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进校园“点燃”传承热情
海南日报· 2025-10-19 09:59
非遗文化教育推广 - 10月17日海南大学通识课《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开展教学活动 [2] - 非遗传承人向学生展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2] - 近年来海南非遗项目持续走进大中小学课堂 [2] - 非遗课程受到年轻学子喜爱 [2]
文物活化、非遗传承、文旅融合 多视角感知中华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焕彩
央视网· 2025-10-18 16:43
行业宏观数据 - “十四五”期间文物普查新发现超13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近2000项 [1]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文旅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 [1] - 2025年1至8月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文化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23] 三星堆: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运用VR技术精准复原考古大棚、祭祀坑等核心场景,实现沉浸式考古体验 [3][5][7] -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碎片进行三维建模测算,完成虚拟拼合,青铜鸟足神像由四部分构件实现物理“团圆” [9] - 利用3D打印技术同步展出文物完整器形 [9] -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带动展陈与修复方式全面升级 [9] - 开发印有青铜人像的帆布袋、黄金面具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使文物以创意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10][12] 敦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2025年5月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实现约4万余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的“重聚” [21] - 平台上线4个多月全球访问国家达29个,访问量近3万人次 [23] - 通过XR交互体验,可虚拟参与莫高窟壁画绘制,重现唐代开凿场景 [20] - 2025年悬泉置遗址对外开放,依托路衍经济项目打造为综合性人文遗产景区 [18] - 悬泉置出土3.5万枚简牍,还原汉代丝路“超级驿站”面貌 [16] 西藏:文创驱动文旅增长 - 布达拉宫文创体验馆研发400余种、1000多件产品,2024年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近10倍 [28][31] - 文创产品从严肃文物复制品转向日常用品,如将宫墙纹路艺术化处理为书签等 [28][31] - 创新推出毛绒藏面等特色文创,游客可自定义配料制作专属产品 [33] 贵州:民族文化激活乡村经济 - “村T”活动将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秀搬上篮球场T台,并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国气候大会等舞台 [38] - 2024年至今黔东南州苗族刺绣、侗族织锦等手工艺品销售同比增加两倍以上 [38] - “村超”赛事与“村T”秀让民族特色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35][38]
“抖音非遗嘉年华”亮相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
北京商报· 2025-10-17 23:02
活动概述 - 公司于202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合作单位参与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并落地“抖音非遗嘉年华-北京站”系列活动 [1] - 活动形式包括“非遗发展共创营”、抖音非遗展区、老字号非遗市集以及非遗达人巡游等,旨在助力推广和传承北京特色非遗项目 [1] 具体活动与行业背景 - 公司公益部门于10月17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非遗发展共创营”,该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 [1] - 活动旨在打破“传承人不懂传播、创作者不懂非遗”的壁垒,促进技艺传承与创意传播的结合,探索非遗在数字时代传承的新路径 [1] - 行业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拥有14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03项市级非遗项目,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8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48人 [1]
凝聚“她力量” 贡献“她经济”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12
妇女经济参与概况 - 截至2024年底 提供6400亿元贷款支持849万妇女实现创业梦想 [1] - 2012年以来 妇女占就业人员比重稳定在约43% [1] - 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女性从业人员占42.6% [1] - 2024年 共有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占比42.3% [1] - 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 女性超过一半 [1] 乡村与非遗领域的妇女贡献 - 2017年以来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训女农民224.1万人次 [1] - 2022年至2024年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妇女1.2万人 [1] - 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中妇女共有100人 占36.6% [1] -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获奖选手中妇女占69.5% [1] - 截至2024年底 获得技术职称的女农技推广员为13.4万人 占35.4% [1]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5.1万人次 其中妇女占57% [2] - 贵州"鸽子花·松桃苗绣"、青海"威远土族盘绣"、浙江"蓝印花布"等非遗产品在电商平台大受欢迎 [2] 科技领域的妇女力量 - 当前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45.8% [2] - 女性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攻坚克难 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
“海归+非遗”,匠心守艺换新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6 09:00
非遗传承人创新实践 - 拥有留学经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和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技艺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 [3] - 这些传承人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 [3] - 目标是让非遗技艺更鲜活地跃动于国际舞台 [3] 府涵璐与苏绣传承创新 - 作为苏绣世家第四代传人创立品牌“向红绣府”其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 [6] - 创新设计“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项链胸针等首饰结合开辟新用途并推出结合运河文化元素的实用产品如电脑包耳机包 [1][6][7] - 发起成立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带领绣娘共同致富并推出“轻绣森林”项目为全市首个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 [6] - 积极推动苏绣文化“出海”三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并于2019年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尼斯成功举办“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集合10个非遗项目 [7] 陈真与草编产业发展 - 作为温岭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留学回国后创业深入挖掘草编商业潜力并意识到需从文化传承入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手艺 [8][9] - 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复原整理中国历史上多种草编技法并出版《非遗草编十五讲》出品大量视频课程 [10] - 编写的草编课程已走入7个国家学校拥有4.5万学员其课程入选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项目 [10] - 以“非遗+文创”为切入点打造草编手工坊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和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带动产业链延伸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化 [11] - 未来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并结合卡通国潮等元素推出更多有趣设计 [12]
海南黎锦亮相全球妇女峰会
海南日报· 2025-10-15 10:32
新闻核心观点 - 海南黎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2025全球妇女峰会 其作品《四季同辉·巾帼逐梦》获得国际关注 展现了东方女性劳动之美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 [3][4][5] 黎锦作品展示 - 壁挂式黎锦作品《四季同辉·巾帼逐梦》在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中展出 作品长4米寓意全球约40亿女性 宽0.7米意指中国近7亿女性 [3] - 作品以海南五指山四季风光为脉络 由王雪冰 刘伟童 刘伟娇三位黎族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同编织完成 [3] 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拥有超过3000年历史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纺染织绣技艺之一 [4] - 五指山市掌握黎锦技艺人数达5400余人 设立非遗工坊7处 持续健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4] - 当地积极探索黎锦在时尚化 品牌化及国际化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关服饰已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 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国际舞台 [5] 作品后续安排 - 该幅黎锦在峰会展出后 将捐赠给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并继续在该馆展出 [5]
“非遗”为教育添“幸福” 暖城以传承筑同心
央视网· 2025-10-13 15:06
教育战略定位 - 鄂尔多斯市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高质量教育[1] - 当地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校多元配置体系,推进特色课程发展,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重视教育创新[12] 非遗课程实践 - 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自2019年引入毡绣特色课程,延请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及对本地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4][6] - 达拉特旗第十一小学构建"普及+提升"双轨参与体系,已开展37项特色课程,将掐丝珐琅、钩织等非遗纳入"绿色成长树"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合[8][11][12] - 非遗技艺被视为一种文化浸润,其影响显而易见又润物无声,是实现"幸福教育"的途径之一[8] 体育教育创新 - 伊金霍洛旗实验学校拥有智能化网球气膜训练馆,占地4000多平,内设8块职业标准赛场,构建"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网球基地[14] - 该校设有四个整班建制课,每天安排一个半小时的网球时间,体育运动改善了学生精神状态并促进了学习成绩提升,实现以体促智[16] 博物馆研学与思政教育 - 鄂尔多斯博物馆(市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最高水平,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见证[16][18] -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每周安排两个班学生到博物馆研学,将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结合,让学生寻找民族交流交融的文化印记[18][20] - 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印记为学生开设生动的思政分享课,触动学生内心世界,贯穿教育主线[18][20][21]
非遗传承生力军扩容
中国青年报· 2025-10-13 07:17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但面临传承碎片化、展示场景有限、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难题,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1] - 为破解非遗技艺传承中"美术造型能力"等问题,高校非遗保护专业通过"对口高考"招生计划吸纳具备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源,例如安徽艺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2023年招生从23人扩大到28人[6] - "对口高考"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有效解决了高校非遗传承的生源问题,例如滁州学院音乐学专业招生规模从每年40人扩大到50人,这些学生具备戏曲和舞蹈基础,成为艺术演出的主力[7] 高校非遗专业建设与发展 - 自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以来,全国已有25所普通高校设立该专业[5] - 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以独立专业形式扎根非遗传承,并通过"对口高考"招录中职学生,这种模式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14] - 高校非遗专业课程设置强调与真实项目和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与对口帮扶地区的竹文化课题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15] 中职与高校贯通培养机制 - "对口高考"招生贯通了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上下游合作通道,搭建了"中职-高校"培养的贯通路径,例如安徽省行知学校与安徽艺术学院在2022年确立"对口高考"合作机制[16] - 中职学校通过社团活动起到"二次分配"作用,让学生重新发现特长并匹配新专业,例如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设有39个学生社团,其中非遗社团8个,参与学生总数超5000人[11] - 中职学校毕业生大多来自县城和乡镇,更加吃苦耐劳,接触非遗项目较早,基本功扎实,参加集体活动和外出演出时表现突出[15] 非遗传承实践与成果 - 高校非遗专业学生参与多项重要演出活动,例如滁州学院凤阳花鼓艺术团参加湖南卫视春晚直播,在开场舞《春禧》中展示凤阳花鼓技艺[13][14] - 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学生参演的原创现代泗州戏《当代楷模——孟二冬》登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舞台[14] - 高校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传播,培养新型人才服务地方文旅事业发展,例如宿州学院"泗州戏文旅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特色建设项目[18] 非遗人才就业前景 - 非遗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元,除了专业歌舞团,还可进入学校、少年宫、演艺公司、旅游景点等不同岗位从事非遗艺术的传播与传承[8] - 兼具情怀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可在文化管理、研究、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找到广阔发展空间[8] - 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为兼具"承"(继承技艺)、"传"(传播教学)、"研"(研究发展)、"用"(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对接现代学术体系和市场需求[18]
广西烟火 | 长夜惊鸿粘膏染
广西日报· 2025-10-11 12:03
公司运营与产品 - 公司运营主体为凤珍蓝靛染布坊,专门生产瑶族服饰及周边产品 [3][4] - 已研发出抱枕、手包、围巾、耳环等上百款产品 [3][4] - 产品在区内外各种展会上总被一抢而空 [4] - 去年工坊产值达400多万元 [4] - 带动110名白裤瑶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至3500元 [4] 生产工艺与流程 - 核心工艺为粘膏染,整套工序需耗费整整一年,包括制粘膏、绘画、染色、脱膏4个步骤 [1][2] - 粘膏树只生于白裤瑶聚居地,采集过程艰辛,进山一天采集的粘膏约1公斤 [1] - 绘画环节最为考验功力,使用形如小斧的画刀,刀与布需保持30度角 [2] - 绘制一幅寻常的瑶王印纹需两日,复杂的龙纹需母女联手耗时1个多月 [2] - 染色使用蓝靛,画布在染缸中历经多次浸染,最终呈现蓝底白纹 [3] 产品价值与文化传承 - 制成的白裤瑶盛装每套价值超万元,其价值在于时光里沉淀的匠心 [1] - 粘膏染是传承千年的白裤瑶绝活,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1] - 工艺精细,细密处的纹路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 [2] - 产品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美学,被形容为“像把瑶山的云挂在耳朵上” [4] - 该技艺被视为最民族的奢侈品和最恒久的时尚 [4]
湘绣旗袍双非遗“牵手”共拓传承新径
中国发展网· 2025-10-11 11:51
核心事件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举行首次正式收徒仪式,首届长沙市工艺美术大师、旗袍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红艳正式拜师学艺 [1] 传承模式与战略布局 - 此次跨界收徒延续了“师徒相授”的传统传承模式,并探索“非遗+生活”的现代路径 [3] - 收徒是精准战略布局,旨在借助许红艳的旗袍创作实践,使湘绣突破装饰画的局限,重回日用品赛道 [2] - 江再红近年来通过简化工艺流程、创新原材料等方式推动湘绣平民化 [2] 技艺融合与创新 - 湘绣与湘派旗袍的深度融合被视为非遗传承的创新范本 [3] - 湘派旗袍八大技艺中包含“绣”艺,许红艳的跨界身份成为传承创新的关键纽带,其设计曾将芙蓉花、湘江水波等湘绣元素融入旗袍 [2] - 江再红出身七代湘绣世家,掌握“鬅毛针”、“双面绣”等独特针法,并成功复原失传千年的“连珠针” [2]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湘绣被誉为“针尖上的国画”,旗袍以流畅剪裁诠释东方美学,两者结合能绽放更大光彩 [2][3] - 湘绣与旗袍的结合让传统服饰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美感,是两大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非遗项目的深度融合 [2] - 湘绣通过旗袍这一载体可回归日常,重现其历史上与手帕、枕头、鞋面等生活用品的紧密联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