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发现新物种中华锯角拟叩甲
广西日报· 2025-10-15 10:07
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添新果,发现新物种中华锯角拟叩甲,并确认为昆 虫新属——锯角拟叩甲属。 据悉,早在2006年8月,花坪自然保护区组织的第二次综合科考团队在中科院杨星科团队林美英博 士的带领下,在保护区境内的粗江管理站区域首次采集到该昆虫个体;多年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正中博士将其标本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作详尽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对 比,并结合形态解剖、实地追踪等研究手段,最终确认这是从未被记录的新属新种。 中华锯角拟叩甲从形态上看极具辨识度,其体长5—7毫米,通体橙棕色搭配背部黑色纵纹,鲜亮的 橙红色体色与馆藏标本形成鲜明对比,像穿了件"橙黑渐变外套"。前胸背板光滑呈球状,触角末端为细 长椭圆形,脚的末端(跗节)明显膨大。这些独特特征,让它与近缘属物种清晰区分。这是综合考察中 首次记录到该物种的野外活体状态,为研究补充了关键数据。 中华锯角拟叩甲。黄正中 陆千乐 摄 据悉,花坪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批、广西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模式标本银杉在这里的发现 而誉满全球,素有"生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中华锯角拟叩甲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该保护区的生 物多样性名 ...
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揭晓 植物医生解勇:坚守科研初心
证券日报网· 2025-10-14 15:16
自第五届起,吴征镒植物学奖新增面向3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新锐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丁亚梅等 12位年轻学者获奖。 作为奖项的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及首捐企业,解勇以《坚守科研初心,实践ESG使命,赴植物学新征程》 为题发表演讲。"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解勇引用吴征镒治学的座右铭,讲述了品牌与吴征镒植 物学奖的渊源。植物医生每届捐赠不少于120万元,从首届的洪德元院士,到今年新增"新锐奖"覆盖青 年学者,解勇表示:"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植物学家'乐道而不安贫',让'植物是第一生产力'的嘱 托,能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作为一家化妆品公司,植物医生始终将科研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搭起"研发桥梁",后来又把实验室建到北京、广东顺德,日本东京等地,形成国际化科研网络,"很多 人觉得植物学离生活远,其实不然。植物学不仅是护肤品的源头,更是自然与美丽之间的桥梁"。 在云南的山村里,这份"桥梁作用"更显温暖。植物医生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发展,2017年,植物医 生发起高山植物保护行动;2020年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报讯 (记者梁傲男)10月13日, ...
全球首个生物多样性国际标准发布|ESG热搜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3:47
全球生物多样性标准发布 -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首个生物多样性国际标准ISO 17298,为各类组织提供评估和管理生物多样性影响、依赖性、风险和机遇的框架 [1] 中国气象预警方案与国际合作 - 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该方案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鸣,标志着中国从全球气象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议程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1] 中国CCER方法学扩容 - 生态环境部发布第四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包括规模化猪场粪污沼气回收利用工程、滨海盐沼植被修复和海草床制备修复 [1] -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共计发布四批13个CCER方法学,涵盖造林碳汇、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煤矿瓦斯利用等多个领域 [2] 全国碳市场扩容与配额分配 -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2] - 2024、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分配配额,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为政策导向 [3] - 配额分配遵循循序渐进、抓大放小原则,以主要排放企业和排放工序为重点 [2] 氮肥行业减排潜力研究 -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氮肥生产以煤炭为原料的比例达79.59%,远高于全球22%的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突出 [4] - 氮肥消费端利用率长期处于28%–41%的较低水平,过量施用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并排放大量N₂O [5] - 报告评估生产和消费两端减排潜力,生产端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与工艺升级(如"绿氨"技术)实现减排,消费端应优化施肥管理并推广新型肥料 [5] 山西煤炭产业公正转型探索 - 研究报告指出文旅产业为煤炭资本提供多元化投资新机遇,并对促进就业和地区公正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6] - 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前期科学规划与后期运营,并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上提供持续支持 [6] - "煤转旅"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正转型实践,在实现"双碳"目标、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民生福祉 [7] 科技公司碳排放挑战 - 微软报告其2025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影响比2020年高出23%,部分原因是大规模扩建高排放量的数据中心 [8] - 微软为实现2030年碳中和目标,需在东亚部分地区争夺有限的清洁电力供应 [8] 欧盟气候政策与挑战 - 欧盟委员会就波兰未能提交最终更新版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法规成员国需在2024年6月30日前提交更新后的计划 [9] - 欧盟环境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正危及欧洲的经济民生,欧洲环境署警告许多领域难以实现2030年目标 [10] - 欧盟委员会表示绿色议程承诺依然有效,但在实施上会给予某些产业和提出异议的成员国一定灵活性以缓解转型压力 [10]
风景区也“反内卷”:行业协会称将破除地方保护
第一财经· 2025-10-14 10:03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将助更多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将促进区域间的沟通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破除市场分割、地方保护、内 卷式竞争,提升风景名胜区综合效益。"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张永利说。 2025世界自然保护大会(10月9日~15日)正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张永利在大会期 间表示,该协会将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帮助中国更多的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 张永利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他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为 例介绍,其申遗成功直接导致了当地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文旅事业的快速发展,使这一边缘景区一跃成 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自然景观。摄影/章轲 "近年来中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的质量越来越高。"大会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蒂姆· 巴德曼建议,分享以往成功案例,推动更多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蒂姆·巴德曼认为,世界遗产地在 全球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各国应进一步加强自然与文化融合,更多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风景名胜区兼具文化和自然双重属性,正好契合了世界遗产倡导文化和自然融合的要 ...
深圳科学家:全球山地植被景观损失,89%可归因于人类扩张
南方都市报· 2025-10-14 09:37
该研究在30米分辨率尺度上系统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的丧 失态势,并评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广泛但不均匀的山地植被景观损 失,其中89%可归因于人类扩张,主要是农业;约11%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可归因于自然灾害。 论文第一作者:深圳大学杨超研究员。 山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碳循环、水资源和气候稳定方面发挥着不成比例的作用。同时,地理 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往往生态脆弱。近年来,急剧的人类活动扩张与日益频发的自然灾 害,正导致山地植被景观(Mountain Vegetated Landscapes, MVL)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威胁着生物 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聚焦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发布最新成果。该研究综合运用全球山地边界、土地 利用、自然灾害、保护区及濒危物种分布等多源数据,结合大规模地球观测数据(Landsat),精确量 化了全球MVL的损失状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研究还观察到,全球约56%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发生在保护区和山地受威胁物种高丰度地区,这表明这 些损失地区迫切需要改善 ...
21现场|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2:高山里的一堂自然教育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7:15
(原标题:21现场|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系列2:高山里的一堂自然教育课)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文静 "大家知道大熊猫的尾巴是什么颜色吗?"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中学,课堂上的老师、青野生态创始 人刁鲲鹏大声问道。 "黑色!"500个左右的孩子异口同声。 "其实是白色。"老师的答案一出,现场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这是9月2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举行的自然教育周·生态保护进校园活动。这里是甘肃的野外大 熊猫和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故乡,也是孩子们的家园。 文县城关中学自然教育课堂上的孩子们 杜武林/摄 "只有了解更多的家乡生态,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好大熊猫和它的奇妙邻居们。"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 分局国家公园信息科马怀焙说。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崇山峻岭之外,西子湖畔,9月22日至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第 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正在杭州召开。这一"人与生物圈"体系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 首次在亚太地区主办,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在大会上,白水江就地保护的"少干预"哲学被世界各国的代表所关注。科研团队们循迹寻找大熊猫留下 的"青团"、解读它们的生活痕迹、构建大熊猫基因 ...
将“熊猫数据孤岛”串联成片,联想集团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AI升级
搜狐网· 2025-10-12 16:16
公司战略与解决方案 - 公司宣布打造业内首个“国家公园智能体”解决方案,旨在以人工智能赋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智慧保护 [1] - 该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站点的基础设施条件与需求量身打造,全面覆盖国家公园管理、巡护、科研及公众等核心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2] - 解决方案集成数字孪生、计算机视觉、多模态知识库与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涵盖AI智慧管理、巡护、科研与科普的全链路能力体系 [2] 技术应用与核心功能 - 智能体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多种野生动物物种的智能识别与动态分析,其中对大熊猫物种的识别准确率预计可达95%以上 [3] - 系统搭建AI三维地理仿真巡管系统,以提升公园日常巡检的精准度、效率与作业安全水平 [3] - 系统建设AI智能物种知识库,支持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的精准检索与智能问答 [3] - 研发分布式AI大熊猫画像系统,通过“千熊千面”个体识别能力逐步实现对保护区内上千只野生大熊猫的身份识别与个性化档案管理 [3] 项目实施与行业背景 - 公司正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石棉托乌山、石棉栗子坪、茂县土地岭等多个站点的数字化系统人工智能智慧化升级 [2] - 此次项目标志着公司从单一场景的数智化赋能迈向“AI+国家公园”的深度融合 [6] - 公司作为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战略成员单位,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并致力于以技术优势解决智慧治理、监测及公众科普等需求 [4] 过往案例与未来展望 - 自2021年起,公司在国内陆续打造了天鹅洲江豚智慧保护、“大江之歌”科普、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标杆项目,足迹覆盖长江全流域 [5] - 在海外,公司利用全球运营优势,在智利利用AI技术协助保护粉脚鹱等本土濒危物种 [5] -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人本智能”理念,推动AI等前沿技术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落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与方案 [6]
秋季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多地举行
央广网· 2025-10-11 11:24
放流活动概况 - 全国多地近期开展秋季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并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1]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牡丹江上游水域组织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鱼种及数量针对水体状况精准配置 [1] - 四川省宜宾市举行2025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1] 放流规模与物种 - 牡丹江市放流具有滤食性的鲢鱼和鳙鱼共501万尾,以滤食浮游生物并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1] - 牡丹江市同时放流草食性的草鱼151万尾,用以消耗过多水草并保持水流通畅 [1]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超过69万尾珍稀鱼类 [1] - 放流物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长江鲟,以及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圆口铜鱼、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厚颌鲂 [1] - 2024年长江、黄河等流域增殖放流珍稀保护鱼类近2000万尾,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一级保护物种放流量创历史新高 [2] 生态成效 - 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
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也是市民乐园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刚刚开园的北京温榆河公园二期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前来"尝鲜"打卡。随着温榆 河公园二期工程完工,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全面建成并于9月29日开放,市民可以免费游 园参观。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国庆、中秋假期,北京温榆河公园芸上梯田景区的向日葵 绚烂绽放,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北京温榆河公园供图 温榆河公园二期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区最大的百万市民乐园"和"千万市民的后花园"。园内规划建设了满 足全年龄段需求的多样化活动场地,从森林步道、观鸟湿地、露营地,到草坪音乐节、创意市集、马拉 松赛事,再到科普教育、文化展览,温榆河公园成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活力舞台。 温榆河公园建成5条生态水系廊道、10片湿地,共计350公顷常水面,全部使用再生水。日常水系廊道缓 缓流动,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净化,每天为下游城市副中心提供不少于35万立方米的清洁生态水源。通过 恢复自然岸线、构建多层次湿地系统、培育水生植物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实现 了水清、岸绿、景美、生物多样的治理目标。 公园内,约9平方公里的区域采用留野、再野化、 ...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日报· 2025-10-09 11:02
从四川省广元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小时左右,来到位于青川县青溪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 口牌子上写着:"您已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每隔几公里,路边就有一块动物通道的标示。"快看左前方!"顺着唐家河管理处处长王露指的方向,记 者看到山坡上,几只扭角羚望了望慢慢行驶而过的车子,随即又低下头安心觅食。 "它们不怕人类,游客和当地居民也不会伤害它们。"王露告诉记者,唐家河被称为"中国低海拔森林生 态系统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区",除了扭角羚,常见到的野生动物还有毛冠鹿、小麂、藏酋猴等。 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水獭在溪流间嬉戏。 唐家河片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15%,被誉为"天然基因库",38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风光。赵辉摄 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效显著——在唐家河,巡护员偶遇野生大熊猫的频率越来越高 "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这声鸟叫出自红嘴相思鸟。"早上9点,记者跟随唐家河管理处巡护员 马文虎,沿着巡护样线走进密林中。一路上,他对山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声鸟鸣都如数家珍。 "看,这块土坡上的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