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龙力生物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一审判决结果出炉 1618名投资者合计获赔超2.75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8 02:45
案件判决结果 - 济南中院一审判决龙力生物向1618名投资者赔偿投资差额损失2.74亿元 律师费80.9万元 通知费8.07万元 合计超2.75亿元[1][2] - 龙力生物实控人程少博承担全额连带清偿责任 中介机构国联民生承销保荐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承担5%和30%的连带赔偿责任[1][2] - 法院驳回原告关于佣金 印花税及利息损失的索赔请求[3] 财务造假与处罚情况 - 龙力生物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通过删除修改财务核算账套等手段系统性虚增利润 掩盖经营亏损[1] - 证监会2021年对龙力生物处以60万元顶格罚款 实控人程少博被罚150万元 18名责任人员合计被罚338万元[1] - 公司2018年1月因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被实施ST 2020年7月从深交所退市转入新三板[1] 诉讼程序与公司回应 - 案件采用普通代表人诉讼机制 由5名投资者代表代理1618名原告 2022年8月国联民生首次披露涉诉 原索赔金额超9亿元[2] - 国联民生强调一审判决尚未生效 原被告可上诉至山东省高院 公司财务状况稳健 预计不会对当期或期后利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3] 司法监管导向 - 司法机关重点打击实控人主导的财务造假 程少博作为主谋承担全额连带责任 体现对资本市场关键少数从严监管[3] - 法院区分保荐机构与审计机构职责 国联民生因保荐业务瑕疵承担5%责任 立信因审计失责承担30%责任 反映对中介机构看门人角色的差异化要求[3] - 全面注册制改革推进下 中介机构责任预计将进一步压实[3]
透视半年报|ST华闻持续亏损三年半,资产负债率达82%
贝壳财经· 2025-08-26 15:3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下滑22.5% [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640.88万元,同比下滑26.09% [1][2] - 三年半累计亏损超25亿元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367.99万元,同比下滑418.79% [1][2] - 资产负债率82%,较去年底增长3.03个百分点 [1] 债务与流动性 - 中期票据逾期未偿付金额5.69亿元 [2] - 银行借款逾期未偿付本金1.29亿元 [2] - 负债合计超过20亿元 [1] - 公司坦言存在流动性风险,融资渠道受阻可能加剧风险 [2][12] 资产受限情况 - 资产受限总额超过18亿元 [2] - 受限货币资金898.94万元,主要因诉讼冻结 [6] - 受限交易性金融资产8377.56万元,涉及股权质押与司法冻结 [7] - 受限长期股权投资9.19亿元,用于质押贷款 [8] - 受限投资性房地产5.49亿元,用于抵押贷款 [8] 业务结构分析 - 传播与文化产业收入8847.88万元,占比65.32%,同比下滑12.73% [5] - 数字内容服务业收入960.20万元,占比7.09%,同比下滑53.87% [5] - 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336.63万元,占比2.49%,同比增长27.03% [5] - 商业服务业收入2179.62万元,占比16.09%,同比下滑27.91% [5] - 娱乐业收入1058.85万元,占比7.82%,同比下滑1.23% [5] - 贸易业务收入降为0,同比下滑100% [5] 历史问题与监管处罚 - 公司因虚增营收被处罚250万元 [14][16] - 2021年年报虚增营收占比18.15% [15] - 2022年半年报虚增营收占比15.86% [15] - 2022年年报虚增营收占比23.62% [15] 重整进展 - 2024年10月被申请预重整 [10] - 海口中院指定临时管理人,但尚未正式受理重整 [10][11] - 重整程序仍存在不确定性 [11] 业绩亏损原因 - 行业持续调整及流动性紧缺影响业务发展 [3] - 需支付债务利息及违约金 [3] - 正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3]
ST高鸿8月25日大宗交易成交294.67万元 成交价持平收盘价 累计跌幅偏离值超70%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25 20:23
股价表现与交易情况 - 2025年8月25日收盘价1.26元/股,单日下跌5.26%,成交额275.16万元 [1] - 当日发生5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33.86万股,金额294.67万元,大宗交易金额占竞价成交额107.09% [1] - 近一个月(7月18日至8月25日)累计跌幅56.70%,累计偏离值-70.23%,被列为严重异常波动证券 [1]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5年至2023年通过虚假贸易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虚增利润7622.59万元 [2] - 2020年非公开发行涉及欺诈发行,涉案金额12.50亿元 [2] - 2025年8月8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连续27个交易日累计跌幅偏离值超70% [1] 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5年一季度亏损4269万元,上半年预亏1.3亿至1.8亿元 [2] - 总市值14.59亿元,市净率2.46倍,市盈率为负值 [2] - 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存在债务违约及诉讼案件冲击 [2] 市场风险表现 - 8月22日至25日连续四个交易日累计跌幅10.00%,累计偏离值-13.32% [1] - 8月18日至22日单周跌幅达22.67%,持续位列沪深两市跌幅前列 [2] - 公司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 [2]
楼起楼落,港交所已无0333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9:16
退市安排 - 港交所公告自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起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公司无意申请复核 [1] - 公司自2024年1月29日起连续停牌18个月 触发联交所快速除牌机制 [1] - 停牌前股价为0.163港元 总市值约21.52亿港元 [1] - 8月25日正式退市 港交所平台已无公司信息 [3]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9-2020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 虚增利润超900亿元 [7] - 导致债券欺诈发行及年报虚假记载 [7] - 证监会对公司罚款41.75亿元 对许家印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 [7] - 多名前高管被处以20万-1500万元不等罚款 [7] - 恒大地产因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披违法被立案调查 [2][6] 清盘进程与债务状况 - 香港高等法院2024年1月颁布清盘令 认定公司资不抵债且重组无进展 [2][6] - 清盘人已收到187份债权证明 总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 [13] - 公司2022年末单独报表负债额约275亿美元 合并报表总负债2.44万亿元 [14][15] - 清盘人控制实体资产总值约270亿港元 可变现金额约20亿港元 [12] - 许家印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累计3163.91亿元 [16] 法律诉讼与资产追缴 - 清盘人起诉许家印等7名被告 指控其批准虚假财务报表违反责任 [8] - 追讨约60亿美元(438亿元)股息及酬金 法院冻结相关人士600亿港元(550亿元)资产 [11] - 清盘人已掌握证据展开多项法律诉讼 部分涉巨额资金 [12] - 法官指出清盘可解除许家印控制权 消除债务重组障碍 [6] 经营与资产状况 - 公司2022年末合并报表资产总额1.84万亿元 [15] - 通过控股附属公司回笼资金约13亿港元 直接持有8170万港元 [12] - 清盘人将持续接触债权人并推进资产保全变现 [12][16]
每经热评︱紫天科技财务造假近25亿元被严惩 企业治理不能用“家族信任”代替“制度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0:37
核心观点 - 紫天科技因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行为受到重大处罚 面临退市 市值大幅缩水 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1][2][3]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涉及近25亿元营收的系统性造假 性质恶劣 [1]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开出3840万元罚单 [1] - 公司市值仅剩4亿元出头 较巅峰时期蒸发超九成 [2] 公司治理问题 - 公司高管在监管调查期间集体拒接电话 拒回短信 拒交文件 公然对抗监管 [3] - 公司采用家族化治理模式 总经理李琳为实际控制人姚海燕侄女 财务总监李想为姚海燕儿子 [1] - 危机中出现家族成员互相推诿责任现象 总经理称被财务总监蒙骗 财务总监以生病为由搪塞 [1] 监管处理结果 - 深交所已下发《事先告知书》 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1]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3] - 案例表明退市已成为注册制全面落地后的常态化市场出清手段 [3] 行业警示意义 - 案例警示资本市场诚信是唯一长期主义 造假行为终将被市场规律反噬 [2] - 亲缘关系不能替代制度约束 企业必须建立独立董事有效履职和审计委员会专业监督的现代治理架构 [2] - 对抗监管只会自毁前程 企业不应指望通过掩盖和拖延逃避责任 [3]
紫天科技财务造假近25亿元被严惩 企业治理不能用“家族信任”代替“制度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21:18
核心观点 - 紫天科技因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被处罚并面临退市 公司市值从巅峰蒸发超九成至4亿元 凸显资本市场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1][2][3] 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涉及近25亿元营收的系统性财务造假 性质恶劣且规模惊人 [1]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开出3840万元罚单 [1] - 公司市值仅剩4亿元出头 较巅峰时期蒸发超九成 [2] 公司治理问题 - 公司高管在监管调查期间集体躲避和推诿 甚至出现家族内斗现象 [1] - 总经理李琳(实际控制人侄女)与财务总监李想(实际控制人儿子)互相推卸责任 暴露治理混乱 [1] - 家族化治理结构缺乏制度约束 未能有效替代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 [2] 监管处理结果 - 深交所已下发《事先告知书》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1] - 公司高管集体拒接监管电话、拒回短信、拒交文件 公然对抗调查 [3] - 退市成为注册制下的常态化市场出清手段 案例警示企业勿存侥幸心理 [3] 行业警示意义 - 虚假繁荣终将破裂 诚信是唯一长期主义 造假行为必被市场反噬 [2] - 亲缘关系不能替代现代企业治理架构 需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2] - 资本市场对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违规代价沉重 [3]
每经热评|紫天科技财务造假近25亿元被严惩 企业治理不能用“家族信任”代替“制度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20:22
核心观点 - 紫天科技因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被处罚3840万元并面临退市 市值从巅峰蒸发超九成至4亿元 [1][2] - 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家族化治理导致危机中互相推诿 暴露制度缺失问题 [1][2]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和对抗监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退市成为常态化市场出清手段 [3] 财务造假细节 - 涉及近25亿元营收的系统性造假 性质恶劣 [1] - 造假导致公司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超九成 仅剩4亿元出头 [2] - 福建证监局合计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开出3840万元罚单 [1] 公司治理问题 - 总经理李琳(实际控制人侄女)与财务总监李想(实际控制人儿子)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 [1] - 家族化治理未能形成有效监督 反而成为责任逃避的温床 [2] - 缺乏独立董事有效履职和审计委员会专业监督的现代治理架构 [2] 监管应对与后果 - 公司高管集体拒接监管电话 拒回短信 拒交文件 公然对抗调查 [3] - 深交所已下发《事先告知书》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1] - 注册制全面落地背景下 退市成为常态化市场出清手段 [3]
证监会一日“数箭齐发” 多家公司领巨额罚单
中国经营报· 2025-08-24 10:33
监管处罚概况 - 证监会及地方证监局集中发布多项行政处罚决定,涉及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 [1] - 处罚涉及*ST紫天、*ST汇科、华扬联众、泰禾集团等多家公司 [1] - 罚单金额大,相关责任人被实施终身市场禁入,有公司因重大违法触发强制退市 [1] - 监管体现全方位立体化追责,重点严惩实控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责任人 [1] *ST紫天处罚详情 - 公司连续两年通过虚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累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 [3] - 2022年年报虚增收入7.79亿元,占当期营收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3] - 2023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17.2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78.63% [3] - 公司及管理层12人被处以2770万元罚款,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再被罚350万元,管理层被罚340万元 [3] - 原董事长姚小欣、财务总监李想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3] - 公司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已收到深交所退市《事先告知书》 [4] 泰禾集团处罚详情 - 公司已因触发“1元退市”于2023年8月从A股摘牌,但历史信披违规行为被追查 [6] - 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公司累计发生23起重大诉讼未按规定披露 [6] - 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的13起诉讼标的额合计96.74亿元,占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48.21% [6] - 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的10起诉讼标的额合计61.91亿元,占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41.84% [6] - 公司未将23起重大诉讼纳入2020至2022年年度报告,导致连续三年年报信息不完整 [7] - 公司被处以600万元罚款,高管合计被罚1140万元,总处罚金额1740万元 [7] - 时任董事长黄其森被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罚款,并因涉嫌违法被实施留置措施 [7] *ST汇科处罚详情 - 公司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未披露扣除后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这一关键数据 [8] - 公司将尚未实际履行的903.74万元订单金额计入2024年年度营业收入 [8] - 剔除上述金额后公司2024年年度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业绩预告存在误导性陈述 [8] - 公司被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相关高管被罚100万至150万元 [8] 华扬联众处罚详情 - 前实控人苏同长期非经营性资金占用,2021年公司通过子公司向其提供资金1.81亿元 [8] - 公司在连续5份定期报告中隐瞒资金占用情况,构成重大遗漏 [8] - 公司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两年虚增利润超8600万元 [8] - 公司被责令改正、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罚款 [9] - 苏同被警告并处以750万元罚款,时任副总经理郭建军被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 [9] - 公司股票自8月26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截至2023年底已收回被占用资金 [9]
A股,又出了个恶劣造假案!曾拒绝、阻碍执法
梧桐树下V· 2025-08-23 08:59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 - 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其中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虚增营业收入228,465,589.43元 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13.08% 对应营业成本228,465,589.43元[2] 短信发送服务业务未抵销子公司间内部交易影响虚增营业收入277,386,792.44元 营业成本263,471,698.74元及利润13,915,093.7元[3] 虚构短信发送服务业务虚增营业收入272,790,566.04元 营业成本201,417,238.67元及利润71,373,327.37元[4] 上述事项共导致2022年合并报表虚增营业收入778,642,947.91元 虚增营业成本464,888,937.41元 虚增利润85,288,421.07元 分别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44.59% 营业成本的33.74% 利润总额的35.99%[4]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或未经客户验收且未收到款项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207,704,051.70元 利润79,374,405.70元 分别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14.56% 利润总额的51.64%[5] - 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0,632,399.98元 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78.63% 对应营业成本1,720,632,399.98元[6] 未按时披露年度报告 - 公司未能有效组织开展2024年年度报告编制及披露工作 仅收集3家主要子公司财务报表 合并范围共有33家子公司[6] 导致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6] 截至目前仍未披露[6] 拒绝阻碍执法检查 - 2024年4月福建证监局启动现场检查时 公司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无人办公[8] 公司未按要求报送2021年至2023年财务报告 财务明细账及相关会计凭证等文件资料[8][9] 董事长宋庆 总经理李琳 财务总监LIXIANG及姚小欣等人以拒接电话 拒回短信等方式躲避规避执法文书送达[9] 至听证时仍未提供完整财务账证资料[9] 该行为构成拒绝阻碍执法且情节严重[10] - 2024年9月中旬福州市公安局以隐匿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财务会计报告罪对公司立案调查[10] 办案人员联系宋庆 李琳 LIXIANG等人未获回应[10] 退市风险 - 深交所于2025年7月23日下发《事先告知书》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12] 原因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被责令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 且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内仍未披露经改正的财务会计报告[12] 触及《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终止上市情形[12]
福建证监局查处 *ST紫天财务造假案件 对相关责任主体及人员罚款超3800万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3 06:29
行政处罚与财务造假 - 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未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行为处以合计3840万元罚款 [1] - 公司连续两年虚增收入24.99亿元 涉及2022年年报、2023年半年报及2023年年报三份财务报告 [1][2] - 2022年年报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收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半年报虚增收入2.08亿元(占营收14.56%)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1] - 2023年年报因收入确认方法不当虚增收入17.21亿元(占营收78.63%) [2] 公司管理层责任 - 公司及管理层12人被处罚2770万元 原董事长姚小欣与财务总监李想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 未披露2024年年报行为导致公司被罚350万元 管理层被罚340万元 [2] - 公司因阻碍执法被额外处罚380万元 [2] 退市与法律风险 - 深交所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2] - 公安机关已对*ST紫天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 可能追究"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事责任 [3]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