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协议
搜索文档
溜溜梅上市终极冲刺:距离对赌死线仅剩一月,港交所二次递表
观察者网· 2025-10-30 09:46
上市进程与对赌协议 - 公司于10月28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距离4月16日的首次申请失效仅过去12天 [1] - 实际控制人杨帆需在2025年年底前成功上市,否则需履行回购股权等对赌协议 [1] - 港股平均上市周期约为393天,且不少企业需递表2-3次,公司剩余时间窗口极为狭窄 [1] - 2019年公司曾向深交所递交A股上市申请,但约半年后主动撤回 [2] - 2024年6月,重要股东北京红杉选择退出 [2] - 2024年12月引进华安基金和兴农基金,获得7500万元投资,并签订新对赌协议,需在2025年内完成上市,否则投资者可要求赎回投资本金及年息6%的利息 [6] 股权结构与融资历史 - 创始人杨帆和妻子李慧敏合计控制87.77%的股权,杨帆直接持股37.97%,李慧敏持股4.37%,聚润投资持股36.53% [9][10] - 2015-2025年间共经历四轮融资,包括北京红杉2015年以1.35亿元入股,李青2016年以1.026亿元入股,深圳君荣2020年以1.185亿元受让股份,以及2024年D轮融资 [2][3] - 北京红杉曾签订对赌协议,约定若公司未在2020年6月前提交上市申请有权要求回购,后延长至2023年12月 [4] - 2024年11月公司向北京红杉支付1.35亿元赎回股份,2025年1月结清1.26亿元利息 [5]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2019年公司进行战略升级,从传统蜜饯定位转向抢占"酸"心智品类,广告语改为"酸一点,吃溜溜梅",并舍弃双果、全面聚焦青梅主业 [12][14] - 战略升级携手君智咨询完成,后者通过深圳君荣入股公司 [16] - 当前前三大业务为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和梅冻,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9.0%、20.3%和29.5%,梅干零食占比下降,西梅和梅冻呈上升势头 [18][19]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16.16亿元和9.59亿元人民币 [20] - 同期毛利分别为4.53亿元、5.30亿元和5.83亿元人民币 [20] 销售渠道演变 - 公司抓住超市及会员制商店、零食专卖店上升势头,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渠道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0%和35.3%,较上年同期提升4.6和6.6个百分点 [20][21] - 经销渠道占比从2022年的74.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2%,零食专卖店占比从2022年的1.1%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5.3% [21]
星瞰IPO | 冈田智能审核中止,上市为规避“对赌”?
搜狐财经· 2025-10-29 22:03
IPO审核状态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深交所审核状态由“已问询”变更为“中止”,原因为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补充提交[1] 公司基本情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6月底提交深交所主板IPO申请获受理,计划募资9.85亿元[3] - 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刀库、主轴、转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刀库厂商[3] - 根据行业协会证明,公司圆盘刀库、链式刀库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中位居第一[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67亿元、7.73亿元、9.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32亿元、1.69亿元[4] - 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1.17亿元、1.68亿元[4] 财务风险与经营压力 - 2022年至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52亿元、2.54亿元、2.90亿元,连续三年占各期营业收入比重均超过30%[4] - 2024年核心产品单价出现下降,刀库、主轴、转台单价同比分别下降7.25%、11.27%和15.72%[5]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亮、蔡丽娟夫妇,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二人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91.74%的股份[9] - 公司历史上存在股权代持情况,由实控人父母代持,相关代持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解除[7][9] 募资与分红情况 - IPO募投项目包括生产线扩建、研发升级、营销网络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总投资额9.85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 - 公司在2022年进行1.2亿元分红,与当年1.19亿元的净利润金额相近,实控人夫妇可分得超过1.1亿元[9] 对赌协议与上市压力 - 外部股东工业母机产业基金持股8.26%,与公司签有对赌协议,原约定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11] - 对赌协议已通过补充协议将上市截止日期推迟至2028年年底[11]
曾被董明珠看重的王自如,咋就和罗永浩掉进同一条河里?
搜狐财经· 2025-10-27 18:10
2015年,锤子科技融资时签订了"回购条款"。根据协议,若锤子科技未在5年内上市,罗永浩需以个人 名义回购股份。最终,锤子上市失败,罗永浩被迫个人承担巨额债务。 曾在优酷直播间激情PK的王自如和罗永浩,步入同一条河流。 近日,数码科技领域知名人物王自如公开自曝负债约1亿元,因被限制高消费只能乘坐绿皮火车出行。 2020年12月10日,罗永浩透露,自己同时有100多个官司在打,因为这次被下发限制消费令,提前预定 的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被迫取消,所以坐了17个小时的车来上海,自己当晚也会坐17个小时的车回去。 为何罗永浩和王自如均被限制高消费?除了公司经营不佳,另一大原因是对赌引发的连带赔偿责任。 王自如因对赌协议失败导致负债约1亿元,其中涉及股权回购义务及连带责任债务。截至2025年10月, 他仍被限制高消费,需偿还债务包括强制执行金额3629万元及未履行金额2878万余元。 对于罗永浩和王自如的遭遇,有市场人士向雷达财经表示,国外的融资,对创业者较为宽容,国内的融 资往往要求创业者个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这是罗永浩和王自如被限消的主要原因。建议创业者仔细阅 读融资条款,避免万劫不复,也建议投资者对创业者多一些宽容 ...
罗永浩口中“被包养的男顶流”,与仓井空直播,如今负债1亿
搜狐财经· 2025-10-23 18:07
创业历程与融资 - 2010年发布第一条自购设备的开箱评测视频,并为此背负30万元贷款[2] - 2012年6月成立ZEALER,一个月后获得顺为资本200万元天使投资[4] - 后续获得金立、OPPO、步步高等手机厂商以及腾讯、君盛、徽瑾等资本投资,公司估值从百万元级别蹿升至2亿多元[4] 公司经营与债务危机 - 融资过程中包含对赌条款,核心为“几年内达到特定营收或估值,否则需回购股份”[5] - 2017年5月顺为资本退出,其股份由王自如接手回购[6] - 因未能履行与上海曙晖创投的股份回购协议,被判赔偿3384万元,其中2879万元未还导致被限制高消费[6] - 若需全部回购股份,总负债规模约为1亿元[7] 关键事件与品牌影响 - 2014年因评测锤子手机与罗永浩进行公开辩论,罗永浩在辩论中质疑其因接受手机厂商投资而缺乏独立性[8][9] - 该场辩论虽然对公司形象造成冲击,但也带来了巨大流量,使ZEALER更加出圈[11] - 公司后期转向追求流量,2017年曾与退役AV女优苍井空合作进行安全套测评直播,话题度极高[11] 职业转型与现状 - 2021年离开ZEALER,加入格力电器担任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职位相当于副总裁级别[13] - 在格力任职期间,据参考副总裁级别薪酬,年薪约在200万至400万元区间[15] - 在格力工作不到三年后离职,期间所得收入仍不足以偿还债务,其车辆已被抵押[15] - 2024年6月进行二次创业涉足AI领域,10月入职新公司[15]
溜溜梅H股上市再受阻,对赌失败几成定局
搜狐财经· 2025-10-22 20:01
作者|陈烨 冲刺港股IPO背后,是溜溜果园对赌倒计时:若2025年年底前未上市,实控人杨帆需要履行回购股权等 协议。这家零食品牌正面临较大压力。 01 "带病"闯关 溜溜果园主要从事以青梅产品为代表的特色果类休闲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梅+」产品开发战 略的引领下,公司打造了多元化的梅产品矩阵,目前已推出三大主要产品类别: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及 梅冻以及其他梅产品(例如梅精软糖及梅茶茶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4年,溜溜果园在中国果类零食行业的零售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 4.9%;在中国天然果冻行业(按零售额计)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5.7%;在中国梅产品行业(按零售 额计)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7.0%。 溜溜梅港股IPO进程按下暂停键。 青梅类品牌主体公司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溜溜果园")于2025年4月16日所递交的港 股招股书满6个月,于10月16日正式失效。 近年来,溜溜果园业绩实现了逆势增长,但因产品过于单一、重营销轻研发、食安问题频发等问题受到 市场关注,成为其上市路上的"拦路虎"。 02 2021年至2024年,按零售额计,溜溜果园在青梅果类零食行业及西梅果类零食 ...
丰巢IPO停滞,被曝是对赌存在分歧,投资人亚投资本在香港提起诉讼
搜狐财经· 2025-10-22 19:42
IPO进程状态 - 丰巢控股有限公司IPO进程已停滞半年有余,招股书于2024年8月递交,但在2025年2月因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补充文件而失效,且此后未再更新材料[3] - 公司冲刺“快递柜第一股”的计划因此次停滞而放缓[3] 对赌协议纠纷 - 公司与投资人亚投资本存在对赌协议纠纷,亚投资本已在香港提起诉讼,成为IPO进程的主要障碍[3] - 对赌协议源于2021年初,亚投资本旗下主体认购1.35亿美元,持股比例达4.09%,协议规定若丰巢未在2025年1月27日前上市,相关股东可行使赎回权[3] - 为推进上市,公司在2024年修改协议,将上市截止时间延长至2027年1月31日,但需支付约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9亿元)的“特别权利调整费”,修改期间亚投资本对部分条款提出异议,双方沟通无果[4] 财务状况 - 公司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分别亏损20.71亿元、11.66亿元、5.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7亿元[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72亿元,但盈利稳定性仍待观察[4] - 公司解释持续亏损主要因智能柜网络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产生巨额成本[4] 业务运营与收入结构 - 公司向快递员收取的末端配送服务收入是核心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3年从145.53亿元增至183.59亿元,但收入贡献占比持续下降,从58%降至48.2%,2024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40.8%[5] - “畅存费”(即滞留费)相关业务渗透率呈上升趋势,付费包裹数量从2021年的4.30亿个增至2023年的5.17亿个,占比从6.9%提升至8.0%[5] - 2024年前五个月,付费包裹数量约2.08亿个,占比7.5%,略有回落[5] 监管与合规性 - 2024年10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协议控制架构、业务合规性,尤其聚焦滞留费和包裹服务费的合法性,但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披露[4]
丰巢IPO因何停滞?知情人士回应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1 18:08
IPO进程受阻 - 丰巢控股港交所上市招股书于2025年2月因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补充文件而失效,IPO事项停滞 [2] - IPO进程停滞可能与投资人亚投资本在香港提起诉讼有关,双方在回购事宜上存在分歧且多轮沟通未达成共识 [2] - 公司创始人兼CEO徐育斌已离任 [2] 对赌协议与股东诉讼 - 公司在2021年初与B-4类普通股股东订立投资协议,发行4.84亿股普通股,获得4亿美元(约25.87亿元人民币)投资,协议嵌入了对赌条款 [4] - 对赌条款要求公司在2025年1月27日前上市,否则相关股东可行使赎回权 [5] - 2024年公司修改协议,将上市截止时间延长至2027年1月31日,但需向B-4类股东支付约8000万美元(约5.69亿元人民币)的特别权利调整费 [7] - 股东诉讼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严重影响港交所上市审核进程 [8][9] 股权结构与主要股东 -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王卫直接持股36.54%,并通过一致行动安排控制约48.45%的投票权 [5] - 主要机构股东包括中国邮政、挚信资本、鼎晖资本、亚投资本等,其中亚投资本通过Asia Forge (Cayman) Ltd持股4.09% [5] 财务表现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2021年、2022年、2023年利润分别亏损20.71亿元、11.66亿元、5.41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37亿元 [10] - 2024年上半年业绩改善,实现净利润0.72亿元,扭亏为盈 [10] - 收入从2021年的252.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1.19亿元 [11] - 公司在2024年10月被中国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协议控制架构及业务合规性等问题,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披露 [11] 业务运营与收入构成 - 公司向用户收取“畅存费”,付费包裹数量从2021年的约4.30亿个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个,渗透率从6.9%提升至8.0% [12] - 公司向快递员收取末端配送服务费,该部分收入从2021年的145.53亿元增至2023年的183.59亿元 [13] - 末端配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约58%降至2023年的48.2%,并在2024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40.8% [13]
首付到老赖,一年蒸发820亿,还被万科告上法庭,王健林能翻身吗
搜狐财经· 2025-10-21 17:45
公司财务状况与债务压力 - 公司面临巨大债务缺口和现金流严重不足的问题 [1] - 为缓解债务压力,公司开启大规模资产出售,包括已出售近100座万达广场,并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 [19] - 资产出售效果不佳,许多交易为以资抵债,未能带来大量新增现金,短期债务压力巨大,账面资金远不足以填补资金缺口 [24] 控制权变更与核心资产重组 - 公司核心资产珠海万达商管为解除上市对赌协议,引入太盟投资集团等机构约600亿元投资,导致创始人失去绝对控股权,持股比例骤降 [15] - 公司失去对万达电影的控制权,股权转让后由中国儒意接手 [21] - 公司转让快钱金融股权给中国儒意,并出售万达酒店管理公司股权给同程旅行 [23] 法律纠纷与商业信誉受损 - 公司及其创始人被万科旗下海南万骏公司以“合同纠纷”为由诉至上海市人民法院,案件定于11月3日开庭 [3][6] - 纠纷源于2019年双方合作的“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万科子公司曾支付50亿元合作款,现因约10亿元本金及利息款项对簿公堂,万科已申请冻结万达商管股权,冻结期三年 [28][30] - 公司创始人个人声望受损,曾多次被下达高消费限制令,虽近期解除,但“限高”标签对商业信誉造成打击 [34] 战略转型受阻与资产剥离 - 公司两次豪赌上市失败:2016年从港股退市谋求A股上市未果触发回购协议;2021年珠海万达商管需在2023年底前上市,最终通过新协议解除对赌但丧失控制权 [8][9][11][13] - 公司创始人财富在一年内蒸发超过800亿元,排名大幅下滑 [6] - 公司重拾文旅梦,试图以轻资产模式转型,但市场信任度低,多个已签约项目进展缓慢 [32][34] - 公司已清理大量海外资产,包括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等 [23]
丰巢IPO因何停滞?知情人士回应
第一财经· 2025-10-21 17:37
核心观点 - 丰巢控股IPO进程因与投资人亚投资本的法律纠纷而陷入停滞 创始人兼CEO已离任 [3] - 公司与B-4类股东签订的对赌协议是争议核心 上市截止日期曾从2025年1月延长至2027年1月 但代价是支付约8000万美元的特别权利调整费 [6][9] - 尽管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但连续三年的巨额亏损 潜在的巨额回购负债以及业务合规性问题共同构成了上市的重大障碍 [13][15] IPO进程与法律纠纷 - 丰巢于2024年8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但因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补充文件 招股书于2025年2月失效 [3] - IPO停滞的直接原因可能与投资人亚投资本就回购事宜提起诉讼有关 该诉讼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不确定性 严重影响上市审核 [3][11] - 香港联交所对涉及股东诉讼的上市申请会进行审慎审查 此类事件可能延长审核周期或导致申请被拒 [10] 对赌协议与股权结构 - 2021年1月 丰巢向B-4类普通股股东发行4.84亿股 融资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87亿元) 协议中包含对赌条款 要求公司在2025年1月27日前上市 [6] - 2024年 协议修订 将上市截止日期延长至2027年1月31日 但公司需向B-4类股东支付约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9亿元)的特别权利调整费 [9] -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 公司创始人王卫最终控制约48.45%的投票权 亚投资本通过Asia Forge (Cayman) Ltd持股4.09% [7] 财务状况与业绩表现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2021年亏损20.71亿元 2022年亏损11.66亿元 2023年亏损5.41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超37亿元 [13] - 2024年上半年业绩改善 实现净利润0.72亿元 扭亏为盈 [13] - 亏损主要源于智能柜网络建设与运营的巨额成本及开支 [13] 业务模式与收入结构 - 收入来源包括向用户收取的滞留费(畅存费)和向快递员收取的末端配送服务费 [15] - 付费包裹数量从2021年的约4.30亿个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个 渗透率从6.9%提升至8.0% 2024年前五个月付费包裹数量约为2.08亿个 渗透率回落至7.5% [15] - 末端配送服务收入从2021年的145.53亿元增至2023年的183.59亿元 但占总收入比例显著下降 从2021年的约58%降至2023年的48.2% 并在2024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40.8% [15] - 中国证监会曾就滞留费和包裹服务费的合规性问题要求公司补充说明 但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披露 [15]
丰巢IPO因何停滞?知情人士:对赌存在分歧 投资人起诉
第一财经· 2025-10-21 17:14
IPO进程受阻 - 公司创始人兼CEO徐育斌离任 使停滞半年的港股IPO事项重回公众视野[1] - 公司于2024年8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 但因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补充文件 招股书于2025年2月失效[2] - IPO进程停滞可能与投资人亚投资本提起的诉讼有关 双方在回购事宜上存在分歧且多轮沟通未果[2] - 公司曾提出一系列旨在促成投资人退出的方案 但因亚投资本坚持某些回购要求 导致僵局持续[9] 对赌协议与股东诉讼 - 公司在2021年初与B-4类普通股股东订立投资协议 发行4.84亿股普通股 发行代价为4亿美元(约人民币25.87亿元)[5] - 协议包含对赌条款 若公司未在2025年1月27日前上市 相关股东可行使赎回权[6] - 2024年公司修改协议 将上市截止时间延长至2027年1月31日前[9] - 作为延长对赌时间的代价 公司需向B-4类普通股持有人支付特别权利调整费 约8000万美元(约人民币5.69亿元)[9] - 亚投资本通过Asia Forge (Cayman) Ltd持有公司4.09%的股份[6] - 股东诉讼可能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不确定性 并可能因巨额回购款项影响公司资产状况和现金流[10]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2021年亏损20.71亿元 2022年亏损11.66亿元 2023年亏损5.41亿元 三年合计亏损超37亿元[12] - 2024年上半年业绩改善 净利润为0.72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12] - 亏损主要源于投资建设及运营智能柜网络产生的巨额成本及开支[12] - 收入从2021年的25.2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12亿元[13] - 公司在2023年实现毛利润4.05亿元 而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毛损6.40亿元和2.44亿元[13] 业务运营与收入结构 - 公司向用户收取"畅存费" 付费包裹数量从2021年的约4.30亿个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个 渗透率从6.9%提升至8.0%[14] - 2024年前五个月付费包裹数量约为2.08亿个 占比为7.5% 较2023年全年水平略有回落[14] - 公司向快递员收取的末端配送服务收入从2021年的145.53亿元增至2023年的183.59亿元[14] - 末端配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的约58%下降至2023年的48.2% 并在2024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40.8%[14] - 2024年10月 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协议控制架构和业务合规性等问题 尤其关注滞留费和包裹服务费的合法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