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艺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莫让“注水”订单透支汽车行业未来|电讯评论
新华社· 2025-09-30 11:55
港口运营表现 - 大港港区1-8月集装箱吞吐量31.86万标箱,同比增长13.02% [1] - 港口及关联企业税收9858万元,同比增长24.1% [1] - 厦门衆屿矿业将混配矿中心迁入大港港区,全年可为腹地钢厂降低物流成本2亿元 [2] 大宗货物加工与物流 - 年产能500万吨的铁矿石混配加工基地采用全自动化封闭式加工,矿石通过封闭传送带转运 [2] - 多式联运"天天班"1-8月发送光伏产品、汽车配件等货物38.4万吨,实现铁路货运收入5000多万元 [4] - 智慧系统将单票通关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90分钟,每票为企业节省滞港费1.2万元 [4] 新能源产业出口 - 孚能科技镇江工厂2023年完成出口额76.3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9.6% [4] - 企业可根据成本、时效灵活选择水路、航空或水铁联运等运输方式 [4] 服务业与企业规模 - 202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规模达51.1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2.2亿元 [9] - 多地出台政策支持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如安徽支持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江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9] 演艺经济带动消费 - 北京鸟巢万人以上演唱会带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15.4亿元 [12] - 演出日餐饮业态营业额可达平日的1.5倍,酒吧等夜间消费客流增长3-4倍 [12] - 北京优化演出审批流程,时限从35个工作日减至6个工作日,办理材料从38件减至22件 [11] 汽车行业订单数据问题 - 部分车型预售订单与实际交付量差异显著,如某车型宣称小订突破3万辆但月交付仅约2000辆,另一车型宣称8小时订单破2万辆但月交付约1000辆 [17] - 车企订单数据缺乏第三方监管,存在员工刷单、灰色产业链包装订单等现象 [17] - 工信部等六部门于2024年9月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和虚假宣传行为 [17]
“演唱会明年都快排满了!”——北京演艺经济“热”中求“新”
新华网· 2025-09-30 10:39
打开"00后"邵亚晴的微信朋友圈,一组组九宫格照片构成一首"夏日狂想曲"——13场演唱会,13次 与音乐的快乐奔赴。 6月以来,孙燕姿、林俊杰、任贤齐、陈奕迅、"五月天"等众多歌手、乐团"扎堆"北京开唱,吸引 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迷相聚于此。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韩红、张碧晨等歌手也将在京举办演唱会, 演出市场持续火热。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4万场,吸引观众超1000万 人次,票房收入超37亿元。其中,大型演出活动194场,吸引观众超3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7亿元。可 容纳10万名观众的"鸟巢"今年下半年档期已排满,2026年主场档期也已近排满。 当演唱会成为城市流量的入口,小小票根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演艺经济正为"演艺 之都"北京注入澎湃动能与活力。 首演经济:"看演唱会,来北京!" "我专门提早来,希望能买到限量版演唱会'鸟巢杯'。"7月25日下午,距离"五月天"演唱会开始还有 3个小时,来自澳门的观众黄颖思已在检票口等待。从山西赶来的郭雪,还特意带上了12年前在"鸟 巢"看演唱会时购买的明信片——"这是我的青春记忆!这次来要在北京看6场演唱会。" ...
“文化客厅”为何一座难求(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21
行业表现与市场驱动力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市场表现强劲,共举办演出16.05万场,吸引观众2055.01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54.02亿元 [1] - 市场火爆源于多重因素共振,包括高水准演出带来的高满意度、触手可及的演艺场所降低了观演成本、沉浸式演出带来的新鲜感与社交属性 [1] - 音乐剧和单口喜剧等细分领域表现突出,音乐剧凭借热烈氛围与明星效应吸引观众,单口喜剧则深受年轻群体追捧,有效扩大了观众基础 [1] - “进剧场、看演出”已成为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消费者愿意为文化格调付费 [1] 内容创新与行业生态 - 口碑是维系产业生命力的核心,而创新是口碑的保鲜剂,对单个演出乃至整个演艺产业的健康生态至关重要 [1] - 当代观众对作品的原创性、独特性和审美性要求很高,创作方必须坚持创新以满足需求 [1] - 行业需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避免形式包装噱头大于内容,防止过度依赖舞台科技导致作品形态和风格趋同 [2] - 创作者应坚持从内容和表达出发,避免陷入技术驱动下的思维固化 [2] 剧场演出的核心竞争力 - 剧场演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现场感,包括观众与演员身处同一时空形成的独特氛围,以及即便有瑕疵也能成为专属记忆的体验 [2] - 剧场演出与短视频、微短剧等线上内容的主要受众并非高度重叠,不同文艺形式未必相互分流 [2] - 利用互联网赋能的关键在于优化演艺资源配置,让优质内容与目标观众相遇,社交网络可作为宣发利器并倒逼行业提升品质,形成“品质—口碑—收益”的良性循环 [2] 产业融合与消费拉动 - “演艺+”模式不断刷新消费场景,大型演出的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18至34岁的观众占比超过70% [3] - 剧场演出正突破单一文化载体属性,通过“演艺+文旅”的跨界融合,成为激活区域消费、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引擎 [3] - 演艺与文旅融合能实现衍生消费场景与演出内容的精准匹配,例如国家话剧院话剧《苏堤春晓》在成都上演时,同步推出覆盖三市25家景区、文博场馆的主题活动和优惠,有效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消费 [3]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政策支持体现在通过资金、人才等政策培育创作土壤,组织惠民演出和发放消费券以培养文化消费习惯,以及坚决整治“黄牛票”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5] - 政策与市场协同,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引导作用,旨在让演艺经济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的力量 [5] - 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产业思维,通过“演出+文旅”、“线下+线上”等多种玩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休闲、情感等需求,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 [5]
从全国票仓到精品剧目首演地,新型文化消费催熟大湾区文艺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6:59
(原标题:从全国票仓到精品剧目首演地,新型文化消费催熟大湾区文艺市场) 南方财经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当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黄屹挥动起银色指挥棒,一副生机勃勃的粤港澳大湾区画卷随着 流淌的旋律徐徐展开。 9月16日晚,一场联动大湾区11座城市的文艺盛事在广州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 五届文化艺术节,从9月16日开启后持续一个月时间,期间预计举办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 150余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 粤港澳大湾区向来是全国演艺市场的重要"票仓"。仅仅广东就拥有包括1.28 亿常住人口,如此庞大的市 场,推动广东成为演出市场规模、活跃度和竞争力持续领跑全国的重要区域,并且常年吸引大量国内外 艺人前来演出。 事实上,作为"票仓"的广东,今年以来审批的营业性演出已超过40万场,演出总收入突破了63亿元。其 中,销售门票的大型营业性演出达410场,演出收入37亿元,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消 费超过250亿元,演艺经济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尤其是今年5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 和旅游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在市场培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51.35亿元 同比增长3.9%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20:56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7-8月)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2.63万场,同比增长4.18% [1] - 暑期票房收入为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 [1] - 观众人数达422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17% [1] 优秀剧目引领与文旅型剧场发力 - 多地推出红色剧目系列展演,如全国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京展演,河南精选13部抗日题材作品奉献15场演出,上海推出红色文化季汇集多部红色主题剧目 [2] - 具有持久口碑的优质剧目如创排46年的《丝路花雨》连续演出10场,2016年首演的《杜甫》升级后多地巡演,杨丽萍多部作品暑期接连登台 [2] - 专业剧场融入城市文旅大局,如哈尔滨大剧院推出沉浸式旅拍和音乐剧快闪长廊,设计多元主题场景增强观众体验 [3] 大型演出带动效应与消费场景联动 -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和观众人数同比保持上升趋势 [4] - 大型演出深度联动城市文旅,如五月天北京演唱会联动多个城市地标和老字号餐饮,打造限定打卡点和主题消费场景 [4] - 乌鲁木齐超级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7.99万人次,并设置婚姻登记点,延续“演唱会月”模式带动多场演出 [5] - 大型演出市场呈现下沉趋势,三、四线城市如四川遂宁的“金曲传奇”演唱会门票提前10天售罄,场外出现“隔空合唱”场景 [5] 旅游演艺供给与定制化消费 - 暑期旅游演艺市场演出场次、票房、观众人数均保持同比上升趋势 [6] - 各地丰富旅游演艺产品,如武汉汉秀剧场推出沉浸式4D科技驻场秀《水秀》计划演出180场,拉萨推出“情满拉萨”行浸式夜游等项目 [7] - 多部旅游演艺推出暑期特别计划,如《重庆·1949》日均场次由3场提升至5场并推出学生票优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升级大型奇幻秀和江上沉浸式演出 [7] - 文旅项目联动周边消费,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凭票根可享餐饮折扣和文创优惠,并推出学生专享票吸引客群 [8]
安伟专题研究特色经济和交通治理工作时强调
郑州日报· 2025-09-15 09:43
演艺经济与赛事经济发展 - 将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定位为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设中部商贸物流中心、打造文旅强市的重要抓手 [2] - 提出以全过程全场景思维优化服务管理 围绕最优政策、最快审批、最便捷服务、最强保障、最好品牌形成最大效益 [2] - 统筹抓好演唱会、音乐会、戏曲演出、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 大力引进高端优质项目并着力培育特色品牌 [2] - 明确深入做好演唱会+、赛事+文章 加强文化、旅游、商业、体育深度融合以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2] 交通治理与安全管理 - 将道路交通安全、运输安全及重点车辆管理作为治理重点 突出两客一危一校等重点领域管理 [3] - 强调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并建立风险动态排查清单以从根源消除隐患 [3] - 要求完善政府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以推动建立齐抓共管监管格局 [3] - 提出强化全链条从严执法 让违法必受罚成为共识以推动全社会形成守法自觉氛围 [3]
高质量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打造文旅强市 高标准推进交通治理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环境
郑州日报· 2025-09-15 09:09
演艺经济与赛事经济发展规划 - 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是发挥郑州区位交通优势建设中部商贸物流中心、打造文旅强市的重要抓手,前景广阔、势在必行 [1] - 围绕最优政策、最快审批、最便捷服务、最强保障、最好品牌形成最大效益,为打造演艺名市、文旅强市提供支撑 [1] - 统筹抓好演唱会、音乐会、戏曲演出、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大力引进高端优质项目,着力培育特色品牌 [1] - 深入做好"演唱会+"和"赛事+"文章,加强文化、旅游、商业、体育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1] 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措施 - 始终把"两客一危一校"等重点领域作为管理重点,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2] - 坚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立风险动态排查清单 [2] - 完善政府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共治,建立齐抓共管监管格局 [2] - 强化全链条从严执法,让"违法必受罚"成为共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守法自觉氛围 [2] 会议参与人员 - 市领导陈宏伟、虎强、石秀田、陈红民、张艳敏出席会议 [3]
演出“流量”如何变城市“留量”?这座城市给出自己的答案
央视网· 2025-09-14 11:13
演唱会经济规模与消费拉动 - 太原市2024年举办32场演唱会 现场观演人数近100万人次 带动消费高达41亿元[1][15] - 省外观众占比近七成 显示跨区域吸引力强劲[15] 政府战略与政策支持 - 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演艺经济 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演艺消费矩阵"[15] - 提供免费公交接驳服务 设立7个接驳点位覆盖主要交通枢纽[5] - 推出观光巴士三大主题线路(锦绣/潮玩/寻味)增强观演体验[8]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演唱会票根可作为免费通行证 享受公共交通免费及景区免费参观权益[11][13] - 覆盖晋祠/蒙山/太山/山西省博物院等100余座博物馆[13] - 提供特色礼包包含石头饼/醋等山西特产 并享受商业折扣优惠[11][13] 用户体验与服务质量 - 现场提供充电宝服务及免费降暑绿豆汤等细节服务[8] - "歌迷之城"主题营造与情绪价值获得观众认可[8] - 通过演唱会引流实现从"演出热"到"文旅热"的转化 提升城市品牌曝光[15]
“流量”→“留客量” “演出热”→“文旅热” 因热爱开始的旅程走到最美章节
央视网· 2025-09-13 16:01
演艺经济发展策略 - 太原市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演艺经济 对演出主办单位给予资金奖补 并配套景区免票和交通接驳等服务[1] - 2024年举办32场演唱会 现场观演人数近100万人次 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近70% 带动消费41亿元[1][16]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演艺消费矩阵[16] 配套服务措施 - 设立7个接驳车点位覆盖主要交通枢纽 提供免费公交专线服务[4][6][7] - 提供观光巴士服务 包含锦绣 潮玩和寻味三个主题[6] - 现场提供充电宝和降暑绿豆汤等便民服务[9] 文旅融合促进 - 凭演唱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公交和地铁[13] - 可免费参观晋祠 蒙山 太山及省市博物馆等100多座文博场馆[15] - 享受山西特产购物优惠折扣[15] 品牌营销效果 - 推出"歌迷之城 太原宠你"城市宣传口号[4] - 现场座位放置特色礼包 包含石头饼 醋等山西特色食品及应援棒[11] - 通过演艺流量带动文旅消费 将短期观众转化为长期客源[1][19]
成都9月超百场演出来袭,“演艺经济”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9-07 05:13
演唱会带动消费增长 - 易烊千玺演唱会结束后粉丝前往电影取景面馆打卡 店内营业额翻倍 长队排到门外[1][4] - 面馆顾客增加两三百人 营业额增加一倍以上 未到营业时间就已售罄[6] - 周边杂货铺和打印店生意受带动 买水人数增加 雨伞售光 粉丝带动力大[8] 跨城追星拉动多行业消费 - 粉丝跨城追星直接拉动酒店住宿需求 场馆周边酒店多房型售罄 房客来自全国各地[1][12] - 李宇春演唱会周边2公里内舒适型酒店标准大床房、高级大床房和智能豪华大床房被抢空[12] - 张韶涵演唱会周边1.2公里酒店园景双床房、豪华湖景双床房和湖景大床套房等10余款房型被订完[12] 演出市场总体规模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29亿元 同比增长7.61% 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 其他收入216.75亿元[12] - 2024年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 其他收入216.75亿元[12] 成都演出活动密集 - 成都9月有超百场演出 包括演唱会、钢琴音乐会、京剧、音乐剧等[3][9] - 具体演出包括张韶涵、李宇春、陈小春等明星演唱会 部分票已售罄[8][11] - 演出场所覆盖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城市音乐厅、四川大剧院等多个场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