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友好型社会
icon
搜索文档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增加职工获得感
北京青年报· 2025-06-27 09:21
生育津贴直发政策 - 全国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所有统筹区生育津贴可直接发放至个人 全国近六成统筹区实现直接发放至个人 [1] - 传统模式需经过用人单位中转 流程耗时半年以上 涉及纸质材料提交和单位跑腿办理 [1] - 部分企业存在截留津贴差额现象 出现"产假未休满就被要求返岗否则扣发津贴"等问题 [1] - 灵活就业群体面临"津贴无处可领"困境 跨地区就业者可能遭遇发放断档 [1] 直发模式优势 - 通过医保系统与银行账户直连通道实现线上电子材料提交 审核后直接划入个人账户 [2] - 发放权从企业转移至社会保障体系 避免单位克扣款项 消除女职工隐私泄露顾虑 [2] - 对灵活就业人员意味着生育保障从"单位福利"转变为"社会福利" [2] - 能够及时足额到账 直接降低家庭养育成本 [2] - 减少企业经手环节 有助于消除用人单位对育龄女性的隐性歧视 [2] 政策联动与执行挑战 - 可与托育服务 税收减免等政策形成联动 构建覆盖生育全周期的支持网络 [2] - 部分地区因技术壁垒或观念滞后未能跟进改革 需建立全国统一发放标准与监督机制 [2] - 需探索跨省医保数据共享平台 解决人户分离家庭的申领难题 [2] - "生育津贴与产假工资就高补差"争议需出台全国性指导意见 避免"同省不同策"情况 [2] 政策意义 - 生育津贴应做到资金流转畅通无阻 体现对女性生育的尊重 [3] - 精准抵达需要帮助的家庭 避免母亲为权益保障奔走维权 [3] - 有助于实现生育友好型社会 [3]
多方协同全方位支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证券时报· 2025-06-13 01:52
全球生育率下降现状 -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生育率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下降,覆盖14个国家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少子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1] - 日本2024年新生儿数量约68.6万人(首次跌破70万),总和生育率1.15,均创历史新低[1] - 美国2024年新生儿略超360万人,总和生育率约1.63,持续处于历史低位[1]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39%受访者将经济压力列为首要障碍,其他因素包括养育成本高、工作不稳定、住房昂贵、对世界局势担忧及缺乏合适伴侣[1] 低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影响 - 长期低生育率将耗尽"人口红利",引发劳动力结构性供需失衡,侵蚀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基石[2] - 生育率深刻塑造国家人口结构,影响经济活力、社会运转和文化传承等可持续发展根基[2] 中国生育支持政策动态 - 国家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2] - 多省市延长婚假产假:四川拟将婚假延长至25天,产假在98天基础上按孩次分别延长90/120/150天[2] - 上海、湖北等地计划出台延长婚假办法,保障产假/护理假/育儿假落实,推出育儿补贴和产假社保补贴[2] - 发改委表示支持有条件地区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参保人并简化流程[2] 应对低生育率的系统性方案 - 需政府、社会和国际多方协同:政府优化政策工具箱,社会培育生育友好氛围,国际组织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民生保障能力[3]
开展服务 提升保障 培育文化 以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14
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 - 国家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作为重点工作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1] - 202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专项措施 旨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高质量发展[1] - 政策转向结构优化性策略 构建经济支持/亲职福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服务体系[2] 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 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包含妊/生/养/育全环节 涉及生育补贴/休假/托育/医疗等12类服务[2] - 重点保障群体包括育龄妇女/儿童/青少年/灵活就业人员等 服务内容差异化设计[2] - 强化基础教育保障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普及学前教育/完善资助体系提升人口素质[4] 社会经济支持措施 - 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增加保障房供给并发展租赁市场以降低育儿成本[4] - 完善女性就业保护政策 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 平衡职业发展与生育需求[4] - 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增强 医疗资源向生育/儿童健康领域集中配置[4] 文化培育机制 - 新型婚育文化构建包含婚恋观/生育观/家教家风三方面 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理念[5] - 教育体系纳入人口国情课程 通过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婚育观[6] - 采用多元化传播形式加强政策解读 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6]
延长婚假、生育假 好事如何能办好
中国青年报· 2025-06-06 06:37
四川省此次婚育假期的调整方案,力度确实很大。婚假从5天调整为"20+5",如能落地,在全国已排到前 列。在生育假方面,90天、120天、150天并非全部假期,而是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的增量。30天的男 方护理假,也有很强的突破性。 漫画:徐简 5月30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关于《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 求意见,对婚假、生育假等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婚假从原先5天延长为20天,自愿参加婚检的再增加5 天;按生育孩次设立生育假递增机制,将生育假延长为生育一孩90天,生育二孩120天,生育三孩150天。 此外,男方护理假也由20天延长至30天。 因此,要想把好事办好,必须统筹考量,尽量协调好政策与发展、单位与个人、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比如 地方可以考虑提供财政补助或补贴,以及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而用人单位也要制定合理的 婚假管理制度,既要保障婚育权利,也要避免"一窝蜂"结婚或生育的情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多 渠道资金,建立合理的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这也要求婚育当事人多一些体谅,合理安排时间,必要的时候,也可 考虑将新规中的婚育 ...
都在鼓励结婚生娃,哪个省份更“友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00:01
婚育假期调整政策 - 四川省拟将婚假由5天延长至最多2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额外增加5天)[1] - 四川省产假在国家规定98天基础上,一、二、三孩分别延长90天、120天、150天[1] - 全国婚假最长省份为甘肃和山西(30天),最短为广东、广西、湖北(3天)[3] - 西藏产假最长可达365天,北京、上海、云南等十余省份产假天数为158天[1] - 山东已将婚假由3天增至1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再增加3天)[2] 全国婚假政策对比 - 婚假友好度计算公式:某省婚假天数/最长婚假天数×100%[3] - 甘肃、山西婚假友好度100%,河南、四川、黑龙江、新疆均超70%[3] - 婚假友好度最低省份为广东、广西、湖北(10%)[6] - 四川婚假友好度83.33%(20+5天),山东60%(12+3天)[4][6] 产假政策实施情况 - 国家规定基础产假98天,各地普遍延长60天及以上[8] - 河南、海南产假190天,青海、江西188天,吉林、黑龙江180天[8] - 西藏生育假政策友好度100%,海南、河南、青海、江西、四川均超50%[12] - 四川生育假调整后可达188天(一孩)、218天(二孩)、248天(三孩)[11] - 男方护理假西藏最长30天,四川拟从20天延长至30天[9][11] 政策落地配套措施 - 上海市提出加快出台育儿补贴和产假社保补贴政策[16] - 湖北省计划保障产假、护理假、育儿假落实到位[16] - 呼和浩特对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16] - 四川省拟建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多渠道资金"的成本共担机制[18] - 专家建议探索用人单位缴费为主、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筹资模式[18]
鼓励生育措施密集出台!多个村庄、企业发钱鼓励生娃
第一财经· 2025-05-28 18:36
各地生育支持政策 - 神木市对生育二孩家庭给予一次性生育补贴5000元,三孩家庭10000元,二孩家庭每年育儿补贴3000元至孩子2周岁,三孩家庭每年10000元至3周岁 [4] - 攀枝花市实施"五位一体"生育友好集成改革十二条措施,包括婚俗文化构建、优生补贴、辅助生殖补贴、住院分娩免费、生育津贴发放等 [4] - 攀枝花市自2021年7月起为二、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补贴至3岁,已累计发放5560.5万元 [4] - 长春市拟对普惠托育服务机构按类型和地区给予1800-3600元/年/孩的补助 [5] 人口增长与政策效果 - 攀枝花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122.3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连续四年正增长,城镇化率达71.46% [6] - 专家指出生育支持包括经济补贴、房贷优惠、弹性工作制、育儿假等多方面措施 [6] 村级生育激励措施 - 泰安市北上高村对2025-2027年生育二孩家庭奖励2万元,三孩家庭3万元 [8] - 东莞市黄塘村对初婚登记奖励1万元,政策内生育每个孩子奖励1万元 [8] - 广州市南岭村对初婚奖励4万元,生育一孩1万元、二孩2万元、三孩3万元,双胞胎/多胞胎按胎数奖励 [9] - 黄塘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约2300万元,人均分红2.8万元,为激励措施提供经济基础 [11] 企业生育福利 - 劲牌公司对员工生育二孩一次性奖补1万元,三孩2万元 [13] - 自2021年以来已有超过十家知名企业出台生育鼓励措施,包括现金补贴和延长产假等 [13] - 企业鼓励生育措施有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同时提升企业美誉度和员工凝聚力 [13]
多地加码鼓励生育措施,多个村庄发钱鼓励生娃
第一财经· 2025-05-28 17:27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 生育支持政策涵盖经济补贴、假期延长、托育服务、医疗和居住保障等多方面,效果持续显现[1] - 神木市对生育二孩家庭一次性补贴5000元,三孩家庭10000元,并分别提供每年3000元和10000元育儿补贴至孩子2-3周岁[2] - 攀枝花市自2021年起为二、三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补贴至孩子3岁,已累计发放5560.5万元[2] 地方政策具体措施 - 长春市拟对公办托育机构按2400-3600元/年/孩补助,民办普惠机构按1800-3600元/年/孩补助[3] - 攀枝花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22.3万人,增量0.5万人居全省第三,城镇化率71.46%全省第二[3] - 东莞市黄塘村对初婚登记奖励1万元,政策内生育每孩奖励1万元[5] 村庄级激励措施 - 泰山区北上高村对二孩家庭奖励2万元,三孩家庭3万元,试点期2025-2027年[5] - 广州南岭村生一孩奖1万元,二孩2万元,三孩3万元,初婚夫妻最高可获10万元奖金[5][6] - 黄塘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2300万元,人均分红2.8万元,为激励措施提供经济基础[7] 企业参与生育支持 - 劲牌公司对员工生育二孩奖补1万元,三孩奖补2万元[8] - 自2021年起超10家知名企业推出生育补贴及延长产假措施,包括名创优品、携程、快手等[8] - 企业鼓励生育措施有助于提升社会美誉度及员工凝聚力[8]
京津冀一周观察丨前4月京津冀出口创历史新高,邯郸通报生猪注水问题
观察者网· 2025-05-21 10:16
京津冀区域出口 - 2025年前4个月京津冀区域进出口总额1.4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0.1%,其中出口4454.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长1.7% [1] - 北京是拉动京津冀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占比45%,较2024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上拉京津冀出口增速2.1个百分点 [1] - 4月京津冀出口1216.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长8%,增幅为2024年6月以来新高 [1] - 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强劲,新兴产业出口保持增长,自主品牌占比提升 [1] 5G规模化应用 - 北京已建成5G基站超14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350万 [2] - 北京计划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成为国内领先的5G应用标杆城市 [1]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 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人口家庭发展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从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重点人群服务体系建设、数据共享机制和生育友好文化圈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2] 绿电交易 - 北京与新疆首次实现错峰绿电交易,4月完成1200万千瓦时交易量,形成"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的新模式 [2] - 绿电主要来自新疆阿勒泰、哈密等地区的光伏发电企业,通过特高压直流工程通道输送,满足国家大剧院等部分电力用户的绿色用能需求 [3] 氢能产业 - 北京将氢能产业作为"十五五"规划研究的重点方向,聚焦制、储、运、加产业链条,加快培育领军企业 [3] - 推进液氢重卡、沼气制氢、制加氢一体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塑粉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4] 服贸会 - 2025年服贸会将于9月10日至14日在首钢园区举办,已有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意向设展办会 [5] - 服贸会自2012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19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19万展客商参展参会 [5] 海上光伏项目 - 河北首个海上光伏项目——秦皇岛市1800兆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首块网架平台成功吊装,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 [6] - 项目总投资约144亿元,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27.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8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5.95万吨 [6] 港航建设 - 2025年一季度河北省港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17.3%,为季度计划的114.9% [8] - 2024年河北省港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超80亿元,同比增长19.9%,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14.05亿吨,增速3.1% [8] 平台经济 - 天津市平台经济一季度营收达1578亿元,同比增长23% [10] - 云账户2024年实现收入1220亿元,纳税74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0位 [11] - 一季度天津市居民生活服务平台营收327亿元,同比增长35% [11] 新能源小客车指标 - 北京市在定向增发4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的基础上,再次增发2万个指标,2025年小客车指标配额16万个,其中增发新能源指标6万个 [12]
京津冀协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快讯· 2025-05-18 07:16
京津冀人口家庭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 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委签署《京津冀人口家庭发展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1] - 合作重点包括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进重点人群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数据共享机制和打造京津冀区域生育友好文化圈[1] - 三地将协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1] - 将共同做好前瞻性政策研究,推进重点人群的服务体系建设[1] - 将夯实人口监测预警工作,推动三地信息数据共享[1]
产假提前返岗 生育津贴和工资能兼得吗?
央视网· 2025-05-18 07:08
生育津贴与产假工资争议案例 -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女职工产假期间提前返岗可同时获得生育津贴和工资 [1] - 刘女士为北京某科贸公司财务经理 月薪7000元 公司依法缴纳生育保险 [1] - 生育前与公司协商产后45天可在家办公 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该安排 [1] - 社保部门核准支付刘女士生育津贴26059.37元 [1] - 产后20天开始接受公司工作安排 持续提供劳动 [1] 公司工资支付情况 - 公司产后每月支付工资5000元 低于原7000元标准 [2] - 法院认定降低工资标准与灵活办公工作量相匹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