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青春华章 | 把青春写进太湖的清波
环球网· 2025-10-15 10:01
核心观点 - 中国自主研发的“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投入使用,标志着太湖流域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该平台具备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实现了治泥净水的同步推进和全流程闭环作业,是科技创新在水域治理中的范本 [1][2] - 太湖水质从2007年的蓝藻危机改善至近30年最佳水平,展现了科技力量与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效 [2] 产品与技术 - “太湖之光”是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平台,由中交天航局自主研发设计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 - 平台每天可处理8000立方米太湖淤泥,具备高效化、模块化、智能化和余水处理等特点 [1] - 处理后的尾水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直接排入湖中,实现全自动化一键操控 [2] - 平台实现了从挖泥、筛分到脱水、回水的全流程闭环,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并让淤泥变废为宝 [2] - 设计针对太湖清淤面广、点多、量大的特点,实现零土地占用和零二次污染 [2] 运营与协同 - 平台于今年8月15日在江苏无锡太湖水域全面投入使用 [1] - 既可独立作战,也可与“太湖之星”协同运行,形成更强大的治水合力 [1] 行业影响与成效 - 无锡太湖流域在数字化赋能下,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无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湖理念,探索出一套系统化、精细化的治湖路径 [1] - 太湖水质创下30年来最佳水平,环境改善是对治理努力最直接的回应 [2]
北京顺义:补足水、护好水、善用水,潮白河重获新生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6:13
水资源补给与生态修复 - 通过南水北调等多水源联合调度,自2015年以来累计向潮白河水源地补水超10亿立方米,并于2021年5月实现断流22年后全线贯通 [2]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落实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 [2] - 新增13条补水线路,范围覆盖区内三大流域,加强全区河道水系互联互通 [2] 水环境治理与水质提升 - 新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使全区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42.4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处理率由2020年77.6%提升至2024年93.8% [3] - 2024年顺义区6个国考、市考断面优良水体比率首次达到100%,无劣Ⅴ类水体,创历史最优 [4] - 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治污攻坚向生态提质转变 [3][4] 生态系统恢复与亲水空间建设 - 2020年至2023年持续增殖放流,2023年潮白河顺义段发现鱼类22种,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5]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野鸭、黑天鹅等鸟类数量逐年增加,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 [5] - 2024年8月"潮白河1号"航船通航,并开辟4.25公里生态慢行道,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5] 管理与协作机制 - 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河湖安全 [3] - 深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推动水污染防治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升级 [4] - 累计修复混凝土路面940平方米,维护护栏网692平方米,修剪树木850余棵,打造安全舒适亲水空间 [3]
【榆林】“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采访活动启动
陕西日报· 2025-10-14 08:13
近年来,榆林市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 升至36%,年均入黄泥沙量从5.13亿吨降至2.12亿吨。(记者:马腾) "我们希望借助媒体的传播力,推出一批有深度、高质量的关于榆林市林草修复成效的主题报道, 展现林草生态建设的突破性成果和典型经验,强化社会各界对林草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让'从沙到 绿'的榆林实践广为人知,增强区域生态品牌的辨识度。"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表示。 为全面展示榆林在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林业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先进成果,生动呈现榆 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10月13日,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陕西日报传媒集团组 织开展的"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采访活动在榆林启动。 此次活动为期3天,新华网等17家主流媒体将深入榆林市榆阳区、靖边县、佳县、神木市的相关生 态保护区域、林草重点建设区域、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感受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深 入了解林草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
水运江苏:江河湖海共行舟
人民网· 2025-10-13 10:00
清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千吨级货船排着长队,依次驶过黄码港作业区。码头一侧,30座银色浅 圆仓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原粮从码头到车间全程封闭输送,每小时300吨的运力,比公路运输效率 提升了3倍。"苏粮淮安公司总经理山韬指着眼前的输送带网络颇为自豪。 江苏,因水而名,因水而兴,长江奔涌、运河贯通,湖泊星罗、河网密布,是全国唯一同时拥 有"江河湖海"的省份。2024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三年行动 计划(2024—2026年)》,将"水运江苏"建设纳入全省重点工作。 近年来,江苏以水为脉,以运为络,持续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与水域综合治理,从大江大河治理到船 闸效能升级,从生态修复到产业集聚,不仅筑牢了防汛抗旱的安全底线,更打通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 水道"。 运河重生:撑起产业发展脊梁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鱼塘,现在已成为长三角北部的粮食枢纽。"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港产 业园管委会主任王荣生脚下站立的土地,藏着江苏水运"硬实力"的建设密码。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黄金节点,清江浦曾因百余座散乱码头挤占岸线,年货物吞吐量不足千万吨。 2022年,黄码港整治工程启动,投入近30亿元,完 ...
北方小城的绿色发展实践: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8:07
北方小城的绿色发展实践: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增收 中新网乌兰察布10月10日电 题:北方小城的绿色发展实践: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增收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秋日的苏木山林场松涛阵阵,20余万亩人工林与天然灌木织就绿色长城;三美公司车间里,智能化矿热 炉推动冶炼业低碳转型;卢家营村农家乐里,游客欢声笑语见证村民增收……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 市兴和县,这一幕幕场景,正是当地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作为连接内蒙古东部与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和"能源通道",兴和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勾勒出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北疆新图景。 荒山变林海的北疆传奇 走进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清风掠过20余万亩人工林与9.8万亩天然灌木林交织的"绿色海洋",草木清香 沁人心脾。很难想象,这片森林覆盖率达74.8%、栖息着超过100种鸟类的生态宝地,曾是岩石裸露的 荒山。 "造林得讲方法,更得靠坚持。"全国劳动模范、苏木山护林人董鸿儒的话语,说出了这里的蜕变历程。 图为三美熔炉点火仪式。 兴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传统产业的低碳新生 在兴和三美绿色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32000KVA硅锰半密闭直流矿热炉平 ...
来北京探寻文化新符号 | 走进最大公园,乐享绿色休闲
北京青年报· 2025-10-04 00:12
未来,温榆河公园坚持以水为脉,推进生物多样性生态廊道构建及更大范围水网建设,持续释放温榆河 公园的生态辐射效能。 亮点 刚刚全面开放的北京最大"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让市民拥有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国庆假 日,北京正以多元的文化图景迎接八方来客。这个国庆假期,温榆河公园全面建成开放,市民无需预约 即可直接前往,感受这座"千万市民的后花园"蕴含的绿色底蕴。 9月29日,温榆河公园二期对外开放。至此,公园整体规划的3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温榆河公园也成为 北京城区规模最大和类型最丰富的自然带。 除了"北京市最大公园"的标签,温榆河公园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园区有一处约9平方公里的区域,采用 留野、再野化、荒野化管理,通过减少人类干预,并恢复关键物种、连通破碎生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 统的功能。同时,公园精野结合,对部分动植物实施了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让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得以 恢复和增加。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公园内记录到的动植物物种已超过880种,五年内新增超过200种,水生生物清洁指 示性物种、健康水体代表性物种在多处水域发现,蝶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双增,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野大豆、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方狭口蛙 ...
乐彼之园: 北京永定河畔鸟类已达147种
北京晚报· 2025-10-03 11:15
生态修复成效 - 永定河生态修复后鸟类种类显著增加至147种 [1] - 通过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措施使几近干涸的永定河重新焕发生机 [1] 区域发展与定位 - 永定河两岸形成重要功能区 东岸为首钢园 西岸为园博园 [1] - 复苏后的永定河已成为京城重大活动举办地的重要选择 [1]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河南日报· 2025-10-03 07:28
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 - 郭家河乡结合红色资源和自然生态推出"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当地已有餐饮民宿20多家[7] - 田铺大塆作为河南首个创客小镇和中国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农家乐年收入超30万元[7] - 新县将全县作为红色大景区编制总体规划,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8] 万仙山文旅产业转型 - 郭亮洞由村民历时5年用12吨钢钎、2万个石方在绝壁上开凿1250米通道,现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8] - 郭亮村80%农户经营民宿,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大学生返乡当民宿主理人成为新趋势[9] - 南坪村发展生态+康养路径,推出每月3000元康养套餐吸引长住客,实现全年无淡季经营[9] 小秦岭生态修复与科研价值 - 保护区投入2.8亿元进行生态修复,关停1189个坑口,清运784万吨矿渣,栽植89.5万株苗木[11] - 2024年7月设立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11] - 2024年记录到狍野生种群,2025年豹猫影像登上央视,单点位监测到12种珍稀野生动物[12] 嵩山文化遗产价值 -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砖塔,汉三阙为古建筑类001-003号国宝,保存有千年历史印记[13] - 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代表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周公测影台和元代观星台体现天文文明发源地地位[14] - 从黄帝建都到大禹治水,嵩山地区见证夏商周到汉唐宋等重大历史进程,被称为中华文明发动机[14] 老界岭康养旅游产业 - 景区主峰海拔2222.5米,暑期平均气温22℃,负氧离子浓度超3万个/立方厘米,形成天然氧吧[15][16] - 太平镇现有民宿500余家,带动2000余人就业,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人均年增收1.5万元[16] - 景区构建全季旅游格局,推出养生宴、山茱萸主题民宿,设置中医理疗室开展康养服务项目[17]
献给祖国的诗篇
人民日报· 2025-10-01 06:21
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 居延海水域面积从彻底干涸恢复到超过40平方公里[9] - 自2012年起在敕勒川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乡土植物配置方案绘制新时代生态地图[13] - 敕勒川生态修复后重现生机 植被覆盖包括黄芩、山葱、石竹、鸢尾等野花以及冰草、披碱草、苜蓿、沙打旺等牧草[13]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京张高铁是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铁 与110年前时速仅35公里的京张铁路形成鲜明对比[28][29] - 京礼高速作为2019年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设施 包含连续5个隧道 最长隧道近6公里并配备高科技数字化监控设备[27] - 从北京清河站到东花园站高铁行程仅需半小时 大幅缩短京津冀地区通勤时间[30]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 晋陕农民通过走西口将敕勒川沙化土地改造成万顷良田 使游牧区转变为农耕区 形成土默川平原[11] - 河北怀来县官厅水库周边地区凭借高远天空、澄澈空气和凉爽气候成为北京居民的休闲居所 显示周边区域协同发展[26][27] - 八达岭区域已形成由高速公路和高铁构成的交通主动脉 带动长城周边旅游和区域经济活力[27][28]
风景这边独好(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1 06:02
看到这一片水,从我的心灵深处涌出一种类似故人重逢的亲密感。霁野弥望,身后是参参差差金黄如染 的胡杨林,眼前是浩浩荡荡澄碧如黛的居延海。短亭黄叶、曲岸丹枫映带左右;敛翅白鸥、临风苍葭摇 曳波间。千里来寻,一路枯燥的荒原又开始重温渔歌唱晚的岁月,干涸在沙漠中的边塞历史,又悄然散 发魅力。 地理是历史之母。在祖国的北方,过了北纬40度的山河大地,我们乡居的轮廓曾经一变再变。在极度的 严寒下,温暖是人们迁徙的方向;在龟裂的大地上,水源是人们渴望的家园。居延海,这片在唐代超过 了1000平方公里的水域,因为气候的变化而逐年缩小,最终因为水源的枯竭与植被的破坏彻底干涸。浸 过秦时明月的烟波,如今只剩下尘烟四起的湖盆。 历史有时会停滞,甚至倒退。但起衰振隳的时代总会降临。在本世纪初,枯竭多年的居延海终于迎来了 第一袭波浪。现在,居延海的水域面积已超过40平方公里,比起唐朝,它还是弱小的。但假以时日,谁 又能说它不会超过呢?我们欣喜地看到,创造史诗的时代已经来临。 送燕迎鸿,光阴荏苒。累年来,我在祖国的大地上载欣载奔。类似居延海那样的感受,在土默川平原 上,我也曾经历过。 国人对《敕勒川》这首流传千载的民谣,应该耳熟能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