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海报|农机“黑科技”,带你感受智慧秋收的“丰”采
新华社· 2025-09-27 10:09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最美丰收时。从白山黑水到江南丘陵,从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原,各式各样的农 机"黑科技",让秋收告别曾经的肩挑背磨、挥汗如雨。各具特色的科技赋能,让今天的秋收更添智慧、 更具"丰"采。我们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跟随这组海报"零距离"感受智慧秋收的科技范儿。 留 茬 采用轻量化割台、低损摘穗、模块 化智能监测技术,果穗损失率、含 杂率低,剥皮效率高。作业效率每 小时4至6亩,适配东北、西北、 云贵川渝等丘陵山区玉米摘穗机械 化作业需求。 新华社 球队版 能高效完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等多种农作物的收获作业,环境适应 性强。智能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可 完成机群集中作业。 凯华斯 直行碾压率仅为24%,显著提升再 生季产量。具备留桩高度自动调 控、升降底盘全姿调节、作业性能 在线监控等智能化功能,实现丘陵 山区再生稻机收减损。 新华社 I 精 准 球队版 UK THE 损 (效) 能高效完成甘蓝切割、自动输送、 集箱转运等连贯作业,还可与转运 车高效衔接,一小时可收5至8吨 甘蓝,适配规模化种植地块的集中 采收需求,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部华社 t first 【新闻网】 TH 碳 = 智 独创 ...
沃野金黄、瓜果飘香、渔获满仓铺展喜人“丰”景 “科技+”让农业向“智”而行
央视网· 2025-09-26 12:14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两成左右,中稻收获过三成,玉米大豆过一成。其中,西南近六成,长江中下 游过两成,华南、西北近两成,东北、黄淮海零星收获。 内蒙古通辽:从"看天收"到"稳增收" 玉米新品种成增产提质密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玉米种业创新发展,一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成为秋粮增产提质的新密码。内蒙古通辽位于世 界三大黄金玉米种植带,眼下,那里的玉米即将迎来大规模收获。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一看。 蒋纯喜种植的玉米品种名叫"中玉303",2024年开始在内蒙古东部大面积推广。去年蒋纯喜第一次试种了200多亩,今年又扩种了1400多 亩。 据了解,玉米最早起源于美洲,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近年来,农业科技人员广泛考察,引进不同类型的玉米种质资源,反复试 验后有了很大突破。 内蒙古通辽:从田间到赛场 农民晒出"丰收王中王" 农民丰收节期间,一场特殊的比赛在内蒙古通辽市举行。种植户们带来自家今年刚刚丰收的农产品现场比拼。具体比的是什么?参赛选手 们又有哪些收获?一起去现场看看。 走进"赛丰收"活动的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测量西瓜、南瓜、螃蟹的重量。参加比赛的农产品有 ...
闯关港股上市的极飞科技:业绩快速增长,两年合计被罚超6400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9-26 09:20
来源|贝多商业 9月25日,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极飞科技")递交招股书,报考在港交所上市,华泰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据贝多商业了解,极飞科技曾计划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于2022年5月终止。 根据早前招股书,极飞科技的定位为农业科技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研发、制造并销售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设备等在内的智能 农业装备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此次报考港交所上市,极飞科技的定位则变更为"农业机器人公司"。据招股书介绍,极飞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以 及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等。 具体而言,极飞科技于2021年11月递交招股书,拟在科创板上市。早前招股书显示,极飞科技原计划募资15.09亿元,将用于数字农业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广州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 截至2025年6月30日,极飞科技的经销商网络在国内已经覆盖全国超900个县。同时,极飞科技通过分布在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对美洲、亚洲、欧 洲、大洋洲等进行覆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极飞科技以10.7%和17.1%的市占率在世界农业机器人和农业无人飞机行业分 ...
记者手记:科技扎根黑土地
新华网· 2025-09-24 09:53
金秋九月,又是东北大地丰收的季节。驱车穿行在辽宁的田间地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遍野的金黄,而是农田里忙碌的农机、空中嗡鸣的植 保无人机,以及各类精准监测的农业设备。科技,究竟如何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又结出了怎样的硕果?在这个丰收季,记者找到了答案。 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土壤以沙土为主,过去常与"贫瘠"二字挂钩。"往年玉米亩产能达到一千斤,就算很不错了。"彰武县同心创 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孙继刚回忆道。 辽宁省自2022年启动"头雁"培育项目以来,目前已累计培育"头雁"学员1900名。其中,有84名"头雁"被聘任为农民技术员,有430余名"头 雁"学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近日,辽宁省农科院展出的农业新品种。新华社记者武江民 摄 今年7月7日,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收割机在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受访者供图) 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正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已育成新品种1600余个,在辽宁省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700 余个,每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辐射面积达3000万亩。 科技扎根,还需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从绿色生物 ...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8
粮食生产总体形势 - 中国粮食总产量在"十四五"以来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超过1.4万亿斤 [1] - 2024年夏粮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且长势正常偏好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省份实现增产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向防灾救灾和稳产领域 [3] - 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黄淮海等主产区加速布局"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 [3] - 全国春灌累计供水570亿立方米,为夏粮丰收和早稻总产单产双增收提供水利保障,全国3.4亿亩冬小麦中八成以上具备水浇条件 [3] 科技创新与单产提升 - 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6] -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应用于农业生产 [6] - 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等重大品种育成,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装备部署一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 [6]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黑龙江省宝清县采用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帮助秸秆在70至90天内分解,实现亩均少施两成氮肥并节省成本20元左右 [4] -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面积超过1.12亿亩,南方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提高0.5,产能提升约10% [4] - 通过定制专用复合肥等技术,绿色生态大米每斤能多卖0.2元左右,实现生产生态一起抓 [4][5]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中国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900多万人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雁阵" [9] - 全国有110多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覆盖粮食作物达17.1亿亩次 [9] - 新农人通过规模化育秧、对接优质收购渠道、打造生态稻田观光区等新模式,推动粮食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 [7][9] 国际影响与责任 -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全球每5斤谷物中就有1斤多产自中国 [10] - 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下,中国已向30多个国家实施了50多个粮食援助项目,体现大国担当 [10]
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2
斗柄西指、虫鸣渐歇,从云贵梯田到秦岭山区,从黄淮海平原到东北黑土地,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籽 粒渐丰。 岁稔年丰,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充足底气。走进金秋的田野,感受丰收中国的斑斓色彩、大国 粮仓的殷实稳固。 品丰收味道 丰收是什么味道? "中原粮仓"河南,种粮大户崔立伍剥开玉米苞叶,清甜扑鼻而来。 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镇崔庄村,站在自家地头,看着即将"定格"的丰收景象,崔立伍感慨:"这甜是拼 出来的!" 将近200亩地,一季麦子、一季玉米,今年崔立伍一直和旱情"赛跑"。 种夏粮,持续的高温少雨导致小麦灌浆期缩短,成熟期提前。"麦收不等人,光靠人工根本收不过 来。"崔立伍说,多亏镇里协调了10多台联合收割机"抢收","效率比往年高出一大截"。 种秋粮,旱情持续,正当崔立伍为玉米叶片因高温发黄打蔫忧心,河南打响"夺粮保卫战":农田里喷灌 设备昼夜不息;水库调水,把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崔立伍地里的庄稼,"喝"上附近五里河抽上来的 水。玉米灌浆后期,田间布设滴管,细细水流带着可溶性肥料,把养分精准送到玉米根部。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习近 平总书记 ...
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在我省引发热烈反响
大众日报· 2025-09-23 09:43
农业政策与宏观背景 - 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问候,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2] - 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好 [2] -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 [5] 农业生产与丰收情况 - 山东夏粮单产达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总产达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 [5] - 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5] - 种粮大户庞海云种植400多亩玉米,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成年年攀高 [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 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均居全国前列 [6] - 山东省农科院育种团队已育成4大系列50余个"济麦"新品种,探索"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加速推广 [4] - 下一步将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 [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农服企业265家,参与服务的基层供销合作社728个,建设运营为农服务中心841处 [3] - 年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8000万亩次以上,成为全省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力量 [3] - 持续推动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加快完善"山东供销模式" [3] 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 - 莒南县兴旺庄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2][3] - 武城县聚焦"粮畜菜"和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深化绿色"吨半粮"高产创建工程 [4] -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做精做细产业链,推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 [4]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 种粮大户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模式 [2] - 村党支部书记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酥梨、花生等农产品 [2] -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4]
习语品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央视网· 2025-09-23 07:4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 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粮食是社稷之本。 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稳产保供不仅关乎民生温饱,更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旦粮食供应受制于人,后果将不堪设 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将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中谋划。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 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短短八个字,蕴含着总书记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谋划和系统思维。这八个字,强调了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良田沃 土,让粮食产能扎根于土地,同时也要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支撑,让丰收希望孕育于技术。唯有如此, ...
科技支撑,铺展丰收新画卷(今日谈)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21
面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今年何以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从超10亿亩 高标准农田到夏收投入8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抢收,从"沙漠种粮"到"数据种田",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 量,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必须靠技术吃饭。智能化大棚里育苗、科技特派员下乡……加快将新技 术、新模式、新装备运用到农业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定能把牢 粮食安全主动权、夯实"三农"压舱石,在广袤田畴上铺展丰收新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3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沃野流金美如画,载歌载舞庆丰年。又是一年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 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一个重要方面就在 于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
全球粮价或因美联储降息大涨,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受影响吗?
搜狐财经· 2025-09-23 01:50
美联储降息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 - 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计价资产吸引力下降 推动热钱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寻求避险和增值[1] - 国际大米价格攀升至历史性高位 资本仍持续涌入粮食领域[1] - 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成为资本新宠 替代石油和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1] 粮食价格波动机制与历史案例 - 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存在深刻联系 油价飙升推高化肥农药及运输成本最终传导至粮食价格[3] - 粮食价格通常波动幅度微小 每周每蒲式耳变动约1.5美分[3] - 对冲基金可通过杠杆操作以100万本金撬动900万至2900万资金 放大粮食期货市场波动[3] - 2008年油价达每桶147美元时 大米小麦价格飙升至历史极点导致亚洲多国粮荒[3] - 2019-2020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导致大豆价格翻倍 豆粕价格暴涨并推高猪肉价格[3] 当前市场风险因素 - 美元走弱推动资本涌向大宗商品 地缘政治冲突影响黑海地区小麦玉米出口[5] - 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使全球大米市场处于紧绷状态[5] - 美联储降息加剧市场风险 如同向干涸柴火泼热油[5]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意义 - 日本曾发生"令和米价骚乱" 一年内米价近乎翻倍 高收入国家也面临严峻考验[6] - 粮食是维系国家稳定发展的战略命脉 被视为"国家的骨头"[6] 中国粮食市场现状与应对策略 - 国产大米价格稳定在每斤2至3元 猪肉价格维持在每斤15至20元[7] - 进口高端食材如泰国香米日本和牛已出现小幅上涨[7] - 2025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超国际安全线[7] - 水稻小麦等主粮自给率超100% 粮食储备量世界第一可满足全国一年食用[7] - 2025年计划投放2000万吨储备玉米和50万吨储备猪肉以平抑物价[7] 中国粮食进口结构 - 大豆自给率仅15.2% 年进口量达1.05亿吨占全球贸易量60%[9] - 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生产 非直接口粮[9] - 自美国加征关税后 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大豆 巴西占比达71%[9] - 大米进口量较小 主要从东南亚进口泰国香米和巴基斯坦巴斯马蒂米用于消费多样化[10] 潜在间接影响 - 全球粮价上涨可能推高饲料成本 进而导致国内肉类价格上涨[12] - 国际市场紧张可能刺激国内投机行为 推动中高端大米价格上扬[12] 货币政策与科技投入 - 中国央行可能跟随降息 若LPR下调百万贷款月供或减少150元[14] - 银行存款理财收益率同步下降 十万元定存一年利息或减少500元[14] - 离岸人民币突破7.09 利好留学生和旅游消费但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压力[14] -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120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14] - 新型零碳粮仓可降低粮食损耗50% 延长储存周期1-2年[14] - 发布"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等10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储粮效率[14] 中国粮食安全核心优势 - 坚实农业生产基础 庞大战略储备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共同构筑"粮食盾牌"[15] - 能从容应对全球粮价波动 保障人民"舌尖安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