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集中度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36氪· 2025-05-14 17:39
汽车行业价格战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新能源与燃油车同步降价 [2]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必然结果,伴随产业从分散走向寡头格局 [4][5] - 汽车市场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首次超越上汽成为第一 [27][29] 历史案例对比 - 内存芯片行业通过2008年价格战出清至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此后价格战消失转为周期性波动 [7][8] - 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新机型达3905款,后经整合形成苹果、小米、OV主导的平衡格局 [10] - 福特T型车引发美国汽车业价格战,生产商从253家缩至44家,三巨头占80%产量 [49] 新能源车市场特征 - 电动化打破燃油车供应链秩序,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使新旧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24] - 新能源车前十名市占率78%,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且毛利率逆势提升 [41][42] - 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合资品牌成为价格战主要受害者 [36][30] 产业整合逻辑 - 价格战爆发标志行业大门关闭,宁德时代"奋斗100天"反映动力电池寡头化加速 [39] - 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价格战胜负,比亚迪通过供应链优势挤压对手 [42] - 高盛预测未来2-3年半数车企将出局,行业进入决赛圈阶段 [49][50] 技术颠覆影响 - 智能化使手机竞争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传统通信厂商优势被绕开 [21][22]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与自主品牌主导权增强同步,技术路径变化引发市场重组 [30] - 颠覆性技术必然导致市场重新分散,再通过价格战完成集中 [19][25]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远川研究所· 2025-05-13 20:37
汽车行业价格战背景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新能源与燃油车同步降价 [3]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内卷"情绪 [5][9] - 历史案例:内存芯片行业通过2008年价格战出清至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寡头后竞争趋稳 [6][7] 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 - 智能手机行业曾经历类似分散期:2012年中国市场年上市3905款新机,最终整合为苹果、小米、OV等品牌分占市场 [10][11] - 新能源车市场当前处于分散期: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等新势力颠覆传统格局 [32][33] - 颠覆性技术(电动化)打破燃油车供应链壁垒,使新旧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 [26][27] 价格战驱动因素 - 电动化重构供应链体系: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变速箱,新零部件(激光雷达、碳化硅等)引入加速市场重组 [25][26] - 投资过热导致阶段性过剩:2018年中国487家电动车公司中仅1%被预测存活,当前渗透率已达60.5% [14][38] - 垂直整合能力决定价格战优势: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实现越降价毛利率越高的逆逻辑 [46][47] 行业整合阶段特征 - 头部企业主动发起价格战:宁德时代通过"奋斗100天"挤压二线电池厂,空调行业格力/美的亦采用相同策略 [44] - 行业利润率触底信号显现:2023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 [41] - 整合临近尾声:高盛预测2-3年内半数车企出局,上汽/吉利等已开始内部重组 [55] 技术变革与产业重构 - 智能机替代功能机案例:附加值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导致诺基亚等通信巨头被非通信企业取代 [22][23] - 电动化复刻手机路径:特斯拉Model S等改写汽车生产方式,使采埃孚等传统供应商在电池领域失去优势 [26][27] - 合资品牌成最大受害者:自主品牌主导权提升与新能源渗透率加速呈正相关 [34][39] 历史参照与未来展望 - 福特T型车案例:价格战使美国车企从253家整合至44家,三巨头占据80%产量 [54][55] - 当前阶段类比内存/面板行业:惨烈竞争后将形成新寡头格局,利润率回归合理水平 [7][55] - 行业最终形态取决于高附加值环节分配:参考燃油车时代博世等供应商的盈利模式 [50][52]
深度|木头姐:从滚动衰退到牛市?以AI为核心的技术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市场或进入超预期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新常态
Z Potentials· 2025-05-10 12:39
核心观点 - 当前经济处于"滚动衰退"状态,表现为多领域疲软但未全面崩溃,劳动力囤积现象持续[2][8] - 通货紧缩将成为未来重要主题,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将加速资本替代劳动力趋势[2] - 技术创新(AI/自动化)短期替代部分岗位但长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 - 市场正摆脱利率、集中度和估值三大压力,未来可能出现生产力驱动型复苏[8][52][56]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 疫情后劳动力短缺导致企业招聘谨慎,形成劳动力囤积现象[2] - 企业不愿轻易裁员直到利润受侵蚀,部分行业已开始出现此现象[2] - 自动化农业历史表明技术最终提升生产力并创造新就业岗位[3] 财政与税收政策 - 拉弗曲线显示降低税率(如企业税从39%降至21%)反而增加税收收入(200亿→500亿美元)[9] - 个税税率下降可能减少高净值人群避税行为,提升实际税收[10] - 政治压力推动税收方案可能在7月4日前出台,因GDP出现2022年来首次负增长[10] 滚动衰退特征 - 支撑经济的两个领域(高端消费和政府支出)首次同步下滑,政府支出出现30年来首次收缩[11] - 美联储16个月内22次加息创历史记录,从0.25%起步形成巨大冲击[15][16] - 货币流通速度自90年代持续下降,2023年同比仅增1.4%且环比下滑[19] 行业衰退表现 - 房地产:现房销售峰值下降39%,低利率锁定效应抑制市场复苏[21] - 汽车:销量从1700-1800万辆常态降至1400-1500万辆,关税政策加剧压力[24] - 制造业:扩散指数持续低于50的荣枯线,处于长期收缩状态[27] - 资本支出:尽管AI/数据中心投资增长,整体资本支出仍停滞[31] 市场信心指标 - 小企业乐观指数跌至低于疫情期间水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低点[35] - 消费者信心全面崩溃,低收入群体信心低于2008年水平[38][39] - 收益率曲线长期倒挂后转正,历史上均为衰退前兆[44] 通胀与市场动态 - 真实通胀率(1.37%)低于CPI(2%-5%),呈现下降趋势[49] - 市场集中度达历史高位,"MAG6"市值三年翻倍而其他企业仅增30%[52][60] - 创新策略估值处于历史低位,EV/EBITDA溢价从75-90%降至低点[56] 未来经济展望 - 利率或维持在2.5%-5%区间,伴随低通胀和单位增长超预期[64] - 黄金价格暴涨反映全球经济问题可能比金融危机更严重[69] - 比特币/黄金比率保持上升趋势,预示风险偏好可能回归[81][82]
分众传媒为何收购新潮?
虎嗅· 2025-04-14 10:14
文章核心观点 - 分众传媒以83亿元估值全资收购新潮传媒引发行业讨论,从市场集中度、规模效应等角度分析此次并购及梯媒行业终局形态,认为合并后分众集团优势更明显,市场表现值得看好 [1][3] 公司对比 - 分众传媒成立于2002年,股东有江南春、阿里等,产品多样,覆盖国内外城市,员工5309人,点位多且分布在核心区域,目标4亿城市新中产,以KA客户为主,2023年收入119.04亿、利润48.3亿 [3] - 新潮传媒成立于2007年,股东有京东、张继学等,产品以智能屏为主,覆盖100个城市,员工高峰6000人、2023年底1600人,点位覆盖社区多,目标2亿中产消费人群,早期区客为主现KA+区客并重,2023年收入22亿 [3] 市场集中度 - 评估行业前景常用“市场规模”,但对企业制定战略参照意义有限,“市场集中度”是关键指标 [4][5] - 市场集中度用CR表示,如CR2指行业前2家市占率,值越高集中度越大 [6] - 商业环境中行业最后剩下企业数量一般为1家、2家、3家、7家或无数家 [7] - “指数级规模效应”行业最后剩1家,竞争要点是掌握先发优势;电梯广告行业剩2 - 3家,因企业无法吃下所有点位且规模效应不能无限扩张 [9][10] 规模效应 - 规模效应有指数、线性、对数增长3种曲线,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竞争态势影响行业终局 [13] - 指数增长曲线如微信,最后一家独大;线性增长曲线如抖音、淘宝,规模与效应线性上升;对数增长曲线初期规模效应随规模增加而加大,达到阶段后下降,电梯广告行业属此类 [16][17] - 电梯广告行业规模效应链路为电梯点位增多带来触达用户、签约广告主等能力提升,降低单个点位成本,还存在隐形规模效应即技术对人群分析更精准增加单点位收入产出 [19][20] - 电梯广告行业会触发“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客户和点位有限,同边存在负向竞争,限制规模效应释放,分众和新潮进入巷战后点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21][22][25] 世纪并购 - 分众并购新潮被称“世纪并购”,因规模大且是竞争双方在“囚徒困境”下的最优解 [27] - 电梯广告领域分众和新潮吃下超80%市场份额,一般行业双寡头格局会长期存在,但直接合并存在反垄断监管、投资人利益博弈、内部仇视等问题 [29][30] - 此次收购成功因新潮愿意“让步”,CEO张继学为实现梦想甘心屈居第二,成为分众首席增长官 [32][33] - 合并后分众集团一家独大,规模效应曲线上扬,获得更深行业护城河,吸收人才,在AI时代赢面更大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