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脑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岩山科技(002195)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18:18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型为业绩说明会,时间是2025年5月15日15:00 - 16:30,地点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路演中心,形式为网络文字互动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叶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于冰等多位公司高层 [2] 公司业务相关问题回复 股权激励计划 - 截至目前,公司无新的股权激励计划,后续若推出将依法依规履行决策程序并披露 [2] 海外业务 - 公司以“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司”为愿景,关注海外市场机会,但目前业务主要在境内,2024年境外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仅2.03%,外部环境对经营无重大影响 [2][3] 降本增效 - 公司将持续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优化费用管控,聚焦核心项目,采取降本增效、开源节流方式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 [4] 2025年业绩增长点 - **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稳步发展现有业务、加强产品技术升级,2345.com持续创新,探索AI工具、产品出海等新方向 [5] - **人工智能板块** - **智能驾驶领域**:Nullmax纽劢科技开发完善多模态端到端智驾方案,加强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优势,向全自动驾驶演进,探索在物流、机器人等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海外市场 [5] - **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领域**:岩思类脑研究院开展大脑内部状态解析与调控、脑电大模型研究,推进大脑内在状态调控及非器质性脑疾病等方面商业化落地 [5] - **AIGC领域**:岩芯数智围绕“Yan架构”加强核心算法创新及迭代升级,构建全模态实时人机交互系统,推动设备升级,健全商业化落地链路,渗透设备端应用场景 [6] - **多元投资板块**: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开展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投资收益 [6]
中科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解锁类脑智能产业密码
上海证券报· 2025-05-10 03:25
张旭 中科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解锁类脑智能产业密码 □ 类脑智能属于下一代人工智能(AI),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探索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 □ 从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算法模型、智能芯片,再到通用类脑计算机等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 成类脑智能的研究与发展体系 □ 即便大脑的奥秘尚未完全解析,也不妨碍产业的进步,因为类脑智能是在不断探索大脑的过程中,逐 步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 ◎记者 柴刘斌 近期,张旭院士做客上海证券报主办的第八期"上证·院士说"活动,发表题为《未来科技产业——类脑 智能》主旨演讲,并接受了记者专访。张旭认为,当前,类脑智能产业正在沿途"开花结果",创新链与 产业链并行发展。为推动类脑智能产业加速发展,须加强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并补齐算 力、软件开发等产业链上的短板。 类脑智能属于下一代AI 在张旭看来,类脑智能属于下一代人工智能(AI),是脑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一部分。从专业角度来讲, 狭义的类脑智能是借鉴生物脑的感知认知行为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构建相关类脑智能算法、模型和系 统,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 目前已知人脑大概有860亿个神经元。2024年,广东省 ...
浙江区县“领头羊”公布成绩单:单季度GDP逼近千亿
搜狐财经· 2025-04-29 22:30
经济运行表现 - 杭州市余杭区一季度GDP达991.47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继续领跑浙江县域经济 [2] - 2024年全年GDP为3355.67亿元,增长6.0%,推动浙江县域GDP达到新高度 [8] 创新驱动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1%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预计保持浙江省首位,1-2月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业营业收入增长16.1% [3] - 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企业如强脑科技、灵伴科技等表现突出,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开售15秒售罄 [3] - 4家企业入选全国亩均效益领跑者榜单,数量居全国各区县首位 [3] 政策支持与消费拉动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1.6% [5]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核销进度居浙江省第一,出台18条新政促进消费,包括发放农产品消费券、加大新能源汽车项目招引等 [5]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进出口总额增长38%,其中出口增长37.6%,进口增长43.1% [5] 营商环境优化 - 一季度新设市场经营主体1.52万家,同比增长25.7%,新增数量居杭州第一 [6] - 新增5家上市企业,其中3家为首发上市,数量居浙江第一 [6] - 打造“一中心一平台”提供线上线下服务,设立300多家企业服务驿站,推出“余商出海”增值资源包惠及超1000家企业 [6] - 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给予风险分担支持 [6]
类脑智能是AI新突破关键,上海全链条布局产业新赛道
第一财经· 2025-04-19 13:49
类脑智能技术发展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提出借鉴大脑结构和计算特点突破人工智能在算力、数据和参数规模的限制,实现更高级别的通用人工智能[1][5] - 类脑智能技术研究涵盖类脑人工网络、类脑机器学习、类脑芯片等领域,随着算力、芯片、算法三要素突破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类脑智能迎来新发展契机[1] - 当前人工智能性能提升面临算力和数据瓶颈,类脑智能通过优化新算法与人工网络模型,借鉴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可突破现有限制[5] 类脑智能战略意义 - 科技部五司副司长董琪表示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有望成为驱动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发展的战略新引擎[4] - 蒲慕明强调加快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对我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 -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指出上海正全链条布局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8] 类脑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 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员包括灵汐科技、时识科技、中电海康、华为、长安汽车等企业[7] - 联盟将制定类脑智能标准体系、构建数据集,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终端等应用场景[7] - 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由10家投资机构联合发起,聚焦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支持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7] 类脑智能应用前景 - 蒲慕明认为未来5-10年类脑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是具有高等智能的人形机器人,需将大语言模型与物理系统结合[6] - 上海通过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类脑计算芯片、类脑视觉系统研发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7] - 上海将建设类脑智能概念验证中心、应用示范场景和未来产业集聚区,加速产业链协同发展[8] 类脑智能跨领域融合 - 蒲慕明指出类脑智能需实现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但目前两领域交叉程度不足[6] - 脑机接口目前与类脑智能无关,人工智能、类脑研究、脑机接口是三个相对独立领域[6] - 未来技术发展可能促进三个领域的融合[6]
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基础智能体的进步与挑战研究报告,从类脑智能到进化、协作和安全系统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4-07 16:37
文章核心观点 《基础智能体的进步与挑战研究报告:从类脑智能到进化、协作和安全系统》由多位学者完成,20多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联合发布,探讨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体发展,为下一代智能体发展提供全面路线图,智能体技术发展将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未来要确保技术发展与道德考量并重,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共同繁荣 [1] 从人脑到人工智能:模块化的智能体设计 - 现代智能体设计从人脑中汲取灵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复杂智能行为分解为互相协作的功能模块 [4] - 智能体核心是认知模块,还包括感知系统和行动系统,认知系统内部又细分为记忆、世界模型、情感、目标和奖励等子系统 [4] - 记忆系统对智能体持续学习和适应性至关重要,世界模型让智能体理解和预测环境变化,情感和奖励系统为智能体提供动力和目标导向 [4][5] 自我进化:走向持续学习的智能体 - 现代智能体发展出自我提升能力,能通过自我反思、经验积累和反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7] - 记忆系统在自我进化中扮演关键角色,自动机器学习和LLM驱动的优化策略使智能体适应新任务需求或环境变化 [7] 集体智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作与进化 - 多智能体系统通过集体协作解决单个智能体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由多个具有不同专长和职责的智能体组成 [8] - 多智能体系统结构包括层级结构和网络拓扑,智能体之间通过通信协作,应用范围广泛 [11] - 随着技术发展,多智能体系统社会性增强,展现出类似人类社会的特征,增强了与人类的协作能力 [11] 安全与伦理:构建值得信任的AI系统 - 研究报告提出全面安全框架,将智能体面临的威胁分为内在威胁和外在威胁两大类 [12] - 研究人员开发各种防御机制应对威胁,“超级对齐”技术也在研究中,确保AI系统与人类价值观一致 [12] - 安全与能力存在复杂关系,构建安全、有益的AI系统是技术和伦理挑战,需要多学科合作和深思熟虑的设计 [13] 未来展望:智能体技术的发展方向 - 未来智能体将具备更强的跨域整合能力、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复杂的社会协作能力和更强的安全保障 [17]
中国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
证券时报网· 2025-03-04 14:30
机器人技术发展 - 我国机器人技术实现飞跃式发展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1] - 近三年工业机器人装载量占全球总量二分之一以上 [1] 核心技术突破 - 构建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 通过智能算法补偿硬件系统不足 [1] - 融合类脑智能 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核心壁垒 [1] 产业化应用优势 - 通用技术平台可快速形成低成本高性能机器人系统 [1] - 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家工业和农业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