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氢
icon
搜索文档
氢锐科技首台MW级欧盟认证PEM制氢设备出海
势银能链· 2025-10-09 11:32
公司动态 - 氢锐科技MW级PEM制氢设备获得欧盟CE认证并成功出口至南非国家电力公司ESKOM项目 [2][4] - 产品采用All-in-One模块化、系列化设计,满足光伏制氢波动性运行场景需求 [2][4] - 高纯氢气纯度达99.999%,露点-75°C,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厂氢冷发电机系统,余氢通过园区管道供附近化工企业 [2] 产品技术特点 - 系统运行范围宽达10%-120%,适应电价和下游需求波动,实现连续波动运行 [6] - 实测直流电耗为4.04 kWh/Nm³H₂,全生命周期成本相比外购氢气具有显著优势 [6] - 集成多重主动和被动安全措施,通过HAZOP和CE认证,低负荷下氧中氢浓度低于0.25% [6] - 产品具有高度集成、自动化及低能耗特点,符合电力和化工企业严苛使用条件 [2][4] 市场与认证进展 - 从海外竞标成功到设计审查、材料认证、生产监管及7天运行测试验收,标志公司获得高端工业PEM制氢领域国际市场认可 [5] - 此次出口彰显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与品质,是国产MW级PEM制氢设备在工业应用领域的重要进展 [2][5]
2030年印度氢能需求将翻倍
中国化工报· 2025-10-09 10:48
尽管印度制定了到2030年绿氢年产量达到500万吨的宏伟目标,但马尔霍特拉提醒,印度仍需依赖由化 石燃料生产的灰氢、蓝氢及低碳氢才能满足预期需求。这一情况凸显出印度在能源领域的过渡性特征。 马尔霍特拉表示,目前印度的氢能生产主要依赖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这类氢能主要用于炼油厂和化肥 厂。值得注意的是,信实工业有限公司也已开始利用石油焦气化装置生产氢能,供自身使用,这使得印 度氢能生产来源更加多元化。 中化新网讯 9月25日,在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于德里举办的首届"印度世界氢能峰会"上,印度氢能协 会会长R·K·马尔霍特拉表示,印度氢能需求有望实现大幅增长。目前印度氢能需求量估计约为670万吨/ 年,占全球需求的7%~8%;未来形势向好,预计到2030年印度氢能需求将增至1300万吨/年。 马尔霍特拉表示,印度现有的天然气管道网络为氢能融入能源结构提供了优势:通过按特定浓度将氢能 注入管道,印度可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氢能的经济化运输。 马尔霍特拉强调,上述增长趋势尚未包含绿氨出口相关的氢能需求,这意味着印度氢能产业仍有巨大的 扩张潜力。到2050年,印度氢能需求或有望增至当前的4倍,达到约2600万吨/年,占全球 ...
【活动预告】 2026势银氢能产业会议一览
势银能链· 2025-09-29 11:56
公司业务与服务 - 公司唯一工商注册实体及收款账户为宁波膜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 - 公司通过旗下媒体平台势银能链进行线上宣传与线下会议组织 旨在帮助客户聚资源并推动行业发展 [2] - 公司提供产业研究服务、数据产品服务及咨询顾问服务 [11] - 公司提供《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月度分析报告》的订阅服务 [11] 行业会议与活动 - 2025年1月6日至8日在宁波举办势银氢燃年会 [2][3] - 2025年已举办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及势银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大会 [3] - 2026年将重点打造两场氢能产业顶级会议 分别于7月8日至9日在宁波举办2026势银绿氢产业大会(GHIC) 于12月15日至17日在宁波举办2026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会(HEFCAC) [3][6] - 所有会议由势银(TrendBank)主办、势银能链承办 [5] 行业动态与趋势 - 氢能产业正处于从技术攻坚向商业化落地加速迈进的关键期 [3] - 行业活动旨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 推动行业痛难点解决 [2][3]
亿华通持续上涨逾12% 参与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EPC招标
新浪财经· 2025-09-29 11:53
公司股价表现 - 亿华通早盘股价上涨11.91%至30.82港元 成交额达2.60亿港元 [1] 公司项目动态 - 亿华通间接持股公司河北国创氢能牵头实施河北省首个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 [1] - 项目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 建设规模包括1.6万Nm³/h制氢系统和0.8万Nm³氢储能系统 [1] - 配套40兆瓦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降低绿氢成本 [1] 行业成本趋势 -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近年来显著下降 整车购置成本逐步接近市场化推广门槛 [1] - 绿氢价格偏高仍是制约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 [1] - 示范项目达产后绿电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以内 [1] 行业发展意义 - 项目旨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应用 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1] - 风氢一体化示范工程针对氢气供应痛点展开探索 [1] - 氢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获国家和地方政策奖励支持 [1]
势银走访 | 元泰能材:不止于复合隔膜,还有两大产品可为制氢赋能
势银能链· 2025-09-28 11:30
公司概况 - 元泰能材是一家以AI赋能技术创新、材料推动能源革命为使命的科学家企业 依托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杨福源教授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团队 成为国内首家定位于氢能CDMO的材料企业[5] - 公司自2022年12月创立起 建立了500m²研发实验室、1000m²生产基地和200m²测试基地 已获得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 - 公司预计2024年总营收可达1500万 未来将持续探索AI仿真技术在能源材料开发中的应用[1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碱性电解槽复合隔膜YT-500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电导率提高10% 阻气性提高两个数量级 电解槽能耗降低6.7% 已实现批量出货[7] - 复合隔膜生产线年产能达20万平方米 可满足1GW电解槽装备需求 2024年正式下线首批2.5米大宽幅产品[7] - AEM阴离子膜技术来自丹麦技术大学 离子传导率达40mS/cm 耐久性测试超14000小时 具备60cm宽幅连续化生产能力 可满足MW级电解槽应用[10] - 离子溶剂膜产品完成10000+小时非原位耐久性测试和700+小时原位加速测试 测试后电导率保留95%以上 适用于海水制氢、燃料电池等前沿场景[12] 行业趋势与市场应用 - 碱性制氢市场中圆形槽占95%以上份额 但方形槽因制造成本低、安全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被视为新突破点[6] - 方形槽材料成本较圆形槽提高15%以上 主要受下游增压需求和贵金属材料使用限制[6] - 全球首个百万吨级零碳氢氨项目——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采用方形电解槽 展现其在大型绿氢项目中的发展潜力[6] - AEM制氢技术进入商业化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关键转折期 产业链呈现"材料量产+组件协同"特征[9]
告别“纯电独大”?政策、企业双发力,宝马等车企加速布局氢能赛道
华夏时报· 2025-09-26 08:50
政策支持与方向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及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2] - 国家层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为氢能交通产业提供坚实根基,地方政策如重庆对加氢站给予每千克30元运营补贴(单站最高300万元),厦门计划到2027年建成3座加氢站 [3] - 上海市推进全球最大液氢储运基地建设,提升氢能产业链竞争力 [4] 氢能市场前景与现状 -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氢能需求突破1亿吨,绿氢占比从2023年5%提升至2030年30% [5] - 中国可再生氢项目产能达25.6万吨/年,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 中国加氢站数量超过560座(较2020年增长超3倍),但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欧盟约250座、德国128座、日本151座) [5] 技术进展与突破 - 宝马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体积缩小25%,功率密度提升30%,寿命达100万公里(耐久性翻倍),量产成本降低50% [6] - 宝马与丰田联合开发第三代系统,计划2028年量产氢燃料电池车 [6][7] - 现代汽车在韩国新建燃料电池系统工厂(2028年投产),中国设有生产基地;戴姆勒氢燃料电池卡车完成22.5万公里试验,轻负荷氢气消耗5.6公斤/100公里 [9] 企业战略与生态布局 - 宝马与中国大唐集团合资开发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构建绿电-制氢-储运-用车闭环生态 [7] - 丰田将氢能轿车纳入出租车项目(200辆皇冠),商用车列为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重点对象;现代拓展氢能乘用车及商用车市场 [8][9] - 庆铃集团发布氢能商用车矩阵,签署300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销售合同 [9] 行业挑战与方向 - 加氢站网络绝对数量未达规模化运营要求,需提升车-站-线协同效率和实际加注能力 [5][6] - 建议优先在港口、物流干线等封闭场景深耕,确保商业闭环,重视膜电极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10]
五部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
第一财经· 2025-09-22 10:53
钢铁行业政策导向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1] - 推进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研究[1] 绿色低碳技术发展 - 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1] - 加快推进绿电、绿氢、纯氢冶金一体化工艺技术和装备中试验证及产业化[1] - 支持钢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改造并推进清洁能源替代[1] 碳管理体系建设 - 加快构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1] - 推动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1] - 加强碳计量管理并提高碳核算数据质量[1] 碳排放权交易准备 - 做好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1]
多家跨国巨头纷纷推出“氢新计划”,背后有何玄机?
环球网资讯· 2025-09-19 14:58
跨国车企氢能战略布局 - 雷诺在2025慕尼黑车展推出Embleme氢燃料电池概念车 具备1000公里续驶里程和0.25风阻系数 [2][3] - 宝马与丰田签订燃料电池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计划2028年前推出商业化氢燃料电池车型 [2][3] - 丰田联合东京都政府启动"TOKYO H2"计划 将氢燃料电池皇冠轿车投入出租车市场 [3] 氢能技术优势与性能表现 - 新一代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车续航达850公里 能耗降低约10% 最高车速175km/h [3] - 氢能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汽油 1公斤氢气能量相当于3公斤汽油 [6] - 氢燃料电池车加氢仅需5-10分钟 远超纯电动重卡2小时以上充电时间 [7] - 氢燃料电池系统支持-40℃低温启动 克服纯电动车高寒环境运行限制 [7] 产业战略考量与竞争格局 - 车企通过氢能技术合作降低燃料电池整体成本 促进市场普及 [3] - 氢能可平衡能源供需关系 绿氢技术实现零碳循环 [6] - 2035年氢气成本预计大幅下降 车企可构建能源生产到制造的垂直体系 [8] - 2050年氢能预计承担全球18%能源需求 其中交通领域占比达30% [8] 应用场景与市场前景 -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续航达600公里 优于纯电动重卡400公里续航 [7] - 物流运输领域优先受益于氢能车补能效率优势 [7] - 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发展制约 部分地区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降低绿氢成本 [9] 能源转型战略方向 - 行业避免单一能源路径依赖 构建"电氢并行"技术体系 [9] - 氢燃料电池汽车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前沿 成为跨国车企战略支点 [4] - 车企通过氢能布局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 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5][8]
如何解决碱槽风光波动适应性不足问题?
势银能链· 2025-09-19 11:32
碱性电解槽技术市场地位 - 碱性电解槽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中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凭借成熟技术体系和显著成本优势成为国内绿氢项目主流选择 [2] - 当前单槽产氢量主流达1000 Nm³/h 3000-5000 Nm³/h规格已实现突破 通过材料优化持续提升电流密度并降低能耗 [2] - 该技术是全球大型绿氢项目的首选 成本优势在四种电解水制氢技术中尤为突出 [2]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 价格战导致部分企业成本与收入倒挂 行业洗牌加速 [2] - 风光波动性适应能力不足是主要技术瓶颈 动态响应速度慢源于高温高浓度碱液环境导致启动时间长 难以跟踪可再生能源瞬时波动 [2] - 面临PEM、AEM、SOEC等替代技术的竞争压力 [2] 波动性供电对电极的损害机制 - 风光电波动导致阴极电极涂层遭受逆向电流冲击 本质是"涂层氧化脱落"问题 [3] - 电源切断后电化学过程持续 阴极阳极角色反转使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造成涂层腐蚀脱落永久性损伤 [3] - 频繁启停和功率波动加速电解槽老化 隔膜和电极在热循环与机械应力下出现降解腐蚀或堵塞 [3] 电极材料创新解决方案 - 通过致密微观结构设计打造孔径细小阴极涂层 虽牺牲部分催化活性但可发挥电容器作用 缓冲反向电流冲击 [4] - 采用金属元素掺杂改性和高稳定性非贵金属催化剂 提升材料抗氧化和耐腐蚀能力 [4] - 创新涂层在绿电波动时快速储存释放电能 保护阴极主体结构不被腐蚀 [4] 隔膜技术优化路径 - 电压电流密度波动引起阴阳极小室压力差变化 超出隔膜承受范围会导致氢中氧或氧中氢超标 [6] - 优化复合隔膜材料体系提升抗气体渗透能力 确保宽电流密度范围内稳定的导电性能 [6] - 结构层面通过改变PPS隔膜编织密度和厚度提高隔气性 需平衡面电阻升高问题 [6] - 表面改性通过亲水化处理和涂层技术优化界面特性 促进气泡脱离并避免局部干涸 [6] 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 - 采用自适应温控系统减少热应力对设备的损伤 [7] - 结合天气预报和功率预测的预测性控制系统 提前调整电解槽运行状态 [7] - 引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监测气体纯度温度压力等参数 动态调整运行策略并预测设备寿命 [7] - 多电解槽模块化设计通过启停部分单元适应功率变化 避免单槽长期低负荷运行 [7] 技术发展总体方向 - 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难点源于技术原理和历史设计导向 [7] - 通过材料创新、结构设计优化及系统控制策略升级 可逐步提升碱性电解槽灵活性与适应性 [7]
中石化、蔚来入局,又一氢能企业完成融资
DT新材料· 2025-09-18 00:05
【DT新材料】 获悉,近日, 海德氢能 ( HydoTech )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由 蔚来资本 等机构投资, 其中,蔚来资本的部分投资安排通过与中电 集团(CLP Group)的战略合作完成。 本轮融资完成后,海德氢能股东阵容汇聚了 中国石化、沙特阿美、蔚来资本、红杉中国、愉悦资本、襄禾资本、真格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及水木清华校友 种子基金 等能源龙头企业与头部投资机构。 海德氢能 致力于为全球能源变革者提供持续领先的绿氢解决方案。从旗舰产品先进 电解制氢系统氢舟®(Hydolyser®) 拓展到覆盖多场景应用的生态解决 方案,海德氢能业务已进入中国、欧洲与中东地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收获沙特阿美、中石化、壳牌、道达尔能源等能源巨头的认可。 海德氢能推出了完整的产品型谱,包含 HydoLyser® MK(高压)、HydoLyser® X(低压),及HydoLyser® Anion(AEM)等产品系列 。双旗舰产品 的5MW以上工业级系统,在长期运行中均展现出高性能水平,实测直流电耗低至4.0kWh/Nm³,电流效率大于97%,动态响应速率大于5%/s,低负荷安 全运行区间低于20%。 优越性能之外,Hy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