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储备
搜索文档
每天100万桶原油入库,中国突然按下“加速键”,在为大事做准备?
搜狐财经· 2025-11-08 13:15
每天100万桶原油入库,中国正在加速充实战略储备,有观点推测这是在"未雨绸缪",为"大事"做准 备。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连带着国际油价也跟着下跌,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帮助稳定了油价——有外 媒发现,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实石油储备。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今年的前9个月,中 国每天平均进口超过1100万桶石油,其中每天约有100万至120万桶被储存入库,根据外媒的推测,中国 的石油储备量在12亿至13亿桶之间,而且还远远不是中方的"极限"。 【充足的储备是应对风险的底气】 中国增加石油储备,合规合理 比如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旦中国突然停止采购,油价可能迅速跌至每桶50美元出头,这反向印证了中国 需求对全球油价的"压舱石"作用,同时也凸显了中国自身储备的必要性:只有通过主动囤积,才能避免 因外部供应中断导致的"无油可用"风险。 【特朗普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的储备行为客观上成为油价稳定的关键因素,当前国际能源市场本就因俄乌冲突、 中东局势等地缘风险而脆弱,若最大进口国大幅减少采购,供需失衡将加剧油价暴跌或暴涨的极端风 险。 中国通过持续进口并转化为储备,既保障了自身需求,又为市场提供了 ...
中国为何突然开始大量囤油?日吞全球近半储量,有啥大事要发生?
搜狐财经· 2025-11-05 21:58
中国原油进口规模与全球影响 - 中国原油进口量持续走高,平均每天超过1100万桶,比一些产油大国整日产量还多 [3] - 全球新增石油库存中约九成被中国吸收,每天囤油量高达140万桶,相当于其他国家总和 [3] - 中国大量采购使国际油价稳定在每桶65美元左右,市场供需关系被迫调整 [5] 战略储备能力与制度推动 - 全国储油能力已接近20亿桶,但目前仅使用约六成,仍有巨大扩容空间 [9] - 今年《能源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国家和企业必须承担储备义务,促使储油设施快速扩建 [9] - 储油从灵活选择变为法律责任,形成全国范围的战略储油网络 [11] 地缘政治风险与能源安全 - 中国从俄罗斯、伊朗等敏感地区进口原油超过20%,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高 [12] - 石油储备天数已从过去的110天迅速提升至180天左右,可应对全球供应中断半年的风险 [18] - 储备行为是为应对乌克兰局势、中东动荡及亚太地缘摩擦等潜在供应风险 [20] 金融资产布局与战略考量 - 在美元汇率和美债收益率波动剧烈环境下,将部分外汇资产转化为石油实物资源,比纸面资产更安全 [16] - 石油被视为与黄金类似的实物资产,可对冲美元波动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 [14] - 囤油行为是防风险、保安全、稳资产的"三位一体"战略体现,优化金融资产布局 [16] 全球市场格局转变 - 产油国看到中国持续买入,提高生产意愿,全球油市供需格局被重新定义 [5] - 中国成为国际油市重要变量,市场心理和价格走势几乎由中国需求节奏决定 [5][7] - 其他国家和市场参与者必须关注中国储油节奏,以判断油价和供应风险趋势 [23]
趁火打劫!巴西大豆对华猛涨价,买家集体暂停订单,静待2个时机
搜狐财经· 2025-10-21 06:01
大豆贸易格局变化 - 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主要大豆供应国,2024年中国与巴西成交大豆7464万吨[3][8] - 巴西大豆价格出现显著上涨,比美国大豆贵1美元,比芝加哥大豆贵2.8美元[3] - 中国因价格过高已停止下达12月以后的新订单[5] 价格与成本分析 - 中国购买一吨巴西大豆预计损失超过200元[8] - 美国大豆价格同期上涨1.7美元,但巴西在美豆基础上额外加价1美元[6] - 国内大豆采购商如油厂本身盈利状况不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亦构成压力[6] 市场反应与潜在影响 - 巴西大豆出口严重依赖中国,截至10月其出口量1亿吨中79.9%为中国订单[17] - 巴西农户因订单增加已扩大种植,2024及2025年大豆产量均创下新高记录[10] - 若失去中国订单,巴西可能面临大豆囤积,最终导致价格被农户自行压低[10] 中国的替代采购方案 - 首要选择仍是巴西,利用其丰收季后的供应过剩压力来谈判价格[10] - 美国是重要替代来源,特朗普政府有强烈意愿促成大豆交易以缓解国内压力[12] - 中国可动用战略储备,2023年东北粮仓储备约200万吨大豆以平抑价格[12] - 其他潜在供应国包括阿根廷等愿意出售储粮的国家[12] 中国国内大豆产业现状 - 国内耕地优先用于水稻、小麦等高粱等主粮生产,以确保基本需求[14] - 非平原地区耕地分散,难以实现机械化种植,导致人力成本过高[16] - 进口大豆价格相对较低,且来源多元化可避免单一国家垄断[16] 中美贸易谈判前景 - 中美已达成进行第五轮经贸磋商的意见,谈判成功概率超过50%[19] - 谈判焦点为关税问题,美方为获取中国大豆订单可能降低对中国高关税[19] - 中美通话安排调整为配合中国时间,显示美方态度积极[19]
甘肃又出大型金矿,新增资源超40吨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42
金矿发现概况 - 在甘肃省玉门市前红泉—黑山北滩地区发现一处大型金矿,新增金资源量超过40吨,相当于两座大型金矿的总量 [1] - 金矿化带长约14公里,宽度在10到100米之间 [3] 勘查背景与技术 - 此次发现是自2009年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设立以来,金属资源勘查领域最亮眼的成果 [3] - 勘探团队依托现代地质勘查技术、遥感探测、钻探分析以及数据模拟,使金矿发现更具可预测性和精确性 [4] 市场与投资环境 - 国际金价持续飙升,增值幅度超过股票市场,反映投资者对安全、稳定、可保值资产的迫切需求 [3] - 甘肃新金矿的发现是对投资者心理的一剂强心针,让市场避险情绪进一步升温 [3] 区域经济影响 - 新发现的大型金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链的活力 [6] - 对于玉门市及周边地区,这意味着新的产业机遇 [6] 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 新增40吨黄金资源增强了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战略缓冲能力,是资源自主保障和全球经济博弈中的一张新牌 [6] - 未来该金矿可能改变区域经济格局,并在全球黄金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8]
Trump Likely To Invest In More Rare Earths, Bessent Says
Benzinga· 2025-10-16 03:41
政府政策动向 - 美国政府可能在中国稀土出口限制后于战略性行业购入更多公司股权 [1] - 美国政府计划引入最低价格机制以应对中国的市场操纵行为 [4] - 美国政府将建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 摩根大通已表示合作意向 [6] 行业与公司动态 - 美国政府已持有MP Materials Corp、Trilogy Metals Inc和Lithium Americas Corp的股权 [3] - 摩根大通宣布一项1.5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重点支持包括关键矿物在内的四个关键领域 [6] - Critical Metals Corp和USA Rare Earth Inc等稀土与关键矿物股票在连续上涨后于周三出现回调 [8] 市场背景与策略 - 中国在过去20年通过利用其在精炼和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压低价格 将全球竞争对手挤出稀土行业 [4] - 摩根大通将通过提供咨询、融资和投资资本等方式支持相关公司 [7]
前沿观察 | 全球在途原油量激增,中国为何逆势“囤油”?
搜狐财经· 2025-10-09 22:49
全球原油在途量与市场状况 - 航上油轮载油量已升至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目前在途原油量为12亿桶[3] - 该现象主要原因是主要产油国增产,但石油处于寻找买家的流转状态,而非定向运输,反映出石油需求已远低于供应水平[3] - 若计入浮仓储油,海上原油总量将达到2020年以来的最高峰值[3] 中国原油进口与储备战略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自2025年初以来以接近100万桶/日的速度持续增加战略储备[4] - 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大部分份额已被中国吸收,即便国内需求不足,战略储备行为仍在推高进口量[3][4] - 中国国有能源巨头计划于今明两年内新建11个原油储备基地以增加库存[3] 全球原油供应前景与不确定性 - 当前油价低迷主要归因于美国页岩油增产与欧佩克+减产措施的撤销,但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正在放缓[4] - 欧佩克+在近三年产量限制后恢复增产,正持续消耗其剩余产能,实际增产幅度一再未能达到既定目标[4] - 若市场需求激增,欧佩克+将无法有力应对,因为剩余产能可能不及预期水平[4]
高盛谈铜价:10000美元已成“新底线”,未来两年11000美元是上限
美股IPO· 2025-10-08 09:24
铜价新范式 - 铜价正重置进入全新交易区间,底部支撑位被推高至10,000美元/吨,上涨空间存在11,000美元的天花板 [3][5] - 高盛将2026年铜价预测从10,000美元上调至10,500美元/吨,维持2027年10,750美元/吨的预测 [4] - 市场短期内处于小幅过剩状态,预计2026年过剩量为18万吨,真正的供应缺口预计要到2029年才会出现 [5] 供应端结构性挑战 - 供应端面临结构性瓶颈,全球铜矿供应量在2025-203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 [6] - 矿山开采难度加大导致维持现有产量的资本支出不断攀升,限制了矿企的增长性资本开支能力 [6] - 启动南美棕地项目以平衡市场所需的价格至少为10,500美元/吨,这构成了铜价的坚实底部 [7] 需求结构转变与替代效应 - 铜的需求正经历从周期性向战略性的深刻转变,从反映经济周期的“铜博士”转变为服务国家安全和战略产业的“铜上校” [1][9] - 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贡献超过60%的增长,背后驱动力是人工智能、国防和能源安全 [11] - 当铜铝价格比超过4:1时,铝的加速替代效应会显著增强,抑制铜的总需求增长 [10] - 高价格会激励更多废铜进入市场,预计将全球铜市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到本年代末 [10] 战略储备的关键作用 - 中国和美国铜战略库存处于低位,中国75%的铜消费依赖进口,美国近50%的精炼铜需求需进口满足 [10] - 潜在的战略采购可吸收大部分市场过剩量,为价格提供下行保护;中国到2030年或需增加约15万吨战略储备,美国建立40天储备约需17.5万吨 [10] - 战略储备的动向是吸收市场过剩库存、影响价格的关键变量,若储备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价格跌破10,000美元 [3][10]
高盛谈铜价:10000美元已成“新底线”,未来两年11000美元是上限
华尔街见闻· 2025-10-07 14:09
新的价格区间 - 铜价正重置进入全新交易区间,底部支撑位推高至10,000美元/吨,顶部天花板约为11,000美元/吨 [1][2] - 高盛将2026年铜价预测从10,000美元上调至10,500美元/吨,维持2027年10,750美元/吨的预测 [1] - 市场短期内处于小幅过剩状态,预计2026年过剩量为18万吨,价格将在高位区间内震荡 [1][2] 供应端分析 - 供应端面临结构性挑战,全球铜矿供应量在2025-2030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1.5% [5] - 矿山开采难度加大导致维持现有产量的资本支出攀升,限制了矿企的增长性资本开支能力 [5] - 启动南美棕地项目以平衡市场所需的铜价至少为10,500美元/吨,这构成了价格的坚实底部 [5] - 近期矿山供应中断导致全球精炼铜产量在2025年第二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下降6% [2] 需求端分析 - 铜需求正经历从周期性向战略性的深刻转变,从“铜博士”变为服务于国家安全和战略产业的“铜上校” [7] - 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贡献超过60%的增长,背后驱动力是人工智能、国防和能源安全 [9] - 全球精炼铜需求增速将从2025年的2.8%放缓至2026-2030年的年均2.1%,主因中国建筑业结构性下滑及铝替代效应 [9] 价格限制因素 - 当铜铝价格比超过4:1时(约对应铜价10,200美元),周期性行业会加速转向使用铝,抑制铜的总需求增长 [5] - 高价格会激励更多废铜进入市场,废铜使用量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市场紧张,并将全球铜市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到本年代末 [5] - 真正的供应缺口预计要到2029年才会出现,因此未来两年内铜价上涨空间受限于约11,000美元 [2] 战略储备影响 - 战略储备行为是吸收市场过剩库存、影响价格的关键变量,铜作为关键战略物资极具储备吸引力 [1][6] - 中国75%的铜消费依赖进口,美国近50%的精炼铜需求需进口满足,两国库存水平较低 [9] - 高盛测算,中国到2030年需增加约15万吨战略储备以维持库存天数,美国若建立40天消费储备(约17.5万吨)将耗资约18亿美元 [9] - 这些潜在的战略采购可以吸收大部分市场预期的过剩量,为交易所价格提供下行保护 [9]
全球粮价或因美联储降息大涨,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受影响吗?
搜狐财经· 2025-09-23 01:50
美联储降息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 - 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计价资产吸引力下降 推动热钱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寻求避险和增值[1] - 国际大米价格攀升至历史性高位 资本仍持续涌入粮食领域[1] - 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成为资本新宠 替代石油和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1] 粮食价格波动机制与历史案例 - 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存在深刻联系 油价飙升推高化肥农药及运输成本最终传导至粮食价格[3] - 粮食价格通常波动幅度微小 每周每蒲式耳变动约1.5美分[3] - 对冲基金可通过杠杆操作以100万本金撬动900万至2900万资金 放大粮食期货市场波动[3] - 2008年油价达每桶147美元时 大米小麦价格飙升至历史极点导致亚洲多国粮荒[3] - 2019-2020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导致大豆价格翻倍 豆粕价格暴涨并推高猪肉价格[3] 当前市场风险因素 - 美元走弱推动资本涌向大宗商品 地缘政治冲突影响黑海地区小麦玉米出口[5] - 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使全球大米市场处于紧绷状态[5] - 美联储降息加剧市场风险 如同向干涸柴火泼热油[5]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意义 - 日本曾发生"令和米价骚乱" 一年内米价近乎翻倍 高收入国家也面临严峻考验[6] - 粮食是维系国家稳定发展的战略命脉 被视为"国家的骨头"[6] 中国粮食市场现状与应对策略 - 国产大米价格稳定在每斤2至3元 猪肉价格维持在每斤15至20元[7] - 进口高端食材如泰国香米日本和牛已出现小幅上涨[7] - 2025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超国际安全线[7] - 水稻小麦等主粮自给率超100% 粮食储备量世界第一可满足全国一年食用[7] - 2025年计划投放2000万吨储备玉米和50万吨储备猪肉以平抑物价[7] 中国粮食进口结构 - 大豆自给率仅15.2% 年进口量达1.05亿吨占全球贸易量60%[9] - 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生产 非直接口粮[9] - 自美国加征关税后 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大豆 巴西占比达71%[9] - 大米进口量较小 主要从东南亚进口泰国香米和巴基斯坦巴斯马蒂米用于消费多样化[10] 潜在间接影响 - 全球粮价上涨可能推高饲料成本 进而导致国内肉类价格上涨[12] - 国际市场紧张可能刺激国内投机行为 推动中高端大米价格上扬[12] 货币政策与科技投入 - 中国央行可能跟随降息 若LPR下调百万贷款月供或减少150元[14] - 银行存款理财收益率同步下降 十万元定存一年利息或减少500元[14] - 离岸人民币突破7.09 利好留学生和旅游消费但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压力[14] -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120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14] - 新型零碳粮仓可降低粮食损耗50% 延长储存周期1-2年[14] - 发布"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等10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储粮效率[14] 中国粮食安全核心优势 - 坚实农业生产基础 庞大战略储备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共同构筑"粮食盾牌"[15] - 能从容应对全球粮价波动 保障人民"舌尖安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