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开幕杨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信长星关志鸥诺里斯·卡尔米特李金华致辞许昆林主持
新华日报· 2025-09-25 07:17
论坛概况 - 2025全球滨海论坛于9月24日在江苏盐城开幕 [1] - 论坛主题为“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3] - 论坛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 [3] 核心理念与战略方向 - 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1] - 提出建立陆海一体的生态治理体系,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1] -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海洋资源立体化、集约化开发利用 [1][2] 国际合作与倡议 - 中方期待更多国家加入“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共享发展机遇 [1] - 瓦努阿图表示将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守护滨海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 论坛旨在打造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绿色发展实践的交流合作平台 [3] 论坛成果与发布 - 会上发布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和《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批) [3] - 举行了全球滨海论坛新伙伴加入仪式,并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3]
【新华社】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新华社· 2025-09-23 10:56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9 月 22 日,代表在参观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设置的儿童画国际巡展。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4 月 2 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无 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表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同时在应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 在国际社会分享推广。 九月的杭州,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20世纪中叶,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全球网络,正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自然保 护地,更是探索人与 ...
合抱之木的“西湖实践”
杭州日报· 2025-09-23 10:05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古树名木保护传承边会在杭州举行,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同探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 古树名木,是地球馈赠的"活化石",是跨越时空的"绿色史书",是记录自然变迁、承载历史记忆、 凝聚文化乡愁的活态瑰宝。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景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树资源。这些年,景区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传承的"西湖实践样板",共同守护人类的生态根脉与文明记忆。 现存古树名木877株 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杭州持续推进西湖生态保护工作,守护好这颗明珠。如今,各类植物在此繁茂生长,形成了稳定的 生态群落,不仅涵养着西湖的水土,也成为动物的天然家园。西湖的古树名木,如同这片生态宝地中 的"活化石",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绿色文化遗产。 据统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名木877株,其中一级古树75株、二级古树93株、三级古树 704株,名木5株。全区古树名木共计68种,隶属于30科52属。树种中,樟树数量最多,共356株,枫香 次之,共75株,二球悬铃木排第三,共61株。树龄最大的是五云山顶一株银杏古树,两株杭州市"最 美 ...
【科技日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科技日报· 2025-09-23 10:01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 来"为主题,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比如,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 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UNESCO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 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地与社区协同 发展方面进行前沿探索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MAB理念强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核心是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 系,推动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它所倡导的保护,并非简单封闭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而是追求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王丁认为,"这一理念既先进,也契合我国国情。"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聘请周边社区居民担任生态护林员、引导开发特色生态产品、发展林下经 济以及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方式,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现 ...
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新华社· 2025-09-23 05:45
九月的杭州,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20世纪中叶,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 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50多年来,"人与生物圈计划"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全球网络,正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自然保护地,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区 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跻身这一世界级网络,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生态增绿,科技护绿。中国既放眼国际,也立足本国。1993年,中国创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为更多本土自然保护地提供学 习交流平台。 4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 ...
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叙事创新:从规模领先到话语引领
新华财经· 2025-09-22 23:21
作者:邵珊珊,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40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超过4000亿元,这两项全球第一标志着中国已成 为绿色金融的规模领先者。然而,其国际话语影响力与市场体量仍不匹配。绿色金融不仅是绿色发展的 重要支撑,更是中国向世界讲述可持续发展故事的关键语言。当前,亟需通过系统性叙事创新,将实践 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植根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这是其国际传播的核心优 势。浙江安吉"竹林碳汇"实践即为例证,当地通过碳汇交易平台和"碳汇贷",将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现 实价值,印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笔者看来,融入文明视角可显著提升国际理解与接受度。解读绿色标准时,可关联《礼记·月令》的 时序观;阐释长期主义时,可引用《孟子》"不违农时"思想。在中非合作中,中国金融机构为肯尼亚保 护区设计"生态保护贷",结合本地理念形成社区参与闭环,实现技术输出与理念共鸣。中国绿色金融需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范式,为全球治理贡献文明智慧。 一、从规模叙事转向规则叙事:展现制度构建的系统性智慧 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传播长期以 ...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生态保护成果亮相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环球网· 2025-09-22 15:58
来源:环球网 绿电的脉络早已延伸至生态深处。临安天目山,作为全国距大城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进 出"迎宾大道"天目山镇已完成强弱电"上改下"改造,田间地头的"蜘蛛网"被彻底清除,溪田风光重归清 朗。为保障从主会场到天目未来谷的考察路线供电,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建立"统一指挥、网格管理"体 系,以"一线一案""一岗一案"实现"保电到灯头、插座、话筒"的全场景覆盖,让绿电保障无死角。 昌西溪畔的双溪口水库,藏着绿电与生态共生的密码。这座集防洪、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两 台水轮机组年发电量超 1000 万度,相当于培育40万棵绿树。泄洪时预留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鱼虾, 改造后的堰坝为鱼类开辟洄游通道,当国际专家驻足坝顶,看到的是生态保护融入工程血脉的鲜活样 本。而周边 70 余座小水电站,借助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打造的"水光储"智慧系统,与太湖源的光伏板形 成协同:白日光伏发力时调减水电出力,暮色中储能释放补位供电,"山水共济"的能源图景,为生物圈 保护区提供了可复制的 "杭州经验"。 电网融入的生态智慧 "铁塔穿绿装,飞鸟不慌张。"9月8日的桐庐大奇山生态保护区,云雾中 7 基绿色高压铁塔与樟木、杉木 枝叶相 ...
生态优先:如何守护盐城的“高颜值”
新浪财经· 2025-09-21 08:56
生态保护成就 - 盐城湿地作为全球珍稀候鸟关键栖息地 支持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生存 尤其对鸻鹬类鸟类迁徙至关重要[11] - 东方白鹳繁殖成效显著 2025年5月发现193处巢穴 孵化622只雏鸟 533只成功离巢 繁殖成功率85.69% 96.3%巢穴建于电网铁塔[6] - 大丰麋鹿种群从1986年39头增至2025年8502头 成为全球最大麋鹿种群 其中3673头为野生麋鹿[17] - 建设人工候鸟栖息地包括国内首个"720高地"及1万亩高潮位栖息地 其中4500亩专用于黑嘴鸥繁殖[13] - 实施退渔还湿政策 停止千亿级经济收益的湿地围垦项目 专项投入湿地保护与修复[11] 绿色能源发展 - 风电机组规模化部署于沿海地区 输送持续绿色动能[1] - 零碳产业园创新实践绿电直连 构建"新能源+新制造"产业生态[1] 国际合作与认证 - 2019年黄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第二期成功申遗[19] - 全球滨海论坛前身为黄海湿地国际会议 2023年吸引34国近千名代表参与 2025年论坛聚焦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20][21]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 - 国家电网实施"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 2022年起为铁塔鸟巢建档立卡 运用电力大数据分析筑巢可能性[6] - 供电部门与观鸟协会合作开展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拉网式调查 实现电网设施与候鸟保护协同[5][6] 生态修复工程 - 条子泥湿地修复工程清理互花米草入侵物种 安装围网保护繁殖地 提升底栖生物多样性[14] - 野鹿荡滩涂通过民间资本近6000万元投入改造 形成80公顷浅水湾 支撑上万只大型鸟类栖息[9]
余应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权进步与世界现代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21:10
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关键动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特征[1] - 中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成效显著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以24个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1] - 中国与外国政府签署110多项科技合作协定 持续扩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1] 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 中国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能人才超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2] - 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开展远程教育助力偏远地区发展[2] - 新能源产业为社会提供数千万就业岗位[2] 可持续发展实践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源转型和产业优化加快全面绿色转型[2] - 中国已与42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项目[2] - 提供并动员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2] 国际合作与传播 - 国际社会应携手推动科技创新 反对技术封锁和产业链脱钩[1] - 中国外文局将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题国际传播矩阵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2] - 呼吁深化生态文明交流 借鉴绿色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 2025-09-17 12:4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 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是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 创造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人类社会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发展阶段,包含生态经济、绿色科技等物质文明,相关法律制度等制度文明,以及环保理念等精神文明 [3] - 体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 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与创新 - 指出走美欧现代化老路行不通,西方工业文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引发资源枯竭风险,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破坏 [2] - 超越了西方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局限,将生态与文明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内在的不可持续性 [2][3] - 运用中华文明整体系统思维,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注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5] 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 - 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8] - 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应用 [9] -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0] 中国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全球贡献 - 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9] - 作为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国,提供了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13] - 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在"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13] -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创造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工作岗位 [9]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10] -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改善速度举世瞩目,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全球25%的新增绿色面积 [10] - 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 [10] 全球合作与共同体建设 - 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11][12] -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13]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厚植绿色底色,帮助非方打造"绿色增长引擎",推广菌草技术等合作项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