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

搜索文档
新能源全线暴涨!阳光电源涨超13%创历史新高,电池50ETF(159796)爆涨超7%,又获1.14亿份净申购!近6日疯狂吸金8.5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9-05 10:28
电池50ETF表现 - 电池50ETF(159796)在9月5日盘中暴涨超7% 截至10:12资金持续布局 获1.14亿份净申购[1] - 该ETF连续5日获资金增仓超7.5亿元 统计区间为2025年8月29日至9月4日[1] 成分股表现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暴涨 先导智能20cm涨停 阳光电源一度涨超13%创历史新高[3] - 亿纬锂能涨超8% 国轩高科等涨超7% 宁德时代涨超4% 格林美和欣旺达等大幅上涨[3] - 阳光电源成交额90.40亿元 涨幅11.35% 估算权重13.85% 宁德时代成交额80.29亿元 涨幅5.15% 权重8.07%[3] - 亿纬锂能成交额50.72亿元 涨幅8.58% 权重7.10% 先导智能成交额85.52亿元 涨幅18.34% 权重4.16%[3] - 国轩高科涨幅7.22% 权重3.77% 格林美涨幅3.82% 权重3.09% 欣旺达成交额32.38亿元 涨幅10.35% 权重3.02%[3] 下游需求状况 - 欧洲新能源车市场表现亮眼 8月七国电动车销量合计8.3万辆 同比增长36%[4] - 纯电动车注册5.4万辆 占比65.4% 乘用车总注册28.2万辆 同比增长5% 环比下降30%[4] - 电动车渗透率达29.4% 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 环比提升5.1个百分点[4] - 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26GWh 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7%[4] - 前九名储能电芯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国内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全球占比超过90%[4] 行业盈利水平 - 下游需求带动电池各环节排产超预期 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5] - CS电池指数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8% 营收及净利润增速全面转正[5] 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明确 在安全性及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优势[6] - 固态电池将成为未来高性能电池重点发展方向 在消费电池、新能源汽车及低空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6]
电池概念股走强,相关ETF涨约7%
搜狐财经· 2025-09-05 10:25
电池概念股走强,先导智能涨超18%,阳光电源涨超12%,欣旺达、天赐材料涨10%。 每经记者:叶峰 每经编辑:肖芮冬 中证电池主题指数选取业务涉及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子电池以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 本,以反映电池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有券商表示,2025年以来,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获突破,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随着中试线的陆续落地以及锂电扩产周期的重启,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继续看好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 | 代码 | 名称 | 现价 | | 涨跌 涨跌幅▼ | | --- | --- | --- | --- | --- | | 562880 | 电池ETF嘉实 | 0.708 | 0.049 | 7.44% | | 159796 | 电池50ETF | 0.816 | 0.054 | 7.09% | | 561910 | 电池ETF | 0.691 | 0.045 | 6.97% | | 561160 | 锂电池ETF | 0.691 | 0.038 | 5.82% | 受盘面影响,多只跟踪中证电池主题指数的ET ...
中伟股份:从超高镍 “垄断” 到固态电池生态,构建新能源材料核心竞争力
财富在线· 2025-09-05 10:05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速落地推动高稳定性高密度电池需求增长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强安全性优势成为核心发展方向[1] - 高镍及超高镍材料作为固态电池核心适配原料正迎来爆发期[1] -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将从2024年7.97亿美元增至2034年141.16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3.3% 中国市场增速达36.8%[5] - 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清晰:2025-2026年中试线落地并启动装车验证 2027年小批量装车 2028-2029年在低空经济及机器人领域放量 2030年进入中高端动力市场[5]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超高镍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份额达89.5% 高镍产品份额达31.7% 技术认可度领跑行业[1] - 首创超高镍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达230mAh/g 较传统镍60%-80%产品提升12.7%-27.8% 同时降低钴依赖[4] - 与头部电池企业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用高镍前驱体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 可适配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固态电解质体系[2] - 专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设计的高镍前驱体实现高密度快速充放电及高温稳定性能 钴系前驱体满足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稳定性需求[2]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自主研发氧化物固态电解质(LATP)已完成小试 粉体及浆料性能达标 同时布局低成本硫化物电解质及关键原料开发[3] - "9系单晶正极前驱体"及"超小粒径富锂锰基前驱体"等产品已通过认证并实现几十吨级供货[4] - 2025年上半年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超18.8万吨 同比增长33.91% 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3] 财务表现与运营能力 - 2025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13.23亿元 同比增长6.16% 归母净利润7.34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14.76亿元 同比增长13.12%[3] 产业链布局与战略规划 - 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 上游延伸镍锂磷资源布局 下游拓展锂电池黑粉回收 构建"资源-原料-材料-回收"产业链垂直生态[5] - 在印尼建立镍资源基地 依托富氧侧吹与RKEF双技术路线打通冶炼环节 通过工艺优化持续降低冶炼成本[4] - 在韩国印尼摩洛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 与摩洛哥AL MADA合作推进三元前驱体磷系材料及回收项目 降低运输成本[5] 客户合作与市场拓展 - 与特斯拉三星SDI LG化学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一流企业建立稳定合作[4] - 2025年上半年与国内头部企业联合开发钠系层状氧化物材料 定制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4]
新能源车ETF(159806)盘中拉升涨超3%,机构:固态电池或为未来发展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0:05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 成为未来高性能电池重点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 消费电池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市场空间广阔 [1] - 氧化物半固态路线相对成熟且与现有设备兼容度高 已实现产业化落地 硫化物全固态路线潜力更大但产业化仍需较长时间 [1] - 半固态电池已量产装车(如名爵MG4) 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装车 [1] 固态电池产业链设备需求 - 设备端是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因素 需配套专用设备进行电极 电解质和封装等工艺调整 其中电解质膜制造尤为关键 [1] - 随着中试线逐步落地 新型设备如干法一体机 全自动叠片机和高压化成设备等需求确定性高 设备端有望率先受益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推动 - 国家加大对全固态电池研发支持 目标2027年实现小规模装车示范 [1] - 低空经济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将加速产业化进程 [1] 新能源汽车指数产品 - 新能源车ETF(159806)跟踪CS新能车指数(399976) 该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涉及锂电池 电机 电控及整车制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上市公司证券 [1] - CS新能车指数行业配置高度集中于新能源汽车相关制造业 风格偏向成长型 [1]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C(009068)和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A(009067) [2]
中金 | 固态电池系列报告一:锂电皇冠上的明珠,产业化浪潮将至
中金点睛· 2025-09-05 07:42
固态电池产业化前景 -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方向,在新能源车、低空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2][4] - 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三重驱动下,产业化进程明确提速,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808GWh,其中全固态电池需求量超150GWh [4][10] - 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技术定型和小规模量产,2030年实现商业化量产,在动力、eVTOL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渗透率分别达3%、40%和15% [4][10] 材料端技术路线 - 电解质以硫化物路线为主(如LiPSCl室温离子电导率达1×10⁻² S/cm),卤化物路线因成本低(如氧氯锆锂原材料成本11.60美元/kg)和离子电导率高(超2mS/cm)具备潜力 [5][16][18][22] - 正极短期沿用高镍三元体系,中长期迭代至高电压、高比容正极如富锂锰基(比容量超250mAh/g) [5][23][25] - 负极短期采用硅碳负极,中长期聚焦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3860mAh/g),工艺以压延法为主,蒸镀法和液相法处于量产验证阶段 [5][26][27] - 集流体需适配硫化物体系,多孔铜箔提升界面接触,耐腐蚀方案包括镀镍集流体和镍铁集流体(镍铁合金含镍8%-12%) [28] 设备端升级需求 - 全固态电池设备价值量显著提升,前段需适配干法电极工艺(取消涂布/烘干环节,增加干法混料/纤维化/辊压设备),中段采用叠片替代卷绕并新增胶框印刷和等静压设备(压力要求500-600MPa),后段取消注液、升级高压化成设备(压力要求60-80吨) [6][30][31][37][39] - 干法电极技术可提升能量密度和生产效率,核心环节辊压成膜对设备精度要求高,纳科诺尔、先惠技术、赢合科技等厂商已布局相关设备 [32][33][36] - 半固态电池与现有产线兼容性高,核心变化为新增固态电解质涂布、辊压设备升级和高压化成设备 [30] 市场空间测算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达443亿元,其中全固态设备313亿元,半固态增量设备130亿元 [43][44] - 材料端市场空间:硫化锂50亿元(单价降至25万元/吨)、四氯化锆24亿元(单价6万元/吨)、锂金属负极38亿元(单价80万元/吨)、硅碳负极34亿元(单价5万元/吨)、富锂锰基正极27亿元(单价4.8万元/吨) [44] - 硫化物电解质成本中硫化锂占比达82%,当前价格200-300万元/吨,规模放量后降本空间较大 [17][18]
20cm速递|新能源板块大爆发,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上涨3.6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8:30
市场表现 - 9月4日早盘A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 全市场超3300只个股上涨 [1] - 电力设备、有色金属、计算机领涨 银行、通信、综合领跌 [1] -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上涨3.63% 持仓股亿纬锂能涨超10% 中伟股份和上能电气涨超8% [1] 新能源产业链价格动态 - 近一个月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价格边际回升 碳酸锂价格反弹拉动锂矿采购需求增长 [1] - 海外矿山供应增量有限 贸易商挺价情绪浓厚 共同推动锂矿价格持续走强 [1] - 云母提锂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加剧锂云母矿供需紧张 [1] - 碳酸锂与氢氧化锂价格明显反弹 受反内卷政策预期及期货市场情绪双重带动 [1] 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 - 2025年9月国内锂电池排产环比增长7.5% 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回暖 [1] - 固态电池技术持续突破 多家车企计划2027年左右搭载全固态电池 产业化进程加快 [1] - 锂电扩产周期重启 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1] 产品特征 -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为全市场首只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的ETF基金 [2] - 指数涵盖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涉及电池、光伏、半导体等细分领域 弹性大且成长性强 [2] - 产品管理费率0.15% 托管费率0.05% 合计0.2% 处于同类最低费率档位 [2]
新能源车ETF(159806)盘中涨超3%,固态电池驱动产业链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6:08
行业前景 - 海内外动力和储能需求持续攀升带动电力设备及电池产业链排产及出货量不断提升[1] - 锂电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升[1] -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确定性方向[1]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设备/材料/电池等全产业链环节均有望实现迭代升级[1] - AIDC高功耗趋势推动供电技术向SST直流架构演进[1] - 电力设备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1] 指数产品 - 新能源车ETF(159806)跟踪CS新能车指数(399976)[1] - CS新能车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涉及锂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制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1] - 指数全面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表现[1] - CS新能车指数行业配置高度集中于新能源汽车相关制造业 风格偏向成长型[1]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C(009068)和联接A(009067)[1]
20cm速递丨创业板新能源ETF国泰(159387)盘中涨超4.5%,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引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4:27
创业板新能源ETF国泰(159387)跟踪的是创新能源指数(399266),涨跌幅达20%,该指数从市 场中选取涉及清洁能源生产、存储及应用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重点关注具有技术创新 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企业,行业配置上以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及相关设备制造为主,以反映新能源 及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国泰海通指出,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将成为未来高性能电池重点发展方 向,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池、低空经济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当前产业分化出两条技术路线:氧 化物半固态路线因与现有设备兼容度高已实现量产装车,硫化物全固态路线虽潜力更大但产业化仍需较 长时间。设备端是产业化关键因素,需配套专用设备解决电极、电解质、封装等工艺调整,其中干法电 极设备(辊压机、干法一体机)、高精度叠片机、高压化成设备等新型设备需求明确。产业进展方面, 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主流价格带(如名爵MG4),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装车。政策驱动下 (如国家规划2025年电池系统达300Wh/kg),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加速,设备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注:如提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指数/基金短 ...
固态电池生产设备企业上半年订单激增
证券日报· 2025-09-04 00:26
固态电池设备订单激增 - 2025年上半年头部设备企业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超过300亿元 同比涨幅70%至80% [1] - 先导智能上半年新签订单124亿元 同比增长近70% [2] - 海目星上半年新增订单44.21亿元 同比增长117.5% 6月末在手订单突破100亿元 [2] - 赢合科技一季度末合同负债金额达27.59亿元 创历史峰值 环比增长67% [2] - 利元亨5月末在手订单49.21亿元 [2] 技术突破驱动需求 - 固态电池干法电极 固态电解质复合 等静压成型等新增环节推动设备需求激增 [2] - 海目星业内首家同时布局硅碳负极+硫化物电解质双技术路线 [2] - 孚能科技预计年底交付60Ah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2] - 新能源车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升 [2] 产业链协同发展 - 赣锋锂业具备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研发生产能力 [3] - 上海洗霸收购硫化锂业务资产 提升固态电池材料竞争力 [3] - 五矿新能源上半年营收29.04亿元 同比增长15.85% 已实现百公斤级固态电池材料批量交付 [3] - 宁德时代预计固态电池2027年小规模量产 2030年规模化应用 [3] - 国轩高科全固态中试线贯通 良品率达90% 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 [3] 下游应用拓展 - 蔚来上半年研发费用30.1亿元中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占比最大 [4] - 亿航智能eVTOL采用国轩高科46系列高能量密度圆柱电芯 [4] - 南都电源获2.8GWh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订单 为全球最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 [4]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日益明朗 产业资本加速涌入 行业逼近规模化量产临界点 [4]
对话产业链大佬 - 头部整车厂固态电池专家
2025-09-03 22:4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固态电池产业链 涵盖电池制造 设备供应 材料研发及政策规划[1] * 涉及企业包括头部整车厂 电池企业(如本田) 设备供应商(日本川田机械 克劳斯马菲 Kubernetes)以及国内上市公司[12][16][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工信部中期评审标准对能量密度(400瓦时/公斤以上)和循环寿命(1,000-1,240次)提出明确要求 暂未涉及成本 企业或采用手工制作以达标[1][4] * 当前小试线/中试线平均水平为能量密度约360瓦时/公斤 循环寿命约800次 但需在100兆帕以上压力环境维持 大规模生产面临挑战[1][6]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或集中于硫化物和聚合物复合材料 但硫化物存在安全(硫化氢泄漏)和专利问题(90%以上专利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 氧化物和聚合物复合材料或成主流[1][9] * 全固态电池产线产能放量缓慢 预计2027年总体产能不超过100兆瓦时 吉瓦时级别需等到2028-2029年 百吉瓦时级别则要2030年后[1][10] * 工信部正积极讨论第二期发展计划 或包含上千亿补贴 预计2027年验证 补贴对象(车企 电池企业或消费者)尚未最终确定[1][8] * 全固态电池极片制作倾向干法 因湿法难达能量密度要求 固体电解质膜干法孔隙不均 湿法载量不足 行业内对两种方法存在分歧[1][14][15] **设备与工艺难点** * 固态电池设备难点在于控制系统复杂 介质纯度要求高 腔体材料昂贵且受限(合金材料按克出售)[2][24] * 干法工艺核心设备(干混设备 纤维化设备)存在技术难点 国外设备(日本川田机械 SM系列混合机 克劳斯马菲双螺杆挤出机)表现良好但昂贵 国内设备在搅拌均匀性和压延厚度一致性方面存在差距[16] * 等静压设备是产能瓶颈和成本投入重点 一台标准设备(60安时以上)价格达几千万元 温等静压或成主流路线[19][20] * 辊压机需满足更高要求(负极成膜速度80米/分钟 正极50米/分钟) 洛特洛双面辊压可能更有效[19] * 叠片技术因固态电解质干性表面而精度要求更高 需激光定位打标以确保精度 避免短路[25] * 点胶方案优于激光刻蚀 因后者会产生杂质颗粒导致短路[28] **产业化进度与竞争格局** * 产业化处于早期阶段 全固态电池(20安时样品)循环寿命仅800多次 需高压力环境维持性能[3] * 中国与日本在专利和小批量生产方面存在4到5年差距 但凭借国家支持 产业链协同和市场驱动有望缩短差距[30] * 车企积极尝试研发 但专业分工更被看好(电池企业专注电池研发 车企专注整车制造)[29] * 设备商积极投入研发但面临路线变化(如氧化物转硫化物)和巨大风险[31] **其他重要内容** * 第一批工信部资助名单包括6家企业 中期审核后不达标企业可能退出[7] * 本田在硫化物固态电池生产线上投入约20亿人民币建设1G瓦时生产线[12] * 投资者应关注总压力及加热加压时间等关键参数来评估制造瓶颈[2][21] * 主流技术包括岩酸化 热熔挤压(应用最广泛) 静电喷涂 气象沉积和3D打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