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强化“硬支撑” 优化“软环境”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农业生物安全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农业生物安全——青年与未来"学术交流活动,27名青年科学家分享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成果 [1] - 中国农科院实施"青10条"人才培育措施,包括"青年英才""青创专项""青年引航"等,建立青年人才链式培养机制 [1] - 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不影响生长的水稻新材料 [1] 青年人才支持政策 - 中国农科院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优先支持青年人才联合会牵头的跨学科创新项目和战略咨询项目 [1] - 对高风险交叉研究给予更长研究周期和更大包容度 [1] - 完善人才评价政策,在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向交叉融合研究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倾斜 [2] 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 农业领域需培养具备交叉融合视野、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以科技创新集聚先进生产要素 [2] -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强调通过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催生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2]
科研院所联合企业研发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 一粒新型复合肥的田间突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45
产品技术突破 - 公司生产含有ARC生物菌剂的复合肥,该菌剂由李培武院士团队研发,具有黄曲霉毒素控制(A)、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R)、两者耦合同步实现(C)三大功能 [2] - ARC生物菌剂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抑制黄曲霉产毒菌,阻控效果达63%以上,同时提升大豆/花生根瘤数与固氮酶活性3.7倍/4.8倍,产量增幅超15%/19% [3][4] - 公司破解复合肥与微生物难兼容的行业难题,确保菌剂存活率90%以上,实现肥菌结合"1+1>2"效果 [6] 产业化进展 - 2023年公司与李培武团队合作推进ARC生物菌剂复合肥产业化,优化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微生物保活剂 [6] - 产品在全国30多个试验点验证显示:花生果变白、病斑减少、果实均匀,收购价更高,农民使用积极性大幅提高 [7] - 2024年该技术被遴选为全国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2025年入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7] 市场前景 - 新型复合肥2024年销量预计较去年翻番式增长,未来5年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2][7] - 技术可扩展至其他豆科作物、牧草甚至非豆科作物,市场空间广阔 [8] 产学研合作 - 科研团队从生产实践凝练科学问题,企业攻克菌剂与化肥结合难题,双方优势互补实现技术产业化 [9] - 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9]
云启三农 智领江淮 | 安徽电信举办智慧农业主题会议
人民网· 2025-06-27 18:25
智慧农业分会活动概况 -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举办"云启三农 智领江淮"智慧农业分会,汇聚政府、企业及行业专家探讨智慧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路径[1] -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阜阳市政府及中国电信安徽公司高层领导出席,中国电信集团农业农村事业部负责人进行主题分享[1] 智慧农业技术成果发布 -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解读智慧农业政策,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展示智慧三农实践成果[4] -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发布"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力,整合新网络、新平台、新模型、新安全体系赋能智慧农业[4] 产业链合作签约 -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与辉隆农资集团等8家产业链企业签署战略协议,覆盖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研发、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应用等关键领域[4] - 签约企业包括中电万维、安徽易刚、中科图知天下等生态伙伴,合作聚焦技术落地与资源共享[4] 实践案例分享 -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及安徽易刚公司展示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成功案例,提供农业现代化实践样板[7]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将联合政府、农业企业及生态伙伴深化智慧农业应用,系统性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7]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正式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6-27 16:32
研究院成立与定位 -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于6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由华南农业大学与肇庆市政府联合推动[2][16][17] - 研究院聚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3][4] - 目标是将研究院打造为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育种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的核心平台[28] 节水抗旱稻特性与优势 - 节水抗旱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高低温、节水、抗旱、易种等综合优势[20] - 水田种植可节约50%以上灌溉用水,产量与米质与常规水稻相当[21] - 旱地种植采用旱直播技术,仅需关键生育期适当补水[21] - 育种理念由罗利军教授2009年提出,通过引入陆稻节水抗旱特性培育[22][23] 当前进展与未来规划 - 怀集县6000亩成熟节水抗旱稻农田长势良好,鼎湖区沙浦基地500亩试验田试种十多个系列品种[40][41] - 下一阶段重点完善基地建设(试验田、考种室、仓储等),引进培育专业人才[27] - 将开展再生稻、稻-豆带状种植试验,筛选最适合广东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27][41] 合作与支持 - 现场举行沙浦育种基地共建签约仪式,为品种筛选、技术培训等提供机制保障[33][36] - 罗锡文院士高度评价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效果,承诺汇聚各方力量支持研发与应用[42][43] - 校地合作模式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并服务全球农业发展[47][48][49]
连山黑山羊“出山入湾”!广东省工商联对口帮扶连山结硕果
南方农村报· 2025-06-26 20:05
连山黑山羊产业升级 - 清远连山黑山羊通过"衣食住行 幸福白云"时尚经济活动成功进入广州半岛酒店菜单,实现高端市场对接[2][17][18] - 该合作是广东省工商联落实"百千万工程"对口帮扶的重要成果,推动山区农产品精准对接大湾区高端消费市场[3][4][35] - 智慧羊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作为核心项目,拥有3000亩放养山林地,构建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24][25][26] 连山农业资源禀赋 - 连山森林覆盖率达85.78%,居广东首位,孕育黑山羊、大米、高山茶等优质农产品[7][8][9][10]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承担"米袋子""茶罐子""菜篮子""果盘子"功能[11][12][13][14][15] - 智慧羊基地是广东唯一供港冰鲜羊养殖基地,为高端市场奠定基础[26][29] 产业帮扶模式创新 - 采用"百会助百县 万企兴万村"行动模式,整合65个联建党组织资源形成全域帮扶格局[35][43][47] - 通过"招商引智+科技赋能+渠道拓展"组合拳,促进农特产品与文旅消费场景融合[48][49] - 构建"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兴"的协作新格局,将商会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50] 品牌发展战略 - 借助半岛酒店品牌效应和全球营销网络,推动连山农产品走向全国及国际市场[37][38] - 以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价值,探索特色产业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连山经验"[52][53][55] - 通过"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示范效应,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54][55]
南农晨读 | 共护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09:01
耕地保护与农业成果 - 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强调耕地作为粮食生产命脉的重要性[4][5] - 广东以占全国1.9%的土地承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实现连续25年耕地占补平衡及4年净增长[6][7][8] - 全省建立12.01万名田长和7.45万个精细网格的耕地保护体系[7] 海洋牧场与种业发展 - 广东2024年7月启动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的高品质种苗30%无偿用于帮扶海洋牧场种业[12][13] - 项目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14] 荔枝产业与乡村振兴 - 大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志愿者团队,通过采摘协助、分拣装箱及直播带货四项举措助力"大井桂味"荔枝销售[19][20][21][22] - 增城仙进奉荔枝2025年收获季启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七省区荔农代表参与上市仪式[44][46][47] - 茂南区举办荔枝诗会,邀请鲁迅文学奖得主等十余名诗人采风,结合文化推广农业产业成果[39][40][41] 文旅与农产品推广 - 中山市沙溪镇、大涌镇举办2025村BA广东省赛,"中山香农"品牌联盟企业现场展销原产地农产品[25][26][27] - 广东茶文化通过待客、早茶等场景展现饮食文化基因,强化地域品牌价值[30][31][32][33][34][35] 文化教育与公共设施 - 佛山魁星书院藏书11400册,2024年3月挂牌后举办95场活动,服务超1万人次[50][51][52][53] - 广州隔山书院半年内举办80场惠民活动,吸引5万人次参与,成为岭南文旅新枢纽[55][56][57] 灾害应对与公益行动 - 怀集县农业系统组织十多家企业向洪涝受灾群众发放生活物资,体现行业协作精神[60][61][62][63]
做好普惠金融 中国太保升级“滴灌技术”
证券时报· 2025-06-24 02:41
普惠金融实践 - 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赋能,提升保险服务覆盖面、便利性和可得性,将保险保障延伸至实体经济关键环节[1] - 通过"沪惠保"项目累计参保人数突破2600万人次,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赔付超22亿元,单人最高赔付超300万元,覆盖年龄从1岁至104岁[4] - "沪惠保"2025版首日销量突破400万单,参保率超20%,创历史年度首日单量新高[2] 农业保险创新 - 在河南采用"慧眼智远"AI遥感平台监测8万亩小麦耕地,联合飞防公司使用无人机对28万亩耕地进行病虫害防治[5] - 湖南益阳推行"无人机+卫星遥感"验标新模式,整合影像采集、气象服务等功能实现精准投保理赔,2024年为1930万户次农户提供6606亿元风险保障[6] - 河南分公司成立"三夏"服务专班,在14个地市开展农技指导讲座,建立小麦全周期生长监测体系[5] 健康保障体系 - 推出全国首款阿尔茨海默病专病保险"守护记忆",构建"早期筛查-干预诊疗-友好环境"全链条公益模式[7] - 大病保险服务覆盖14省39个地市,累计服务参保人超1亿人[4] - "蓝智家"社区服务站提供脑健康筛查、照护实训等一站式服务,已在上海两个街道落地[7] 社会责任践行 - 30余年持续开展公益活动,通过"保险+公益"模式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和乡村振兴[8] - 台风灾害中实现分钟级理赔到账,帮助农户抢修受损鱼塘[3] - 小麦种植保险为河南农户提供风险兜底,增强农业生产信心[5]
晶采观察丨夏种接力夏收 看懂“中国饭碗”里的科技范儿
央广网· 2025-06-20 18:02
农业机械化进展 - 国产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力机型 每秒9-10公斤喂入量 [2] - 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 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2] - 联合收割机搭载北斗系统后 作业效率提升约30% [3] 夏粮生产情况 - 截至6月18日全国小麦收获进度达96% [2] - 预计今年夏粮产量不低于去年水平 [3] - 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农业现代化趋势 - 新质生产力在夏季麦收中加速释放 [2] - 90后00后新农人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 [3] - 农业生产各环节减少损耗直接增加产量 [3] 区域生产动态 - 西南黄淮海等重点麦区收获已圆满收官 [2] - 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麦收将持续到入秋 [2] - 湖北钟祥采用智能化收割技术成效显著 [3]
托普云农(301556):智慧农业领军,AI+深度赋能
东吴证券· 2025-06-20 17: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7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行业处于发展初期,AI持续深度赋能,托普云农作为智慧农业领军企业有望核心受益,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6.59/8.75/11.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2.12/2.72亿元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内智慧农业领军企业 - 托普云农2008年成立,是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基于新兴技术在三方面深耕,为农业领域提供方案和服务 [13] - 陈渝阳、陈丽婷夫妇为实控人,董事长陈渝阳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系,有多项荣誉,陈丽婷任董事、销售总监 [16] - 产品及服务分智能硬件设备和智慧农业项目,前者以检测监测为主,有近百款产品;后者含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前者实现农作物全流程信息化,后者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治理 [19][24][29] - 2020 - 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2024年营收4.89亿元、同比增6.41%,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7.35%,整体毛利率稳定超50%,经营质量提升 [32][39] 市场规模超千亿,政策全力支持 - 智慧农业是破解“大国小农”困境的新引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其核心战略地位,农业农村部提出相关信息化率目标 [48][49] - 政策从技术、资金、示范区等方面支持,中国智慧农业市场处于成长初期,2024年规模达1050亿元,预计2025年达1200亿元 [51][54] - 2024年市场结构中数字平台服务占36%、智慧种植解决方案占31%、植保无人机占20%等,行业参与企业分四类,市场较分散 [55][57] 立足浙江辐射全国,AI + 深度赋能 - 农业农村部支持浙江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托普云农承建“浙江乡村大脑”,已归集三农数据24亿条,提升全省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59][60] - 公司在植保领域技术领先,市占率领先,服务覆盖全国30 + 省份和地区,阿里系资金参股有望导入政企资源 [61] - 公司应用AI赋能多方面,大田建设构建监测体系、研发算法模型、打造控制系统,如宁波农场实现人力节省10%等;研发布局智能农业机器人产品;种业发展助力科研和制种,参与多个数智种业案例;推出“问稷”智能体解答农业问题 [63][67][68][7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假设智慧农业项目和智能硬件设备2025 - 202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35%、33%、30%,毛利率分别稳定在55%、46% [73]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6.59/8.75/11.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2.12/2.72亿元,选取可比公司,认为可给予更高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5]
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华日报· 2025-06-20 06:22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人才培养 -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具备创新思维、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1] - 涉农综合性大学是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探索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 新型农业人才是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智力来源,是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 [2] - 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与使用需要能够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新型农业人才 [2] -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培养造就一批"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 [2]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2] 生产力革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涉农综合性大学需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 [3] - 农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掌握先进科技已成为农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3] - 农业生产力的跃升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农业教育需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能力,从地域局限转向全球视野 [3] 涉农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改革 - 全球"种业竞争"激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是农业科技中的重要变革性技术,是抢占世界农业种业竞争、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利器 [4] - 涉农综合性大学需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系统观念,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人才 [4] - 加快新农科专业建设步伐,依托"农业+多学科"专业体系,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型人才 [4] - 创新农业人才培养课程架构,通过"爱农+思政"特色教育模式,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农业人才 [4] - 强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借助"校地+产教"融合平台,共同打造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 [4] -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学院+平台"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