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10: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的绿色变革
杭州日报· 2025-08-05 10:58
作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缪文孝和盛国江早已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家里安装的 光伏屋顶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家中日常用电,富余的电量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梅林村50多户居民 已在接洽安装屋顶光伏。"村里的公共停车场还建起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充电也十分方便。"据 来涵彬介绍,村内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推动了清洁能源走进村民生活,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能节省 15%。 梅林村新貌。 盛夏时节,走进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的屋顶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面板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勾勒出一道别样风景线。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 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如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更好实现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绿 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坚持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在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让杭州东部的沙地平原崛起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光伏生 ...
“两山合作社”以制度创新解难题
经济日报· 2025-08-04 05:5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两山合作社作为浙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载体,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经营管理体系,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1] - 采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 [1] - 数字化是破解生态价值转化瓶颈的关键,通过建设整合资源收储、信用评价、资产交易功能的数字平台,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形成生态资源"数据仓" [1] 市场化运作模式 -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设立多级子公司,有效联结村集体、企业、农户等主体 [2] - 通过乡镇、村级子公司收储连片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带动农户财产性、劳务性和经营性收入增长 [2] - 构建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既提升区域品牌价值,也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合作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2] 产业链整合升级 - 围绕"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原则聚焦核心产业,纵向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环节 [2] - 横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如常山县两山合作社发展"两柚一茶"产业,使深加工率提高到45%以上 [2] - 贯通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引进龙头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加工产值达36亿元 [2] 跨区域协同发展 - 从深耕本土到跨省协同,通过市场化手段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3] - 可持续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驱动生态富民与共同富裕 [3] - 形成可推广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3]
“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创举”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生态转型与绿色发展 - 浙江安吉余村从采矿经济转型为生态旅游和碳汇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1] - 余村闲置空间改造为露营营地、小酒馆、网红民宿等新业态,吸引上海、杭州游客[2] - 安吉县通过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将竹林空气转化为经济收益[6] 竹产业创新与替代塑料 - 安吉拥有100万亩竹林和近1000家竹产业企业,2022年参与发起"以竹代塑"倡议[3] - 当地推广竹浆纸吸管、"竹六小件"等产品,累计减少500余万套一次性塑料消耗品[5] - 竹叶黄酮饮品、竹纤维手提袋等创新产品展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5] 青年创业与乡村振兴 - 余村整合3.7万平方米闲置资源打造"青来集"青年创业空间,聚集60多个项目[7] - 青年社区提供共享办公、社群生活和人才服务,吸引四类青年群体("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云乡人")[7] - 配套"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余村音乐会等活动满足青年生活工作需求[7] 国际影响与经验输出 - 6国22名官员调研余村,认为中国绿色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1][2] - 安吉"以竹代塑"经验为布基纳法索等竹资源丰富国家提供发展思路[5] - 赞比亚官员计划借鉴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5][6]
生态价值转化“秦岭模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0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秦岭采用"本地深耕+远程辐射"双轨模式进行生态价值转化,区别于其他山脉[1] - 陕西省为产品贴上"秦岭价值"和"生态价值"标签,形成独特的"秦岭模式"[1]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纽带,实现秦岭生态产品在本地和更广范围的价值转化[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19至2024年陕西省涉秦岭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年,远超全省平均水平[3] - 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水源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3] 生态保护进展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质量指数82.22[3] - 保护模式从"治乱"攻坚转向系统性、智慧化修复[2] - 六省一市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技术本地化和产业内生化[3] - 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3] - 建立"代际公平"保障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3] 政策支持 - 2024年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 - 保护范围扩展至六省一市"大秦岭"协同体系[1][3]
福建明溪“拍”出特色观鸟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9:06
生态资源禀赋 - 明溪县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属于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 [3] - 已记录鸟类345种,占福建省鸟类种数的60%以上,包含鸳鸯、海南鳽、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种 [3] - 每年迁徙季形成数百万只候鸟"万鸟翔集"的生态奇观 [3] 观鸟产业发展模式 - 创新打造"生态+产业"模式,将观鸟经济与民宿、研学、文创等业态深度融合 [5] - 村头村蓝喉蜂虎观鸟点采用生态化设计,配备专业摄影位,2023年建成后已接待游客500余人次 [5] - 旦上村将茶产业与观鸟产业结合,建设40多间客房及五个观鸟点,周末客房供不应求 [5] 产业运营机制 - 建立"村社合一"发展机制,全县建成5大观鸟基地、31个精品观鸟点 [7] - 培育30名专业"鸟导",带动1100余人就业,涉观鸟产业村民人均增收6万元人民币 [7] - 8家观鸟旅游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利益共享,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7] 国际化与衍生业务 - 侨乡优势显著,1.44万海外侨胞遍布86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客源开拓 [7] - "鸟导"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鸟讯,2024年已接待来自26个国家的19批观鸟爱好者 [7] - 开发农副产品销售等衍生业务,如泰国观鸟团预订及向导服务 [7]
兴隆湖蝶变,成都市用法治力量推动水环境治理
新京报· 2025-06-27 18:51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果 - 兴隆湖面积约6500亩,从洼地转变为集生态、灌溉、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湖区,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全域III类、局部II类,透明度最深达4米以上 [1][4][5] - 湖区治理采用"借自然之力修复自然"理念,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构建,形成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成的"水下森林" [2][4] - 治理后吸引华西医院分院、天府中学湿地教室及科技企业入驻,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成为城市新生活场景 [5] 锦江流域治理成效 - 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从2016年劣V类提升至III类及以上,连续60个月保持优良,鱼类种类从23种增至49种 [6][7] - 成都累计敷设截污管涵23.1公里,修复病害管网1400余公里,新建1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173.5万吨 [7] - 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69%提升至100%,实现从护城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转型" [7][10] 成都水生态治理政策与规划 - 成都市出台《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等30部生态环境相关法规,2018年以来开展环保领域执法检查12次 [3][7] - 编制《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2022-2035年》《天府蓝网总体建设规划》,探索"市属国有公司+区政府"流域治理新模式 [9][10] - 完成三大流域3917个排污口整治,建成天府蓝网396公里,贯通都江堰至黄龙溪绿道220公里,打造"夜游锦江"城市IP [10]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兴隆湖周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培育荧光跑道、湖畔书店等网红打卡地,带动区域人气与商业活力 [4][5] - 锦江流域通过延长通航里程、拓展滨水空间,激活生态经济与夜间经济,实现环境与商业协同发展 [10]
江西南昌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23 16:35
产业融合 - 建立电线电缆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并专注于研发和市场拓展 [2] - 形成“国家级中心引领、省级机构支撑”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格局,检测能力覆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20多个细分领域 [3] - 拥有省级资质检测机构349家,行业年产值突破35亿元,占江西省检验检测行业总产值的53% [3] 服务创新 - 通过“一站式”服务站为11家企业提供技术帮扶,推动仪器设备等要素资源共享,培训质量管理人员30余人,帮助企业降本增值150余万元 [3] - 有机认证证书增至130余张,包含粮油、果蔬等18个品类,获证组织近70家,建成5个有机种植核心基地和两个加工园区 [4] - 聚焦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安义铝型材、进贤钢结构等产业集群纳入省级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开展18场“诊断式培训” [4] 生态优化 - 优化检验检测机构扩资增项许可机制,2024年共派出评审组210批次,办结资质变更730项,新增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检测资质 [5] -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于2024年6月通过资质认定评审,填补该市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领域空白 [5] - 依托“江西绿色生态”认证联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军山湖大闸蟹等特色产品获得认证,2024年以来新增5家企业通过低碳认证 [5] 经济效益 - 有机黄菊年产量达200万朵,价格比普通黄菊高出几倍且供不应求 [4] - 南昌县有机大米、新建区有机茶叶等产品年产值达1.8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 [4]
广州发布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 羊城绿色康养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13:27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 广州发布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羊城绿色康养径",涵盖自然疗愈、五感体验、中医药文化、睡眠管理等特色功能 [1] - 康养径需满足三项生态指标:空气负离子浓度≥12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声环境质量达二类以上标准 [1] -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将打造从化温泉总部和增城高滩森林温泉康养两大集聚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温泉疗护等多元业态 [1] 产业融合模式创新 - 广州市12家单位结成首批6支"森林+医疗"队伍,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1] - 行业探索"森林+温泉""森林+中医药""森林+运动"等融合发展模式,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2] 学术与政策支持 - 国际学术交流会聚焦森林疗养增进国民健康、园艺疗法、中医药文化等前沿议题,9位专家分享理论与实践案例 [2] - 地方政府将森林康养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计划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和健康城市建设 [2]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