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耕地扩张 削弱地球“降温屏障”
科技日报· 2025-07-30 16:45
研究核心观点 - 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揭示耕地扩张通过削弱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降温屏障”加剧全球变暖的新机制[1][2] - 研究警示在制定粮食安全与气候政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碳账本”和“气溶胶降温账”的双重影响[2] - 研究成果为碳中和战略和土地科学管理的协同政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2] 研究背景与方法 - 工业革命以来为满足粮食需求全球森林和草地大规模转为农田[1] - 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土地转变对碳储存、反照率和水循环的影响而忽视了其对SOA及气候的影响[1] - 科研团队采用包含自主研发模块的地球系统模型进行模拟研究[1] 研究发现与数据 - 耕地扩张导致SOA关键前体物排放减少约10%全球SOA总量同步下降10%[1] - 耕地扩张使SOA净降温作用减少11%[1] - 在未来气候变暖与空气污染减轻的情景下相同耕地扩张的增温效应将比当前增强约50%[1] 研究影响与建议 - 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固碳还能维持重要的SOA自然降温功能[2] - 森林生态系统的“非碳”效益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将愈发珍贵[2] - 该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新思路[2]
基孔肯雅热疫情蔓延全球,气候变暖驱动热带蚊媒传染病扩散
央视网· 2025-07-30 13:56
全球疫情扩散情况 - 基孔肯雅热疫情自2025年初在全球多地激增 最早在法属留尼汪岛、马约特岛和毛里求斯等印度洋岛屿暴发 留尼汪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约34万人)[1][2] - 病毒扩散至非洲马达加斯加、索马里、肯尼亚及南亚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 欧洲法国报告800例输入病例 意大利出现确诊病例[1][2] - 中国广东佛山五区均出现病例 累计突破4000例 其中顺德区达3627例 疫情存在外溢风险[2] 病毒传播特性 - 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不具备人传人能力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 后者分布范围从热带延伸至温带[4][5] - 病毒复制传播速度高于登革病毒等黄病毒属 仅有一个血清型 感染后可产生长期免疫力[5] - 白纹伊蚊因2007年病毒位点突变获得传播能力 其向北扩散至山东、河南、辽宁等北方省份[5][9] 临床症状与影响 - 患者出现高热、剧烈小关节疼痛及皮疹 通常可自愈 但高龄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关节疼痛[2] - 病毒被归类为三级生物安全风险病原体 会导致失能性关节炎 后遗症可持续数月到数年[5][6] - 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 未发现人传人现象 医院使用蚊帐隔离患者[2][4] 气候与传播媒介关系 - 全球变暖使白纹伊蚊向亚欧大陆深处扩散 登革热成为欧洲增长最快传染病 2024年病例304例超过去15年总和[7] - 预测到2060年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数量将比当前增加五倍[7] - 埃及伊蚊自缅甸扩散至云南(2002年记录) 媒介生物扩散助推疫情北移[8] 防控措施与疫苗进展 - 预防核心是防蚊措施: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衣物、清除积水容器[3] - 两种疫苗获部分国家批准 但因缺乏充分有效性数据未被推荐广泛使用 世卫组织正在审查数据[3] - 中国需通过爱国卫生运动降低蚊媒密度 建立全国监测网络 加大疫苗和特效药研发投入[10] 中国疫情历史与趋势 - 2010年首次本地流行出现在广东东莞 2017年浙江衢州、2019年云南瑞丽和西双版纳相继暴发疫情[8] - 2025年佛山疫情为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 未来极可能向北扩散[2][8] - 输入性病例随国际交往增加持续上升 登革热和寨卡病毒面临相似扩散风险[8]
明明太阳已经落山 为何体感更热?
新华网· 2025-07-30 11:40
气象现象分析 - 夜间高温现象主要由云层阻挡地面散热导致热量滞留引起,云层像"被子"一样减缓夜间降温速度[1] - 地表通过长波辐射向大气释放热量,不同大气条件导致热量释放速度差异是影响夜间温度的关键因素[3] - 城市建筑密集区域形成"储热池"效应,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增强夜间长波热量释放[3] 城市热环境 - 城市建筑密集和植被减少加剧热岛效应,夜间交通和空调散热等人类活动持续推高城市夜间温度[3] - 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如温室气体增加和水汽增多进一步抑制夜间地表散热能力[3] 健康影响 - 夜间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4] - 老年人群体因体温调节功能衰退成为夜间高温不适的高发人群,需特别注意饮水量控制和衣物调节[6] 应对措施 - 居家需通过空调或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高温时段可关闭窗户阻隔热空气[4] - 建议高温天气主动补充水分,体力活动后需补充电解质饮料预防紊乱[4] - 需警惕室内中暑风险,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并就医[4]
唠“科”话|明明太阳已经落山 为何体感更热?
新华社· 2025-07-30 10:39
当夜幕降临,阳光辐射"断供",地表大气会逐渐降温,但降温的程度取决于大气状况,不同的大气条 件,使累积在地表的热量释放速度出现差异。这是影响大气夜间温度的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夜间高温"的原因之一。许小峰说,城市建筑密集、植被较少,密集的混凝土、沥青道 路、砖石建筑等材料就像巨大的"储热池",不仅增加了白天的热量储存,还增强了夜间的长波热量释 放。夜间交通、空调散热等人类活动持续产热,使得城市夜间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暖夜更频繁。 此外,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同样会加剧夜间增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水汽增多,也不利于夜间地 表散热。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侠克、田晨旭、李佳巍)高温高湿的"蒸煮"下,许多人发现:明明太阳已 经落山为何体感却更热?夜晚不应该更凉快吗? "如果白天辐射很强,夜晚又遇云量增多的情况,云层就会像'被子'一样阻挡地面散热,导致热量滞 留,夜间降温缓慢,从而产生'夜间高温'。"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说。 这是7月11日拍摄的位于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的"民园1920街区"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 子硕 摄 许小峰介绍,白天的炎炎烈日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穿透大气,将热量传递至地表 ...
史上最热夏天,东北人也撑不住去抢空调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7-23 15:33
东北空调市场爆发 - 东北地区空调需求激增 辽吉黑三省每百户空调数量仅58.6台、17.7台和13.3台 远低于广东229.1台的水平 [1] - 海尔空调在东北销量大幅增长 吉林零售额同比增355% 黑龙江增333% 辽宁增幅达518% [11] - 美的空调在黑龙江和吉林销量激增356% 显示品牌空调在东北地区销售火爆 [11] 供应链与安装瓶颈 - 线上空调出现断货 知名品牌库存紧张 部分型号显示"所选地区无货" [7] - 线下2000元以下空调普遍缺货 仅剩3000元以上中高端机型有现货 [8] - 安装服务严重滞后 安装师傅需排队10天 单个师傅积压30多台待安装订单 [11][13] 厂商应急响应 - 小米从全国调派安装工程师支援东北及内蒙地区 [14] - 京东调配500名安装师傅驰援东北 首批已抵达黑龙江 [14] - 美的派遣150组售后工程师从石家庄、济南等地赶赴东北 [14]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者从拒绝安装到被迫接受 部分用户经历"退货-回购"循环 [13] - 安装等待期间出现加价求安装现象 但师傅接单能力已达极限 [13] - 消费者对空调需求出现分歧 部分人考虑退货 另一部分坚持保留应对未来高温 [19]
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联合简报
国家能源局· 2025-07-15 19:37
中欧能源对话核心内容 -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与欧盟能源与住房委员丹·约根森于2025年7月14日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 [1][5] - 双方重申中欧能源合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以应对气候变化 [1][6] 合作领域与参与方 - 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转型的多个领域延续合作,包括加速转型、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转型效益及能源市场设计 [1][7] - 欧中能源合作平台(ECECP)和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CEEI)参与了对话会议 [2][7]
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举办 中外青年共话AI技术应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11:25
AI技术与未来应用 - 全球15所知名高校的40余名青年代表与专家围绕"AI技术与未来应用"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1] - 青年代表们以跨界视角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社会发展话题 [3] 编程技术变革 - 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编程能力普及化,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生成代码 [4] - 代码多智能体(如Devin、Manus)发展为能自主协作的"数字工程师团队",自动化完成编码、测试、部署全流程 [4] - 人类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跃升为"智能体指挥官",专注于系统架构设计与伦理边界守护 [4] AIGC应用 - AIGC核心价值在于"人与算法的协同共创",而非取代人类创作 [5] - Google DeepMind的"MedGemma"模型和中国商汤科技的"大医"平台提升医疗诊断能力,使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智能化 [5] - AIGC提升个性化教学效率与医疗诊断能力 [5] 教育技术发展 - 在线教育从"电话授课"发展到"VR+脑电波传感器"教学 [7] - 芬兰等国家在中小学引入AI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全球议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气候变化 [7] - 技术应服务于创造力、合作与批判思维,而非制造懒惰与分裂 [7] 就业影响与技能发展 - 未来850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创造更多新职业 [9] - AI难以复制的人类技能包括适应力、AI素养、创造性思维、语言能力、逻辑与数学技能、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 [9][10] - 建议公众借助TensorFlow、GitHub、ChatGPT、Notion AI等工具进行自我赋能 [10] 数据价值与AI优化 - "脏数据有时比干净数据更有训练价值",尤其在金融欺诈检测中 [12] - 不规则数据能反映异常和可疑的金融模式,更具辨识潜力 [12] - 推动AI进步关键在于用聪明方式解读复杂性 [12]
2025年气温又“爆表”,中国气象局答21记者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7:10
全球气温趋势 - 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且可能超过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纪录 [1] - 未来五年(2025—2029年)有80%概率出现"最暖年份",至少一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超过2024年纪录 [1] - 2025年1月至5月全球平均温度为185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略低于2024年同期 [1] 中国气温与极端天气 - 6月全国平均气温21 1℃,较常年同期偏高0 9℃,与2022年并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 [2] - 全国10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6月历史极值,其中17站达到或超过40℃ [2] - 6月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多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 [2] 降水与气候变化影响 - 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85 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 4%,呈"东多西少"分布 [3] - 6月南方发生3次较强区域暴雨过程,其中一次为特强等级,导致多地河流超警洪水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3]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2024年为1850年以来最暖年份 [3] 温室气体浓度 - 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420 0ppm、1934ppb和336 9ppb,均达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3] 监测与应对措施 - 国家气候中心将持续强化全球气候系统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研究报告:全球控温1.5摄氏度目标不易实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17:25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 预计到2028年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有50%的可能性达到该升温水平 [1] -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20亿吨,升温速度比去年预测更快 [1][3] - 地球吸收热量多于释放热量的不平衡正在加剧,情况令人担忧 [3] 《巴黎协定》控温目标 - 《巴黎协定》目标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力争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3] - 单个年份升温超过1.5摄氏度不意味着正式突破《巴黎协定》阈值 [7] 升温影响 - 突破1.5摄氏度升温幅度将导致极端天气更频繁、更严重 [5] - 平均气温每升高0.1摄氏度都会带来更糟糕的影响 [5]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摄氏度,打破2023年最高纪录 [7] 研究数据来源 - 数据来自《全球气候变化指数》报告,刊载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 [1] - 世界气象组织年度气象报告显示2024年气温创新高 [7]
「经济发展」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搜狐财经· 2025-06-18 22:38
经济发展潜力 -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非常大 尽管潜在增速不会像以前那样达到两位数 但即使5%或4%的增长也快于发达国家 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 - 增长潜力来自中国人民的勤奋 创新精神和智慧 特别是在价值创造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 [3] - 大市场在数字智能时代带来显著优势 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智能企业基本都来自大市场 [3] 重要发展方向 - 数字智能技术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已有良好起步 创新活动活跃 未来有望继续保持 [4] - 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有助于发挥全球比较优势 [4] - 制度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 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释放增长潜力 [4]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 没有民营经济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民营经济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5] - 党中央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及时对不当言论表达态度 以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 [5] - 民营企业家面临个体风险 规避风险是影响信心的关键因素 [5] 科学精神与全民素质 - 科学精神是抵御乌托邦诱惑的重要工具 当前全社会平均科学精神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6] - 科学精神有助于理解美好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避免不切实际的目标 [6] -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的重要基础素质 当前全民素质中这一方面较为缺乏 [7] 数据与逻辑分析能力 - 以偏概全和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是影响科学决策的主要问题 需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8] - 计量经济学中的因果推断强调区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避免简单归因 [8] -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环境 增强民营企业家和全社会的信心 [8][9] 制度化与法制化 - 党中央强调将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鼓励制度化 法制化 确保不同类企业平等竞争 [10] - "特事特办"在过去发展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可持续 需要让市场起更大作用 [10] - 制度化需要上升到较高层面 明确民营经济的长期重要性 以增强信心 [10] 决策机制与协调 - 国有企业决策机制清晰 但民营企业缺乏对应的发声机构 需要改善部门间协调 [10] - 经济中的"合成谬误"或"同频共振"问题可能导致大起大落 影响信心 [11] - 设立权威的协调领导小组可能有助于避免同频共振问题 增强信心 [11] 数字智能技术挑战 - 数字智能技术如chatGPT发展迅速 可能产生极大影响 但也带来监管和安全挑战 [12] - 数字技术边际成本为零 需要大规模才能高效率 但规模可能引发垄断和国家安全担忧 [12] - 需要理顺规模与发展 发展与安全 创新与监督之间的关系 以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