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搜索文档
山东泗水:生态活水滋养幸福之源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55
在泗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济宁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正有序运转。纯净的水流在管道中 平稳输送,进入灌装区域后,被精准注入一个个空瓶,整个生产过程高效而流畅。"这里纯净的水质, 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了绝佳保障。"济宁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关景斯告诉记者。泗水县拥有丰富的 水资源,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1.36亿立方米,全县15处矿区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2025年上半 年,全县规上食品企业达28家,实现营收29.47亿元,利润达9601.2万元。 尹城水库位于泗河支流芦城河中游,有效化解了当地夏季洪涝、春秋干旱的难题。随着除险加固工程和 清淤增容工程持续开展,水库蓄水灌溉能力大幅提升,水质不断得到改善,周边生态也愈加向好,农业 生产稳定性得到增强。 "沙土环境加上可靠水源,正是地瓜生长的理想环境,这里种出的地瓜口感细腻、软糯香甜,远销河 北、江苏、上海等地。"戈山厂村党委书记麻修忠高兴地说,金戈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地瓜800余 亩,可为村集体分红10余万元,带动60多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泗水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泗水县发展 的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资源也 ...
全球滨海论坛“国际朋友圈”再扩容
新华日报· 2025-09-25 05:48
论坛概况 - 2025全球滨海论坛于9月24日上午在盐城开幕 [1] - 论坛合作伙伴数量由最初的15家增至25家 [1] - 合作伙伴来自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和科研院所 [1] 未来发展计划 - 论坛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以《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为行动指南 [1] - 继续秉持“生态优先”共识,坚定“绿色发展”步伐 [1] - 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共享成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1]
江西“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多领域筑牢发展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6:32
据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介绍,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上,江西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构 建起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布《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并划定"三区三线"。目 前,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审批,1339个乡镇总体规划加快推进,6400余个"应编 类"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其余约1万个村庄通过"通则"实现规划覆盖,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 覆盖率达80%。 中新网南昌9月20日电 (熊锦阳)9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召开"辉 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规划确定的 9项指标中,5项已提前完成,其余4项可如期完成。自然资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江西省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国家试点省份,近年来,江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针对耕地,江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将4004.59万亩耕地保有量、3545.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任务 带位置下达,耕地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生 ...
生态优先,恢复河流的生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9-17 15:05
更重要的是,河流修复不应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更应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公众参与、环境教育和长期监测,让公众重新认识河流的价值,建立起对水生态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比 如,通过开展河流生态监测、组织公众亲水活动、设立生态教育展陈空间,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意 识,发动群众的力量保护河流。 实现这一愿景,必须打破"工程至上"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综合治理路径。首先,应适 时修编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为河流留出足够的生态空间,识别并优先修复生态退化严重、潜力巨大的渠 化河段。其次,参考河流历年水文资料特别是流量、流速、坡降等数据,采用"软性修复"技术,逐步拆 除混凝土护岸,代之以生态石笼、植生挡墙、根系固土等工程措施,实现结构安全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 升,并对河床进行工程修复和生态治理,提高河床的自然导水功能和多样生物机能。同时,结合"海绵 城市"建设,将河流修复与城市雨洪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透水铺装和滞蓄堰 塘等设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滞留、蓄积、净化雨水,减少暴雨对河道的瞬时冲击,缓解城市内 涝,并为河流提供稳定的生态基流。 "江河悠悠贯城中,碧波荡漾水流东。"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瓜果飘香采摘忙 特色果蔬绘“丰”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1:45
杜寨村果园产业模式与效益 - 果园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打造多元种植、错峰上市的产业格局[3] - 果园占地300余亩,种植苹果、梅子、杏、黄梨、桃子等20余种水果[3] - 果园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水果采摘从6月持续至11月底,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达1万元[3][5] 杜寨村苹果产销情况 - 当前苹果总产量预计约3万斤,产值可达6万元[3] - 苹果除游客采摘外,亦有收购商上门收购,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县区[3] - 村民在果园工作每日可获得60元收入,工作相对稳定[3] 河西村酸枣产业发展 - 河西村党支部领办创立三道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340亩废弃河滩地规模化种植100亩酸枣树[4] - 合作社与山西省农科院对接,引进优质种苗并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采用物理防虫、不施肥料等方式保障果品质量[4] - 酸枣基地还种植200亩玉米、20亩红薯和20亩土豆,通过多元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4] 河西村酸枣产量与深加工规划 - 今年为酸枣树挂果第一年,预计亩产500斤,总产量4万斤,产值有望突破10万元[6] - 待明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预计可达1500斤,效益将实现翻番[6] - 村里已引进深加工企业,计划开发酸枣仁、酸枣汁、酸枣叶茶、酸枣仁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已完成深加工厂房选址[6] 村民就业与生态效益 - 河西村酸枣基地雇佣村民进行采收,村民每日可获得六七十元收入,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4][6] - 酸枣种植让荒地披上绿装,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6]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诗承古韵 泉焕新颜——“诗中风光今又现”之安阳篇
河南日报· 2025-09-13 07:34
生态治理成效 - 南海泉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2] - 通过河道清淤、污水截流等综合工程强化泉域保护 [2] - 采用5G+无人机+AI监管模式织密生态环境防控网 [2] 文旅产业发展 - 依托洹河打造垂钓、露营等旅游项目并串联昆玉山、灵泉寺石窟等文旅资源 [2] - 善苑民宿自3月开业后周末常出现一房难求现象 [2] - 生态游结合文化资源形成"生态+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新模式 [3] 区域经济带动 - 善应镇定位"生态新镇、旅游重镇、经济强镇"发展目标 [2] - 黑玉红薯、三仓苹果、南海鸭蛋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生态品牌走向市场 [3] - 洹河民宿升级规划度假养老等多元开发模式 [2]
广西两项目荣获联合国生态大奖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核心观点 - 广西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认可,标志着相关实践成效获得国际层面肯定 [1][2] 项目成果与投资 - 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通过综合整治,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59%,累计种植红树林113.7公顷,促进自然修复24公顷,修复侵蚀岸线及生态化改造海堤8.34公里 [1] - 钦州市实施金鼓江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一期)投入资金3.09亿元,累计恢复红树林90.12公顷,修复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 [2] 生态修复方法 - 防城港市采用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手段,综合运用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 [1] - 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方针,构建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通过退养还湿、栖息地恢复、水质净化等精准举措进行治理 [2] 社会经济效益 - 防城港市将核心城区海洋生态景点串联,以优良的亲海空间形成滨海旅游和定居就业的虹吸效应 [1] - 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重现鸟栖红树林、鱼游清水湾的生态美景,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思路 [2]
安徽安庆:山色湖波连天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11:50
数字数据记录 - 记录多个数字序列包括2、11、17、-14、27、4、238、11、20、25、1、2015、1、1999 [1] 生态环境建设 -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花亭湖景区呈现蓝天白云碧水与青山村庄田园水系相映衬的绿色生态山水画卷 [3] - 当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 - 加强对河湖水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 建设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家园 [3]
中原高铁港数字展贸城会展高线公园亮相 助力郑州打造国际会展名城
央视网· 2025-09-03 22:18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中原高铁港数字展贸城项目会展高线公园近期亮相 填补郑州大型会展项目中空中生态空间空白 对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项目将生态绿化与建筑空间深度融合 打造空中绿境 助力郑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提升城市宜居度与品牌形象 [1] 设计与技术亮点 - 高线公园为线性空中花园 依托高架廊桥建设 中轴会展廊桥已完成中央绿化布景 集观景体验、生态涵养、展览社交、商业消费于一体 [3] - 项目团队攻克技术难题 首次在国内大型场馆应用大跨度连续交叉拱结构 打造国内最大43.5米超限悬挑网格结构和最长807米拱形无柱公共空间 [3] - 首创多功能箱式主拱 实现拱柱结构与建筑美学等五位一体 提升整体观感 [3] 经济与产业带动效应 - 通过会展经济带动文创、餐饮、商贸等关联产业升级 强化郑州在中部地区的会展辐射力 [1] - 未来将引入艺术、文创、餐饮等业态 全部投用后将成为激活会展商圈活力的重要载体 为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注入新动能 [3]
“三重构”激活海洋发展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8:39
空间重构 - 实施三调三优工程 调优陆海空间规划布局 优先保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 调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 精准匹配优质涉海项目 调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时序 严选高科技含量和生态友好项目[3] - 构建规划急用先编+弹性供地+交地即发证保障链 实现项目全周期极速审批投产 树立服务清洁能源产业新标杆[3] - 打造长三角陆港 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 盐通高铁 宁启铁路 新长铁路 海洋铁路与连申线 通扬线内河航道交汇 上港集团内陆集装箱码头启用 融入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大布局[5] 机制重构 - 构建1+2+N要素保障矩阵 1个海洋经济领导小组统筹 县镇两个专班联动 N个跨部门服务小组跟进 推行全链条 全周期 全要素集成服务模式[7] - 运用腾笼引凤+空间再造策略 通过地块合并重组 一事一议会签 全程帮办代办 审批周期较传统压缩60%以上[7] - 2025年入选省重大项目6个 全部开工建设 入选南通市重大项目51个 包括续建项目20个 新开工项目28个 储备项目3个 所有项目稳步推进[7] 环境重构 - 投资实施5公里岸线全域整治 1500亩滨海湿地修复工程 同步探索蓝碳经济发展路径[9] - 显著增强海岸带抵御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的韧性 实现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9] - 珍稀鸟类数量增加 黑嘴鸥 灰椋鸟 白腰杓鹬等物种从途经者变为常客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发展战略 - 坚持要素配置三优先 战略产业保障优先 存量用地盘活优先 技术创新支持优先[9] - 推动发展模式三转变 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产业单一向系统治理转变 县域封闭向区域协同转变[9] - 深化探索并固化制度成果 为沿海县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