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拍房
icon
搜索文档
意外!法拍房成交率上升了
搜狐财经· 2025-11-18 23:43
法拍房市场整体概况 - 10月法拍房市场供应量环比大幅下降31%,同比降13%,挂拍2.9万套,创下半年以来新低 [2] - 成交量逆势上涨3%,连续3个月站稳5000套以上,累计成交5169套 [4] - 全国平均成交率回升至21%,平均每5套有1套成交,重回年内均线水平 [4] 市场竞拍热度与价格表现 - 市场竞拍热度延续低位,成交房源的溢价中位数仅9.7% [4] - 34%的房源以底价成交,创年内新高 [4] - 仅5.3%的房源出价次数超100次,创年内新低 [4] - 变卖房源折价率增加最为显著 [4] 极端案例:深圳顶级豪宅法拍 - 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纯水岸一栋独栋别墅以约3.65亿元成交,起拍价2.15亿元,溢价率接近70% [4] - 该房源单价高达约57万元/㎡,刷新深圳法拍房成交单价历史纪录,成为全国法拍市场中总价最高的住宅之一 [4] - 拍卖过程历经118次出价,单次加价幅度达百万级别 [4][7] 市场结构性分化:普通住宅与稀缺资产 - 34%底价成交的房源多为二三线城市普通住宅,缺乏学区、地铁、稀缺景观等硬核价值 [9][11] - 一线城市核心区稀缺资产(如独栋别墅)因地段核心、产品绝版、圈层共识而受顶级富豪追捧,被视为“硬通货” [12][13][14] - 法拍房市场反映出楼市从“雨露均沾”进入“分化时代” [14] 城市层面表现 - 10月全国新增挂拍超500套的城市仅剩5个,较9月腰斩一半 [15] - 重庆挂拍1430套,维持各城市首位 [16] - 挂牌500套以上的5个城市合计供应4450套,贡献全国约15%的新增供应量 [17] - 一线城市挂拍量:广州360套,深圳215套,上海163套,北京128套 [21] - 挂拍房源起拍总价:深圳12.8亿元全国第一,上海9.3亿元,北京7.9亿元,广州6.7亿元 [22] - 成交套数:广州205套霸榜第一,温州、杭州、宁波成交套数均不低于150套 [22] - 成交金额:深圳因王炸案例总金额达8.4亿元断层式第一,上海5.8亿元,杭州4.4亿元 [24] 未来挑战:银行直供房的冲击 - 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银行负责交割、交易流程简单高效,风险远低于法拍房,可能对法拍市场造成直接冲击 [27] - 银行直供房主要为部分较为优质、干净的抵押资产,而产权复杂、清场困难的法拍房将更适合拥有法律背景和雄厚资金的专业投资者 [27]
银行下场卖房降风险也要防风险
证券时报· 2025-11-18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银行通过线上平台直接挂牌销售"直供房"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从被动清收向主动管理转型的体现 [1] - 此举是特定经济环境下为化解银行自身风险、加速资金回笼并响应"保交楼、稳民生"政策的务实选择 [1] - 银行卖房是特殊时期的战术性选择,长远看需构建多层次、专业化、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 [4] 银行"直供房"现象的背景与动因 - 受经济下行与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个人按揭断供和开发贷违约增多,银行持有的法拍房和抵债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1] - 不良资产长期滞留消耗银行资本金并制约放贷能力,成为影响金融稳健运行的隐患 [1] - 传统法拍房渠道因税费不清、清场困难、无法贷款等问题流拍率高,资产价值在处置周期中持续贬损 [1] "直供房"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房源成交价普遍低于市场价16%至31%,凭借价格优势和清晰产权成为刚需购房者新选择 [1][2] - 交易流程规范透明,购房者可享受按揭贷款等配套金融服务,解决了法拍房需全款支付的痛点 [2] - 银行自主把控交易流程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法律纠纷,最大限度保全资产价值 [2] - 不良资产有序消化避免了恐慌性抛售对房价的冲击,为市场健康筑牢缓冲垫 [2] 银行直接卖房面临的挑战 - 银行缺乏专业销售团队、市场推广经验和客户资源,可能面临水土不服和成本收益失衡问题 [3] - 对房产合理评估、公平定价以及防范内部人员以权谋私对银行内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3] - 若出售房产在产权、物业费等方面存在瑕疵引发交易纠纷,将直接损害银行声誉 [3] - 集中入市的低价房源可能短期压制周边房价,如兰州某小区周边二手房成交均价较上半年下跌4.2% [3] 其他不良资产处置路径 - 将不良资产打包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是主流选择,2024年中国信达等机构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超2200亿元 [4] - 银行可设立特殊资产事业部,或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引入资本市场投资者实现风险共担 [4] - 对于暂时难售房产,可通过改造为长租公寓或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盘活资产,契合"租购并举"政策 [4] - 针对"保交楼"项目,银行可与地方政府、优质房企合作注入续建资金或开展共益债投资 [4]
【头条评论】银行下场卖房 降风险也要防风险
证券时报· 2025-11-18 01: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转型 -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正从被动清收向主动管理转型 [1] - 银行通过线上平台直接挂牌销售"直供房"以主动化解风险 [1] - 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机构也在加大个贷不良资产出清力度 [1] 银行下场卖房的背景与动因 - 受经济下行与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个人按揭断供和开发贷违约增多,银行持有的法拍房和抵债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1] - 传统法拍渠道因税费不清、清场困难、无法贷款等问题流拍率高,资产价值在处置周期中持续贬损 [1] - 此举旨在化解银行自身风险,响应保交楼和稳民生政策,避免资产贱卖并维护市场稳定 [1] 银行直接卖房的优势 - 对银行而言能显著提升资产处置效率,加速资金回笼,并通过自主把控交易流程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法律纠纷 [2] - 对购房者而言,"直供房"成交价普遍低于市场价16%至31%,交易流程规范透明,并能享受按揭贷款等配套金融服务 [2] - 对市场而言,不良资产有序消化避免了恐慌性抛售对房价的冲击,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缓冲 [2] 银行直接卖房面临的挑战 - 银行缺乏专业销售团队、市场推广经验和客户资源,可能面临水土不服和成本收益失衡问题 [3] - 对银行内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需防范房产评估定价不公及内部人员以权谋私 [3] - 集中入市的低价房源可能短期压制周边房价,例如兰州某小区周边二手房成交均价较上半年下跌4.2% [3] 其他不良资产处置路径 - 将不良资产打包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是主流选择,2024年中国信达等机构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超2200亿元 [4] - 银行可设立特殊资产事业部,或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引入资本市场投资者实现风险共担 [4] - 对于暂时难售房产,可改造为长租公寓或保障性租赁住房,契合租购并举政策导向 [4] - 针对保交楼项目,银行可与地方政府、优质房企合作注入续建资金或开展共益债投资 [4]
银行下场卖房:规模庞大,性价比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21:29
银行直售房产市场概况 - 银行正通过京东、阿里等资产交易平台大规模直接挂牌销售房产,形成一个“银行直供房”折扣市场 [1][2] - 此类房产主要为不良贷款形成的“抵债资产”,银行需在两年内处置完毕,因此定价常为市场价的50%左右以加速盘活 [1][4][9] - 截至11月10日,京东资产平台“竞价金融资产”项下银行挂出的待拍住宅用房为414套,商业用房为957套,远超去年同期 [2] 各类型银行处置规模 - 农信系统处置规模最大,广东农信系统出售房产标的超1.2万个,贵州农信系统为9618个,湖南农信系统为1370个 [3] - 城商行是主力军,兰州银行2024年挂牌1127个标的,2025年增至1822个;吉林银行超2000个;天津银行接近1300个 [3] - 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在加速,农业银行挂牌3436个,建设银行1571个,邮储银行1091个,中国银行483个,平安银行723个,民生银行637个 [3] 房产来源与处置流程 - 房产主要来源于借款方无法偿贷的抵押物,通过协议抵债或司法诉讼抵债两种方式转为银行资产 [4][5] - 司法拍卖环节,一拍价格不低于评估价70%,若流拍则二拍价格在一拍基础再降20%,最终价值约为原评估价值的56% [5] - 法拍流拍后资产由法院裁定过户至银行名下,银行再自行变卖,形成“抵债资产” [5] 市场价格与成交分化 - 银行直供房价格优势显著,例如兰州“育才壹品”小区拍卖单价2000元/平方米,远低于市场价5000元/平方米 [1][2][6] - 吉林银行大连分行一处住宅起拍单价1.2万元/平方米,而同区域二手房挂牌价约2万元/平方米 [6] - 尽管价格低,部分房产如“育才壹品”上百套住宅遭遇“0出价”流拍,但银行自用过的办公楼等资产却受青睐,如工行濮阳分行一办公楼起拍价239万元,最终以340万元拍出,溢价超100万元 [1][6] 银行处置动因与挑战 - 处置抵债房产可回笼资金、优化资产质量指标,为应对按揭贷款不良率上行趋势预留安全空间 [7][8] - 监管规定不动产类抵债资产需在取得后两年内处置,但市场接受度低导致资产难以及时卖出,成为“烫手山芋” [9] - 主要挑战在于渠道错配,高性价比房源信息未能有效触达当地刚需客群,而平台上的投资客并非有效客户,制约整体去化效率 [10]
法拍房史上最贵,深圳顶豪别墅3.6亿成交
36氪· 2025-11-14 10:31
法拍房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0月典型城市法拍房成交5169套,环比上升3%,同比上升8%,成交金额59亿元,环比上升4% [1][6] - 10月法拍房成交率为21.4%,较上月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重新回到年内相对高位 [1][13] - 约66%的房源为溢价成交,成交法拍房的中位出价次数为14次,5.3%的房源竞拍次数达到100次或更高 [6] 重点城市成交情况 - 广州市法拍房成交套数达205套,继续居于首位,温州、杭州、宁波成交套数均不低于150套 [9] - 受南山区高价别墅成交带动,深圳市以8.4亿元成交金额排在第一,其后是上海5.8亿元、杭州4.4亿元 [9] - 重点城市中深圳成交率以45%跃居首位,杭州、厦门、太原、福州等城市成交率也在30%以上 [16] 标志性高总价资产成交案例 - 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纯水岸独栋别墅以3.64亿元总价成交,溢价率69.5%,建筑面积639.35平方米,折合单价57.09万元/平方米,刷新深圳法拍房成交单价历史纪录 [1][2] - 该别墅拍卖吸引超20万人次围观,6名买家报名,经过118轮激烈竞价,单次加价幅度达百万级别 [2] - 厦门思明区一处会馆以1.12亿元成交,溢价41%,接近1.13亿元评估价,该物业年租金收入可达千万元级别 [12] 市场结构性与趋势性特征 - 约9.4%的成交房源属于正常买卖的普通资产,通过法拍渠道加速流转,这类房源溢价率中位数高达28倍 [19] - 10月出现多宗超亿元高总价标的试水法拍市场,如河源万绿湖酒店项目、深圳新地中央广场44套房产 [19] - 核心地段豪宅及具备稳定收益与增值潜力的商业资产,正成为高净值群体长期资产配置的优质选择 [4][5][12]
北京楼市 跌破心理价!200万内房源激增 二环房价打回原形了
搜狐财经· 2025-11-14 07:32
北京二手房市场价格走势 - 经历一年多下跌后,北京三环、四环等核心区域出现越来越多总价200万元以内的70年产权商品房[1] - 从全市范围看,丰台、朝阳、房山、大兴等区域200万元以内房源占比较高,其中朝阳区此类房源主要集中在东南三四环、南三环、定福庄、双桥、管庄等区域[3] - 二环内部分小区出现业主不设底价砸盘现象,改善需求加大和适龄入学人口减少导致学区老破小价格大幅回调[5] 具体案例价格变动分析 - 双槐里37㎡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220万元,较2022年12月同户型501万元下跌281万元,跌幅56%[5] - 新安中里53㎡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320万元,较2023年3月同户型632万元下跌312万元,跌幅50%[7] - 鸭子桥北里56㎡两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351万元,较2022年9月同户型610万元下跌259万元,跌幅43%[9] - 三义东里38㎡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265万元,较2023年3月同户型485万元下跌220万元,跌幅46%[11] - 康乐里小区102㎡两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865万元,较2023年4月同户型1365万元下跌500万元,跌幅37%[13] - 红莲中里31㎡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240万元,较2022年10月同户型435万元下跌195万元,跌幅45%[15] - 广安门区域远见名苑43.14㎡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287万元,较2021年10月同户型509万元下跌222万元,跌幅43.6%[17] - 玺源台61.25㎡一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540万元,较2022年6月同户型809万元下跌269万元,跌幅33.3%[18] - 蝶翠华庭106㎡两居室2025年11月成交价870万元,较2023年2月同户型1258万元下跌388万元,跌幅30.9%[20] 各区域低价房源分布特征 - 潘家园区域华威北里57.87㎡两居室挂牌价199万元,位于三环内且交通便利[21] - 朝阳五环外定福庄区域出现100万元出头可购买60㎡两居室的情况[23] - 丰台区200万元以内房源主要集中在南三四环、南四环外区域[25] - 三环内西罗园北路54㎡两居室挂牌价199万元,区位优势明显[26] - 四环外丰台新宫区域200万元以内可购2010年后次新回迁房,与同区域单价7万-8万元新房形成价格割裂[28] - 昌平区出现85万元可购买40㎡一居室的情况[30] - 房山区出现90多万元可购买60余平方米两居室的情况[32] - 200万元以内房源特征为城区内多为90年代甚至70-80年代建成的老破小,郊区多为回迁房或政策性住房[34] 北京新房市场成交情况 - 2025年11月3日-9日北京商品住宅成交492套,环比下降45.81%,成交均价52710元/㎡,环比下降10.59%,成交金额31.88亿元,环比下降54.44%[36] - 商品住宅成交金额榜单前30项目总金额下滑超五成,主城区核心项目成交金额普遍回落,高端住宅成交套数明显减少[36] - 区域市场格局变化明显,通州区以5个项目位居各行政区之首,城六区合计上榜项目13个,占榜单总数不足一半[36] - 通州中建运河玖院以1.82亿元成交金额蝉联区域销冠,石景山中海瑞文里以1.31亿元位列第二[37] - 中建运河玖院自9月20日开盘累计网签622套,第二批预售房源均价6.76万元/㎡较首批6.16万元/㎡上涨约5000元/㎡[37] 银行直供房市场现象 - 银行开始直接下场销售房产,四川农信系统挂牌出售房产2.4万套,广东农信系统1.2万套,辽宁1.1万套,贵州9000套[42] - 银行房源主要来自不良贷款处置,截至2024年底11家商业银行表内涉房类贷款总额36.09万亿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0.66%,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4.16%[43] - 银行直供房与法拍房性质相似,2025年1-10月全国法拍房挂拍60.5万套,成交13.8万套,成交率22%[45] - 银行直供房价格通常按市场评估价打7折、6折甚至5折,采用一口价模式[56] - 北京法拍房峰值出现在2023年,2024年挂拍14458套,成交2745套,成交金额222.1亿元[71]
克而瑞地产研究:10月法拍房成交规模维系年内高位 成交率如期回升至20%以上
智通财经网· 2025-11-13 17:47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0月法拍房挂拍2.9万套,环比下降31%,同比下降13%,为下半年以来新低 [1][2][7] - 成交5169套,环比上升3%,同比上升8%,连续3个月保持在5000套以上 [1][3][5] - 成交金额59亿元,环比上升4% [12] - 全国平均成交率21.4%,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重回年内均线水平 [3][5][18] 供应端分析 - 新增挂拍起拍总价271亿元,环比下降33% [7] - 共有5个城市新增挂拍套数超过500套,较上月减少5个,重庆挂拍1430套居首 [8] - 一线城市挂拍量:广州360套,深圳215套,上海163套,北京128套 [8] - 一线城市挂拍总价:深圳12.8亿元,上海9.3亿元,北京7.9亿元,广州6.7亿元 [8] - 本月有10宗起拍价超亿元的挂拍标的,包括河源万绿湖酒店项目(变卖价7亿元)和深圳新地中央广场44套房产(变卖价2.64亿元) [6][9] 需求端与成交热度 - 竞拍热度延续低位,成交房源溢价中位数9.7%,66%的房源为溢价成交,为年内新低 [1][12][19] - 仅5.3%的成交房源出价次数达到100次以上,为年内最低 [1][5][12] - 34%的房源底价成交,创年内新高 [5] - 成交法拍房的中位出价次数为14次,较上月持平 [12] 城市成交表现 - 成交套数前列城市:广州205套,温州、杭州、宁波均不低于150套 [14] - 成交金额前列城市:深圳8.4亿元,上海5.8亿元,杭州4.4亿元,广州3.3亿元,北京2.2亿元 [14] - 重点城市成交率:深圳45%居首,杭州、厦门、太原、福州、宁波、南京、天津、上海、南宁均在30%以上 [21] - 苏州成交率由23%大幅下降至4%,主要因永威姑胥府商住楼大量流拍 [21] 价格与折价分析 - 挂拍房源平均起拍折价率29%,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为二季度以来新高 [22] - 成交房源平均折价率32.7%,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 [22] - 挂拍与成交折价率差距缩小至3.7个百分点,供求双方判断趋同 [22] - 变卖类房源降价幅度最大,平均折价率达32.7%,环比增加1.2个百分点 [22] - 仅10%的成交房源价格超过评估价,65%的房源需折价超过二成才能成交 [19] 特殊交易现象 - 约9.4%的成交房源属于正常买卖的普通资产,通过法拍渠道加速流转,这类房源溢价率中位数高达28倍 [5] - 共有352套低价起拍的法拍房成交价格达起拍价10倍以上,占本月成交总量的7% [14] - 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本月此类普通房源成交超10宗 [5][14] 典型案例分析 - 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纯水岸别墅以3.64亿元成交,溢价率69.5%,创法拍房成交新纪录,该别墅评估价3.07亿元,起拍价2.15亿元,经过118轮竞价 [6][15] - 厦门思明区一会馆项目以1.12亿元成交,溢价41%,评估价1.13亿元,起拍价7913万元,该物业年租金收入可达千万元级别 [6][16]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房地产广义库存达百亿平方米级别,对应至少十万亿元级的积压库存待处置 [6] - 法拍房市场作为房地产风险处置的关键环节,其走向应得到重视 [6] - 建议各地主管部门在编制住房发展规划时兼顾法拍房市场的低价房源供应,并可通过收购大型项目转化为保障房 [6]
法拍房月报|10月成交规模维系年内高位,成交率如期回升至20%以上(2025年10月)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11-13 17:35
核心观点 - 2025年10月法拍房市场呈现供应规模大幅回落、成交规模延续高位的态势,市场热度处于低位,但成交率有所回升 [3][8] - 普通二手房源通过法拍渠道加速流转的现象愈发普遍,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高总价稀缺资产仍受追捧 [8][9][22] - 行业需重视法拍房作为房地产风险处置关键环节的作用,以应对百亿平方米级别的广义库存压力 [10] 供应规模 - 10月新增法拍房挂拍2.9万套,环比下降31%,同比下降13%,起拍总价271亿元,环比下降33%,供应规模降至下半年以来新低 [3][11][12] - 重庆本月挂拍1430套,位居各城市首位,一线城市中广州挂拍360套领先,深圳挂拍房源起拍总价12.8亿元为全国最高 [15] - 本月出现10宗起拍价超亿元的挂拍标的,包括河源万绿湖酒店项目(变卖价7亿元)和深圳新地中央广场44套房产(变卖价2.64亿元) [16] 成交量 - 10月法拍房成交5169套,环比上升3%,同比上升8%,连续3个月保持在5000套以上,成交金额59亿元,环比上升4% [3][18] - 广州市法拍房成交205套继续居首,深圳成交金额8.4亿元排在第一,本月有352套低价起拍的法拍房成交价达起拍价10倍以上,占成交总量的7% [18][21] - 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纯水岸别墅以3.64亿元成交,溢价率69.5%,创下法拍房成交新纪录,厦门一主城区会所项目以1.12亿元成交,溢价41% [22][24] 成交率 - 10月全国法拍房平均成交率为21.4%,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重回年内均线水平 [6][25] - 重点城市中深圳成交率45%跃居首位,杭州、厦门、太原等城市成交率也在30%以上,大多数一二线城市成交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30] 市场热度与溢价 - 市场热度延续低位,66%的房源为溢价成交,为年内新低,成交房源的中位出价次数为14次,仅5.3%的房源竞拍次数达到100次或更高 [3][19][31][33] - 溢价率前10%的房源溢价率均超过160%,多为正常交易的普通房产,但仅10%的成交房源价格超过评估价,65%的房源需折价超过二成才能成交 [33] 折价率 - 10月成交法拍房的平均折价率为32.7%,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挂拍法拍房的平均起拍折价率为29%,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为二季度以来新高 [35] - 卖方变卖类房源降价幅度最大,平均折价率达到32.7%,较上月增加1.2个百分点,买卖双方对于变卖类房源的认知进一步趋同 [35][38] 市场结构变化 - 约9.4%的成交房源属于正常买卖的普通资产,这类房源溢价率中位数高达28倍,本质是借助法拍渠道加速房产流转 [8] - 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本月此类普通二手房源成交超10宗,威海、惠州、烟台等城市也有超过10宗成交,此类资产已成为法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8][21]
大批“银行直供房”上市,房地产“只住不炒”调控目标以这种方式实现
搜狐财经· 2025-11-13 08:40
银行直供房市场现象 - 近期大批银行直供房上市,某国有大行在资产拍卖平台推出双11专场,主打银行直供,商铺单价不足5000元/㎡ [1] - 多家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信用社加入,部分打出低于市场价25%的口号,银行俨然成为全国最大二手房中介 [1] - 银行卖房数量大幅激增,例如兰州银行两年近3000套、吉林银行2000套、天津银行1300套、四川信用社2.5万套、辽宁农信上万套 [1] 银行直供房与法拍房比较 - 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无交易风险,价格可能比法拍房更低,直接对法拍房市场形成压力 [3] - 银行选择自行销售而非走法拍流程,原因是待法拍房屋数量过多,许多法院已不受理,且法拍房价格骨折也难以售出 [3] 银行资产处置策略与风险 - 银行加速资产出清以降低坏账率,必须亲自上阵卖房 [3] - 银行采取措施尽量让房主不断供,例如有银行承诺业主3年内每月只还20%月供就不算违约 [5] - 银行作为手握大量房产的机构,其抛售行为对市场价格冲击较大,未来银行卖房情况预计会增多并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 [6]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银行定价成为市场参照,中介压价更有底气,普通业主的二手房更难出手 [6] - 银行卖房潮被视为房地产泡沫崩塌的信号,反映金融系统内部资产质量恶化 [6] - 此现象可能导致信贷链条进一步收缩,表明经济中缺乏真正买家,只有被迫清仓的债主 [6] 房住不炒政策的体现 - 银行直供房的前主人多为高杠杆、多套房的炒家,市场转向导致其资金链断裂被淘汰,银行折价出售是对投机行为的清算 [7] - 银行卖房目标为快速变现回收资金,定价务实甚至不惜折价,强力挤压当地房产价格泡沫,使房产金融属性减弱,居住属性回归 [9] - 银行甩卖行为扭转市场预期,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神话,促使购房者基于真实居住需求决策 [9] 市场调整阶段与未来挑战 - 银行大量处置不良资产反映前期积累风险正在暴露,对银行体系和高位接盘业主构成压力,市场处于阵痛和调整过程 [9] - 市场软着陆尚未完成,关键取决于被出售房产能否被刚需和改善型自住买家顺利承接以形成新的健康需求基础 [12] - 房住不炒的最终实现不能仅靠淘汰炒房客,更需要依靠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体系、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12]
10月法拍房成交额缩水三成,顶豪市场却现“抢房”
新京报· 2025-11-12 20:24
全国法拍房市场整体表现 - 10月份全国法拍房市场呈现量价齐跌态势,成交总金额同比下降32.5%至193.4亿元,清仓率低至14.9% [1][2] - 市场供给端收缩,挂拍房源10.6万套同比下降12.5%,成交拍品1.6万套同比下降7.3% [2] - 资产估值普遍缩水,平均折价率达74.8%,反映出竞拍参与度不足和市场需求疲软 [2] 法拍房市场结构性特点 - 拍卖流程呈现逐级降价特点,二拍起拍价降至一拍价格的0.8倍,折价区间下探至0.56-0.7倍 [3] - 商业地产折价更为明显,例如上海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以13.1亿元成交,相当于首次起拍价21亿元的6折 [3] - 住宅类房源是法拍市场主力,1-10月全国法拍住宅挂拍房源27.7万套同比下降9.0%,成交总金额1097.1亿元同比下降16.6% [4] 区域市场分化格局 - 一线城市表现出较强抗跌性,深圳前10个月法拍住宅清仓率达63.75%,成交折价率93.7%,成交均价48413元/平方米领跑全国 [4][7] - 核心城市优质资产受市场青睐,上海法拍市场清仓率61.5%,成交均价43659元/平方米 [5][7] - 部分城市呈现量增特点,重庆前10个月法拍住宅成交5546套,同比增长21.1% [5][7] 细分市场表现 - 顶级豪宅法拍市场逆势活跃,深圳华侨城纯水岸别墅以超3.64亿元成交,溢价率高达69.3%,吸引6名买家经过118轮竞价 [4] - 核心地段豪宅在市场调整期展现更强抗跌性,反映出高净值群体对稀缺不动产的长期信心 [5] - 根据城市数据表,温州、台州等城市清仓率超过70%,而惠州清仓率低至16.8%,市场活跃度差异显著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