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我心归处是敦煌》俄文版亮相莫斯科国际书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8:22
当地时间9月3日,《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俄文版新书发布会在第38届莫斯科国际书展中国联 合展台举行。图为该书俄文版封面。(主办方供图) 中新社莫斯科9月4日电 (记者 田冰)当地时间3日,在第38届莫斯科国际书展中国联合展台前,以敦煌莫 高窟经典壁画《鹿王本生图》为封面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俄文版新书吸引众多俄罗斯读 者驻足,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守护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更让他们动容。 当地时间9月4日,莫斯科全俄展览中心,读者在第38届莫斯科国际书展尚斯国际出版集团展台挑选中国 传统文化俄译本图书。中新社记者 田冰 摄 在当天由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集团与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该书俄文版新书发布会上,江苏凤凰出版传 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译萱说,该书不仅是一位杰出学者扎根大漠、奉献敦煌的壮阔人生史诗,更 是一部敦煌莫高窟的守护史、研究史与传承史。他期待俄文版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走入俄罗斯读者 心灵,进一步增强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敦煌艺术之美的了解与敬意"。 俄罗斯东方图书出版社总编辑娜塔莉亚·格鲁谢茨卡娅感叹"樊锦诗的故事超越了国界"。她认为,这部 传记不仅是一位学者守护文化遗产的史 ...
山东大学抗战文献展开展 特藏文献及数字化史料亮相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09:59
该展览呈现了杨振声、成仿吾、老舍、臧克家等教育家与文学家在战火中守护学术与文化;童第周、王 淦昌等科学家在战火中坚守科研,服务国家发展;张自忠、罗荣桓等投身抗战、救亡图存等。展览还展 示了山东大学前身国立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的办学历史,凸显教育在战时的延续与发展。 中新网济南9月3日电(王雪晨)"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9月3日在山东大学 举办。该展览通过珍贵档案、书刊及影像资料,系统梳理了1931年至1945年间,山东大学的学术坚守、 文化传承、抗日救亡实践以及历史贡献。 "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举办。图为校领导参观展览。王雪晨 摄 走进展厅现场,"岱岳星芒""学术薪火""文脉流芳""潮涌中华""烽火云铭"五个单元映入眼帘,展示了学 校师生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坚守与救亡行动。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易凡等参观本次展览。山东大学"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80周年"文献展主题活动于9月3日至10月31日在济南、青岛、威海三地校区同步开展,配套专家讲 座、主题征文、图书荐购、话剧排演等多元形式。(完) [ 责编:丁玉冰 ] 图为展出的校史文献。王 ...
“人间烟火”里藏着柔韧“流量” 中餐品牌出海迈入新阶段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15:21
行业整体态势 - 餐饮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中国美食深度融入国内外消费者日常生活[1] - 行业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具备实力中餐品牌以韧性创新图变 加速布局海外市场[1] 行业发展成就 - 食品行业过去几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产工艺与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1] - 产品创新能力增强 健康营养便利型食品供给日益多样 企业在品牌建设营销与产业链协同方面逐渐成熟 国内外竞争力持续提升[1] 女性从业者贡献 - 女性占餐饮从业者619% 其中近40%为企业家 女性以创新力与韧性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 - 女性管理者已成为中餐出海生力军 由女性主导中餐出海门店已超12万家 成为餐饮文化走出去重要载体[2] - 女性管理者展现餐饮文化融合优势 如巴黎中国味道餐厅将京剧脸谱融入菜品摆盘 用法式酱汁调和中式食材 使宫保鸡丁成为当地米其林推荐菜品[2] 品牌出海特点 - 中餐品牌出海表现出文化为根基 标准建立 品质保障与供应链先行等特点 正迈入新阶段[1] - 中小企业通过韧性长期主义坚守做到小而美 逐渐成为出海品牌主力军 具备输出品牌资本管理和产业链能力[4]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品牌出海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餐饮品牌企业国际化发展政策措施[4] 文化推广举措 - 中国烹饪协会将通过建立海外对接平台 组织联合国厨艺展演等措施重点扶持地方风味餐馆出海[3] - 阳光媒体集团制作《匠心传奇》《新生万物》电视节目 打造《新生万物 中国非遗和当代设计展》携手40多家非遗品牌进入法国卢浮宫装饰艺术博物馆[3] - 中国餐饮文化作为重要非遗传承 在法国展览期间大放异彩 实现非遗文化与品牌双向奔赴[3]
山海虽遥 心手相牵——粤港澳新青少年践行“家国青春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30 07:00
文体交流活动 - 粤港澳大湾区和新疆青少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文体交流活动,深入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1] - 活动包括参观兵团屯垦戍边、援疆建设成果,触摸丝路文脉,以及进行足球友谊赛 [1] - 青少年们通过同场竞技、同吃同住、同学同游中共成长,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 [9] 爱国教育与生态课堂 - 青少年们跟随护边员行走于蜿蜒山脊,感受"我为祖国守边防"的伟大与艰辛 [1] - 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的军垦第一犁馆,了解三代兵团人的奋斗岁月 [1] - 走进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亲眼看见国家构筑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2] - 青少年们认养象征坚韧的新疆杨,作为"青春纪念树",并悬挂写有自己名字的认养牌 [2] 传统文化体验 - 在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学生们随着"音乐活化石"的律动打起节拍 [2] - 漫步莎车县喀赞其老街,绘制漆扇、打起陀螺、街头欢舞,体验古老的律动 [2] - 走进克州玛纳斯史诗大剧院,沉浸式欣赏柯尔克孜族世代传诵的英雄史诗 [2] - 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张宸赫与新疆学生共同创作歌曲,歌声伴着冬不拉的琴音回荡 [4] 援疆成果与发展 - 广东援疆工作已开展十五载,青少年们参访广东援疆重点项目喀什书城岭南阅读空间 [5] - 对口支援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工程,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共识的桥梁 [5] - 喀什古城里特色民宿、旅拍、风味餐饮、文创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游客络绎不绝 [4] - 新疆有许多高楼大厦,外卖、打车都很方便,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中央和各地的深情托举 [5] 足球友谊与互动 - 粤港澳和新疆青少年进行了两场足球友谊赛,赛后互相点评优势 [7] - 足球成为粤港澳青少年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式,在喀什古城与偶遇的孩子踢"街角足球" [8] - 在阿图什市依克萨克村白山足球俱乐部和小队员互动,走到哪里踢到哪里 [8] - 在阿图什市举行的大团圆赛中,四地球员组成"混编战队",贡献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 [8]
苗乡“村晚”奏响文化传承新曲
新华社· 2025-08-30 04:27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松桃苗族人口占比近50% 拥有近200项各级非遗项目 "村晚"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1] - 通过"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环节展示民族文化并推广农特产品[2] - 已有170余项非遗通过"村晚"平台获得展示机会[8] 活动运营与参与 - 每周六晚固定举办 采用村民自编自导模式 县文化馆提供专业指导[2] - 设置村村PK赛 小组冠军赛 年度总决赛等多级赛事体系[2] - 累计近4000位村民登台表演 从被动接收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创作[8] 数字化传播效果 - 已直播近30场 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8] - 抖音话题"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8] - 数字化传播使"村晚"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8] 经济效益与就业 - 依托"村晚"带来的文旅热度 当地旅游消费等增加综合收入1200万元[8] - 解决上千人就业问题[8] - 黔东草海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8] 人才引进与培养 - 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工作 如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生[4] - 年轻人直接承担重要职责 成长速度加快[4] - 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能力通过活动组织得到显著提升[8] 社会凝聚力 - 村民参与度极高 如响水洞村90多位村民共同参演情景剧 涵盖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6] - 活动促进村民矛盾化解 增强社区凝聚力[8] - 群众关注度持续升温 多个村寨已在筹备第二轮活动[9]
粤语×游戏,华农学子让语言学习变“好玩”
南方农村报· 2025-08-29 16:33
核心观点 -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在深圳社区开展粤语学习课堂 成功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并促进广府文化传承 [1][2][3][4] 活动背景与困境 - 粤语在青少年日常使用频率显著下降 面临传承断层风险 [7][8] - 城市化加速和普通话普及导致许多广府家庭儿童不会说粤语 [6][7] 创新教学方法 - 采用"粤语字寻宝"游戏让孩子们在寻宝过程中掌握常用粤语字词 [12] - 通过"神奇动物故事会"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在欢笑中学习粤语韵律 [13][14] - 运用经典粤语童谣《氹氹转》《何家公鸡何家猜》进行发音模仿和节奏感知教学 [19][20] - 设计模拟购物场景和粤语广告创作等实践活动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21][22] 文化内涵融合 - 结合童谣教学引入端午节特色食物习俗和广府"鸡"文化传统知识 [20][21] - 从文字歌谣到日常节日 通过亲身体验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 [22][23] 实施效果 - 孩子们全情投入并展现灿烂笑脸 证实"玩中学 学中乐"理念的有效性 [14][15] - 家长反馈儿童课后主动用粤语数星星背童谣 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30] 合作模式 - 采用"高校+社区"文化共建创新实践模式 [24][31] - 社区党委书记肯定该模式期待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31][32]
花呗联手19家博物馆打造“数字周边”:45款文物皮肤 让国宝“活”在指尖
搜狐财经· 2025-08-29 13:56
合作规模与文物阵容 - 七省市博物馆的9款国宝文物于2025年8月29日登上花呗文物皮肤 包括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河北博物院"透雕双龙白玉壁" 湖南博物院"玉壶春瓶" 江西省博物馆"青花釉里红阁楼式谷仓" 南越王博物院"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天津博物院"太保鼎" 辽宁博物馆"簪花仕女图" "花树状金步摇"和"清雍正窑变釉石榴尊" [1] - 自2024年12月以来累计联合19家博物馆上线45款文物皮肤 覆盖亚丑钺 越王勾践剑 长信宫灯 妇好鴞尊等镇馆之宝 [1][4] 数字技术应用与用户互动 - 每款皮肤配备"文物身份证"专区 通过趣味冷知识如"亚丑钺的不同用途"和吉祥话如"允许快乐随时光临"实现文物故事的无痛学习 [1] - 年轻用户在小红书 微博等平台自发分享皮肤截图和好运文案 催生"接好运"热潮 博物馆积极在线催更推荐国宝 [4] - 数字皮肤成为连接年轻人与古老文物的数字桥梁 使文物触手可及 [1] 文化传承与行业影响 -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助力文化传承 [4] -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指出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引导年轻人在消费中感知历史 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4] - 公司自2021年发起"花呗文物守护计划" 聚焦文物守护与文化科普 未来计划拓展文物科普形式 推出"花呗讲解员"计划 联合博物馆推出更多公益讲解 [4] 项目发展历程 - 2024年12月首次上线"敦煌"和"三星堆"花呗文物皮肤 [4] - 项目持续扩展文物科普形式 旨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 喜欢并爱上传统文化 实现文物活在当下的真正守护 [4]
花呗联手山东等19家博物馆打造“数字周边”:45款文物皮肤 让国宝“活”在指尖
齐鲁晚报· 2025-08-29 11:10
产品创新与内容设计 - 花呗联合七省市博物馆推出9款国宝主题数字皮肤 包括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河北博物院"透雕双龙白玉璧"等重量级文物 [1] - 每款皮肤配备"文物身份证"专区 通过趣味冷知识(如亚醜钺用途)和吉祥话(如"允许快乐 随时光临")实现文化科普与情感共鸣双重功能 [3][5] - 自2024年12月首次上线敦煌和三星堆皮肤以来 年轻用户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自发分享皮肤截图与好运文案 形成"接好运"社交传播热潮 [5] 文化传播与行业合作 - 累计已联合19家博物馆上线45款文物皮肤 覆盖亚丑钺、越王勾践剑、长信宫灯等镇馆之宝 形成规模化文化IP矩阵 [5] - 山东博物馆官方认可数字皮肤价值 认为互联网产品能助力文物科普与传播 使全国各地网友足不出户了解历史 [5] - 博物馆机构积极"在线催更" 主动推荐馆藏国宝加入花呗皮肤计划 反映文博行业对数字技术传播的迫切需求 [5] 战略规划与社会价值 - 项目源于2021年发起的"花呗文物守护计划" 聚焦文物守护与文化科普 核心目标是让文物通过数字技术融入当代生活 [6] - 未来计划拓展"花呗讲解员"项目 联合各地博物馆推出公益讲解 进一步降低传统文化接触门槛 [6] - 学术专家评价数字技术使文物活化 引导年轻群体在消费场景中感知历史 对文化传承产生积极意义 [5]
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8:07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1] - 依托学术资源 高校博物馆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并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2] 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实践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2000余件展品和30余场主题展览 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途径融入思政教育 [3][7]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通过红色文物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7] 科研支撑与文化传承 - 四川大学博物馆拥有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 依托学校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优势 深度参与三星堆遗址发掘(1934年开启科学发掘)并复原探沟场景 [10][11]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展览 呈现200余件(套)元代绘画珍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各民族文物使文化概念具体可感 [12] 航空航天与科技专题博物馆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设4大主题展区 展示"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1958年1400余名师生耗时100多昼夜研制)和"冯如三号"无人机(2019年大一学生团队研制 持续飞行100小时破世界纪录) [13][15]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电子科技藏品 包括装配龙芯CPU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 标志中国芯片技术突破 [16] 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结合现代科技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11] -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哺展览 其专业性、系统性特点更适合青少年研学与创新启发 [12][16]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在湖南新化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9:29
活动概况 -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于17日在湖南娄底新化县温塘镇大坪村道南学堂举行 旨在带领民众体验古时晒书乐趣并让七夕晒书习俗在当代焕发生机 [1] - 活动以"书香漫卷迎七夕 道南晒书承习俗"为主题 融入主题摄影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等多元文化活动 [1] 文化内涵 - 七夕晒书又称"曝书"是中国传统习俗 利用秋高气爽空气湿度低的环境晾晒书籍字画 可防虫蛀防霉烂并防止书籍爆裂字褪色 [1] - 该习俗已演变为文化仪式 象征民众对知识的敬重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1] 特色活动 - "书香漫卷迎七夕"摄影展作为活动亮点 包含"古俗新韵""书畔光阴""字里行间"三章 共展出45幅摄影作品 [1] - 摄影展通过镜头捕捉晒书传统的现代演绎、人与书的亲密瞬间及文本的视觉化诗意 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并为摄影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 [1] 相关倡议 - 2025《薪火相传情牵万家》家文化专题影像征集活动同期启动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指导 留余讲堂与中国新闻图片网共同发起 [2] - 该活动通过镜头语言将"薪火相传"抽象概念转化为家庭温情、技艺延续和民俗热闹 让观众从万家故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2] 专家观点 - 家文化研究学者康华兰强调物质条件丰裕时更应追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呼吁老少朋友了解晒书节历史渊源并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2] - 新化县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刘登寿评价活动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 也是让书香浸润乡土的生动实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