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市不免责
icon
搜索文档
长江健康信披造假被罚5330万元,退市后追责敲响治理警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2:07
案件核心与处罚 - 公司因涉及35.58亿元资金占用及系统性信披造假被江苏证监局处以5330万元罚款 [1] - 该案是监管层“退市不免责”原则的典型实践 彰显监管高压态势 [1][4] - 时任财务总监因情节严重被采取3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资金占用详情 - 控股股东自2021年起通过中间方账户划转、票据流转等隐蔽方式持续占用公司资金 [3] - 2021年1月13日资金占用额已达6500万元 占2020年净资产1.27% 但公司未发布临时公告 [3] - 2021年全年资金占用发生额27.98亿元 占当期净资产60.73% [3] - 2022年资金占用发生额增至36.74亿元 占净资产比例飙升至79.01% [3] - 截至2024年4月30日 仍有35.58亿元资金未归还 [3] - 被占用资金多用于控股股东的对外投资及偿还债务本息 [3] 系统性财务造假 - 2021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1年至2023年半年度报告均未披露资金占用情况 [3] - 通过不规范账务处理隐瞒负债 2021年半年报到2023年半年报期间 资产负债表分别少计负债7.58亿元至13.53亿元不等 [3] 监管趋势与行业影响 - 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本案从2024年4月29日立案到2025年10月处罚告知耗时一年半 而同类案件如阳煤化工案仅用两个多月 ST银江案相关程序仅耗时6天 [5] - 2024年退市新规将未按期偿还资金占用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 形成“以退促改”的震慑效应 [5] - 监管层正推动构建行、民、刑立体追责体系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快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 [6] 市场后果与投资者维权 - 公司股价在2024年5月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 开启连续40个跌停 从2.7元跌至0.37元 累计跌幅达86.97% 导致4万多股东遭受损失 [6] - 受损投资者的维权通道已开启 在2021年1月13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并在2024年4月30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6] - 类似案例中监管介入已推动资金回收 如*ST聆达在监管督促下追回全部6560万元占用资金 [6]
3家退市公司遭监管追责,退市不免责成常态
财经网· 2025-10-21 09:36
监管追责动态 - 过去一周有3家退市公司及其相关方因上市期间涉嫌违法违规问题收到监管举措,或被立案或接罚单 [1] -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公司在退市后被追责,涉及亿利洁能、退市龙宇、泰禾集团、东旭光电等公司 [1] - 亿利洁能和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1] 监管查处规模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1] - 证监会已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1] 追责体系与影响 - 针对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方建立了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意在提升市场各方合规意识并增强投资者信心 [1] - 监管机构对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行政追责力度显著加大,逐步实现行政监管全过程覆盖 [1] - 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同步跟进,立体化追责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1]
多家退市企业被追责,“退市不免责”成监管常态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08:25
监管趋势与核心理念 - “退市不免责”已成为资本市场从严监管的常态,监管贯穿企业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1] - 全过程监管和全链条追责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打破“退市即免责”的市场幻想[1] - 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旨在提升市场各方合规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4] 近期监管追责案例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2] - 富通集团因涉嫌子公司富通信息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富通信息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于2024年8月摘牌[2] - 已退市的江苏阳光因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拟合计罚款330万元[3]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4]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4] 追责手段与机制创新 - 监管追责力度显著加大,实现行政监管全过程覆盖,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同步跟进[4] - 越博动力案中,证监会指出对涉嫌犯罪情形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5] - 美尚生态案是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适用于已退市公司的标志性实践,涉及33324名投资者和20名被告[5][6] - 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大幅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形成规模性索赔压力[6]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况 - 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已达13家,多涉及财务造假,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手段隐蔽等特点[7] - 财务造假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通过“惩防治”并举塑造良好市场生态[7] - 财务造假行政处罚与市场退出机制紧密衔接,对粉饰业绩规避退市的公司坚决清出市场[7] - 监管部门紧盯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严防中介机构“看门人”失守[7]
多家退市企业被追责,“退市不免责”成监管常态
证券时报· 2025-10-21 08:13
监管常态与核心观点 - “退市不免责”已成为资本市场从严监管的常态,监管贯穿企业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形成全过程监管和全链条追责[1] - 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旨在提升资本市场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推动市场规范稳健发展,打破部分市场主体“退市即免责”的想法[1] - 针对退市公司的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意在提升市场各方合规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7] 近期追责案例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3] - 富通信息在触发面值退市条件并于2024年8月摘牌后,其子公司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3] - 已退市的江苏阳光及相关当事人因在关联交易中未及时披露重大事件进展等问题,被江苏证监局拟合计罚款330万元[4]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6] 追责机制与成效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7] - 追责力度显著加大,实现行政监管全过程覆盖,刑事追责、民事赔偿同步跟进,立体化追责大幅提高违法成本[7] - 美尚生态案中,特别代表人诉讼涉及33324名投资者,标志着民事赔偿机制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常态化[7][8]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 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已达13家,多涉及财务造假,且呈现持续时间长、造假手段隐蔽等特点[10] - 财务造假是重点打击对象,监管部门通过“惩防治”并举,努力塑造良好市场生态[10] - 监管紧盯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并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全链条追责[11]
多家退市企业被追责 “退市不免责”成监管常态
搜狐财经· 2025-10-21 06:15
监管趋势与核心理念 - 监管常态是“退市不免责”,即便公司退市,其上市期间涉嫌的违法违规问题仍会被监管部门持续追责 [1] - 从严监管已贯穿企业上市、经营、退市的全周期,全过程监管和全链条追责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1] - 立体化追责体系旨在提升市场各方合规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4] 近期追责案例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 [2] - 富通集团因涉嫌子公司富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富通信息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于2024年8月退市,退市后7个月被立案 [2] - 已退市的江苏阳光因关联交易及资金占用问题未及时披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江苏证监局拟合计罚款330万元 [3]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4] 追责机制与执法数据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4] - 追责体系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追责和民事赔偿,实现全链条立体化追责,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4] - 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取得突破,例如美尚生态案中,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33324名投资者为适格原告,被告包括公司、中介及相关个人 [4] - 特别代表人诉讼降低了投资者维权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形成规模性索赔压力,使违法成本远超违法收益 [5]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况 - 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已达13家,多涉及财务造假,且呈现持续时间长、造假手段隐蔽等特点 [6] - 监管机构严厉打击财务造假,通过“惩防治”并举,坚决将粉饰业绩、规避退市标准的公司清出市场,增强退市制度刚性约束 [6] - 监管紧盯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并压实保荐、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全链条追责 [6]
多家退市企业被追责“退市不免责”成监管常态
证券时报· 2025-10-21 01:29
监管动态与核心理念 - “退市不免责”成为资本市场从严监管的常态,监管贯穿企业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 [1] - 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全过程监管、全链条追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 [1] - 针对退市公司的全链条立体化追责体系意在提升市场各方合规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为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4] 近期追责案例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 [2] - 富通集团因涉嫌子公司富通信息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富通信息已于2024年8月因面值退市摘牌 [2] - 已退市公司江苏阳光因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拟合计罚款330万元 [3]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4]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4] 追责机制与手段 - 监管追责力度显著加大,实现行政监管全过程覆盖,刑事追责、民事赔偿同步跟进 [4] - 在越博动力案中,证监会指出对涉嫌犯罪情形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 - 美尚生态案中特别代表人诉讼进入司法程序,涉及33324名投资者,被告包括公司、中介及相关个人 [4] - 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适用于已退市公司,大幅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形成规模性索赔压力 [5][6] 强制退市与重点打击领域 - 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已达13家,多涉及财务造假,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手段隐蔽等特点 [6] - 财务造假是监管重点打击对象,通过严厉打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实现“惩防治”并举 [6] - 财务造假行政处罚与市场退出机制衔接更紧密,对粉饰业绩规避退市的公司坚决清出市场 [6] - 监管部门紧盯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严防中介机构“看门人”失守,通过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全链条追责 [6]
一周3家退市公司相关方被查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9 20:28
监管动态与信号 - 一周之内三家退市公司相关方(中国中期控股股东、富通信息母公司、江苏阳光控股股东)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或处罚,释放“退市不免责”的强监管信号 [2] - 监管层彻底打破部分公司“一退了之”的侥幸心理,退市被视为追责起点,违法违规行为将被“一追到底” [2] - 自去年退市新规以来,截至今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8] 中国中期退市及后续 - 中国中期于2023年6月28日从深交所摘牌,退市原因为2022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 [3] - 2022年公司营收3178.17万元,同比下降35.77%,扣非净利润亏损387.7万元,同比下降360.25% [3] - 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退市前在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收到深交所问询函 [3] - 2024年10月13日,其控股股东中期集团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 富通信息退市及后续 - 富通信息于2023年8月12日因触发面值退市条件(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从深交所摘牌 [5] - 2024年3月,富通信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 - 近期,其母公司富通集团也因涉嫌子公司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4] 江苏阳光退市及后续 - 江苏阳光于2023年7月10日因触及面值退市条件从上交所摘牌 [5] - 退市之际,公司及控股股东、实控人因控股股东阳光集团占用资金1.7亿元等问题收到上交所纪律处分 [5] - 2024年10月14日,江苏阳光及公司时任董事长等4人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江苏证监局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30万元 [5][6] - 资金占用问题已解决,截至2024年6月底,阳光集团已归还全部1.7亿元占用资金及利息 [6] 其他退市公司追责案例 - 恒立退在2024年7月摘牌后,于9月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被湖南证监局处罚,公司被罚款350万元,7名责任人被合计罚款800万元 [7]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8] - 证监会2024年坚持“应退尽退”原则,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并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10]
一周3家退市公司相关方被查
第一财经· 2025-10-19 20:23
监管信号与案例 - 一周之内三家退市公司相关方被立案或处罚,包括中国中期控股股东、富通信息母公司和江苏阳光控股股东,均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3] - 三家被查公司均退市一年有余,其中富通信息和江苏阳光均为面值退市 [3] - 监管层彻底打破部分公司“一退了之”的侥幸心理,强调退市不是终点而是追责起点 [3] 中国中期案例详情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于10月13日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 - 公司于2024年6月28日从深交所摘牌,退市原因为2022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 [5] - 2022年公司营收3178.17万元,同比下降35.77%,扣非净利润亏损387.7万元,同比下降360.25% [5] - 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退市前在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收到深交所问询函 [5] - 截至2024年6月底,中期集团持有中国中期6707.76万股,持股比例19.44% [5] 富通信息案例详情 - 富通集团因涉嫌子公司富通信息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可能对公司偿债能力造成影响 [6] - 富通信息于2023年8月12日因触发面值退市条件从深交所摘牌,股票在2023年5月20日至6月17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 [6] - 退市后富通信息于2024年3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6] 江苏阳光案例详情 - 江苏阳光及公司时任董事长陆宇等4人因信披违法违规被江苏证监局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30万元 [7][9] - 公司于2023年7月10日因触及面值退市条件从上交所摘牌,退市之际公司及控股股东、实控人收到上交所纪律处分 [7] - 控股股东阳光集团占用资金1.7亿元,导致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在年度业绩预告中披露不准确,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由预计盈利转为巨额亏损 [7] - 2023年5月江苏阳光向阳光集团支付1.7亿元土地转让款,截至2024年6月底阳光集团已归还全部占用资金及利息 [8] 其他退市公司追责案例 - 恒立退在摘牌2个月后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被湖南证监局处罚,公司被罚款350万元,7名相关责任人被合计罚款800万元 [11] - 2023年3月底恒立退因2023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4年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 [11]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退市龙宇、泰禾集团、东旭光电等多家公司在退市后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12] - 自2023年退市新规以来,截至2024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披犯罪线索 [12] 监管政策与趋势 - 证监会持续强化“退市不免责”监管原则,2024年坚持“应退尽退”原则,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13] - 建议进一步强化“一案双查”“行刑衔接”和“全链条追责”,推动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更加完善 [14]
一周3家退市公司相关方被查,“退市不免责”已成监管常态
第一财经· 2025-10-19 19:17
监管动态与信号 - 一周之内三家退市公司相关方(中国中期控股股东、富通信息母公司、江苏阳光控股股东)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或处罚 [1] - 监管层持续释放“退市不是终点,而是追责起点”的明确信号,旨在打破公司“一退了之”的侥幸心理 [1] - 自退市新规以来,截至今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8] 中国中期退市及追责详情 - 中国中期于2023年6月28日从深交所摘牌,退市原因为2022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营收3178.17万元,同比下降35.77%)[2] - 该公司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且在退市前连续5年收到深交所问询函 [2] - 退市一年多后,其控股股东中期集团于2024年10月1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 富通信息退市及追责详情 - 富通信息于2023年8月12日因面值退市(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从深交所摘牌 [4] - 该公司于2024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 - 其母公司富通集团近期也因涉嫌子公司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该事项可能对公司偿债能力造成影响 [3][4] 江苏阳光退市及追责详情 - 江苏阳光于2023年7月10日因触及面值退市条件从上交所摘牌 [4] - 退市之际,公司及控股股东、实控人因控股股东占用资金1.7亿元及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等问题收到上交所纪律处分 [4] - 2024年10月14日,江苏阳光及4名责任人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江苏证监局给予警告并合计罚款330万元 [4][6] 其他退市公司追责案例 - 恒立退在2024年7月摘牌后,于9月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被湖南证监局罚款350万元,7名相关责任人被合计罚款800万元 [7]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8] - 证监会2024年坚持“应退尽退”,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并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9]
证监会四天点名3家退市公司 信号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49
监管动态与信号 - 四天内三家已退市公司(中国中期、江苏阳光、富通信息)接连被监管部门立案或处罚,释放“退市不免责”的明确信号 [1][3] - 监管追责链条正不断延伸与压实,显示A股公司退市后监管并未止步 [1] - 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三罚联动”全链条追责体系正加速构建,成为处置严重违法违规公司的新常态 [1][10] 具体案例剖析:江苏阳光 - 公司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涉及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两大问题 [1][3] - 资金占用具体包括:支付给控股股东的1.7亿元土地转让款因交易未完成形成占用,以及控股股东子公司逾期未支付的2.61亿元应收账款 [4] - 在监管督促下,控股股东已将占用的资金及利息悉数归还,但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仍被合计罚款330万元(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被罚50万元) [1][5] - 信息披露违规表现为未及时披露重大资金占用问题导致虚假陈述,以及实控人个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未告知公司导致定期报告出现重大遗漏 [5] 具体案例剖析: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 - 两家公司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1][5] - 中国中期于2024年6月因2023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从深交所摘牌,其控股股东及相关责任人曾于2024年12月因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5] - 富通信息于2024年8月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被终止上市,曾于2024年8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出具警示函 [5][6] - 富通信息的具体问题包括:未及时披露累计1.56亿元的诉讼仲裁、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及4家重要子公司停工停产;财报数据存在会计差错且业绩预告差异幅度达98%;关联交易真实性存疑及内控存在重大缺陷 [6] 退市制度深化与市场影响 - 退市制度持续深化,市场出清速度加快,2021年至2025年9月间强制退市公司已达178家,超过退市改革前退市公司总数的两倍 [1][8] - 截至10月17日,2025年以来实质触及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的公司达13家,创下历年新高 [8] - 在“占用必偿还”原则推动下,已有约8家因资金占用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 [8] 追责力度与执法数据 - 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并对其中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 [9] - 责任追究覆盖退市企业本身,并延伸至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关键少数”,目前仍有21家已退市公司处于调查程序中 [9] - 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民事赔偿机制亦在同步完善 [10] - 投资者维权取得进展,例如在深市主板退市公司大安堂资金占用案中,通过代位诉讼实现全额追偿,占用方共支付本息5.72亿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