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美好”
新华社· 2025-07-08 13:21
文化交流活动 - 两岸媒体和台青自媒体代表30余人深入贵州铜仁市城镇乡村,探访美食、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 [1] - 台湾青年赖翊凡在思南府文庙前表示两岸拥有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和平发展 [1] 特色产业发展 -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陈薯"系列红薯酸辣粉年产值达7亿元 [2] - 台湾消费者认为贵州酸辣粉味道浓烈,有潜力复制广西螺蛳粉在台湾的火爆 [2] - 新茶饮产业在贵州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 - 隆泰茶叶(贵州)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式茶饮让台湾自媒体人感受到两岸茶文化的深厚渊源 [2] 非遗与美食 - 石阡县尧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黄水粑从农家小食发展为远销各地的"网红"食品 [3] - 台湾记者吴吉雄发现石阡木偶戏与台湾布袋戏在操偶技法和剧情演绎上同根同源 [3][4] 教育与非遗传承 - 石阡县民族中学将舞狮、春官说春、仡佬族嘣嘣鼓等非遗技艺融入日常教学 [4]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玉屏箫笛工匠坊展示了两岸音乐文化的共通性 [4] 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 - 铜仁万山区旺家社区的钩织工作坊带动120位"留守妈妈"固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 [5] -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手工包装茶叶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5]
在挺膺担当中绣制青春答卷
江南时报· 2025-07-06 22:56
公司转型与品牌发展 - 公司从传统大师手工坊转型为中华品牌,凝聚约50人的年轻团队涵盖非遗设计、运营、线上传播等领域 [2] - 开发苏绣文创、腕表、配饰、服装、家居等新品类,独立研发并推向市场百余件新品,拓展产品体系 [2] - 与宝马、腾讯、嘉格纳、阿里巴巴等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汽车、游戏皮肤、跨界展览、数字藏品等,实现破圈传播 [2] 市场拓展与用户触达 - 通过线上传播积累百万粉丝,推动非遗苏绣产品化并触达年轻群体 [2] - 开展"姚绣课堂"苏绣体验活动,进入学校培养青年对非遗的兴趣 [2] - 支持"00后"年轻绣娘发展,带动青年就业,为行业储备人才 [2]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 - 每年出海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苏绣技艺,讲好中国故事 [2] - 服务大国外交,作品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被誉为中国刺绣"国家队" [2] 行业长期愿景 - 将苏绣技艺转化为文化强国的实践,以"针尖上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3] - 民族品牌打造需长期积淀,可能延续两代人、三代人甚至上百年 [3]
“同‘甘’绘新篇·‘孜’色铸华魂 ——纪念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红色非遗特展”在京开幕
新华社· 2025-07-01 20:0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同'甘'绘新篇·'孜'色铸华魂——纪念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红色非遗特展",以唐卡艺术等非遗为核心载体,结合沉浸式体验展现长征精神与民族团结 [1]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甘孜会师·红韵丹心""非遗刻史·九轶弥坚""雪域迎红·历史回响""赤粮千钧·征途共负",重点展示汉藏同心故事及甘孜州红色遗产保护成果 [7] 主办方与参与机构 - 主办方包括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3] - 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新华每日电讯》社、甘孜州委州政府等机构代表出席开幕式 [3] 展览内容与特色 - 核心展区"甘孜会师·红韵丹心"由8幅唐卡组图构成,再现朱德与格达活佛的深厚友情,观众可通过二维码进入沉浸式音频剧 [7] - 展览展示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建的"甘杭工艺大师联创中心"作品,体现汉藏两地合作 [9] - 设置唐卡绘制、雕版印刷等互动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引导观众感受技艺魅力 [9] 文化交流与巡展计划 -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刘洪代表向蒙藏学校旧址捐赠非遗展品,深化京甘两地文化交流 [5] - 展览将在杭州、延安等城市陆续举办,作为全国巡展的首站 [9]
全聚德161周年:非遗焕新传承百年匠心,创新驱动再塑品牌活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10:59
品牌庆典与战略升级 - 公司举办161周年主题庆典"非遗焕新一脉一味",展示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品牌新姿态 [2] - 活动包括敬匾庆生仪式、非遗传承功勋人物授牌及年轻化产品发布,覆盖全国及海外百余家门店代表 [2] - 庆典标志公司进入非遗技艺传承与国潮创新并重的发展阶段 [2][4] 非遗技艺传承 - 四位国宝级烹饪大师获"非遗传承功勋人物"称号,涵盖鲁菜、清廷御膳、烤鸭及川菜技艺 [3] - 师徒制展示四道经典菜品:葱烧海参、一品豆腐、挂炉烤鸭、鱼香虾球,体现非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3] - 启动"161吉祥寿桃"仪式,象征品牌在坚守匠心中探索非遗美食现代表达 [3] 产品创新与国潮赋能 - 发布"京聚中秋"礼盒等中秋系列产品,融合京剧元素与健康理念,拓展节令消费场景 [4] - 推出年轻化产品线"鸭趣三享"(酱/烧/卤工艺)、休闲零食"鸭三宝儿"及创新菜品"陈皮鸭" [4] - 与六必居跨界联名推出文创新品"酱宝",结合书法家淳一的墨宝赠予强化文化底蕴 [4] 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 - 和平门店新设"中华一绝·空中四合院"五层餐厅,打造非遗美食与京城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5] - 活动整体展示公司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及文化输出维度的探索 [5]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30 20:57
岚县面塑技艺传承 - 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 通过制作面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1] - 每逢节庆当地人制作不同面塑并摆上街头形成"面塑长河"[1]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建花家族六代从事面塑制作 其五六岁起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技艺[3] 面塑制作工艺与创新 - 面塑制作工艺复杂多样 塑形手法达数十种 使用剪刀、梳子、勺子等日常工具塑形[1][5] - 传统面塑为素色 现代发展为彩色造型 如"百鸟朝凤"作品包含近百只彩色小鸟[7][9] - 单个大型面塑作品需耗时一天完成 如百鸟造型面塑需染色和组装工序[9] 技艺传承与发展 - 袁建花女儿刘丽丽继承技艺并创新 在传统基础上发展新风格[11] - 岚县建立面塑一条街 促进艺人交流创新 不同风格作品呈现千姿百态[11][12] - 传承人通过展览、校园教学等方式向社会传播技艺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16][17] 行业推广模式 - 面塑从家庭传承扩展到社会传播 通过代际传授和公开教学实现技艺延续[16][18] - 当地政府支持面塑文化发展 建立专门街区推动行业交流与创新[11][12]
文化中国行丨广西瑶族蝴蝶歌:以喉为“翅”唱响融合新旋律
央视网· 2025-06-28 17:42
瑶族蝴蝶歌概述 - 瑶族蝴蝶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属于瑶族传统的二声部民歌,以大二度和声为主,因衬词里有"蝴的蝶""蝶的蝶"而得名,通常至少两人搭档演唱 [3] - 蝴蝶歌用瑶族土语"梧州话"演唱,具有独特的唱法和即兴创作特点,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最负盛名的民歌之一 [3][7] - 蝴蝶歌与山歌是姊妹歌,山歌悠扬,蝴蝶歌欢快,衬词多、好听 [5] 传承与传播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玉梅从小成长在蝴蝶歌的环境中,经常受邀在节日会期、婚庆嫁娶等群聚活动中表演 [7] - 欧玉梅与搭档陈丽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推广蝴蝶歌 [9] - 2016年中国民歌大会上,富川县180多人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欧玉梅认为这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机会 [7] 创新与国际影响 - 欧玉梅和陈丽探索创新融合形式,与当地年轻乐队共同创作多首融入蝴蝶歌元素的流行音乐,吸引年轻人传唱 [11] - 2019年9月,"瑶族蝴蝶歌"表演队应邀参加捷克民间艺术节展演,蝴蝶歌在世界唱响 [11] - 欧玉梅希望年轻人多学习蝴蝶歌,让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好 [11]
培养一人,带动一方!非遗传承人助力乡村振兴,残疾匠人“雕”“绘”出幸福人生|非遗研培调研行
华夏时报· 2025-06-28 04:38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与助残就业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2005个县级行政区,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其中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1]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全国已有149所院校参与,累计培训传承人超10万人次,实现"培养一人,带动一方"的人才辐射效应 [1] - 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就业"创新模式,让特殊群体实现以技立身、以艺圆梦 [1] 马友谊葫芦产业园案例 - 马友谊创新提出"六变"模式:农舍变工坊、工坊变景点,工艺变手艺、作品变商品,体验变宣传、文旅变传承,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2] - 开发50余种适合残困人员制作的葫芦工艺制品,免费培训残障学员3600余人次,帮助38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助力每人年增收1.5万元至6万元 [4] - 产品从最初的10余种发展到150余种,2023年葫芦文创产品年总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其中葫芦茶叶罐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0万元 [5] 牛玉叶鲁绣工坊案例 - 牛玉叶成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联盟和新泰市玉氏鸿叶服装职业培训学校,累计义务培训妇女15000余人次 [8] - 2024年举办5期残疾人创业技能培训班,帮助110名残疾人掌握刺绣、制衣等专业技能,其中20人实现灵活就业 [9] - 作品《泰山日出》被确定为国事礼品,工坊作品在巴黎和纽约展出,包含脸谱、围巾、手包、扇子等29件精巧手工艺品 [10] 其他典型案例 - 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工坊吸纳20多名残疾人员工,月收入从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 [11] - 河南淮阳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推广"非遗+残障"项目,荣获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称号 [13] - 湖北美术学院通过翻译设备、辅助工具等技术手段为残疾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13] 非遗研培计划成效 - 全国已有149所院校参与研培计划,举办研培班1400余期,直接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惠益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 [11] - 培育出一支既懂传统技艺、又善创新发展的传承人队伍,形成"传承一人、带动一方"的辐射效应 [11] - 许多残疾学员自身就是珍贵非遗技艺的持有者,通过高校培训增强传承信心,找到更科学的技艺表达和传承方式 [13]
非遗焕新 京冀联动 北岸吉市开启文化消费新场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20:57
文化市集创新模式 - 北岸吉市以"非遗走进生活"为核心理念,融合历史名园风貌与非遗传承项目,构建"看学做买晒"的消费动线,成为京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地标 [1] - 市集通过竹编、剪纸、香囊制作等非遗技艺展销区与亲子互动的皮影DIY项目,结合潮流文创产品如纯金银錾刻装饰画、北海公园主题蔚县剪纸等联名产品,吸引消费者 [3] - 活动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创业团队启动"非遗传承人宣传计划",通过平台扶持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协同与跨界合作 - 京冀文旅协作推出"荷风拂塔・京冀'鲜'行"主题活动,联动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镇在北海公园北岸吉市设白洋淀风物展售专区,呈现8大类50余种非遗制品 [5] - 仿膳茶社推出"菡萏茶话"荷花主题非遗手工下午茶及"淀泊寻鲜"系列茶点,搭配非遗手工体验和白洋淀农副产品展销,实现文旅融合 [5] - 仿膳与北京同仁堂达成深度老字号联盟合作,推出仿膳香礼及四季酒,并设计老字号联盟柜台,消费者可获赠香囊材料包体验DIY草本香囊制作活动 [7] 商业模式创新 - 北岸吉市采用"文化展示+消费帮扶+产业联动"模式,既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也为京津冀乡村振兴与老字号联盟创新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9] - 仿膳与同仁堂以"药食同源"为理念,探索联名养生糕点研发,实现"饮食养生+非遗手作"的跨界融合,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消费场景 [7] - 市集将持续常态化运营,通过非遗技艺活态展示与区域协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生态 [3][9]
大河技艺照亮千年智慧——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黄河河工技艺
齐鲁晚报· 2025-06-25 16:20
黄河河工技艺入选非遗 - "黄河河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标志着这一承载千年治河智慧的传统技艺获得官方认定与保护 [1] - 山东黄河河务局编纂出版的《大河技艺》一书是支撑该项目入选的重要文化成果 [1] 黄河河工技艺的技术体系 - 黄河河工技艺集中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是黄河文化体系的技术基石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 - 堤工技术涵盖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修筑及蓄滞洪区建设 [4] - 埽工技术以树枝、柴草、土石、桩绳为原料 构筑巧妙的阻水建筑 [4] - 防汛抢险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 修防管理技术保障了工程的持久效能 [4] 《大河技艺》的文化价值 - 《大河技艺》以非遗传承为内在视角 聚焦黄河堤工、埽工、抢险与修防管理等核心技艺 系统梳理其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 [7] - 运用严谨文献考据还原历史脉络 通过大量精细手绘示意图、历史图片及分步骤图解直观揭示古老技艺的奥秘与实用价值 [7] - 书中深情讲述历代先贤为民治河、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 传承治河精神 并串联起黄河号子、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 [7] 《大河技艺》的传承实效 - 该书已成为山东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典 高校黄河文化课程的权威推荐书目 并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中广泛传播 [8] - 为行业职工提供汲取古代修防智慧、掌握传统技术的实用工具 也为社会公众开启深入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窗口 [8] - 黄河河工技艺至今仍是黄河保护治理实践中"最常用、最便捷、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 通过创造性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焕发新的生机 [8]
让侗族大歌“酷”起来(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06:44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舞乐蝉歌"乐团将侗族大歌从贵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带到埃及开罗演出,表演曲目包括传统和改编作品如《心心相印》《侗歌唱村超》,展现无伴奏多声部和声的独特魅力[1][9] - 乐团通过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和游戏公司米哈游合作(如配乐《蝉喓歌》)扩大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侗族大歌[6][9] - 创始人杨想妮采用"侗歌+"模式创新改编传统曲目,例如将《蝉之歌》融入雷鬼风格,引发争议但成功吸引年轻受众[6] 教育与产业化 - 杨想妮在榕江县乐乡村开设公益侗歌课堂,采用双语(汉语和侗语)教学并录制线上视频,推动侗歌在青少年中的普及[7] - 发起"寻歌计划"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记录濒危古歌,已收录数十首珍贵曲目[8][9] - 创立非遗工作室结合"研学+文旅"模式,游客可体验侗歌、苗绣等活动,带动村民通过民宿和手作增收[9] 艺术价值与国际化 -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三宝"之一,以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形式承载族群历史与智慧,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4] - 乐团在埃及演出时与当地歌者互动,展示侗族音乐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能力[9] - 杨想妮团队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时创新融合传统唱法与现代声乐技巧,保留侗语发音特色[6][9] 商业化发展 - 乐团通过商业合作(如游戏配乐、电影、演出)实现经济收益,成员收入反哺公益项目和寻歌计划[9]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乐团商业邀约显著增加,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