班与八年制在国家临床水平测试中成绩无显著差异[47] 发展挑战与展望 - 多学科背景优势未充分显现 科研选题仍集中于传统临床领域[37][41] - 协和2022年起将年招生规模从17人扩至45人 计划构建专属胜任力评价体系[47][51] - 校方认为MD+PhD双学位才是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49][50]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
今日快评丨高校专业调整透露哪些信号
河南日报· 2025-04-28 07:32
"因势而变,我省高校加快专业更新步伐,是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必然选 择。" 河南大学新增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河南科技学院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郑州航空工业管 理学院增设飞行器运维工程等专业……近日,河南共有47所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146个将列入相关 高校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高校本科专业持续上新,背后有何深意? 这一轮本科专业密集上新,并非简单的"加减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人工智能 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惊艳世界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在春晚扭秧歌出圈 的机器人,持续引发热议。瞄准时代前沿,突出就业导向,河南多所高校上新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 高校最好的口碑和名片是毕业生的质量。不管设置什么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引导学生练好基本功,是 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总归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另外,针对专业动态 调整带来的变化,高校在招生工作中应加强对新增专业的解读和宣讲,及时解惑释疑,帮助学生和家长 更好了解新增专业。(河南日报评论员 李晓星) 责任编辑: 张家祺 在《河南省2024年急需特需、新兴未来本科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