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 | 于时光深处,见创新基因
央广网· 2025-10-07 14:47
历史沿革与使命初心 - 公司诞生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旨在支撑“两弹一星”事业,其最鲜亮的底色是“科教报国” [1] - 1999年国家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1位曾在中国科大执教或工作 [1] - 1970年初公司南迁至合肥,仪器设备损失了约三分之二,教学及生活用房不足 [3] 创业精神与二次崛起 - 南迁合肥后,师生为尽快恢复科研教学工作,亲手烧制红砖建造化学楼,展现了艰苦创业精神 [4] - 凭借“红专并进”的精神,公司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二次崛起”,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的举措 [6] - 公司创办了全国高校中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开办了少年班,体现了其敢为人先的创举 [6] 现代成就与科技突破 - 近年来公司科技成果突出,多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6] - 公司参与铸造了多项“大国重器”,包括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6][9] - 校史馆通过展示功勋奖章、手稿、照片及模型,无声地传承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1][3][8]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5 20:21
文章核心观点 -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重要教育基地,通过展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持续向青年学子传承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以及系统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励新一代中国青年科技报国 [1][2][4][16] 钱学森图书馆概况与教育功能 -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开馆,以其红褐色风蚀岩风格的外墙为标志,成为校园内学生重要的学习课堂 [2] - 图书馆通过展示船票、行李箱等实物,重现了70年前钱学森携家人毅然归国的历史细节 [4] - 图书馆重点呈现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6] - 自2020年成立的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已在全国宣讲超过27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万人次,通过“开学第一课”、“文物进课堂”、剧本杀、情景剧等青春化形式传播精神 [16]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与影响 - 钱学森一生五次重大人生选择均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其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和“大国工程”领导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4][6] - 上海交大开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帮助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方式,从更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将科研课题置于更大的技术生态系统和社会国家需求中考量 [8] - 钱学森在1992年至1993年间对自动驾驶、新能源、人工智能、海洋捕捞、沙漠化治理等领域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警示科研工作者需跳脱短期技术内卷,考虑未来技术发展 [12] - 钱学森在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其热爱哲学艺术、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等行为展现了广阔视野 [10] 钱学森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传承 - 钱学森成就卓著但淡泊名利,展厅内满墙的手稿是其晚年亲笔写下的各类辞职信,体现其以淡定之心面对权力地位、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淡然之心面对物质待遇的品格 [14] - 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包括其对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战略性的技术布局,持续启迪当代学子如何科研与生活 [10][12][16]
校馆弦歌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4 20:29
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影响 - 图书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成为青年学子感悟科学家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殿堂,在学子心中播撒科学家精神的种子[1] - 通过展示钱学森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等历史细节,再现其人生篇章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3] - 馆内重点呈现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20多个学科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其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5] 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当代应用与启示 - 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改变了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使其从更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科研,将课题置于更大的技术生态系统中考量[7] - 其在前瞻技术领域的见解,如自动驾驶、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跳出短期技术内卷、布局未来技术发展的启示[11] - 钱学森“科学永无止境”的理念及其对哲学、艺术的广泛涉猎,启迪着当代学子如何科研与生活[9] 钱学森精神的传承与推广 - 钱学森以身作则,晚年亲笔写下各类辞职信,展现了其淡泊名利、以淡然之心面对功名荣誉的物质待遇的品格[12] - 成立于2020年的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已在全国宣讲超过27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万人次[14] - 通过“开学第一课”、文物进课堂、剧本杀、情景剧等青春化表达形式,持续激励新一代中国青年科技报国[14]
校馆弦歌丨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1 16:22
高校育人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系列科学活动 以专家导览 微宣讲 历史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式传播科学精神 [1]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示数千件科技文物 包括清华实验室退役仪器及全球征集珍品 来呈现科学发展的足迹并传承科学精神 [2]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通过举办“盛世修典”成果展 以百余件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作为育人平台 引导学生成为文化的思考者和参与者 [3] 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永久馆舍位于清华校园东部 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 预计将于2027年建成开放 目标是立足清华 面向中国 走向世界 [2] 学生参与与反馈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中通过《纽约时报》剪报 钱学森手稿等文物主动参与 深刻理解科学家的报国抉择 [1] - 浙江大学学生认为博物馆的展览使艺术史理论变得可感 可触 可对话 超越了书本上的抽象文字 [3]
校馆弦歌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弘扬科学精神
新华社· 2025-09-21 09:38
博物馆核心功能与内容 - 博物馆藏品涵盖古今中外科学仪器、见证清华理工学科发展的设备教具以及科学家求真探索的故事 [1] - 通过合作办展与自主办展方式举办多个主题展览,包括“电波纪元”、“百年器象”、“神机妙算”等 [3] 公众影响力与教育成果 - 线下展厅五年累计接待超过8万人次、1300余个团队 [4] - 在公众科普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21:39
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特色 -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此追寻红色记忆,展馆主题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陈列着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等珍贵展品[3][5]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通过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展品,讲述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近70年来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7][9][11]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跨度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新生开学获赠《抗战家书》作为党史、校史学习第一课,通过家书感受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操[11][13][15] 科学精神与科研成果展示 -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出歼-6、轰-6甲等硬核整机装备,学校近40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研制工作,为阅兵式空中梯队所有装备型号提供科技支撑[19][21] - 西北工业大学被誉为“总师摇篮”,其建设中的博物馆将展出五千多组、八千多件展品,涵盖近百年来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实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原理可触可感[21] 校馆的文化传承价值 - 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校史国史,记录时代变迁,为学子锚定青春航向[1] - 校馆通过真实的物件和真切的故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化为可亲、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7][22]
在解构中重建,在错误中涅槃
华夏时报· 2025-09-19 15:56
科学研究的本质 - 科学进步并非通过累积正确的观察实现,而是通过不断挑战和推翻现有理论来完成 [2][3] - 不能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这已成为衡量理论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准则 [3] - 错误在科学历程中是常态,是通往真理的路径,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2][4] 科学探索中的错误案例 -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引入宇宙学常数Λ以解释静态宇宙,后被称为其"最大的错误",但此概念成为理解暗能量的关键 [3] - 霍伊尔等人提出的稳态宇宙模型虽被大爆炸理论取代,但其提出的恒星内部核聚变产生重元素的理论成为理解宇宙化学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科学家们通过面对既有理论局限性,勇于提出新假设或修正现有理论的过程推动科学发展 [4] 科学与工程/管理问题的差异 - 生活中大多数问题是工程问题而非科学问题,涉及在已知条件下最优化,而非追求真理 [4] - 管理是复杂学问,需要注重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尽量避免错误,与科学探索中允许试错的环境不同 [4][5] - 科学家习惯于在允许试错的环境中工作,理解理论可能被超越,而管理决策需审慎考虑,确保每一步经过充分考量 [4][5] 科学精神与管理实践的冲突 - "学而优则仕"观念可能导致杰出科学家被置于行政领导位置,面临与科研完全不同的组织管理挑战 [4] - 案例显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保罗在管理岗位上犯了许多低级错误,最终回归科研岗位后保持了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5] - 科学家思考问题方式与管理者不同,将科学家置于行政领导位置往往会出现问题 [4][5] 科学方法论的本质 - 科学是一套方法论,提供系统化手段验证假设和测试理论有效性,即使最严格实验得出的结果也只是基于当前数据和技术的最佳估计 [5] - 科学精神应是开放的、敢于质疑现状,并愿意接受新证据调整观点,认为科学神圣不可侵犯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误解 [5] - 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结论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被修正甚至推翻 [5]
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举行,带来科普讲座、科学手工课
新京报· 2025-09-15 07:01
活动概况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于9月12日-14日举办2025年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 包含科普讲座 展项 手工课 观影和游戏等板块 [1] - 活动旨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并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氛围 [1] 科普内容与形式 - 科学实验秀《极冷实验室》通过干冰泡泡 空气炮 液氮花脆等现象向儿童科普知识 [1] - 北京天文馆讲解员回顾《凝望苍穹》科普剧创作历程 讲述百年天文仪器保护与科学精神传承故事 [1] - 学生演绎科普剧《碳捕捉计划》展示北科院科技手段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1] - 麋鹿中心科普设施区设12个互动展项 涵盖健康管理 陨石矿物知识及科普文创内容 [2] - 开设《麋豆带你看自然》《神奇的变色》等实验课程 儿童动手操作仪器 组装装置并尝试植物拓染 [2] - 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北京天文馆球幕影院放映《地球上的狂骑》《生命的起源》等科普影片 [2] 设施与跨界融合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观鸟设施"云翎轩"正式揭牌 位于科普栈道旁 已开放 [1] - 该设施是观察苍鹭 普通鸬鹚繁殖及夏季麋鹿活动的最佳场所 同时提供游客乘凉休闲功能 [1] - 活动融合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实践以激发儿童求知欲 [2] 科研机构参与 - 北科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资源环境研究所 智慧养老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科普宣讲与脱口秀形式讲解健康养老 饮食营养 生态保护及基因科学等科技热点 [1]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5 06:43
高校科研历史与成就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 包括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1][3] -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1979年第一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报纸 标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历史突破[1][4]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仅用100天完成从设计到首飞全过程[1][4][5] 重大科研项目与数据 - "北京一号"累计完成46次飞行 总飞行时间达29小时[5] - 北航研制"北京一号"消耗56万工时 使用16.5万个零部件[7] - 于敏团队实现原子弹到氢弹技术突破仅用2年8个月 创造世界最快纪录[3] 科研精神与教育传承 - 高校通过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北航教授在歼-10战斗机前现场讲解飞行原理与机构设计[12] - 清华大学教师许保玖1961年自主设计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 体现自力更生科研精神[8] - 北航拓展"天、空、地、海、浅、网"六大领域全面发展 持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3] 科技创新突破 -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采用数学算法突破汉字数字化技术瓶颈[4][9] - 清华大学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中国高教系统首座核反应堆 代号"200号"[8] - 高校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策源地 产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果[9] 科研人才培养 -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60多年研究发现青蒿素 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9] - 北航开设博物馆航天科普课 将航天精神"从天边带到学生身边"进行思政教育[12] - 刘大响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展区讲授设计制造知识 鼓励青年自力更生建设航空强国[12]
“明师讲堂”再续精彩:探寻文化根脉,共话教子之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0 10:34
活动概况 - 8月17日上午在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开展"明师讲堂:追寻数学之美,陶冶人文精神"主题活动 [3] - 活动由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邵雅忠主讲 [14] - 参与者包括广东省地方志办、省委台办、星海音乐学院、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等机构代表及夏令营学生 [4][5][6][7] 活动内容 - 学生参观丘成桐祖居,通过地方志记载了解其求学经历与家国情怀 [8][9][10] - 在仓海诗廊通过诗词和建筑感受人文美学与乡村文化肌理 [11][12] - 专题讲座《教子有方,做不焦虑的家长》结合儒学智慧与现代教育规律,探讨亲子沟通与成长节奏 [15][16][17] - 强调"因材施教"传统理念与"尊重成长规律"现代视角,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 [17][18] 活动意义 - 活动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20][21] - 通过分享教育智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22] - 为家庭注入崇德向善、奋进向上的正能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