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身份认证
icon
搜索文档
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快讯· 2025-05-23 18:0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旨在实施可信数字身份战略,推进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支撑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 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2] 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定义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统一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及身份核验等服务 [2] - 网号是与自然人身份信息相对应的网络身份符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且不含明文身份信息 [2] - 网证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2] 用户申领与使用规则 - 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申领网号、网证 [3] - 不满14周岁需父母或监护人代为申领,14-18周岁需在监护人监护下申领 [3] - 在需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信息的互联网服务中,可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 [3] 互联网平台义务 - 鼓励互联网平台自愿接入公共服务,支持用户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 [1][3] - 用户使用网号、网证并通过验证后,平台不得要求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同意除外) [1][4] - 需保障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与其他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仅收集网络身份认证必需信息,处理个人信息需履行告知义务并取得同意 [5]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法律要求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5] - 未经单独同意不得擅自处理或对外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5] - 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应在境内存储,向境外提供需通过安全评估 [7]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可向互联网平台提供未成年人年龄标识信息,支持平台履行法律义务 [6] - 不满14周岁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需取得父母或监护人同意 [3]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要求 - 需加强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措施 [7] - 发生安全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并报告 [7] - 涉及密码的使用需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 [8]
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快讯· 2025-05-23 18:04
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 7月15日起施行。 (网信办) 相关链接 ...
公安部推出“数字保镖”,给个人信息穿上“防弹衣”
选股宝· 2025-05-21 23:21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 公安部推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网号+网证"双轨机制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虚拟凭证 每天可减少2000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1] - 该平台支持网号、网证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进行非明文登记和核验身份 提升便捷性和安全性 [1] 网络身份认证市场发展 - 2023年中国网络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市场规模达117.2亿元 预计2030年突破3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15% [1] - 市场呈现"需求爆发、技术迭代、场景渗透、全球化拓展"态势 受技术演进、政策合规、行业数字化、安全威胁等多重因素驱动 [1] - 金融领域需求占比最大 医疗和政务领域需求增速显著 [2] 政策与行业趋势 -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实施 推动企业加强身份认证合规性 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 [2] - 中国网络身份认证市场在政策、技术和需求共同驱动下保持高速增长 技术融合与行业渗透是核心趋势 [2] 相关公司业务布局 - 雄帝科技提供融合线上线下多场景应用的身份识别与智能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技术涵盖可信身份、人工智能、数字安全、区块链等 [3] - 南威软件是智慧警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电子证照业务包含电子身份证、驾驶证等民生服务产品 [3]
晚报 | 5月22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5-21 22:16
明日主题前瞻 1、电子身份证 | 据中证报报道,公安部近日向公众展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个由公安部打造的"数字保镖",每天能 减少2000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号+网证"双轨机制,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的虚拟凭证。在国家网络身 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下,大家就可以使用网号、网证方便、快捷地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身份。 点评:分析认为,网络身份认证作为数字化时代 "安全与信任" 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市场前景受技术演进、政策合规、行业数字化、安全威胁等多重因素驱 动,呈现 "需求爆发、技术迭代、场景渗透、全球化拓展" 的发展态势。2023年中国网络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已达117.2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 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保持在15%以上。金融、政务、医疗、电子商务是核心需求领域,其中金融领域占比最大,医疗和政务需求增速显著。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实施,要求企业加强身份认证合规性,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中国网络身份认证市场在政策、 技术和需求的共同驱 ...
公安部展出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发广泛关注
快讯· 2025-05-21 15:00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 公安部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展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1] - 该平台被称为"数字保镖" 每天能减少2000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1] - 平台采用"网号+网证"双轨机制 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虚拟凭证 [1] 平台技术机制 - 网号是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的网络身份符号 由字母和数字组成 不含明文身份信息 [1] - 网证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1] - 平台支持使用网号、网证进行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的非明文登记和身份核验 [1] 平台应用价值 - 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身份认证方式 [1] - 适用于互联网服务及行业管理、服务中的身份验证场景 [1] - 通过加密技术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安全 [1]
申万宏源证券企业微信丨官方认证值得信赖(附添加及认证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服务 - 申万宏源证券提供官方认证的企业微信服务,确保客户安全可靠地获取专属服务 [3][4] - 客户经理通过企业微信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包括福利活动提醒、线上咨询解答和丰富资讯内容 [5][19] 添加企业微信方式 - 方式一:通过微信同意客户经理的添加好友申请,在服务通知中完成添加 [8][9][10] - 方式二:通过申万宏源申财有道APP,在“我的客户经理”页面添加企业微信 [16][18] - 方式三:通过扫描或识别客户经理的企业微信名片二维码添加 [22][23][25] 客户身份认证流程 - 认证方式一:客户经理发送认证邀请链接,客户输入预留手机号验证码完成认证 [31][32] - 认证方式二:通过申万宏源申财有道APP,在“个人中心”绑定微信完成认证 [34][36][38] - 认证方式三: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申万宏源财富管理”,在菜单栏完成账号绑定 [40][43][44]
法律如何守护“人格化”的数字遗产
中国青年报· 2025-05-04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当下年轻人重视虚拟财产,数字遗产兼具财产性和人格性,需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技术 + 制度”双重防护网保护数字遗产 [1] 分组1:年轻人对数字遗产的重视情况 - 当下年轻人关心虚拟财产,18 - 30 岁年轻人立遗嘱人数较 5 年前增长 300%,21.5%的 90 后和 19.7%的 00 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 80 后群体的 12.7% [1] 分组2:数字遗产的特征 - 数字遗产是包含人类知识和活动成果以二进制形式描述信息的权益,兼具财产性与人格性 [2] - 财产性数字遗产包括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数字艺术品等有经济价值的数字资产 [2] - 人格性数字遗产涵盖社交账号、聊天记录、个人博客等承载个人隐私与情感记忆的信息 [2] 分组3:保护数字遗产需兼顾的权益 - 法律应明确数字遗产财产权归属,让用户可通过遗嘱或法定继承转移权利给继承人,保障继承人权益 [3] - 要严格限制对数字遗产中人格利益的利用和披露,防止数字身份滥用,保障用户个人尊严和名誉 [3] - 可借鉴欧盟《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遗产法律制度 [3] 分组4:完善立法体系的措施 - 民法典未明确将数字遗产纳入遗产范围,处理相关案件缺乏法律依据,需推进立法完善 [4] - 制定专门法律明确数字遗产定义、范围、继承规则及平台责任等核心内容,明确各方权责边界 [4] - 完善监管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全国性数字遗产数据库,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应对复杂问题 [4] - 加强对数字遗产交易平台监管,规范交易行为,防止欺诈和非法交易 [4] - 在保护原创者权益基础上,允许非商业用途合理使用数字遗产,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 [4] 分组5:技术赋能数字遗产保护 - 区块链技术可为数字遗产保护提供支撑,确保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续性,实现透明管理和有效追溯 [5] - 引入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可保障数字遗产合法继承,未来可拓展其应用范围并与法律制度结合 [5] - 要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发挥法律主导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支撑法律实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