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资产处置
icon
搜索文档
银泰系掌舵人沈国军:从百货大亨到不良资产处置“操盘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8:51
银泰集团战略布局 - 银泰集团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以13.37亿元竞得290亩地块,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TOD城市综合体 [1] - 江西瑞京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瑞京资产)2025年累计收购个贷不良资产超15亿元,成为银泰系五大核心业务之一 [1][4] - 沈国军可能正从百货大亨转型为个贷不良市场操盘手 [1] 瑞京资产业务发展 - 瑞京资产是江西省第二家、赣州市唯一一家地方AMC,采用民营控股(银泰集团35%)+国资参股(赣州发展30%)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2][3] - 2024年以19.6亿元收购捷信消费金融264.64亿元个贷不良资产包(0.75折),创行业单次交易规模纪录 [4] - 2024年新增资产管理规模超320亿元,累计收购不良债权822亿元,管理规模达828亿元 [4] - 2024年11月成为江西省首家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地方AMC [5] 沈国军资本运作 - 沈国军经历三次转型:1997年创立银泰百货、2013年布局新零售、当前转向轻资产管理 [7] - 曾控股银泰商业、银泰黄金、京投发展等上市公司,2020年后战略收缩,清仓银泰黄金(130亿元)、汤姆猫(6.8亿元)等资产 [7][8] - 经营哲学强调"买卖"逻辑,聚焦主业相关业务 [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个贷不良资产处置面临回收周期长(6-7年回本)、高处置成本(数千借款人/包)、回收率不稳定等痛点 [11] - 2025年一季度中国信达首次进入个贷不良受让方榜单,市场竞争加剧 [11] - 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规模2862亿元(同比+80%),个贷业务占1583.5亿元,未来三年或达万亿规模 [12] 瑞京资产应对措施 - 2025年引入DeepSeek模型和AI技术优化催收策略,推进数字化转型 [12] - 总经理刘骞提出"聚力、整合、转型"策略,加强存量项目处置 [12]
第九届 IPAF 培训研讨会在杭举办,共谋不良资产处置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07:28
亚洲经济与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背景 - 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亚洲经济面临贸易摩擦、产业链重塑、债务风险等多重压力,可能推高不良贷款率并加剧银行体系风险 [1] - 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不一,深化能力建设与区域合作是提升整体韧性的关键路径 [1] - 第九届国际公共资产管理公司协会(IPAF)培训研讨会在杭州举办,汇聚亚洲开发银行、央行、财政部等超30家机构,覆盖亚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嘉宾,共探不良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与未来趋势 [1]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承担金融体系风险处置和存量资产优化的双重使命 [2] - 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呈现"总量微调、结构分化、模式突破"特征:不良资产供给规模持续增长,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瘦身强体回归主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能力提升,民营及外资机构展现独特竞争力 [2] - 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表现强劲:转让额超2000亿元(同比+80%),成交573个资产包(同比+46.9%),业务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64%) [3] - 预计2025年底个贷不良转让业务规模达3300亿元,消费贷占比从2023年三季度的65%提升至86% [3]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NPL市场规模庞大且监管框架完善,资产处置效率和机制较为有效 [4] - 行业延续"严监管+聚焦主业"政策基调,2025年竞争格局仍以五大AMC为主导,地方AMC、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非持牌机构并存 [4] - 行业竞争加剧,处置能力与资本实力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能力价值逐渐超越牌照价值 [4] 亚太地区不良贷款挑战与处置策略 - 亚太地区不良贷款存量突破8000亿美元,可能因关税政策波动面临2-3倍爆发式增长 [8] - 传统处置模式存在流程冗长、透明度不足等缺陷,导致银行资本长期沉淀并形成负向循环 [8] - 强化监管安排、贷款重组、引入专业催收团队、加强监管透明度是应对NPL的关键措施 [8] - 建议建立NPL交易平台、鼓励私营组织进入、加强债权人权益立法、减少外部干预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9]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需加强银行内部预警体系建设,提前预测NPL上升趋势以避免对经济系统造成侵蚀 [9] - 浙商资产坚持"不良+投行,金融+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维护亚洲金融安全与稳定 [10]
第九届IPAF培训研讨会在杭举办,共谋不良资产处置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00:39
亚洲经济与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现状 - 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亚洲经济面临贸易摩擦、产业链重塑、债务风险等多重压力,可能推高不良贷款率并加剧银行体系风险 [1] - 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不一,深化能力建设与区域合作是提升整体韧性的关键路径 [1] - 第九届IPAF培训研讨会在杭州举办,汇聚亚洲开发银行、央行、财政部等超30家机构的百余名嘉宾,共探不良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1] 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承担金融风险处置和存量资产优化的重要使命 [2] - 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呈现"总量微调、结构分化、模式突破"特征,供给规模因房地产调整、区域债务压力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而增长 [2] - 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回归主业,地方AMC专业化能力提升,民营及外资机构展现独特竞争力,市场竞争向差异化、精细化演进 [2] 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表现 - 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额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80%,成交573个资产包,同比涨幅46.9%,业务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涨幅64.0% [3] - 预计2025年底个贷不良转让业务规模将达3300亿元,呈现千亿级增长,第二批试点后呈现量增价减趋势,消费贷占比从65%提升至86% [3] - 中国NPL市场规模庞大且监管框架完善,资产处置效率和机制较为有效,有助于债务清收 [3] 行业竞争格局与政策导向 - 2025年行业竞争格局以五大AMC为主导,地方AMC、民营机构和非持牌机构并存,监管政策延续"严监管+聚焦主业"基调 [4] - 行业竞争加剧,处置能力与资本实力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能力价值将逐渐超越牌照价值 [4] 亚洲不良资产管理策略 - 亚太地区不良贷款存量突破8000亿美元,可能因关税政策波动面临2-3倍爆发式增长,传统处置模式存在流程冗长、透明度不足等缺陷 [7] - 强化监管安排、贷款重组、引入专业催收团队、加强信息披露是提升金融体系韧性的关键措施 [7] - 建议建立NPL交易平台、鼓励私营组织进入、加强债权人权益立法、减少外部干预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8] 行业未来趋势与预警 - 需提前预测NPL上升趋势以避免经济系统侵蚀,加强银行内部预警体系和数据支撑是关键环节 [8] - 浙商资产坚持"不良+投行,金融+产业"创新融合,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以维护亚洲金融安全与稳定 [9]
中国房地产政策还可以做什么?
2025-05-18 23: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和美国房地产行业 - 公司:美国黑石集团、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中国金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房地产市场 - **现状**:2025 年呈下行趋势,3 月以来加速下行,4、5 月房屋成交量和价格显著下降,潜在市场不乐观;面临流动性不足、去库存刚开始、企业资产代表性收缩等挑战[3][5] - **政策框架**:分为需求侧和供给侧;历史上侧重需求侧调控,包括放松地方限制性政策、优化购房条件和信贷条件、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等;供给侧政策较少,21 年后有企业融资支持和收储机制[4] - **解决策略**:应转向供给侧支持,为企业融资和流动性提供更多支持,借鉴海外经验稳定房价,关注去库存进程;发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借鉴海外高收益债市场经验,发展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和企业重组,以地方为主导处理本土资产盘活和企业重整[1][7][18] - **中美差异**:与美国呈现镜像关系,美国房价达历史新高,中国处于历史低位;美国杠杆率上升由价格贡献,中国更多受量影响;中国杠杆率提升由住房自有率提高带来的房价上涨驱动,整体利率环境偏向于下行[1][19][20] 美国房地产市场 - **融资结构**:贷款余额 2000 - 2024 年年均复合增速约 7%,过去 50 年平均增速约 6% - 7%;融资结构从银行主导转为直接融资占比 70%,间接融资占比 30%,通过证券化市场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11] - **金融工具创新**:两次石油危机后鼓励证券化市场和 MBS 市场发展,90 年代后提高住房自有率并加速衍生品发展,为市场注入流动性[12] - **私募基金作用**:2008 年金融危机后,私募基金如黑石集团大量收购房地产,成为非官方收储方,持有至少 1 万亿以上美国住房资产,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盘活资产[13] - **未来挑战**:过去资产价格提升和居民杠杆率增加受利率下行推动,目前市场结构变化,未来利率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大概率出现资产价格调整,需重新修复量价关系[21][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际房地产调整区别**:80 年代后价格波动大,资产交易难度增加,产生更多实质性重整需求;80 年代前价格波动小,成交量波动明显,很少引发资不抵债问题[6] - **流动性供给机制创新**:包括资产购买和对问题企业投资重整;中国目前通过城市更新等结构性财政政策体现,但力度有限且对企业帮助不大[15] - **中国处理房企问题措施**:采取重整和重组措施,如金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框架,进行债券重组,但未对房企直接注资[16] - **两房注资交易及借鉴**:两房通过优先股形式返还美国财政部超 3000 亿美元利息收入的交易成功;中国可借鉴但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因中国杠杆主体主要是房地产企业,问题更复杂[17] - **给房企注资平衡道德风险**:监管机构设红线,公司管理层行为记录要干净,经营风险应定性为行业调整或个人能力不足;在经济体内平衡高风险时寻求最优方案,无法实现道德风险完全清零,但可妥协寻求最佳解决方案[2][24]
再打折!不良资产项目挂牌价跌破1折 多家金融机构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减轻历史包袱
新浪财经· 2025-05-17 12:50
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激增 - 2025年一季度银行不良个人贷款转让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 [2] - 截至5月17日,5月已有超15家机构挂牌超50笔不良资产转让项目 [1][2] - 个人消费贷款在批量处置个贷不良资产类型中占比超过七成 [2] -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两期不良资产未偿本金总额分别为12.58亿元和14.86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超4年 [1] 转让价格持续走低 - 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平均折扣率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环比分别下降0.7和0.4个百分点 [3] - 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平均折扣率仅为3.8%,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平均本金回收率最低为5.8% [3] - 厦门金美信消费不良资产包价格低至约0.26折,蚂蚁消金不良资产包起始价约为0.86折,兴业消金不良资产包起拍价约为0.4折 [4] - 部分信用卡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起拍价格仅相当于本金的5.71% [5] 行业转让特征分析 - 股份制银行不良资产转让额度更大,经营贷和信用卡不良率持续上升 [2] - 零售不良资产债务人主要为自然人,借款金额小、分散度高,传统催收手段效率低下 [2] - 逾期一年以内资产成交平均本金折扣率约14%,逾期一至三年约10%,逾期三年以上约5% [4] - 逾期时间越长可联率越低,后续催收难度越大,转让价格相对较低 [4] 金融机构转让动机 - 不良贷款转让可减轻历史包袱,使机构将精力集中在拓客、风控等业务 [1][3] - 打折转让能释放资本、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提升资本充足率并确保合规性 [1][3] - 加速不良资产出清可减少损失准备金计提压力,改善银行盈利能力 [3] - 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关注,推动机构加速出清 [3] 消费金融行业动态 - 招联金融今年以来已转让11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已转让4期 [2] -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转让项目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从2306天缩短至5个月左右 [2] - 消费金融行业个贷业务通常无抵押担保,不良资产包1折以下定价已成常态 [4] - 未来银行短逾期天数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或将逐步增多 [5]
First Guaranty Bank(FGBI) - 2025 FY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16 04: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出售7000万美元信用恶化贷款,产生580万美元拨备费用,本季度总拨备为1450万美元,导致每股亏损54美分 [23][24]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息收入(拨备前)为222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190万美元;非利息收入为240万美元,高于2024年第一季度的230万美元;非利息支出为180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890万美元 [2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非 performing 资产主要集中在六笔信贷,包括阿拉巴马州一家辅助生活中心3300万美元贷款、路易斯安那州一家辅助生活中心2750万美元贷款、德克萨斯州一个公寓综合体2600万美元不良贷款、中西部一个零售购物中心880万美元贷款、德克萨斯州土地开发750万美元贷款和西弗吉尼亚州一处住宅物业200万美元贷款 [2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自2024年7月起调整业务战略,包括降低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加权资产以提高资本比率,截至2025年3月银行风险加权资本比率从2024年6月的11.28%提高到12.74% [28] - 减少普通股股息以增加银行层面的资本,减少建筑贷款承诺,降低商业房地产投资组合规模,目标是将CRE集中度与总资本的比例降至300% [28][29] - 限制新贷款发放规模以控制风险并改善多元化,大幅增加资产负债表流动性,降低对利率风险的市场敏感性,使资产负债表敏感性趋于中性 [29][30] - 大幅增加信贷损失拨备,积极处理非 performing 资产以减少其规模,实施成本削减措施,与去年相比年化节省约1200万美元 [3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董事长认为管理团队坚韧,预计到年底情况会有显著改善,到2026年能完全摆脱困境 [8] - CEO表示尽管面临挑战,但在管理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果,公司会持续努力向前发展 [31][33] 其他重要信息 - 会议为混合形式,部分股东线上参加,部分线下参加,线上参会者如有需要可拨打(813) 308 - 9980并输入访问码675813获取帮助 [2][3] - 会议有四项提案,包括选举董事会成员、批准高管薪酬咨询性非约束性决议、批准任命独立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其他适当业务,最终所有提案均获多数票通过 [19][36]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无 - 回答: 无 [34]
千亿金科重整方案获批,破产服务信托受托人遴选进入关键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17:34
重整计划批准与进展 - 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1日正式裁定批准金科股份及旗下重庆金科的重整计划 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司法重整案迎来转机 [1] - 重整计划涉及债务规模高达1470亿元 债权人数量超8400家 自2024年4月22日启动 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 重整计划执行期限为获批之日起8个月 采用破产服务信托向债权人分配受益权 信托财产估值17.44亿元 存续期8年 [3][4] 破产服务信托受托人遴选 - 受托人遴选采取公开招募方式 要求参选机构累计受托规模不低于500亿元 且需具备房地产企业重整案件受托经验 [1][4] - 招募公告于2025年3月20日发布 评审会曾暂定2025年4月7日召开 [4] 债权人清偿方案 - 小额债权(5万元以下)在投资人支付款后6个月内现金全额清偿 [6] - 大额债权首次分配中每100元债权分得2.53股转增股票及100份信托受益权份额 预留期限届满后可能补充分配 [6] - 普通债权首次分配综合清偿率预计为11.64%(以100万元债权测算) [6] - 优先债权中职工债权和税款债权100%现金清偿 有财产担保债权通过资产变现或抵债优先受偿 [6] 战略投资者与转型规划 - 引入上海品器联合体、中国长城资产和四川发展证券基金等战略投资者 形成"优质资本+央企AMC+地方国企"组合 [3] - 公司计划进军不良资产处置领域 将其列为四大主营业务之一 中国不良资产存量规模达10万亿元 [7] - 重整完成后公司将转型为不动产综合运营商 通过代建共建、产业运营及特殊资产投资实现经营目标 [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75.54亿元 同比下降56.43% 归母净利润亏损319.7亿元 同比下降266.12% [8] - 资产总额1771.83亿元 同比减少20.98% 亏损主因包括销售下滑、存货跌价准备130亿元、债务逾期财务费用79亿元及资产减值损失13亿元 [8] - 重整后需处置近600个项目 包含优质资产和问题项目 资产处置能力成为转型关键考验 [8]
A股城商行2024财报揭秘:零售不良资产“负重”难销
搜狐财经· 2025-04-30 19:12
行业资产质量 - 2024年末A股上市城商行整体资产质量提升,11家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末下降,但个人贷款不良率明显增加 [2] - 东南沿海地区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厦门银行等沿海城商行不良率绝大部分低于1% [3][5] - 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兰州银行(1.83%)和郑州银行(1.79%)不良率超过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1.76% [3] 不良贷款结构变化 - 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普遍下降,12家披露数据的城商行中,重庆银行(-0.43%)和齐鲁银行(-0.4%)降幅最大 [7] - 个人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14家披露数据的城商行中,重庆银行(2.71%)、青岛银行(2.02%)和齐鲁银行(2%)超过2% [8] - 郑州银行是少数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0.16%)的城商行 [8] 区域差异与处置方式 - 沿海9家与西部5家城商行资产质量对比鲜明,西部地区城商行不良率更高 [3] -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催收追偿、重组转化、资产核销和资产转让四类,个人贷款处置成本较高 [9] - 零售类批量转让业务仅在11个省份试点,公司类资产批量转让更成熟 [9] 财务压力 - 2025年城商行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收入压力增加 [2] -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成本高且途径不成熟,将带来较大拨备计提压力 [9]
徽商银行:六年回A未果,内部现新裂痕
和讯· 2025-04-27 17:22
核心观点 - 徽商银行2024年资产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信贷业务违规行为增多 监管罚款超2000万元 [2][3] - 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下但零售业务不良贷款金额增加 关注类贷款潜在不良风险上升 [4][5] - A股上市因公司治理问题 股权纠纷和职工超额持股等障碍延迟六年未果 [6][7][8][9] 资产规模与信贷业务 - 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20137.53亿元 同比增长11.49% 位列上市城商行第七位 [2]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0021.66亿元 同比增长14.64% 增速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 [3] - 净息差收窄至1.71% 同比下降17个基点 利息净收入减少1.29亿元至285.91亿元 [3] - 信贷业务违规导致42张罚单 处罚金额2161.63万元 含6张百万级罚单 最高单笔550万元 [3] 资产质量与不良贷款 - 不良贷款余额98.76亿元 同比减少11.46亿元 不良率降至1%以下 [4] - 关注类贷款增加43.56亿元 潜在不良风险4.4亿-8.7亿元 占关注类贷款10%-20% [4] - 个人不良贷款余额44.99亿元 同比增加15.62亿元 处置成本高于公司贷款 [5] - 房地产不良贷款从25.41亿元降至3.98亿元 全年处置不良资产88.75亿元 含核销69.02亿元 [5] A股上市障碍 - 2019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 因董事会监事会超期未换届 部分董事监事任期超3年 [7][8] - 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股权纠纷涉及14.71亿股(10.59%股权) 最高院仍在立案审查 [9] - 职工持股超50万股违反监管规定 当前上市辅导已完成二十一期但进展受阻 [9]
鑫闻界|领罚单一张接一张,昔日“领头羊”华夏银行能否再领头?
齐鲁晚报· 2025-04-25 17:39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2024年末个人贷款余额占比下降但不良率上升,京津冀地区资产质量下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且占比超3成[4] - 公司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上升,其他地区呈下降趋势[4] - 公司近期频繁收到监管罚单,4月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款80万元,3月因存款、贷款及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25万元,因贷前调查严重不尽职被罚款25万元[4] 高管变动 - 公司董事长李民吉于2025年1月24日因个人原因辞职,距离其2024年12月连任董事长仅一个多月[5][6] - 李民吉已任职董事长7年,2017年4月14日其董事及董事长职位获核准[7] - 2024年公司经历频繁人事变动,副董事长、董事、行长、副行长、监事会主席、监事均离任[8] 不良资产处置 - 公司近期不良资产处置动作频繁,2月25日转让信用卡不良贷款债权本金合计34.13亿元(约17万笔)[10] - 3月17日公司发布5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超过80亿元[11] - 2024年11月6日公司连发4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金总额合计31.64亿元,未偿本息总额53.31亿元,其中3期未偿本息总额超10亿元[11] - 公司2024年第1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金12.47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1.205亿元(0.96折)[11] 历史问题 - 公司2003年改制上市时未足额计提减值准备且未剥离不良资产,快速扩张形成坏账,长期持续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与核销不良资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