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ST长园年报问询回复暴露财务黑洞:资金占用未解,诉讼压顶难翻身
新浪证券· 2025-07-11 18:29
资金占用与内控问题 - 董事长吴启权通过7家供应商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023年末及2024年末余额分别达2.94亿元和2.64亿元,尚有2158.98万元利息未偿还 [2] - 资金挪用导致2024年财报被出具保留审计意见,内控报告遭否定意见,股票被冠以"ST"警示 [2] - 公司对监管问询函选择性回复,五大问题仅答两项,关键质疑以"需进一步核实"搪塞 [2] 财务恶化与资产风险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巨亏9.78亿元,同比暴跌1216%,营收下滑7.22%至78.74亿元 [2] - 大额商誉减值2.95亿元,涉及珠海运泰利、芬兰欧普菲、金锂科技等收购标的 [2] -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35.15亿元,计提坏账5.70亿元(其中单项计提2.33亿元),预付账款余额激增141%至3.07亿元 [2] 主营业务溃败 - 智能电网设备收入下滑4.35%,消费电子业务收缩,磷酸铁锂材料受价格波动冲击,三大业务毛利率全线承压 [3] - 5家核心子公司连续两年亏损,长园天弓因需求萎缩计提存货及固定资产减值0.26亿元 [3] - 以3.4亿元"骨折价"出售长园电子25%股权予沃尔核材,预计产生投资损失2.64亿元 [3] 诉讼与流动性危机 - 因2016-2017年虚增利润超3亿元的财务造假案,需赔偿第三大股东山东至博3.45亿元,另有近亿元投资者索赔诉讼未决 [4] - 沃尔核材以虚假陈述为由索赔5608万元,关联方利息清偿延期至9月底 [4] -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1%,流动比率仅0.98,货币资金难以覆盖短期债务 [4]
*ST紫天:未完成整改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快讯· 2025-07-11 18:26
公司财务违规事件 - 公司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收到福建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书 [1] - 公司需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更正年度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全面审计 [1] -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聘请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1] - 公司未向福建证监局提交整改报告 [1] 退市风险警示 - 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2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7月19日前可能被终止上市 [1]
负债25亿跑路美国,妻儿住4000平海景豪宅,2万股民血本无归
搜狐财经· 2025-07-11 09:0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林永飞上世纪90年代创立意大利风格男装品牌"卡奴迪路",通过模仿欧洲一线大牌设计和奢华门店装修实现产品溢价 [1] - 2002年成立"摩登大道"公司时年净利润已突破千万元,通过代理纪梵希、巴利等国际品牌与自有品牌混售提升销售额 [3] - 2012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市值峰值达60亿元,全国门店318家,年净利润1.07亿元 [3] 经营策略与问题 - 采用"鱼目混珠"策略将自有品牌与国际大牌并列陈列,误导消费者认知 [3] - 2016年受电商和快时尚冲击,门店月亏损超百万,耗资4.9亿元收购互联网平台转型失败,一年亏损2.87亿元 [3] - 2018年起通过上市公司为关联企业担保14.7亿元,2019年曝出巨亏14.7亿元 [4] 财务违规与处罚 - 存在澳门门店虚增存货价值2000万元、隐瞒孙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亏损2.4亿元等财务造假行为 [4] - 证监会仅对林永飞处以60万元罚款,远低于其加州豪宅区月生活支出(约10万元) [4] 退市与后果 - 股价从峰值18元跌至0.7元,2.4万名投资者损失,2024年集体诉讼时创始人名下已无可执行资产 [5] - 因无法追回被占用的4000万元资金及未按时披露2023年财报,2025年7月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5] 创始人现状 - 林永飞辞任董事长后移居美国加州,拥有4000平方米海景豪宅(价值400万美元),家人展示奢侈生活 [1][7] - 国内遗留25亿元债务和69条强制执行令,美国豪宅年物业费仅50万元人民币 [1][7]
虚增营收超6亿!瑞斯康达董事长被执行
搜狐财经· 2025-07-10 02:10
公司事件 - 瑞斯康达董事长李月杰和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 - 该事件与2023年9月证监会行政处罚为同一事项,涉及2019-2020年财务造假案[2][4] - 2019-2020年公司虚增营收6.32亿元,虚增净利润1.17亿元,李月杰和朱春城被警告并各罚款100万元[4] 财务造假案例 - 卓朗科技2019-2023年连续五年财务造假,虚增营收18.2亿元,虚增利润13.4亿元[6] - 2019年虚增营收占比21.1%,2020年占比45.2%,最终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6] - 卓朗科技被证监会罚款1000万元,相关个人总计罚款1900万元[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5亿元,同比下降34.89%[6][8] - 归母净利润-1936.71万元,同比下降195.18%[6][8] - 三费占比35.0%,同比上升62.86%,其中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总计8760.01万元[7][8] - 毛利率45.03%同比增17.55%,但净利率-7.74%同比降246.18%[7][8] - 每股收益-0.05元同比降200%,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5元同比降274.69%[7][8] 经营困境 - 客户信任度下降导致订单减少,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跌34.89%[10][12] - 核心产品传输类设备和宽带网络类设备2024年收入分别下降17.54%和41.13%[12] - 融资渠道受限,信用评级下降导致融资成本上升[10] - 管理层动荡影响决策效率,错失市场机遇[12] 行业影响 - 通信设备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12] - 财务造假事件削弱公司竞争力,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12] - 行业正常竞争秩序受到扰乱[6]
2名CPA获刑!配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券商中国· 2025-07-09 17:17
配合造假可能要 获刑 。 近期,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一则刑事判决书,两名注册会计师(CPA)因配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站上被告 席,此判决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敲响警钟。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一家上市公司2019年为满足发行可转债的业绩要求,其子公司与某企业签署虚假合 同,并将合同日期倒签至2018年,以便将项目收益确认为2018年收入。 两名注册会计师明知上述上市公司想要虚增2018年收入,仍然配合完成合同造假,并以会计师事务所名义出具 审计报告。最终上述上市公司2018年虚增利润超过1.45亿元。 法院一审判决称,上述两名注册会计师均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5个月、11个月, 罚没金额合计逾30万元。 配合完成合同造假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近期披露的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一家上市公司在2019年年初筹备发行可转 换公司债券,因旗下子公司一项影视剧播映权转让合同未达到2018年收入条件,恐影响可转债发行,上市公司 动了财务造假"歪心思"。 据悉,两名被告人即注册会计师朱某某、刘某某受委派为上述上市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提供审计服务,且同时 负责该公司可转债业务。 根据法院查明,为满 ...
两年虚减利润近1亿,云内动力“反向”财务造假迷局
第一财经· 2025-07-09 17:03
财务造假事件 - 公司因2021年、2022年年报虚假记载被云南证监局罚款1150万元,7月1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1] - 财务造假采用"反向操作"手法,2021年虚减营业收入1.8亿元(占2.25%),虚增利润767万元(占13.51%);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2258万元(占0.47%),虚减利润1.01亿元(占7.84%)[3] - 造假涉及返利核算失当、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计提违规等多环节,具有隐蔽性与系统性[3] - 销售返利核算偏差导致2021年虚减营收和利润各1629万元,2022年虚减营收1845万元并虚增销售费用1778万元,合计虚减利润3622万元[3] - 采购返利问题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成本4319万元(对应虚增利润),2022年营业成本与利润波动约2008万元[4] 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38亿元(13.22亿/12.55亿/12.17亿),营收从2021年82.03亿元腰斩至2024年47.31亿元[7] - 2022年营收同比下滑42.05%,毛利率降至-6.36%(同比降15.8个百分点),主因国六发动机技术储备不足及市场需求下滑[7] - 2025年Q1营收15.01亿元(同比降13.78%),净亏损2460万元(同比扩大183.56%)[8] -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5.82%(2025Q1),流动负债82.95亿元,短期借款41.69亿元,货币资金仅18.58亿元[8] 业务转型 - 2021-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从2.68%升至6.28%,年均超2亿元[7][8] - 布局新兴业务:2024年9月合作开发L4级智能配送机器人,11月发布首款无人车产品[8] - 国六发动机因进口零部件成本高导致毛利率低,公司通过加大促销抢占市场[7]
瑞斯康达两年虚增营收6.3亿再起波澜 4年亏10.5亿李月杰朱春城固薪合计1000万
长江商报· 2025-07-09 07:01
公司高管涉案 - 董事长李月杰和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朱春城已被取保候审 [1][2] - 涉案事项与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的行政处罚系同一事项 [1][2] - 公司指定董事兼副总经理韩猛代行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 [4] 财务造假详情 - 2019年至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6.32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5.16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1.17亿元 [1][3]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3.51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2.88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6378.67万元 [3]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2.81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2.28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5345.29万元 [3]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处以200万元罚款 李月杰、朱春城分别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4] 业绩表现 - 2021年至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10.54亿元 [1][8] - 2021年营业收入18.53亿元 同比增长7.48% 净利润-8.1亿元 同比下降686.26% [6] - 2022年营业收入21.56亿元 同比增长16.33% 净利润8006.83万元 同比增长109.89% [6] - 2023年营业收入16.26亿元 同比下降24.57% 净利润-2.02亿元 同比下降352.70% [6] - 2024年营业收入13.82亿元 同比下降14.99% 净利润-1.22亿元 同比增长39.46% [6]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50亿元 同比下降34.89% 净利润亏损1936.71万元 [9] 财务指标 - 2021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8.05%、41.35%、40.66%、39.80% 连续2年下滑 [9]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45.03% 较上年同期38.31%有较大提升 [9]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26.78亿元 较2020年底36.84亿元下降27.31% [9]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25.70亿元 较年初进一步减少 [9] 高管薪酬 - 2021年至2024年李月杰和朱春城薪酬合计约为1000万元 [10][11] - 2021年两人薪酬均为125.26万元 2022年至2024年每年均为124.89万元 [10]
专网通信造假再发酵:瑞斯康达实控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扭亏之路遇重创
搜狐财经· 2025-07-08 22:17
财务造假事件 - 一起牵连十余家上市公司、涉资逾900亿元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仍在发酵[1] - 瑞斯康达董事长李月杰和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3] - 公司2019年~2020年两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合计虚增营业收入约6.33亿元、利润总额约1.17亿元[7] 公司股价与财务表现 - 事件曝光后公司股价开盘即跌停,跌幅达9.95%[1][2] - 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超过1亿元,2024年净利润亏损1.22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48亿元[2][10]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89%,净利润亏损1936.71万元,同比降幅达195.18%[10] 业务与战略调整 - 公司2024年实施"光+IP+X"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但营收同比下降14.99%[10] - 公司面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收入和利润未达预期[10] - 董事长李月杰曾提出"向上生长、向外发展"战略,但业绩持续下滑引发质疑[11] 公司治理与人事变动 - 公司未让实控人任建宏代行董事长职责,而是选择副总经理韩猛[8][9] - 任建宏作为创始股东参与财务造假,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法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罚款50万元[8] - 公司一致行动人由李月杰、朱春城变更为李月杰、任建宏[8] 专网通信业务造假细节 - 公司通过子公司深蓝迅通开展虚假专网通信业务,为隋某力方面提供垫资[5] - 业务模式为"以销定产",通过倒算采购单价虚增业绩[6] - 公司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并罚款200万元,李月杰、朱春城分别罚款100万元[7]
被罚2890万!*ST观典风险叠加
上海证券报· 2025-07-08 16:25
财务造假与虚假记载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1.39亿元,虚增银行存款占当期披露资产总额的13.37% [3] - 2022年8月至12月通过北京银行华安支行账户向5家公司转账8笔累计1.39亿元,未进行会计核算 [3]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 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向8家公司累计转出2.84亿元,资金流向关联方及实控人高明指定用途 [4] - 未在2022年报、2023半年报及年报中披露资金占用事项,余额分别为1.39亿元、1.63亿元、2.31亿元,占净资产比例13.91%、15.33%、22.94% [4] - 2024年4月再向关联方昭阳文化转出1.41亿元,占净资产14.08%,实控人高明未偿还余额9694.72万元 [4] 对外担保违规 - 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累计担保1.73亿元,未履行审议程序及信披义务 [5] - 2022年5月《转板上市报告书》未披露22笔担保事项,累计金额6.35亿元 [5] - 2024年2月至4月新增担保1.38亿元,占净资产13.81%,未履行程序及披露 [5] 行政处罚与风险警示 - 北京证监局对公司罚款950万元,对实控人高明罚款1400万元,其他高管合计罚款540万元 [6] - 因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8日起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7] - 此前因资金占用1.59亿元(占净资产15.97%)及2024年亏损1.44亿元,公司已被实施ST及*ST警示 [7]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8 07:37
财务造假监管政策与执行成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1] - 一年内监管部门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建立"三位一体"立体化追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 [1] 监管机制完善与责任压实 - 发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加强中介机构监管,防止利益捆绑 [2] -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限制缓刑适用 [2] - 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完善协作机制,建立第三方造假线索移送机制 [2] 典型案例与司法震慑 - 最高检发布3件中介组织财务造假犯罪典型案例,强化"看门人"责任 [3]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4宗为刑事犯罪 [3]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4起涉及财务造假且责任人被定罪 [3] 跨部门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 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财务造假防治机制 [1]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全链条打击造假犯罪 [1] - 通过文件发布和案例指导展现从严打击立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