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以科学之光育人 以报国之志扬帆
新华网· 2025-10-07 15:2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展示吉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强调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和科研创新,以培养科技报国人才 [1][2][3][4][5]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 吉林大学将黄大年纪念馆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其感人事迹打造生动教材 [2] - 湖南农业大学依托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开展“稻田里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进入试验田传承科研精神 [3] - 大连理工大学打造红色校史现场教学点位,结合精神谱系开展浸润式主题教学,为党校培训和学生党日活动服务 [4][5] 科学家精神传承与科研成就 - 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担任“863”项目首席专家,其团队成果包括提出“红蓝军路线”和推动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问世 [2] - 袁隆平院士从1964年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成功培育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其精神展示馆以“禾下乘凉梦”为核心线索 [3] - 湖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培育出多个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体现了袁隆平科研精神的延续 [3] 高校历史与红色基因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依托1952年建成的理化电大楼,在2280平方米展区中通过历史文件、证书奖状和模型展现学校“由党创办、与国同行”的红色办学传统 [4] - 校史馆融合数字雕塑与3D打印技术,设有序厅、沿革厅及专题厅,布展风格厚重简约 [4] - 红色基因被描述为学校师生勇毅前行、接力奋进的力量之源 [5]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5 20:21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 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钱学森曾说"做研究就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他一生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博大 精深。展厅重点呈现了他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他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 和"大国工程"领导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工程博士 周轩同: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这门课,我改变了我 的固有思维方式,钱老的思想教会我要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不再将课题当作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技术生态 系统,从社会和国家真正的需求去考量问题。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 ...
校馆弦歌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4 20:29
红褐色如风蚀岩的外墙,掩映在上海交大校园中,这里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从2011年开馆以来,这里一直是学生们重要的学习课堂,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下 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七十年弦歌不辍,精神永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一座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感悟科学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重要殿堂。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 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更以战略眼光布局和关注未来的技术发展。这些无不启迪着今天的学子如何科研、如 何生活。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翻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一张张船票、一个个行李箱,重现了70年前,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携家人毅然归国的历史细 节。而从学习铁道工程到改学航空工程、航空理论,再到转向造导弹、火箭等大型科研工程,最后潜心研究学术理论,钱学森一生中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无 ...
校馆弦歌 | 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
中国青年报· 2025-10-04 10:39
9月刚开学,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的大一新生何志源, 在该校的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里当了一回演员,扮演了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 这是一堂沉浸式思政课。"我提前学习了钱老归国的故事,但真到了现场还是思绪万千。70年前,他放 弃优渥的生活,克服各种困难回国,真是很不容易。"何志源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沉浸式思政课,这 种课程特别有意思,"不是老师给我讲课,而是让我先预习,之后自己现场来演。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钱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它是目前上海 高校圈里地段最佳、最有吸引力的图书馆之一。 2011年12月,钱馆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正式落成,图书馆的筹建历时8年。"人民对钱学森的爱戴一直持 续到今天。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也得到了国家超常规的重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参与了图书馆的筹 建,他当时告诉媒体记者,这里几乎每一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断改进"。 钱馆建筑外立面中间是一块巨大的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东风-2A改进型中近程弹道导弹。大厅中央 有一大片红色吊顶,钱馆教育专员王菲告诉记者,它的名字叫"升腾的 ...
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
中国青年报· 2025-10-04 02:38
9月刚开学,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的大一新生何志源, 在该校的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里当了一回演员,扮演了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 这是一堂沉浸式思政课。"我提前学习了钱老归国的故事,但真到了现场还是思绪万千。70年前,他放 弃优渥的生活,克服各种困难回国,真是很不容易。"何志源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沉浸式思政课,这 种课程特别有意思,"不是老师给我讲课,而是让我先预习,之后自己现场来演。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钱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它是目前上海 高校圈里地段最佳、最有吸引力的图书馆之一。 "开门办馆"是钱馆的一大特点,它搭建起了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钱馆影响力的来源之一是其丰 富的育人功能。多年来,它把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以"大中小一体化""校 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为主线串起了整个教育体系。 今年7月1日,钱馆推出了一堂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这堂党课就像是一部戏,由钱 馆的党员、志愿者党员以及"星空少年讲解团"、"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学员、上海 ...
“文旅+非遗+科技+电影+生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特色资源激活火热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10-03 11:56
央视网消息:2025年国庆假期叠加中秋佳节,各地依托特色资源,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0月1日,贵州思南县举办了大型花灯巡游,思南龙凤花烛、剪纸、花灯等非遗与东莞舞草龙同台亮相,上万名演员和游客欢聚一堂,共贺新 中国76周年华诞。 夜幕降临,徐汇滨江化身为开放式的梦幻光影艺术剧场,给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浪漫奇妙之旅。 假期首日,山西晋中左权县便迎来了大批游客。在景区复古街巷内,非遗演出、沉浸式体验与民俗展演交织上演。游客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 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 激活非遗资源 千年古镇迎客流高峰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浙江多地依托当地古镇建筑和非遗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丰富游客们的游玩体验。 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国庆假期的游园会上,非遗市集老字号产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 活动负责人施黎成介绍,不仅能感受到老字号的美味,也能够在集市上体验到非遗,让大家在度过这个轻松国庆假期之外,也能感受到中国传 统文化的底蕴。 在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龙门庙会盛大开幕。行龙灯、跳竹马、跳魁星,表演者们身着戏服、面绘三国脸谱,演绎布阵对战,还原古战场场 景。 为了让游客深度感受古镇文化,当地精心设计一条祈福之旅线路,串 ...
从南极科考站到天马望远镜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国庆课堂
央视网· 2025-10-03 07:35
假期旅游市场趋势 - 假期期间各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 [1] - 以科普教育为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基地成为儿童热门打卡点 [1] 科普教育行业动态 - 科学家精神基地通过一系列丰富馆藏向公众展示科学家不懈创新的开拓精神 [1]
舞台剧《英雄无名》成功进京展演 赤子情怀点亮科学家精神之光
齐鲁晚报· 2025-10-01 20:18
《英雄无名》作为山东唯一入选剧目,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研究员魏世杰为人物原型,聚焦其"隐姓埋名铸国 盾、退休深耕传薪火"的人生历程,以战友情、母子情、夫妻情、家国情为主线,通过"跨时空回望"的叙事手法,串联 起多个直击人心的片段:魏世杰为牺牲的小豆子补过18岁生日、酹酒惜别的场景,满是对同伴的深切缅怀;夫妻俩接 到紧急任务,撇下仅100天的儿子返回基地,二人向老娘磕头惜别的画面,道尽"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之重;魏世杰毅 然放弃出国深造的大好机会,转业回乡照料患病妻儿、维系家庭,尽显责任与担当;暮年之际,在梦中先后面对小豆 子、母亲和年轻的自己"活得累不累"的追问,最终坦露"一生虽累但充实幸福,若有来生仍愿投身核武事业"的心声, 将剧情推向高潮。演出现场掌声不断,不少观众悄然拭泪。演出结束后,仍有大批观众驻足交流,直言被老一辈科技 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打动。 此次《英雄无名》成功进京展演,是全省协同推进科学家精神传播的重要成果。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展演为 契机,持续探索科学家精神的艺术化、大众化传播路径,通过深化多方协作、丰富传播形式,不断擦亮"逐光而行—— 科学家精神耀齐鲁"品牌,让科学家精神更广泛地浸 ...
今天,我们这样做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9-29 17:4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 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普正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生活。广大科普工作者 或深入一线,或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形态、接地气的讲 解展示,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正逢首个全国科普月,我们邀请了五位 科普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科普故事。 "恐龙"院士 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写科普文章算起,我做科普工作已经几十年了。我的感受是,做科普重要的是传递科学 家精神,让科学家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个"恐龙大国"。我是研究恐龙的,讲恐龙故事时,会介绍现 在的鸟类是怎样从恐龙演化来的,怎么寻找化石,从化石中能发现什么。也会讲到有哪些有意思的科学 争论,不同科学家怎样对同一个发现做出不同解读。 我讲过这样一个事情。著名的三叠中国龙,是我们学科创始人杨钟健院士命名的,但这种恐龙后来被发 现其实生活在侏罗纪早期,"三叠中国龙"这一名称并不准确。这说明,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可能犯错, 但这并不影响杨先生的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 ...
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人民日报· 2025-09-29 06:28
郑纬民在授课。 吴承蔚摄 舒德干(左一)在和学生交流。 西北大学供图 苏国辉在做讲座。 受访者供图 首个全国科普月,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走进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等传 播平台,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两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他们深入浅出,在全社会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他们创新形式,让科普的声音传播 得更广更远。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院士,看他们在科普现场为大家带来哪些精彩讲述。听他们谈谈,科普工作 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 科普方法要有针对性 【人物小传】 郑纬民,194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 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存储系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处理平台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问:您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忙,为什么还经常开展科普讲座、在互联网上做科普? 答:对于院士群体而言,参与科普活动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之一。做科普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有很多 好处——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