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前教育
搜索文档
“十五五”民生大礼包:养老带娃降成本,预期寿命再提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6:53
“十五五”规划民生领域核心目标 -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1] - 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 - 预期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提升至80岁左右[2] 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 - 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发挥育儿补贴、个税抵扣等作用,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 - 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2] -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建议“十五五”时期逐步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6] - 浙江省推进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宁海县试点托幼一体化模式,利用幼儿园闲置资源开设托班[6] - 2021年以来新生人口从1062万人下降到2024年的954万人,减少10.2%[7] - 幼儿园在园人数从2021年的4805万人下降到2024年的3584万人,减少25.4%[7] - 学前一年免保育教育费政策已落地,惠及1200多万儿童[8] 养老服务与老年保障 - 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养结合服务[2] - 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供给[2] - 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从2021年约2.7亿人(占比18.9%)增至2024年约3.1亿人(占比22%)[11] - 民政部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目录,已在35个试点地区开展[14] - 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试点,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已发放36.51万张消费券,使用24.32万次,核销金额1.82亿元[14] 公共资金投入与政策保障 -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需将政府资金更好用于民生紧要处[3] - 《建议》提出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4] - 适时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增量服务事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4]
我国已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教育体系
北京商报· 2025-09-24 00:18
教育体系规模与质量 - 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4] - 中国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 显示中国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获国际认可 [5] 学前教育发展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提升至92% 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4] - 2025年秋季学期起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 惠及1200多万儿童 [4] 基础教育改革 - 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 各地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 [1][3] - 推动课间活动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总体水平稳中有升 [3] - 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 [4] 高等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至60.8% 进入普及化阶段 [6] -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 [1][6]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优质高校实施扩招计划 北京大学2025年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 [6] - 教育部更新本科专业目录 增列29种新专业 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 [6] 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 - 已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 [7] - 建立与东盟、中亚及"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机制 打造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等项目 [7] - 与亚非欧合作建成36个"鲁班工坊" 成为中国教育世界名片 [7]
教育事业“十四五”高质量收官: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高考综合改革持续落地
北京商报· 2025-09-23 19:08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各地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活动,推动课间活动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1][3] - 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3] - 高考综合改革持续落地并在各地全面实施,配合中考改革探索以淡化竞争和减少焦虑 [5] 基础教育发展 - 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随迁子女和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4]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27.5个百分点至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1200多万儿童 [4] -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中国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4] 高等教育扩张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一倍多至60.8%,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5] - 北京大学2025年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清华大学等优质高校宣布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6] -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教育部更新专业目录增列29种新专业至总计845种 [6] 教育国际化 - 已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与东盟、中亚等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机制 [6] - 建成36个"鲁班工坊"成为中国教育世界新名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首次落户中国上海 [4][6] - 中国在数字与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6]
从8月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点
新华网· 2025-09-17 11:31
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 8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基本平稳,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1] - 主要数据指标总体平稳,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均保持稳定 [1] - 新动能培育壮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供需带动下,新动能行业增长强劲 [1] 消费领域表现 - 消费激励政策效果明显,8月以旧换新范围内的家具、家电、电子产品保持高增长 [1] - 汽车消费出现零售增速回升,与国家倡导的“反内卷”政策导向相契合 [1] - 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以旧换新政策优化及民生政策推行,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望增强 [2] - 中秋和国庆假日将至,预计将进一步带动假日消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2] 投资与生产领域表现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延续高增长态势,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较强 [1] - 工业生产方面,新动能行业增长比较强劲 [1] 政策预期与展望 - 预计政策将保持定力,以就业定向纾困和预期引导为主 [1] - 下一阶段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十分重要 [1] - 在当前政策氛围下,随着资源进一步投入,下半年经济有望保持相对平稳运行 [2]
透视“十四五”财政账本,民生投入近百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07:45
财政收支规模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加17万亿元增长19% [1] - 同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1] - 民生领域投入近100万亿元 其中教育支出20.5万亿元 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9.6万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1] 财政政策工具 - 2025年赤字率设定为4% 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 [5] - 新增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3万亿元 支持商业银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政府债券总规模11.8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5] - 五年累计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支持15万个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用于水利交通等基建 [5] 扩大内需举措 - 财政投入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额超2.9万亿元 [5] - 近两年安排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推进"两重"建设 [5] - 2024年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 200亿元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1] 就业与个税改革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6] - 2022年增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 2023年提高"一老一小"扣除标准 累计超6700万人受益 [6] 政府债务状况 - 2024年末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其中国债34.6万亿元 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负债率68.7% [11] - 隐性债务规模从2023年末14.3万亿元降至2024年末10.5万亿元 一年减少3.8万亿元 [11] - 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 G7国家平均123.2% [11] 债务化解进展 - 推出12万亿元化债举措: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 每年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五年合计4万亿元补充基金财力 2万亿元棚改债务延期偿还 [10]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平台隐性债务清零 [10] -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 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增强 [10] 未来政策方向 - 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做好政策储备主动靠前发力 [2] - 推进隐性债与法定债"双轨"合并管理 建立统一长效监管制度 [12] - 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12]
“十四五”时期投入近百万亿元 财政“真金白银”投向这些民生实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7:32
财政支出规模与导向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总投入近100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1] - "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1] - 财政资金使用方向明确以人民为中心,重点投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急难愁盼领域 [5]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群众4500多万人 [2] - "十四五"时期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提升至700元,全国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约20% [2] - 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十四五"时期共安排资金2.59万亿元用于抗灾救险和恢复生产生活 [2] 区域均衡发展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 [3]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自来水普及率达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超90% [3] - 城市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支持筹集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万个 [3] 教育医疗普惠投入 -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25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约38% [4] - 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生活补助,约1300万随迁子女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 [4] - 安排200亿元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预计惠及1200万儿童 [4] - 医疗领域累计投入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4] 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 [5] - 支持开展居家养老、托养照护及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 [5] - 近5万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5]
财政部:“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央视新闻· 2025-09-12 15:21
财政民生支出规模 - "十四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5万亿元[1]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1] -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1] -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1] - 财政民生总投入近100万亿元[1] 年度专项补贴安排 - 2024年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资金[1] - 200亿元用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1] 民生政策覆盖范围 - 政策覆盖从都市到偏远乡村区域[1] - 受益群体涵盖儿童至老年人全年龄段[1]
21社论丨持续促消费与惠民生,并实现稳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7:21
财政政策转型 - 财政政策从偏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和民生保障的战略转型 [1]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推动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推动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1] 民生支出规模 - 今年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2]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8% 教育支出增长5.7%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3% [2] - 三项民生支出合计近6.5万亿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40% [2] - 加上社区服务等支出 民生支出占比超过47% [2] 转移支付机制 - 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民生保障 今年转移支付预算超过10万亿元 [2] - 重点加大对教育 卫生健康 社保 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 [2] -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育儿补贴政策 -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每年3600元/孩免税补贴 [3] - 中央财政首年安排资金约900亿元 [3] - 免费学前教育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 惠及约1200万儿童 [3] 就业支持政策 - 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发放每人不超过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 [3] -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3] 财政贴息政策 - 采用小额普惠+大额定向相结合模式 覆盖日常小额消费和重点领域大额消费 [4]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涵盖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4] - 对八大消费领域服务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4] 政策协同效应 - 财政贴息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4] - 需求侧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供给侧促进供给能力提升 [4] - 两项政策协同作用 共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4] 未来政策方向 - 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5] - 持续完善以育儿补贴 托育服务等为核心的生育支持体系 [5] - 不断扩大消费刺激政策的覆盖范围与作用对象 [5] - 通过精准施策 分类扶持提升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 [5]
生娃养娃,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值得关注(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4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 聚焦育儿补贴 免费学前教育 托育服务等方面 旨在降低生育 养育 教育成本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1] 直接经济补贴 -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 每孩每年3600元 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中央财政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2] -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目前20个省份实现直接发放 确保参保人第一时间得到经济支持 [2] 教育成本减免 -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 政策覆盖公办民办幼儿园 预计今年秋季学期惠及1200万人 [3] -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覆盖子女养育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每月每孩2000元定额扣除 子女教育专项从学前教育至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每月每孩2000元定额扣除 [3] 服务体系建设 - 加快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 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 多种托育形式为网络 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4] - 各省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以上 设立15天左右配偶陪产假 5-20天父母育儿假 保障生育假期落实到位 [4] - 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 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进一步减轻家庭负担 [4]
免费学前教育释放“幼有所育”新利好
新华社· 2025-08-29 14:10
政策实施与覆盖范围 - 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减免保育教育费 预计惠及约1200万人 2025年秋季学期减少家庭支出约200亿元 [1] - 政策部署到落地速度超预期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明确强化普及普惠和加大政府投入原则 [1][3] 财政支持与资源配置 - 免除保育教育费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 中央财政承担主要部分 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 [3] -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机制 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设施 重点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投入力度 [3] 社会效益与教育成果 - 高质量学前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儿童显著获益 [2] - 四川凉山州试点成效显著 实现适龄儿童"应读尽读" 小学普通话合格率和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 体系构建与战略意义 -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为家庭养育成本做减法 为教育公平做加法 [1] - 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保障困难家庭早期教育机会 促进儿童整体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