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存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个股分化,但上行节奏不变!
和讯财经· 2025-07-02 15:58
市场仓位与情绪 - 上周股票私募仓位指数达74.62% 处于年内中上游水平 超半数百亿私募满仓 三成仓位半仓以上 [1] - 今日盘面多方发力 下午大盘有望走强 收带下影线K线 持股待涨为主 [1] - 7月行情做多时间充裕 市场或迎开门红 [1] 板块表现与分化 - 固态电池品种带弱市场 军工若不跌破10日均线可持股 [1] - 创新药 光刻机/胶 内存芯片表现不错 [1] - 光伏虽有减产消息 但放天量反弹个股勿追高 [1] 行业关注方向 - 7月可关注中报业绩向好品种 [1] - 光伏减产缓解供过于求 创新药受政策刺激 [3] - 市场反弹 持股待涨 部分板块有积极消息 [3] 板块与概念覆盖 - 涉及板块包括固态电池 军工 创新药 光刻机/胶 内存芯片 存储芯片 光伏等 [3]
双面韩国
虎嗅· 2025-06-21 11:20
韩国社会文化特征 - 韩国人极度注重外在形象 30%的19-29岁年轻女性有过整形经验 社会身份由相貌、衣着、车辆等外在元素构成[2] - 豪车消费现象显著 首尔街头奔驰迈巴赫、宝马7系、保时捷等高端车型普遍且多进行二次改装[4] - 面子文化成为社交硬通货 与美国随意文化形成鲜明对比[5] 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 - 泡面消费全球第一 人均年消费75包 兼具饮食偏好与时间效率需求[7] - 烟草消费突出 在发达国家中吸烟率居前 存在公共场所随意吸烟现象[8] - 酒精消费旺盛 聚餐文化允许情绪宣泄 但非社交场合严格保持安静[9] 人口结构与心理健康 - 生育率创全球新低 2023年达0.72 一人家庭占比显著达800万户/5000万总人口[10] - 劳动力缺口依赖外劳 中国朝鲜族(34.1万)与越南籍(12.3万)为主要来源[10] - 自杀率高居全球第12位 2021年WHO数据显示每10万人21.6例[11] 经济与文化影响力 - 越南经济渗透显著 三星越南贡献该国15%GDP 韩国为越最大外资来源国(10,000个项目)[14][15] - 文化输出形成地缘影响 韩流在蒙古年轻群体中盛行 催生专门韩国潮流街区[15] - 半导体领域优势突出 内存芯片产能位居世界首位[15] 民族心理特征 - 集体主义与等级制度森严 条状集体主义表现为群体内部紧密而对外排斥[22] - 文化自卑与自大并存 对中美等强国存在矛盾心理 存在文化挪用现象[24] - 消费领域慕强心理 对中国泡泡玛特等优质外来品牌展现追捧行为[26] 地缘经济格局 - 人均GDP达3.4万美元 已超越日本水平[14] - 跨国婚姻规模可观 越韩联姻达7000例/年[15] - 大国平衡战略敏感 处中美俄日地缘博弈中心形成深层不安全感[17]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创业邦· 2025-05-15 11:11
汽车行业价格战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价格战从商业现象升级为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3][7] - 新能源与燃油车短兵相接,市场参与者增速远超规模增长,227款降价车型中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6][7]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产物,类似内存芯片、智能手机历史,行业从分散到集中必经阶段 [4][5][24] 市场格局演变 - 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首超上汽成为市场第一,颠覆性技术重组格局 [14][16] - 新能源前十企业合计占78%份额,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垂直整合能力使其越打价格战毛利率越高 [25][26] - 合资品牌成价格战最大受害者,自主品牌主导权提升与新能源渗透率加速呈正相关 [16][22] 技术颠覆与供应链重构 - 电动化打破百年燃油车体系,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变速箱,新旧参与者差距缩小导致秩序坍塌 [12][13] - 动力电池寡头化加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发动价格战挤压二线厂商,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4][25] - 类比智能手机变革,附加值来源从通信转向软件生态,汽车行业核心竞争要素转向三电与智能化 [12][13] 产业整合阶段特征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压力逼近极限预示出清接近尾声 [22][24] - 高盛预测2-3年内行业拐点出现,超半数车企将被淘汰,当前合并重组信号频现(如飞凡回归荣威) [30] - 历史规律显示(如福特T型车),价格战后存活企业将形成寡头格局并恢复合理利润水平 [28][29]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36氪· 2025-05-14 17:39
汽车行业价格战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新能源与燃油车同步降价 [2]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必然结果,伴随产业从分散走向寡头格局 [4][5] - 汽车市场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首次超越上汽成为第一 [27][29] 历史案例对比 - 内存芯片行业通过2008年价格战出清至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此后价格战消失转为周期性波动 [7][8] - 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新机型达3905款,后经整合形成苹果、小米、OV主导的平衡格局 [10] - 福特T型车引发美国汽车业价格战,生产商从253家缩至44家,三巨头占80%产量 [49] 新能源车市场特征 - 电动化打破燃油车供应链秩序,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使新旧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24] - 新能源车前十名市占率78%,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且毛利率逆势提升 [41][42] - 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合资品牌成为价格战主要受害者 [36][30] 产业整合逻辑 - 价格战爆发标志行业大门关闭,宁德时代"奋斗100天"反映动力电池寡头化加速 [39] - 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价格战胜负,比亚迪通过供应链优势挤压对手 [42] - 高盛预测未来2-3年半数车企将出局,行业进入决赛圈阶段 [49][50] 技术颠覆影响 - 智能化使手机竞争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传统通信厂商优势被绕开 [21][22]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与自主品牌主导权增强同步,技术路径变化引发市场重组 [30] - 颠覆性技术必然导致市场重新分散,再通过价格战完成集中 [19][25]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远川研究所· 2025-05-13 20:37
汽车行业价格战背景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新能源与燃油车同步降价 [3]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内卷"情绪 [5][9] - 历史案例:内存芯片行业通过2008年价格战出清至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寡头后竞争趋稳 [6][7] 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 - 智能手机行业曾经历类似分散期:2012年中国市场年上市3905款新机,最终整合为苹果、小米、OV等品牌分占市场 [10][11] - 新能源车市场当前处于分散期: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等新势力颠覆传统格局 [32][33] - 颠覆性技术(电动化)打破燃油车供应链壁垒,使新旧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 [26][27] 价格战驱动因素 - 电动化重构供应链体系: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变速箱,新零部件(激光雷达、碳化硅等)引入加速市场重组 [25][26] - 投资过热导致阶段性过剩:2018年中国487家电动车公司中仅1%被预测存活,当前渗透率已达60.5% [14][38] - 垂直整合能力决定价格战优势: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实现越降价毛利率越高的逆逻辑 [46][47] 行业整合阶段特征 - 头部企业主动发起价格战:宁德时代通过"奋斗100天"挤压二线电池厂,空调行业格力/美的亦采用相同策略 [44] - 行业利润率触底信号显现:2023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 [41] - 整合临近尾声:高盛预测2-3年内半数车企出局,上汽/吉利等已开始内部重组 [55] 技术变革与产业重构 - 智能机替代功能机案例:附加值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导致诺基亚等通信巨头被非通信企业取代 [22][23] - 电动化复刻手机路径:特斯拉Model S等改写汽车生产方式,使采埃孚等传统供应商在电池领域失去优势 [26][27] - 合资品牌成最大受害者:自主品牌主导权提升与新能源渗透率加速呈正相关 [34][39] 历史参照与未来展望 - 福特T型车案例:价格战使美国车企从253家整合至44家,三巨头占据80%产量 [54][55] - 当前阶段类比内存/面板行业:惨烈竞争后将形成新寡头格局,利润率回归合理水平 [7][55] - 行业最终形态取决于高附加值环节分配:参考燃油车时代博世等供应商的盈利模式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