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

搜索文档
山水颜值为发展增值(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9
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淤地坝累计拦截泥沙74亿吨,形成“拦沙—造地—富民”模式 [1] - 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向纵深推进,陕西绥德辛店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超80%,实现碳汇上市交易 [1] - 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通过荒山披绿改善环境,将窑洞改造为民宿,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通过改革激活生态产品价值,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在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上探索 [2] - 浙江安吉打造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竹子转化为“碳资产”,实现“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 [2] - 福建长汀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收益继续用于水土保持,形成保土、固碳、交易的长效运行机制 [2] 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星空经济、露营经济、民宿经济、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3] - 甘肃天水麦积区花牛镇的苹果树产业不仅是农民致富主渠道,也成为保持水土的好帮手 [1] - 各地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
3个履约周期成交474亿!碳市场新政释放信号
中国电力报· 2025-09-29 14:10
政策文件发布与市场新阶段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碳市场被明确定义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1] - 这是中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释放了政策强化信号 [1] 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全国碳市场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1] - 市场覆盖范围自2024年度起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企业从2000余家增至约3600家 [2] - 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从45亿吨增至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0%以上 [2] 发电行业参与与减排成效 - 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积极参与政策设计和实践 [3] - 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经营活动 [3] - 电力企业履约完成率持续提升,第1周期99.5%,第2周期超99%,第3周期达99.98% [3] - 2018至2024年,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1%,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2% [4] - 煤电企业减排意识提高,供电标准煤耗302.4克/千瓦时,同比增加0.51克/千瓦时,电网线损率4.36%,同比降低0.18个百分点 [4] 配额分配机制演变 - 当前采用强度控制的基准线法免费分配配额,与实际产量挂钩且未设排放上限 [5] - 《意见》明确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有序提高有偿比例 [5] - 从强度到总量控制、从完全免费到有偿结合,将增强市场约束力并更真实反映减排成本 [6] - 新机制将赋予碳排放配额稀缺性价值,推动企业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减排 [7] 碳价趋势与企业成本管理 - 长期来看碳价处于缓慢抬升态势,高碳价信号倒逼发电企业加大减排技术投入 [7] - 配额基准线收紧和碳价上升将增加发电企业履约成本,供需失衡可能加剧企业压力 [8] - 发电企业碳成本尚无法通过容量电价等方式向下游传导,影响企业现金流和投资能力 [8] - 企业短期可采取分阶段低价位采购规避履约期集中采购,长期应开发绿电、绿证、CCER等组合资产 [10] 碳金融市场发展 - 《意见》支持丰富碳金融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推动碳金融成为绿色低碳发展融资机制 [11] - 碳配额是天然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可帮助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并完善碳价形成机制 [11] - 全国碳市场换手率从2023年2.0%提升至2024年3.5%,但仍低于欧盟等成熟市场 [11][12] - 欧盟碳市场期货交易量占比81%,期权占18%,现货仅1%,投资公司和信贷机构交易份额达56% [13] - 政策支持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工具,帮助企业将碳资产转化为低碳发展资金 [13] 金融机构参与前景 - 国内部分券商已获准以自营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少数银行通过碳质押间接参与 [14] - 未来金融机构参与范围将拓展至受托资金,银行、证券等或直接参与交易,提供做市报价等服务 [14] - 金融机构参与将提升市场流动性,缓解碳市场潮汐效应,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14]
深圳出台碳汇履责实施意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2 14:05
政策框架与适用范围 - 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适用认购碳汇履责方式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以自愿认购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1] - 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原则 明确认购碳汇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后果与"固碳增汇"目标具关联性的案件 [1] - 林业管理部门对无法直接恢复的林木毁坏案件 可准许以认购碳汇替代履行"补种树木"等行政修复责任 [1] 市场机制与实施规范 - 要求认购和核销碳汇产品必须在正规碳市场交易平台进行 确保合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2] - 明确认购金额测算依据 探索将认购碳汇履责方式引入行政执法体系 [1] 司法协同与发展方向 -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落实"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 依法审理涉碳纠纷 [2] - 强化生态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司法协同治理 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 - 为探索深圳特色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提供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 [2]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
央视网· 2025-08-12 17:00
经济转型 - 浙江安吉从"石头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 二十年前以70多处矿区和水泥厂为主 如今高污染工厂消失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3] - 生态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改造后的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达8000杯 相当于当年矿产开采近一年收入[9] - 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达910亿元 彻底取代传统工业模式[11] 生态监测技术 - 安吉县部署22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态环境数据 碳通量监测塔精准测算竹林碳汇能力[7] - 高光谱相机定期检测溪流水质 氨氮污染物指标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红色污染区域完全消失[9] 碳汇经济 - 竹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每公顷碳汇量提升至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7] 乡村旅游产业 - 生态改造后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 漂流点衍生20余个 单夏季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9] - 咖啡馆密度超越上海 形成特色"村咖"文化 选址覆盖半山腰/麦田/溪流等自然场景[1] 生态修复成果 - 石灰岩矿坑复绿改造为生态度假区 卫星影像显示矿区污染完全消除[9] - 溪流水质监测影像显示污染物红色区域彻底消失 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9]
媒体视点 | 感知生态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证监会发布· 2025-08-10 15:10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 安吉竹林碳汇量达每公顷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6] - 溪流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 夏季漂流旅游收入超2亿元[8]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矿区复绿改造后游客量达120万人次/年 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相当于原矿产年收入[12]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88.96亿元增长至675.57亿元 完成"石头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12] - 全国首批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带动万亿级市场活力[22] 生态经济典型案例 - 宁夏贺兰山荒滩修复后建成全国最大酿酒葡萄产区 农户收入显著提升[16] - 湖南崀山朱鹮稻田稻米溢价3元/斤 农户年增收20-30万元[18] - 福建三明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亿元 生态旅游实现多产业融合[20]
6年回本可复制,揭秘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示范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2:41
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 - 位于杭州市临平区,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拥有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等优势产业,并前瞻布局固态电池等多个未来产业赛道,构建起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1] - 自产业地标建设启动以来,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今年上半年有7个绿色低碳项目投入使用,3个项目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1] - 浙江省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杭州(临平)未来智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成功授牌 [1] 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项目 - 是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由杭州极能科技公司投资建设,通过"替碳+降碳+易碳"和数字智慧能源管理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的低零碳园区工程样板 [1] - 自2024年6月建成后,园区绿色能源占比提升至63.2%,年发电节电收益超168万元,万元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由0.01793吨下降到0.00736吨,下降59% [1] - 项目采用市场上常用技术,通用性强,易获得,可复制、可推广、易落地,增量与存量并存,办公与生产多业态混合,在产业园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2] - 由杭州极能科技公司自筹资金,自己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6年左右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不增加企业负担 [2]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杭州市临平全区绿色能源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1.82亿元 [3] - 未来目标是把"中国绿港"打造成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新地标、长三角低碳节能应用新典范、浙江智慧能源综合服务新中心 [3] - 到2030年,主导省尖兵领雁攻关研发计划项目16个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超过15个,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3] - 极能公司将重点提升能源管理系统的预测精度,通过末端能效优化进一步降低损耗,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临平方案" [2]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10: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向绿向新 绿色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青年报· 2025-08-05 09:27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碳市场启动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从24%提升至28% [1] - 全球现有80个碳定价机制 包括37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43项碳税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 首批纳入发电行业 [1] 强制碳市场扩围进展 - 2025年强制碳市场新增水泥 钢铁和铝业三大行业 [1] - 扩围后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60%以上 [1]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启动 [1] 自愿碳市场发展潜力 - 自愿碳市场建立在企业自主自愿基础上 具有跨境特性 [2] - 汽车行业企业是最有潜力促进自愿碳市场发展的行业 [2] - 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于2025年3月正式签发并启动交易 [1] 碳市场交易数据 - 全国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量接近240万吨 累计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 [5] - 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2] 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4.4% [3] - 上半年绿色贷款增加5.35万亿元 [3] -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8.7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2.11万亿元 [3]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2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889亿元 [3] -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4.9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622亿元 [3] 绿色技术发展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式设立 [5] - 官网已上线绿色技术推广目录专区 加速绿色技术转化落地 [5] -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包含271个三级分类 [4] 碳减排技术需求 - 到2060年需要通过CCUS技术中和的二氧化碳约18亿吨 [3] - 金融机构将环境权益纳入银行授信认可范围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3] - CCER未来收益权可用于质押开展绿色融资 [3] 绿色金融覆盖范围扩展 - 绿色金融内涵延伸 纯绿项目和需要改造的传统项目均可获得支持 [4] - 绿色项目类别增加至271个三级分类 [4]
地铁里程兑咖啡券,种树获碳汇收入,专家呼吁建立碳普惠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3:06
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 - 碳普惠机制已从政策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覆盖上海地铁里程兑换咖啡券、哈尔滨农民苗木碳汇交易、山西民众减排查询等多场景实践 [1] - 全国27个省份将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并发布相关政策,成为推动"双碳"行动的主要措施 [2] - 支付宝出行碳普惠覆盖全国1300城6亿用户,连接8大场景,"绿色出行寻惊喜"活动两周吸引1.9亿人次参与 [3] 减排数据与市场潜力 - 哈尔滨"碳汇冰城"平台日均减碳764吨,亚冬会"捐1kg碳"行动募集近10万吨减排量 [2] - 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开发462万株苗木碳汇资源,预计年减碳7920吨,首笔碳资产交易达23.6万元 [3] - 饿了么"无需餐具"订单超20亿单,"小份餐食"商户超100万家,覆盖超1亿人次 [3] - 支付宝与饿了么设定2035年目标:带动生态伙伴实现消费端累计碳减排超15亿吨 [4] 公众参与效果 - 山西省碳普惠平台用户超800万,累计减碳26万吨,16个减排场景企业参与 [6] - "干预用户"人均减排次数71.18次(非干预用户2.58倍),人均减碳量14.25千克(非干预用户10.05千克) [7] - 100%受访者认为碳平台计量功能重要,60%重视积分兑换功能,47%关注减排证书 [7] - 人均收入每增1元带动减排人数增0.06人、减排次数增6.83次、减排量增1.72千克 [7] 机制创新建议 - 建议建立独立"碳普惠市场",区别于现有碳交易市场,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8] - 需破解区域发展失衡与标准碎片化,将碳普惠纳入地方考核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6] -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公众参与机制 [8]
一片白蜡叶的减碳“账单”
齐鲁晚报· 2025-06-25 05:06
碳中和林场运营 - 胜大生态林场拥有120万棵白蜡树 每片叶子年吸收0.2克二氧化碳 整体形成显著碳汇能力 [1] - 林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和碳计量模型测算 2012年种植的白蜡树每棵年固碳10千克 2018年补种的文冠果根系固碳能力比普通灌木高40% [2] - 林场年碳汇量达1.2万吨 累计固碳15.98万吨 相当于减少1.6亿度电的碳排放 [3][5] 绿色能源转型实践 - 东营原油库采用绿电替代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 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连续两年碳中和认证 [1][3] - 原油库成为国内首座获碳中和认证的原油库 其碳排放被林场碳汇量部分抵消 [3] - 传统能源企业通过碳汇林建设记录绿色低碳转型足迹 [5] 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 林场对虫害严重白蜡树进行"割头"处理 粉碎树枝减少害虫栖息地 [3] - 试验新型生物制剂开展多轮次喷洒防治 逐步引入抗虫性更强树种 [3] - 护林员每日背负18公斤喷雾器进行驱虫作业 重点防控木蠹蛾虫害 [1] 土地改造与产业协同 - 2万亩碳中和林由盐碱地改造而成 实现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3][4] - 白蜡树苗从2012年小拇指粗细发展至成林 形成改变生态格局的绿色网络 [1][3] - 林场固碳功能直接支持油田企业绿色发展 形成跨产业协同模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