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从“工业伤疤”到“城市绿肾” 这些生态“蜕变”背后藏着美丽中国的发展密码
央视网· 2025-07-18 16:03
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 - 安徽省淮南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采煤导致地面沉陷,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城市公园[1] - 春申湖公园占地1万多亩,曾为地表沉降、水体污染的采煤沉陷区,现种植4万多棵落羽杉、榉树及13.5万平方米草坪,绿意十足[4] - 淮南市曾是皖电东送起点城市,供应上海市每6度电中有1度电来自淮南,但资源枯竭后采煤矿区沉降变形,水系断裂污染严重[6] 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 - 2022年淮南市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为春申湖公园建设,按"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理念修复[9] - 公园采用多层台地净化系统,梯田式设计减缓水流沉淀杂质,填充火山岩过滤污染物,结合3.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系统提升水质[11] - 湖区与淮河连通形成城市湿地"绿肾",改善水体异味和清澈度[11] 公园功能与游客体验 - 公园设计湖塘生态、田园休闲、都市绿廊等六大分区,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13] - 通过空中栈桥、人行步道、亲水栈道、水上游线四级交通系统,游客可全方位游览[13] - 步道边梅花鹿与游客互动,田园休闲区提供采摘体验,摸鱼摸虾区吸引儿童参与[13]
沟渠连通 周口这样做
河南日报· 2025-07-16 07:27
水利工程建设 - 河南省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打造"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体系 [3] - 扶沟县累计筹措资金12.7亿元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整治9条主干河道、11条干渠、88条支渠,疏浚沟渠1100公里,维修重建涵闸198座 [5] - 郸城县疏通主河道12条343公里,新建闸坝5座、维修涵闸45座,打通竹节沟3500余公里,新开挖田间沟、路边沟260多公里 [6] 灌溉能力提升 - 西华县闫岗拦河闸为贾鲁河两岸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小麦亩产达1200斤左右 [9] - 西华县恢复灌溉面积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1万亩,整治干支渠(沟)60条173公里,新建重建涵闸35座 [10] - 扶沟县大新镇赵口引黄灌区三分干渠水系连通工程覆盖16个行政村,惠及7.5万亩高标准农田 [12] 防洪排涝能力 - 扶沟北关拦河闸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1370m3/s,100年一遇1620m3/s,正常蓄水位57.35m,保障防洪安全 [5] - 郸城县确保发生水涝后第一时间将水位降到最低,防止汛期倒灌回流 [6] - 周口市累计连通"三沟四渠"1.8万公里,初步打通"干支斗农毛"梗阻 [12] 生态修复成效 - 郸城县皇姑河清淤32万立方米,37.6公里河道变身为农田灌溉的"生命动脉"和群众休闲的绿色长廊 [13] - 沈丘县拆除河道违章建筑1529处,完成沟渠治理165条620余公里,连通农村沟渠1539公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3条 [16] - 周口市打造沿沙颍河、贾鲁河、涡河和汾泉河生态廊道示范带,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 [16] 水资源管理 - 周口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合力加强灌区干支渠管理 [12] - 实施"以电折水"管护模式,电费1元/千瓦时,其中0.48元用作电费,剩余资金作为管护资金 [12] - 郸城县实现雨污分流,沟渠相通,水域相连,活水流动,复始循环 [15]
废弃矿坑“点石成金”,生态修复更新中国文旅版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7-14 09:49
黄岩石窟改造项目 - 黄岩石窟原为唐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石材开采地,2023年由清华大学徐甜甜团队设计改造,历经15个月完成转型,空间总体积达36.7万立方米,游线总长2000余米,于2024年春节正式开放[2] - 改造采用"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生态修复理念,保留工业遗址特色,新增AI光影展、艺术互动装置、天然剧场、沉浸式艺术展等文旅业态,吸引文化消费客群超35万人次[2] - 项目引入咖啡店、文创铺、书吧等商业形态,其中一家咖啡店节假日日营业额达4000-8000元人民币[4] 山下郎村经济带动效应 - 山下郎村成立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区工作日均收入150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从年10多万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340多万元[5] - 村集体积极配合黄岩石窟文化中心项目推进,实现从传统农村到文旅配套服务区的转型[5] 全国废弃矿坑转型案例 - 丽水市景宁县废弃矿场改造为"天空之城",融合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成为"旅游+"新业态典范[6] - 福建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废弃矿坑转型为观山月营地,结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周末客流量显著[6] - 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坑改造为矿山公园,开发露营、花海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6] 行业转型模式 - 废弃工业遗址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赋能实现价值重构,形成"生态疤痕"到"文旅富矿"的转型路径[6]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景区+村集体+商户"的共富模式[5][6] - 艺术装置、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成为吸引年轻客群的关键要素[2][4]
蒙草生态:态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以草种创新驱动生态修复与草业高质量发展
全景网· 2025-07-12 09:23
公司核心业务体系 - 公司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专注草种科技创新[1] - 历时20余年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1] - 在北方重要典型生态区建有18个专业研究院,包括荒漠区沙生、盐生植物种业研究院等[1] 种质资源储备 - 目前收存植物种质资源2300余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1] - 涵盖生态修复、饲草、道地中草药、特色作物等领域[1] - 收集土壤样本165万份[1] 技术研发与品种权 - 依托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2] - 突破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关键基因挖掘等技术瓶颈[2] - 选育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的草品种[2] - 获7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 商业化应用 - 16个苜蓿品种已覆盖国内主要苜蓿种植区域[2] - 25个品种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2] - 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等优质乡土草种成为"三北"工程中坚力量[2] 生产基地布局 - 建设草种繁育基地21个,其中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良种繁育基地19个[2] - 海南、云南南繁育种基地2个[2] - 配套2个种子加工车间、1个快繁育苗车间,年产种子约3000吨[2] 生态解决方案 - 依托乡土种源保障开展国产适地优质种源研究[2] - 通过生态大数据导航为各类生态修复提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2] - 推动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草业、生态修复有种可用[2]
小流域治理也不能忘了防洪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4:42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汛期防洪工作 当前存在的问题 - 个别地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忽视汛期防洪工作 不认真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修复 不建设防范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 [1] - 随意改变河道形状及水流状态 在河道上、急流处建设影响泄洪的旅游设施 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1] 汛期防洪的重要性 - 汛期防洪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治理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1] - 必须将汛期防洪纳入整体规划 并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 [1] 综合治理措施 - 汛期防洪应与水利执法、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有机结合 [1] - 依法打击破坏河道稳定的行为 确保流域行洪通畅安全 [1] - 营造护坡林带稳固山体 减缓地表径流 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水库调节洪峰 储存雨水资源 [1] - 结合植被恢复、土地整治等手段 降低洪水风险 增强流域调蓄能力和生态韧性 [1] 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 小流域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不均 降雨后汇流速度快 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 应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水文资料 因地制宜布设排水沟渠、拦洪堤坝、导流渠等设施 [2] - 在城镇等沿岸重要保护目标附近修建淤地坝、沉沙塘 拦截山洪泥沙 稳固河床 [2] 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 - 加快建立和完善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与分析时效性 [2] - 加强应急演练和公众防灾意识教育 提升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 制度与科技支撑 - 建立健全小流域管理的法规体系和责任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主体的防洪职责 [3] -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提升防洪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3] - 对重点区域、关键节点进行动态监控和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并整治潜在隐患 [3]
邯郸复兴区:老工业区正变得“鸟语花香”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1:22
工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以全市1/300的土地贡献了1/10的GDP 但钢铁、煤炭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沁河一度干涸断流 生物多样性下降 [1] - 复兴区关停重污染企业 清零"散乱污" 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 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 火电产能5 1万千瓦 拆除高耗能企业900余家 [6] - 拆除7000处违建 腾退土地1 5万亩 完成植树造林十万余亩 在主城区西部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4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6] 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全区优良天数从2016年不足90天增至2024年268天 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标准 [6] - 沁河通过生态补水300万立方米/年 水质从污染严重提升至Ⅲ类标准 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 - 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21%提升至52 1% 监测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489种 震旦鸦雀、红隼等珍稀鸟类回归 [17] 生态旅游与产业创新 - 园博园从矿渣堆积地改造为景观山体和水系 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 [6][13] - 东高河村林木绿化率达85% 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2025年成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15][16] - 锦绣江南小区35%绿地建成140余种植物的乐园 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社区 [16] - 发展金丝皇菊、油葵等特色农业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带动村民增收 [16] 生态工程与规划 - 编制《复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绿化专项规划》 建设河北省首个生境花园 [7] -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23个村庄 覆盖80%农村区域 形成16公里带状生态系统 [13] - 保留河道枯树干、缓坡等自然要素 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 增强生态融合 [8][13]
绘就“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11:15
生态修复工程 - 启东市实施"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行动 总投入5 28亿元进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 - 工程推出"一百千万美丽启东—江海岸线"建设架构 包括一江碧波 百里海岸 千河清水 万亩滩涂[1] - 项目采用"一年打基础 三年见成效 五年树样板"的推进计划 为受损岸线和湿地定制生态诊疗方案[1] 技术应用与成效 - 圆陀角示范段建成12 5公里生态海堤 通过岸线岸滩修复提升防浪减灾功能[2] - 在盐碱地成功植绿3000多亩 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2] - 采用"刈割+围淹""翻根深埋"等生态技术 修复300万平方米滨海湿地[2] - 恢复70万平方米潮汐通道 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和生物种群数量[2] 生态经济价值 - 工程将碧海银滩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打造兼具生态屏障与景观价值的"蓝色粮仓" 增强湿地碳汇能力[2][3] - 以生态"金边"串起"缤纷百里" 打造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3]
新疆艾比湖湿地生态守护者:多年守护见证万羽归巢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10
生态修复成效 - 艾比湖湿地从30年前的"白色荒漠"恢复为芦苇摇曳、鸟鸣再现的生态湿地[1] - 湖区水域面积从不足400平方公里恢复至400-600平方公里稳定范围[3][8] - 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35%以上[8]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10] 生态修复措施 -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修复、植被恢复[6] - 采用本地品种选育及耐盐碱植物引种(柽柳/红柳/沙拐枣)[6] - 实施挖设引水渠/地膜覆盖/沙障等技术降低土壤盐分[6] - 上游生态补水使芦苇成活率显著提高[7] - 推广节水灌溉并严格限制湿地周边开发活动[10] 生物多样性恢复 - 鸟类种数恢复至200多种[10] - 白鹤/黑鹳等珍稀鸟类重现[5][10] - 候鸟迁徙高峰期出现成千上万只赤麻鸭/天鹅/红嘴鸥[10] -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10] 区域生态改善案例 - 艾比湖湿地成为新疆生态改善的典型代表[11] - 高家湖湿地/昌吉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博斯腾湖/赛里木湖水质及生物环境明显改善[11]
锡林郭勒盟飞播治沙植新绿
内蒙古日报· 2025-07-07 10:48
飞播治沙技术 - 采用运-5(B)型飞机进行飞播作业,每次搭载草种800公斤,每架次可覆盖670亩 [1] - 单日最高飞行架次达20-25架次,效率显著 [1] - 飞播治沙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点,是生态修复重要手段 [1] 工程实施细节 - 前期通过设置沙障、围栏封育等措施固定流动沙丘,为飞播创造良好条件 [1] - 选用杨柴、小叶锦鸡儿、沙米、沙蒿等草种,旨在提高植被覆盖度并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1] - 苏尼特左旗已完成2万亩飞播面积 [1] 区域规划目标 - 锡林郭勒盟2023年飞播灌草任务为20万亩 [1] - 重点实施区域包括正蓝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3个旗的沙源地 [1]
候鸟、骏马、粉荷……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韵律完美交融 夏日美景“buff拉满”
央视网· 2025-07-05 16:45
新疆哈密高家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成果 - 高家湖湿地公园鸟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数十种候鸟在此栖息,包括麻鸭、燕鸥、红脚鹬等[1] - 湿地从昔日的泥水塘蜕变为生态绿洲,湖面倒映白云,水草丰茂,形成生机勃勃的湿地生态图[1] - 公园地处天山北麓,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 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 保护区栖息鸟类达212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60多种[4] - 黄河为保护区提供丰沛水源,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丰富,吸引苍鹭、鸬鹚等鸟类繁育[2] - 麋鹿在保护区内安家落户并繁衍后代,形成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韵律交融的生态画卷[4] 甘肃张掖山丹马场草原旅游开发 - 山丹马场绿草如茵,上百匹骏马悠然活动,构成草原风光图[5] - 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具有千年历史底蕴,是马匹繁衍的理想场所[7] - 当地重修景观公路,提升游客体验,方便近距离领略草原魅力[7] 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荷花生态 - 黄河口湿地千亩荷花盛放,形成流动的诗意长卷,盛花期持续至八月中下旬[8][10] - 荷花生长得益于黄河泥沙淤积形成的肥沃土壤及生态修复工程[10] - 白鹭栖息荷间,荷叶摇曳,雨珠滚动,展现自然野趣[8] 江西南昌象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 象湖湿地公园400多亩荷花绽放,湖心岛栖息数千只鹭鸟[11][13] - 通过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多样化生态系统,吸引鸟禽回归[15] - 原有鱼塘经自然化改造,形成湖面、溪流、林地、荷塘等生态景观[15] 河南开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 - 黄河生态廊道呈现金黄色河面与两岸绿带交相辉映的景观[16] - 黑岗口调蓄水库四周荷叶连片,形成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绿肺"[18] - 水库碧水盈盈,与郊野绿色坡塘共同构成夏日美景[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