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

搜索文档
不良贷款加速“出清” 低折扣趋势明显
金融时报· 2025-04-23 11:10
单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数据同样印证了整体趋势。 以4月为例,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动作较为密集。4月14日,招联消费金融披露了两期个人不良 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这两期项目涉及的不良贷款规模巨大,未偿本息总额分别高达6.79 亿元和10.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1072.73天和1269.72天。 4月以来,还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资产项目。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幸福消费 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总计挂牌7期不良资产转让项目。 众多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价格普遍处于低折扣区间,部分项目的起拍价甚至不到账面价值 的1折。 例如,金美信消费金融转让的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1.8亿元,起拍价仅仅为479.1万元,折扣约为 0.26折。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消费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处置动态备受关注。 近日,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密集挂牌转让不良资产包,且转让价格低于一 折。 4月15日,银登中心发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报告。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参与主体 结构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是机构中的一大"主力"。 2025年一季度,银登 ...
金融资管公司加快培育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4-21 05:53
董希淼认为,长期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服务全国性金融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重视不够、服务 不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转变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 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助力拓宽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为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 风险化解和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近年来,作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快深耕不良资 产经营、金融服务业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近3年来,该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债权超5000亿元,位 居同业前列。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信金融资产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 务,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基础。2024年,该公司积极参与24省市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收购不良资产包 债权规模同比增长约54%,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环境稳定。2022年以来,通过房企纾困保障商品房按期交 付6.6万套,支付上游材料供应商欠款超113亿元,带动其他金融机构613亿元存量项目风险化解,推动 超2240亿元货值的项目复工复产。 董希淼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契机,更好地助力金融机构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处置不良 ...
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布!提出16项要求
金融时报· 2025-04-13 11:04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提出16条措施,涵盖公司治理、主责主业、风险防控和监管质效 [1] - 文件旨在强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化解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风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1] - 专家认为文件在顶层设计和实践实施方面释放重要信号,突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1][4] 主责主业聚焦 - 文件要求公司聚焦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和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 [3] - 支持依法合规探索业务模式创新,深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丰富风险化解手段 [3] - 鼓励加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力度,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支持受困房企项目纾困 [3][4] - 2024年11月已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拓宽可收购金融不良资产范围 [4] 中小金融机构服务 - 公司需转变理念,提升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5] - 加大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力度,拓宽其不良资产处置渠道 [5] - 建议通过战略入股、人才输出等方式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合作,构建更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生态体系 [5] 风险防控与资产负债管理 - 文件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强化存量风险处置,严控增量业务风险 [7] - 推进内生不良资产处置,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和资产分类管理,足额计提拨备 [7] - 合理确定业务投放,不得盲目负债扩张,提高中长期负债资金占比,改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 [8] - 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允许发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补充资金 [8] 瘦身健体与附属机构管理 - 要求公司摒弃粗放式发展,稳妥推进附属机构优化整合,突出主责主业 [8] - 强化存量附属机构管理,做实并表管理和穿透管理,审慎把控境外非金融子公司新增业务 [8] 监管制度完善与执法 - 将持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制定适应公司业务和风险特点的资本监管、资产分类等制度 [9] - 强化不良资产估值、收购转让等重点业务环节监管,加强问题企业纾困业务监测 [9] - 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关联交易监管,防范利益输送 [9] - 将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区分机构和个人责任 [10]
金融机构加快“清不良腾资源” !地方资管公司成最大接盘方
券商中国· 2025-03-24 12:09
不良资产出清趋势 - 2024年银行业不良贷款转让资产总额超2800亿元,同比增长80.2%,挂牌项目数量达1041单,同比增长超四成,显示不良资产出清加速[1][2] - 股份行是出清主力,未偿本息成交规模1125.4亿元,占总成交额49.83%,消费金融公司和国有大行分别以414.4亿元、352.5亿元紧随其后[4] - 批量个人业务(含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占全年成交比例70%,达1583.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66.6%[4] 股份行主导原因 - 股份行市场化程度高,更倾向通过银登中心转让提升出清效率[5] - 零售转型加快导致个人信贷规模扩大,政策放宽后个人不良资产转让需求增加[5] - 消费金融公司因缺乏规模化处置能力,转让需求显著,有助于释放资本促消费[5] 地方AMC的角色 - 地方AMC受让不良贷款未偿本息1639.5亿元,占比70%,为主要受让方[8] - 批量个人业务前十大受让方均为地方AMC,多具地方政府背景[8] - 地方AMC被赋予政策属性,需护航区域经济稳健发展[9] 市场动态与定价 -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4.8%(同比下降20基点),平均本金回收率7.3%(同比下降50基点),显示资产估值压力[7] - 居民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折扣率和回收率下滑,银行需平衡效率与损失挽回[8] 政策与市场扩容 - 2021年试点政策启动后,2023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加速出清[11] - 2024年参与机构达1015家,涵盖银行、AMC、金融科技公司等,预计2025年转让规模将进一步上行[11] 业务创新方向 - 地方AMC需从传统资产包转向定制化纾困,盘活存量资产[12] - 数字化催收、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可提升个贷不良回收效率[13] - 出让机构与AMC合作探索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