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从零开始的第一槌:1990 年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建立背后的故事
声动活泼· 2025-05-22 16:31
中国拍卖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 填补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空白 开创了行业从0到1的发展阶段 [7][8] - 早期面临观念障碍 如"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助长盗墓"等质疑 后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出土文物不得拍卖等规范 [9] - 与政府共同推动形成完整拍卖制度体系 包括文物进出口审核 国家优先购买等机制 [9] - 30年来推动大量海外文物回流 典型案例包括《出师颂》回归故宫 450万美元引入"翁氏藏书"孤本等 [10] 艺术品市场价值演变 - 90年代张晓刚画作价格仅8万元/幅 后期涨至数百万至上千万 [11] - 南宋赵构《养生论》2000年拍卖价990万元 当前估值超2亿元 体现文物价值增长 [10] - 市场机制促进民间收藏发展 形成60年艺术品市场价值体系认知 [13] 当代艺术发展特征 - 艺术创作从宗教题材转向反映资产阶级生活 如莫奈描绘世俗场景 [14] - 当代艺术超越写实技巧 更强调思想表达 包括观念艺术 装置艺术等抽象形式 [14] - 艺术家需持续创新迭代 如毕加索经历蓝色时期 玫瑰时期等不同阶段 [15] 美术馆运营理念 - 泰康美术馆坚持非营利性质 20年来支持年轻艺术家 不附加商业条件 [11] - 按美术史学术脉络构建收藏体系 馆藏质量达国内顶尖水平 [11] - 定位为开放利他的公众艺术平台 服务大众艺术理解与追寻 [18] 艺术鉴赏方法论 - 审美需建立个人标准 从写实作品入门逐步理解思想内涵 [13] - 素描写生训练观察力 是欣赏当代艺术的重要基础 [13] - 艺术价值判断需结合历史脉络 市场数据及美术史地位 [13]
玉豪李宏---香港佛系玉雕大师的艺术修行与文化传承
搜狐网· 2025-05-22 15:10
艺术家背景与成长轨迹 - 1977年出生于藏玉世家,家族在新疆玉龙喀什河开采玉矿近三十年,收藏大量珍贵玉器[7] - 自幼接触和田玉并产生浓厚兴趣,在家族玉雕工作室潜心学习十年,雕刻作品数量难以计数[7] - 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珠宝设计学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独特设计理念[9] - 游历5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国际一线设计之都,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眼光[9] 艺术理念与创作特点 - 将佛教"空性"理念融入作品设计,追求"有形实体表达无为空性",使作品成为"精神平衡状态的融合体"[5] - 不追逐市场热点,不谋求作品利益最大化,拒绝炒作虚妄成交价[5] - 创立"香港玉豪珠宝"和"和田国玉"品牌,将传统玉雕与现代珠宝设计完美融合[11] - 曾坚持十年"只收玉,只雕玉,但并不卖玉",体现对艺术的纯粹追求[11] 文化传承与著作贡献 - 2020年出版《玉见你》专著,被港台媒体推荐为"女性生活第一阅读品牌"[17] - 著作详细讲解和田玉鉴赏方法、收藏投资技巧及行业内幕,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深度[17] - 提出和田玉与俄玉、青海玉的鉴别方法,用"嫩"字概括青海玉质感,区分和田玉"润白"与俄玉"糙白"[18] - 将玉文化提升至哲学高度,提出"玉道人道以玉悟道,玉性人性以玉养性"等理念[18] - 著作通过喜马拉雅有声书传播,使玉文化突破文字限制,扩大影响力[19] 和田玉文化地位 - 指出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久、延续时间长、分布广、做工精,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20] - 列举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和田玉器[20] - 强调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章"中国印"使用和田玉,体现其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20]
技术与文化融合,雅昌借数字化重构艺术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5-22 15:02
技术的价值不能束之高阁 此外,雅昌还以数字化技术搭建起全年龄段的艺术桥梁:为4- - 14岁儿童打造"艺术成长档案",用数字作品集与线上展览定格成长轨迹,帮助家长捕捉孩 子的艺术天赋;针对2000万摄影爱好者"作品多、渠道多、需求多但展示机会少"的痛点,通过专业筛选与成果转化,让镜头下的河南巩义千年石象生等作品 实现社会价值;为中老年群体推出"银发艺术陪伴",子女定制的书画作品集成为低成本的情感纽带,让艺术成就感跨越代际,构建起"少有所育、青有所 成、老有所乐"的全民艺术生态。 雅昌作做为北京顺义区的民营企业,依托区域文化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以"传统印刷+现代艺术"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其艺术数据中心、全球艺术品鉴 证备案体系助力文化科技融合,国际艺术展览等活动成为区域文化交流名片,以创新赋能推动自身转型的同时,为顺义构建高端化文化产业格局贡献力量。 "成立之初,我们只是单纯地想着'别让艺术数据白白浪费'。"万捷在回顾雅昌1993年的创立初衷时表示,早期受限于技术条件,企业以"保存艺术数据"这一 朴素目标起步,却悄然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历经多年发展,雅昌的核心理念升级为"服务中国与世界艺术界",并将积累 ...
当算法触碰灵魂:AI 时代的艺术拷问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14:26
(原标题:当算法触碰灵魂:AI 时代的艺术拷问) 这场风波也折射出当代艺术市场的荒诞。当资本盲目追逐 "新技术" 的噱头,当藏家不再关注作品背后 的精神内核,艺术便异化为投机的工具。AI 画作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对技术的认可,不如说是商业 逻辑对艺术价值的扭曲。真正的艺术鉴赏,应当回归到贡布里希所说的 "观看之道"—— 在色彩与线条 中触摸创作者的心跳,在构图与留白处聆听时代的回响。 或许,AI 之于艺术,更应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人类对创造力的焦虑,也映照出艺术本质的永恒命题: 技术可以革新创作手段,却无法替代生命的温度;算法能够解构美学规律,却永远无法复制灵魂的震 颤。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对话中,我们终将明白:艺术的圣殿里,机器永远只能站在门外,唯有带着体 温的灵魂,才能奏响永恒的乐章。 艺术界的争论背后,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珍视与捍卫。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 AI 的 "创作" 不过是对模仿的再模仿,陷入了虚无的递归循环。从梵高在麦田里癫狂的笔触,到毕加索用 几何撕裂现实的勇气,艺术史的每一次突破都源于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机器可以无限复制美的形 式,却永远无法拥有孕育美的灵魂。就像法国作家安 ...
李公明︱一周书记:制琴师和画家的手艺与……历史之镜
新浪财经· 2025-05-22 11:38
《代尔夫特的制琴师:维米尔和斯宾诺莎时代的音乐、绘画与科学》,[西] 拉蒙·安德烈斯著,韩烨译,中信出版社丨梦马工作室,2025年4月 版,416页,88.00元 在信息洪流、内卷狂潮、绩效主义和碎片化生活的重压下,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过被不停透支的精力匮乏症与绝望的疲惫感。在这时候如果刚好 碰上一本对的书,就像真正的爱情有时就是碰上的一样,那就可以暂时躺卧下来,在阅读中让自己喘口气,回过神来。西班牙哲学家、文学家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Ansicht von Delft mit Stand eines Musikinstrumentenverkäufers),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 作 布面油画15.4× 31.6cm,1652年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局部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的原文是"Ansicht von Delft mit Stand eines Musikinstrumentenverkäufers",直译是"代尔夫特与乐器销售商摊 位的景观",布面油画,尺寸在该书行文中写的是15.4厘米×31.6 厘米(网上也有资料显示该 ...
文博会首个分会场再整新活 AI数字官“龙小芬”上线互动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0:42
作为文博会首个分会场,在过去二十年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不平凡之路,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 的重要缩影。 本届文博会,大芬分会场以"趣龙岗,上大芬"为主题,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以特色、科 技、创新、数字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助推大芬油画产业实现升级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芬油画村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芬油画村自主研发的文化数字官龙小芬也正式登场, 并接入AI数据大模型,可以直接与现场观众互动并解答相关问题。同时,本次文博会还将创新举办 AIGC创意大赛,为全球的AIGC创作者以及美术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探索AIGC 在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能性。 5月2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在大芬美术馆启幕。AI 数字官"龙小芬"互动、AIGC创意大赛、数字版权交易等创新活动轮番上演,展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全 新魅力。 此次分会场活动由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办事处主办,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承办。 边界综合媒介艺术展,是在当代艺术中多元媒介的一个跨界探索,也是探讨艺术创作在数字化时代的多 维可能性,艺术家们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为创作载体,颠覆单一媒介的叙事表 ...
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
河南日报· 2025-05-22 07:33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习近平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念兹在兹、亲自擘画,多次亲临中原大 地,并就涉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诸多不同领域作出重要指示。 这两天,在工作之余,张笑蕾密切关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的消息,不禁也回想起5年前的情景。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张笑蕾就是现场讲解员。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张笑蕾说,几年来,自己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 提升业务素质,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近年来,河南各地牢记嘱托,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故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黄河文化代代传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在黄河流域,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更多的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文明遗迹。"5月21日,在位于郑 ...
卢浮宫穹顶下的 “拿破仑密码”:艺术笔触里的权力隐喻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铁链的出现打破了画面的和谐,如同一声隐晦的警钟。在古希腊神话中,铁链常象征着束缚与禁锢,画 家将其置于拿破仑脚踝,意在暗示其独裁统治终将受到历史规律的约束,即便权势滔天,也无法逃脱被 "束缚" 的命运。拿破仑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一时的辉煌,但随着其野心不断膨胀,战争的持续消耗、对 外的侵略扩张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反抗,最终滑铁卢一战,彻底终结了他的帝国梦。这与画作中铁链 所预示的结局不谋而合,仿佛画家早已看透历史走向,用艺术的笔触写下了对权力滥用的批判与对历史 必然的洞察。 这幅穹顶画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拿破仑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折射出艺术与政治的微妙关系。画家 在强权之下,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融入作品之中。这种创作方式,既展现 了艺术家的智慧与勇气,也让艺术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审美价值,成为记录历史、传递思想的载体。当后 世观者在卢浮宫的穹顶下发现这一 "密码" 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 话,提醒着人们权力需受约束,独裁终将走向末路。 (原标题:卢浮宫穹顶下的 "拿破仑密码":艺术笔触里的权力隐喻) 在卢浮宫大画廊的穹顶之下,无数游客仰头凝视这幅气势恢宏的画作时 ...
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日常器物中的美学基因 - 宋代文人的案头陈设构成完整的美学系统,其形制比例暗合黄金分割,釉色变化呼应四季流转 [2] - 现代家居审美觉醒始于细微处,如粗陶马克杯的质朴肌理和手工亚麻桌布的匠人温度,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认为美存在于日常用具中 [2] -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练习,如按材质分类摆放餐具或构建书架的视觉韵律,这些行为是重构视觉认知系统的有效训练 [2] 生活仪式中的审美重构 - 日本茶道将日常饮茶升华为精神仪式,千利休设计的茶室通过刻意的不完美回归本真,在程式化动作中培养对当下的专注 [3] - 现代生活需要创造审美仪式,如晨起时调整窗帘角度或晚餐时搭配餐垫与烛台的光影效果,这些微小仪式构成生活的节奏标点 [3] - 仪式感建立的关键在于感知深化,如观察咖啡冲泡时水流的形态或体会熨烫衬衫时织物的变化,全神贯注的状态本身具有美学价值 [3] 世俗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中国传统文人擅长在俗世中构筑诗意空间,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的空间美学观,通过阳台盆景或屏风划分光影区域将实用空间转化为审美场所 [4] - 自然观察是培养审美敏感度的捷径,如云朵的变幻包含水墨画皴法或落叶轨迹暗合书法笔势,达芬奇和郭熙都从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 [4] - 消费选择折射审美素养,如选购蔬菜时关注自然曲线或挑选家具时考量光影在材质表面的舞蹈,好的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平衡 [4] 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 艺术最初源于日常生活,如北宋青瓷莲花式香炉原是文人书案上的器物,艺术审美的提升是重新发现日常的觉醒之旅 [1] - 艺术杰作往往诞生于平凡场景,如梵高在麦田捕捉阳光或莫奈在花园记录光影,陶渊明采撷秋菊也体现了艺术与日常的紧密联系 [1] - 艺术从未远离生活,它存在于城市天际线的交织或地铁乘客的电子书页间,提升审美意义在于让普通人建立与世界的诗意连接 [5]
推动文博教育创新发展 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5:29
当前,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千年文韵为现代经济赋能,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正在创新发展中浩荡铺展。5月20日,由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与艺趣博 物成长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仪式在国测会展中心举行。该平台的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文博艺术交流桥梁,推动文物与艺 术、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走进生活。 814 1965 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副秘书长刘仲介绍了舞台艺术录制和非遗技艺采集两项行业标准,强调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e 2012 在线 B 1 in 1 11 11 1 75 and 活动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教育参与部高级经理陈凤莲呼吁各界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明互鉴,创造更多文化成果。 双语作家、多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选委周黎明提出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可被打破,并以"沉浸式戏剧"实践为例,分享如何通过场地特性与经 典剧目结合实现低成本高效果。他表示,艺术无国界,需以大众喜爱的方式呈现,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清华美院教授张夫也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义性,涵盖戏剧、民间传说等多元形态,强调需打破博物馆文物、表演艺术、手工艺等门类壁垒。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