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搜索文档
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16:2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 同比增长7.1% 增速居全省首位 [3]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10.72亿元 其中13个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462亿元 同比增长7.6%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28.2亿元 同比增长9.8% 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3]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 同比增长4.6% 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 工厂化养殖面积150万平方米 [4] - 水产苗种繁育能力突破500亿单位 建成全国重要南美白对虾和海参苗种生产基地 [4] - 胜利油田海上原油产量179.6万吨/年 中海油东营上岸原油量达464万方 [4] - 烧碱产能195万吨 占全省16.6% [4] - 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超140家 涵盖油田勘探钻井全产业链 [4]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15家头部企业 签约37个产业链项目 投产21个 [4] -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988万千瓦 占全市总装机67% 含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及全国首個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4] - 海水淡化能力达5.8万吨/日 东营港项目为全省最大海水淡化制备脱盐水工程 [4] 港口建设与物流 - 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595万吨 同比增长17.64% [6] - 东营港区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 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主体落成 [6] - 广利港区建成6个5000吨级和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 配备全省首个风电设备专用码头 [6] - 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 铺设原油及成品油管道近300公里 配套库区2200万立方米 [6] 科技创新能力 - 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8家 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 技术创新中心2家 重点实验室4家 [7] - 威飞海洋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研发制造企业 [7] - 胜鑫公司突破海洋高含硫环境油管防腐技术 [7] - 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4个 涉海领域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 [7] 生态保护与修复 - 黄河口湾区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创新高 [8] - "十四五"以来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 退养还滩678.57公顷 [8] - 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 综合治理率超95% [8] - "十四五"期间累计放流水产苗种60亿单位 [8] 品牌与试点建设 - 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32亿元 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4] - 垦利区、河口区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 [4] - 东营市入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 [4]
苏州首创“4W”清淤新规 全省首个系统性相关技术规范出台 生态理念贯穿全过程
苏州日报· 2025-07-31 06:32
市河道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技术导则》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苏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理念的重要一环,将推动全市清淤作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后续经过充分验证后可升 为地方标准,为长三角地区河道清淤工作提供可复制的新经验、新方法。 记者注意到,《技术导则》最大亮点是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清淤全过程。《技术导则》明确"生 态优先、科学规划"的基本原则,即清淤过程中要尽可能严格执行安全施工和污染控制要求,少占用土 地,不发生扰民事件,不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泥浆的处理应遵循防止二次污染、减量化的原则。防止 二次污染是指防止输送过程中跑冒滴漏和确保余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 准。减量化主要指根据最终处置途径对淤泥、泥饼进行脱水,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资源化利用,以 土地化、土材料化、土壤材料化和材料化为主要出路。 昨天(7月30日),苏州市水务局出台《苏州市河道清淤(多目的清淤)技术导则(试行)》。作 为江苏省首个系统性河道清淤技术规范,该导则创新引入"4W"理论框架,为苏州全域河道清淤工作提 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底泥淤积对防洪排涝能力、水资源调度、河 ...
保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2
湿地保护成就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1] - 近20年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4000多个 修复湿地110多万公顷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 [1] - 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 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 省级重要湿地1205处 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1] 智慧化管理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采用无人机巡航扫描 实现10.38平方公里湿地全景数字化管理 [1] - 国家林草局接入15处国家湿地公园视频监控 逐步实现数字化 智慧化管理 [2] - 基本完成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汇调查 完善湿地感知系统建设 [2] 生态经济转化 - 重庆市石柱县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2024年吸引1.7万名师生写生 [3] - 湿地公园串联写生点 民宿 生态采摘园 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桥头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900万元 [3] - 全国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约90%免费向公众开放 [3] 国际合作 - 中国有22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4] - 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5] -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合作协议 共享鸟类监测数据 [5] - 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 较21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 成为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国家 [5]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20: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石头山种出果满园(美丽中国·这里的荒漠化这样治)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贵州毕节黔西市古胜村通过近20年生态治理,将石漠化严重区域转变为森林覆盖率74.44%的绿洲,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增至1.45万元 [5][7] - 治理策略采用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分区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5] - 全村果树种植面积从250亩扩展至3402亩,主要品种包括核桃、柿子、樱桃、枇杷等 [7][13] 技术推广与管护 - 林业站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将果树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 [10] - 退耕还林政策提供每亩每年222元补贴或150斤稻谷/苞谷,持续5年并可延长,鼓励农户转型 [11] - 种植大户冯长国通过精细化管护实现枇杷每斤溢价2元,年总收入达15-16万元 [13][14]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 - 古胜村举办樱桃节并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推动农旅融合 [15] - 黔西市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2.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12% [15] - 农户采用"果树+套种"模式,在挂果前套种苞谷、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11][14]
“桃花村”为什么这样美(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乡村振兴模式 -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 嘎拉村通过生态优先、三产融合、机制创新实现全面振兴 [5]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雪域高原自然美景,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措施 [3] - 村民积极植树造林,选取适宜桃树品种补种移栽,定期维护桃树资源 [3] -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3] 三产融合发展 - 采用"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实现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 [4] - 林芝市举办桃花旅游文化节,带动全域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 [4] - 修建70多亩采摘种植园,推动全季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 [4] 经济成果 - 嘎拉村去年经济总收入超14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1] 基层治理与机制创新 - 基层组织引领村居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桃花林 [5] - 设立"集体经营""绿色银行"等机制,村民共同投资、集体经营、共享成果 [5] - 生态积分制度激励村民环保行为,转变保护观念 [5] 品牌建设 - 打造"桃花村"品牌,整村推进、村景合一思路提升吸引力 [5] - 嘎拉村党支部将观光采摘园作为党群共建示范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5]
信长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聚焦重点改革事项攻坚突破 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许昆林出席
新华日报· 2025-07-08 07:19
深化改革推进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听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和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改革事项进展情况汇报 [1] - 持续深化理解认识,在谋划思路、部署任务、推动落实中主动对标对表 [1] 重点改革事项 - 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 -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 [1] - 有序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1] - 加强对专家队伍的监督管理和保障激励,引导他们聚焦中心大局、贴近决策需求 [1] 改革推进成效 - 全省各地各部门一手抓持续性改革举措的拓展深化,一手抓新部署改革任务的谋划推进 [2] - 改革推进扎实有效,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 - 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目标任务深化改革,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2] 未来改革方向 - 推动重大改革举措、事项、项目与"十五五"发展规划更好协同 [2] - 聚焦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事项攻坚克难,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 [2] - 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 [2] - 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满意度 [2]
赵刚在汉中市调研座谈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陕西日报· 2025-07-04 06:51
产业发展与规划 - 汉中市重点发展航空装备产业,包括华燕航空仪表公司、长空齿轮研发中心和万利航空装备制造公司等企业 [1] - 企业被鼓励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革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 - 陕南地区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1]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强化河湖长制工作责任落实,完善汉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水问题 [2] - 提升水资源调配、城镇污水处理、非法采砂等河道治理能力和水平 [2] - 当前主汛期需强化防汛救灾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2]
宝鸡:秦岭与渭河共同铸就的西部绿意之城
人民网· 2025-06-12 15:51
宝鸡地理与生态特征 - 宝鸡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兼具山、川、塬三种地貌,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独特空间格局 [1] - 南有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呈现"六月积雪"自然奇观 [1] - 渭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渭河生态公园植被丰茂,环境宜人 [1][10] - 陇县关山草原展现西北内陆少见的草原风情,山丘浑圆,绿荫如毯 [1][4][6] 宝鸡旅游景观 - 太白山景区吸引游客游览,5月和8月为旅游旺季 [12] - 关山草原景区为热门目的地,8月游客活动频繁 [4][6] - 渭河生态公园提供休闲空间,游客散步活动常见 [10] - 渭河沿岸建设运动休闲空间,5月景观宜人 [13] 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 - 宝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 渭河两岸景色优美,5月和9月呈现不同季节风貌 [1][8][10] - 市区渭河沿岸夜景和日景均具观赏性,5月和9月为拍摄高峰 [3][8][10] 文化资源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重要文化地标,9月有拍摄记录 [9]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4: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