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泥坑酒业:百年老字号 扬帆再远航
行业地位 - 河北凤来仪酒业(泥坑酒业)入选"2024年中国酒业百强(生产企业)"榜单,这是公司自2003年首次获评后连续多次入选[1] - 公司荣获"中华老字号"、"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放心酒工程·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3] - 泥坑产品获评中国酒业最高奖"青酌奖"、"中国酒业最具成长力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3] 文化传承 - 泥坑酒文化产业园融合宁晋县牌坊文化、金石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拥有百年以上窖池100多口[2] - 公司通过泥坑酒文化节、品牌文化创新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及《泥坑酒志》编纂工作推动文化传承[2] - 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产品品质 - 遵循"14563"原则,采用中高温大曲糖化发酵等传统工艺,形成"窖香浓郁、绵甜净爽"的典型风格[3] - 秋酿原浆酒以超长发酵周期、超多酿酒微生物等"四超"特征体现高品质与稀缺性[3] - 与省农科院共同研发"净雅1号"酿酒专用高粱,并筹建万亩种植基地[5] 科技创新 - 拥有6个创新工作室,与多所高校联合建立博士工作站,成立"泥坑白酒研究院"[4] - 净雅香生产工艺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相关科研项目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 - 投资1.15亿元的智能化酿酒车间于2023年9月投产,显著提升原酒产能[5] 市场表现 - 公司销售收入连年增长,市场版图不断扩大[5] - 开发"净雅香"高端品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5] - 百年品牌在文化传承、品质坚守和科技赋能下迎来发展春天[5]
深圳崇德动漫以产业力量激活文化教育新动能,打造“教育+文化+产业”融合样本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53
校企合作与教育创新 - 深圳崇德动漫与济南幼高专共建"创意文化产业学院",推动"教育+文化+产业"融合模式 [1][5] - 合作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模式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 - 济南市教育局评价该合作为学前教育融合模式迈出的坚实一步 [5] 公司业务模式与产业生态 - 崇德动漫构建"文化IP+教育研究+产业落地"全链条生态,跳出单纯内容生产框架 [4] - 公司研发的《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纳入教育部"十四五"国规职业幼师教材 [4] - 通过积木教具、赛事活动等形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教育产品 [10] 文化传承与教育产品创新 - 推出"多变榫卯结构积木",以环保材料结合传统榫卯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 [9] - 产品响应文化自信号召并落实学前教育五大领域要求 [9] - "指尖上的祖国"全国积木拼搭挑战赛设置家庭组(最高奖2万元/名)和幼儿园组(最高奖10万元) [6][9] 社会价值与产业影响力 - 公司实践形成"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产业发展"良性生态,提供可借鉴的"深圳方案" [10][12] - 通过赛事设计(抖音上传+专家评审)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 [9] - 济南幼高专期待合作经验推动教育及文化产业发展 [12]
新华网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启动
新华网· 2025-07-22 16:29
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活动 - 新华网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引领性的乡村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服务,沉淀能复制、易推广、好操作、可持续跟踪的实践成果和有效做法 [1] - 案例征集时间为2025年7月22日至11月30日,共囊括12个组别 [3] - 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均可自荐、推荐案例 [3] 案例征集方向 - 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产业兴农核心思路,积极培育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 [4] - 科技创新方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加大种业创新投入 [5] - 文旅融合方向:系统梳理、精准凝练植根于乡村的历史记忆、生活实践与价值谱系,依托差异性的文化IP [5] - 品牌发展方向:围绕品牌强农战略,深挖区域资源比较优势,聚焦特色品类 [5] - 乡村建设方向: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6] - 数字乡村方向:紧密结合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实际战略需求 [6] - 绿色生态方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6] - 党建引领方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 - 文化传承方向:注重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7] - 金融创新方向:紧贴乡村振兴投融资需求变化,结合地方发展实际 [7] - 人才提质方向: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8] - 新型主体方向:通过创新举措支持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夯实自身组织团队建设基础 [8] 案例征集流程 - 案例征集→集中审核→宣传推介→案例发布→定向传播 [10] - 分为初筛、初审、复审及终审四个阶段 [3] - 新华网将制作推出案例征集专题页面,通过新华网全媒体矩阵进行展示 [3] 案例提交要求 - 案例报送需要认真填写《新华网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表》 [10] - 投稿文件(邮件)请以"案例名称+案例形式+主体单位+联系方式"的格式命名 [10] - 案例可采用文本、视频或音频三种表现形式,均需含有图片 [13] - 文本案例字数要求3000-5000字 [13] - 视频案例应统一采用横屏拍摄,画幅16:9,视频分辨率1920×1080 [14] - 音频文件大小原则上不超过20MB [14]
杭州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杭州日报· 2025-07-16 11:14
世界遗产教育创新 -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申报的"助力世界遗产保护的杭州城市学研究项目"荣获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探索之星奖",该奖项从全球150余个参评案例中选出 [1] - 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聚焦遗产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1] -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分为卓越之星奖、探索之星奖、未来之星奖三类,已构建全球性遗产教育创新生态网络 [1] 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杭州形成"研究先行、引领实践"的工作模式,开展西湖学、良渚学、运河学研究,支撑西湖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和大运河的申遗及公共教育 [2] - 构建世界遗产保护网络,成立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等机构,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南宋全书》700余册 [2] - 深化宋韵文化研究,推进南宋皇城综保工程,联合河南大学及开封市举办"两宋论坛",建立世界城市兼容性博物馆 [2]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 - 杭州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推动产城融合、文旅融合,赋能遗产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2] - 探索多方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主题的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选活动,培养城市学硕士、博士后及城市管理者 [2] - 杭州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遗产教育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强调奖项是深化国际合作的新起点 [3]
汕尾善美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南方农村报· 2025-07-15 12:02
文化空间概况 - 善美书院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紧邻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东侧,主体为清代古建筑刘氏家塾,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九包五"布局彰显文化底蕴 [2][3] - 书院于2025年1月验收并交付使用,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收藏党政时事、工艺美术、历史、岭南文化等书籍共计10622册,与海丰县图书馆资源共享 [9][10] - 书院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融入声光电科技,设置光影书院、星光走廊等互动体验区 [7][8] 功能定位与服务 - 书院致力于打造集历史文物展陈、非遗文化传承、文化主题宣传、市民体验、红色文化宣教及文化传承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殿堂 [4][5] - 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段及社会角色,包括儿童亲子阅读、学生学者学术交流、游客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活动 [12][13][15][17][19] - 内设藏书阅览、展览展示、讲座活动及休闲管理区,兼具教育培训、研究交流、文化服务及新人培育功能 [10][11] 运营成果与规划 - 2025年1月开放以来已举办公益活动33场次,包括传统节日体验、红色主题讲座、非遗技艺体验等,如春节送春联、元宵猜灯谜、拓印技艺体验等活动 [21][22][23] - 未来计划融入红宫红场4A级景区创建综合文化体,引入第三方公司实现游客经济转化,同时扩大藏书量、创新展览陈列并健全志愿服务队伍 [26][27][28] - 书院将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优化设施功能以强化文化传承平台作用 [25][27]
故宫博物院上线青少网站英文版、繁体版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0:18
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升级 - 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英文版和繁体版正式上线,这是公益慈善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五年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1][3] - 网站于2015年上线,采用手绘插画、动态交互路线、游戏、微动漫、音视频、手账等多种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知识 [3] -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专业团队负责内容翻译,针对不同语种的语境差异和使用习惯制定翻译方案,涵盖资讯、参观导览、展览、建筑、藏品、宫廷历史等重要内容 [3] 2025年文化+科技训练营 - 2025年故宫-香港青年文化从业者"文化+科技训练营"开营仪式同期举行 [1] - 训练营从香港4所高校和故宫博物院分别招募青年文化从业者,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主题培训(7月7日至8月3日) [3] - 培训内容包括专家授课、机构调研、集体讨论、工作实践等,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科技"融合人才 [3]
平陆运河风物志㉞ | 三海岩中读古今
广西日报· 2025-07-06 09:59
三海岩历史与艺术价值 - 三海岩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钦州知州陶弼发现并命名的岩洞 以沧海桑田之意得名 保存有北宋至民国的169幅摩崖石刻 [3] - 石刻体裁涵盖诗、赋、楹联、题词等 书体包括楷、行、草、隶、篆 被誉为艺术宝库 [3] - 岩洞由月岩、钱岩、龟岩三个连通洞室组成 前厅至月岩东壁石刻最为集中 [4] 三海岩文化传承 -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岳飞之子岳霖在岩壁留下诗刻 现存3行序文以小楷镌刻 体现其"精忠报国"精神传承 [5] - 110年前灵山中学创办于凤凰山下 使石刻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 成为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5] - 当代教师创新教学方式 将三海岩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课堂 实现文脉新传承 [6] 地理与时代意义 - 三海岩位于平陆运河沿岸的灵山县凤凰山 洞内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融 形成"六月无三伏 四季沐清风"的独特环境 [3] - 平陆运河建设被视作今人留给后世的礼物 与三海岩共同构成接续古今的文化地理符号 [6]
《国宝美鉴》第九集:凿石敬心 从云冈凿痕到文明印记
新华网财经· 2025-07-04 10:27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 共十五集 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九集《凿石敬心》聚焦北魏云冈石窟 展现其石雕工艺的开凿与创制 以及"敬人如敬佛"的文化内涵 [1] 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 - 云冈石窟在千米崖面上开凿250多个洞窟 51000多尊造像 其中13.7米高的释迦坐像保存完好 背光火焰纹与浮雕工艺精湛 [3] - 早期造像呈现"犍陀罗风格" 中期融合印度笈多风格与汉地审美 爱奥尼亚柱 波斯兽形柱与中原斗拱 飞檐共存 [5] 文明交融的典范 - 云冈石窟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首个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工程 集中体现文明碰撞印记 被学者称为"勿问西东"的兼容典范 [5] - 石匠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使云冈超越宗教造像范畴 成为文明对话的活化石 展现"没见过 便创造"的勇气 [7] 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 - 云冈造像体现"千相"与"一相"的统一 既是对慈悲的多样想象 也是"敬人如敬佛"心相的集中表达 [7] - 佛像衣褶凿痕清晰可见 融合西域火焰纹与中原衣带当风风格 其凝视众生的目光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9] - 云冈石窟的精神内核在于"对人间冷暖的敬畏" 佛的慈悲源于对众生的敬意 石窟的永恒体现对文明的坚守 [9]
美国华裔青少年在上海遇见传统与科技的双重魅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10:02
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 - 美国华裔青少年通过南翔小笼包制作体验海派美食文化,部分营员创意制作形状独特的小笼包[1][3] - 营员参与黏土舞狮创作及AI生成大白兔奶糖包装设计,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1][5] - 夏令营以"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为核心,展示上海城市活力与文化多样性[1] AI技术应用与互动体验 - 营员使用AI绘图技术设计大白兔奶糖限量包装,融入海派文化元素[5] - 人机对弈活动中,营员挑战围棋/象棋机器人并尝试破解算法[5] - 机器狗通过中文指令完成坐下、跳舞等互动,展现智能硬件技术[5] 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 - 中美青少年组成跨国小组共同完成科技文创项目[5] - 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参观强化营员对"乒乓外交"及体育文化的认知[6] - 活动促进中美青少年友谊,未来计划扩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参与规模[8] 城市形象与创新生态 - 上海通过传统美食、AI工作坊等多元场景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特质[1][6] - 卢湾高级中学科技设施及机器狗演示体现本地科技创新教育实力[5] - 官方机构强调将跨文化理解转化为创新潜能与长期研究动力[8]
引领视听文艺新浪潮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9:30
行业活动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开幕 聚焦人工智能 内容价值 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 [1] - 大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作家协会 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 北京市广电局主办 [1] - 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 为期两天 包含6场主题研讨 创作者之夜等多元活动 [3] 内容发布 - "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发布 共80部作品 分为六大篇章 涵盖网络剧 网络电影 微短剧 网络综艺等类型 [1] - 北京市广电局发布"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阶段性成果 共征集1070部作品 239部入围复赛 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 [1] - 开幕式举行重点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推介仪式 发布《2024北京微短剧报告》 [2] 行业趋势 - 微短剧成为重要内容形式 北京市广电局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 设置十二大主题赛道 [1] - 网络视听作品带动文旅效应 如《长安十二时辰》推动西安旅游 《长安的荔枝》带动广东荔枝销售 [3] - 创作者关注"当下性" 强调古今共鸣 打通线上线下内容与现实通道 [3] 创作理念 - 马未都提出通过微短剧传播文物知识 传达民族历史成就 [3] - 马伯庸认为创作者需理解如何将专业文化与普通老百姓连接 [3] - 大会旨在推动网络视听文艺提质升级 培育文艺精品 发掘优秀人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