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
搜索文档
涉及50余家机构!金融监管总局发布这项监管新规,如何理解
金融时报· 2025-07-24 20:23
地方AMC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全面规范业务边界、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 明确行业合规经营底线 [1] - 新规旨在解决行业乱象 包括偏离主业、违规跨区域经营、协助金融机构虚假出表等问题 [1]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地方AMC数量维持59家 其中1家已注销 1家新获批省内业务资格 [1] 行业发展现状与作用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规模从2017年1.4万亿元增至2024年3.8万亿元 地方AMC处置角色日益重要 [2] - 相比全国性AMC/AIC 地方AMC在地域性资产处置中具有尽职调查和盘活优势 [2] - 广东省拥有4家地方AMC 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各3家 为数量最多的省份 [5] 风险管理量化指标 - **集中度风险**:单一客户投融资余额≤净资产10% 单一集团客户≤15% 防范风险过度集中 [3][4] - **流动性风险**:优质流动资产需覆盖未来30天净资金流出 类似商业银行LCR要求 [4] - **杠杆率风险**: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3倍 限制过度加杠杆扩张 [4] 过渡期安排与行业影响 - 设置三年过渡期 与不良资产"冰棍效应"处置周期相匹配 允许机构逐步整改 [5] - 行业可能出现"减量提质"发展 部分资源禀赋不足的机构面临淘汰压力 [5] - 新规推动地方AMC聚焦主业 立足本地开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2][5]
新规出台,助力地方AMC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丨曾刚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06:53
地方AMC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已成立59家地方AMC,覆盖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机构总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 [2] - 地方AMC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元,在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 地方AMC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表现突出 [2] 地方AMC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业务边界模糊,部分公司偏离不良资产处置主业,过度涉足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3] -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对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关键风险点缺乏有效控制 [3] - 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传统收购处置业务,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处置难度增加的挑战 [3] - 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在风险识别、资产定价等关键环节缺乏人才 [4] - 监管体系不完善,此前缺乏统一监管规则和标准,存在监管套利空间 [4] 《办法》的核心制度安排 - 明确地方AMC"以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功能定位 [6] - 规定地方AMC近三年年均收购金融不良资产投资额占新增投资额的比重不低于30% [7] - 设立业务"负面清单",包括不得通过虚假交易掩盖不良资产、不得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 [7] -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集中度风险(单一客户不超过净资产10%)、流动性风险(优质流动资产不低于未来30天净流出)等要求 [8][9] - 规定杠杆率上限,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倍 [10] - 确立"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协同配合"的监管体制 [10] 《办法》出台的意义 - 标志着地方AMC行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11] - 有助于引导地方AMC回归本源,聚焦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 [6] - 强化地方AMC社会责任,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 [6] - 为地方AMC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1]
海德股份:调整蓄力长期发展,不良资产业务根基稳固
证券时报网· 2025-07-15 08:48
公司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00万元—17500万元,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1] - 业绩下降主要原因:部分收购重组业务本金逐步收回导致存量业务本金余额减少,重组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1] - 新增业务多处于本金回收阶段,会计处理准则要求回款先冲减本金,进一步拉低报告期内收入 [1] - 业内人士认为业绩变动体现公司在不良资产投资领域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安全回收不良资产完成资金回笼并为未来储备资源 [1] 业务布局与行业环境 - 2024年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规模达3.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 [2] - 公司聚焦能源、上市公司等熟悉领域及特殊机遇业务,采用重组、重整、盘活等手段化解风险并提升资产价值 [2] - 截至2024年末,能源类困境资产项目存量余额45亿元,未来将持续贡献稳定重组收益 [2] - 上市公司困境资产项目余额6.55亿元,特殊机遇项目存量余额22.35亿元,业务结构与国家政策导向契合 [2] 政策与市场机遇 - 监管部门鼓励AMC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通过重组、重整等手段盘活困境资产 [3] - 经济转型期涌现的特殊机遇资产为行业提供增量空间 [3] - 公司与多家银行、地方AMC及非持牌资管机构构建全方位合作关系,巩固行业竞争力 [3] - 未来随着存量项目收益释放与新增业务落地,公司有望抓住不良资产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 [3]
中国东方资产山东省分公司关于济南金天平油脂有限公司等3户债权不良债权资产的处置公告
齐鲁晚报· 2025-07-09 21:47
资产处置公告核心内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拟处置3户债权资产包 总金额2980.07万元人民币 其中本金1710.93万元 利息1269.14万元 [1] - 债权资产包涉及济南金天平油脂有限公司等3家债务人 债权截止日为2025年6月20日 资产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 [1] 资产包明细数据 - 济南金天平油脂有限公司债权:本金904.72万元 利息463.19万元 保证人包括山东富拓新材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及6名自然人 [3] - 济南泰亿兴经贸有限公司债权:本金653.85万元 利息582.03万元 保证人涉及山东福亭建材有限公司等11名自然人 [3] - 济南惠汇酒店设备用品有限公司债权:本金152.36万元 利息223.92万元 保证人包含山东达义兄弟厨房设备有限公司等6名自然人 该债权无抵押物 [3] 交易条件 - 交易对象需为中国境内合法注册的法人/组织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 财务状况良好 [4] - 明确排除公务员、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债务人关联方等19类主体参与交易 [4] - 交易双方需签署承诺书 禁止商业贿赂和利益输送行为 [5] 交易流程 - 资产信息可通过公司官网www.sales.coamc.com.cn查询 或联系高经理/韩经理 [6] - 异议征询有效期自公告日起7个工作日 举报电话包括公司纪委及金融监管机构专线 [6] - 公告有效期7个工作日 不构成要约 [6]
民生银行大股东深度调整, “泛海系”彻底出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3:57
股东结构调整 - 民生银行大股东阵容经历深度调整,泛海集团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立业集团持续增持至4 945%,距举牌线仅一步之遥,中国长城资产等AMC、基金及新民营企业股东陆续入局,推动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1] - 立业集团自2023年三季度末首次进入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3 15%)后便开启常态化增持,2024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升至4 49%,跃居第四大股东,2025年一季报中保持稳定,6月30日通过场外交易购入1 99亿股民生银行H股,耗资约5 23亿港元,持股比例突破4 9%,达4 945% [3] - 泛海集团在2023年三季报时还以4 1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六大股东,但2025年4月民生银行副行长黄红日确认泛海控股集团已基本不再持有该行股票,不再是主要股东 [5][6] 新股东背景 - 立业集团是一家采用"产业+金融"模式的综合产业控股集团,业务涵盖电力设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控参股子公司超百家,旗下有华林证券等企业,布局覆盖全国并辐射海外 [4] - 立业集团实控人林立为金融学博士,拥有银行、保险从业背景,曾任中国平安保险监事、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行长等职,现任华林证券董事长、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董事等职务,2024年被选举为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 [4] - 中国长城资产以专业化机构身份入局,提名郑海阳为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目前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已达3%以上 [9] 股东多元化趋势 - 新希望系作为发起股东之一,2024年11月曾公告拟通过旗下新希望化工增持至5%以上,但2025年一季报显示新希望持股比例为4 18%,仍居第六大股东 [8] - 近半年来一些新的投资者已成为民生银行股东,包括部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以及新的民营企业股东 [10] 不良资产处置 - 2021至2024年民生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现金回收率27 7%),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 7亿元 [12] - 东方集团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 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相关贷款的担保物系北京地区土地、商业房地产等抵押物,抵押率较为充足 [12] - 截至2024年末"泛海系"在民生银行贷款余额为184 84亿元,主要担保物为武汉地区土地、武汉中心大厦在建工程抵押等,抵押率较为充足 [13] 经营转型 - 民生银行对业务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压降早期高收益、高风险、不可持续的业务,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以抓客户、打基础 [14] - 近三年来新准入客户的不良生成率仅为0 43%,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13]
民生银行大股东深度调整 立业集团持股比例近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1:41
股东结构调整 - 民生银行大股东阵容经历深度调整,泛海集团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立业集团持续增持至4.945%,距举牌线仅一步之遥,中国长城资产等AMC、基金及新民营企业股东陆续入局,推动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2] - 立业集团自2023年三季度末首次进入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3.15%)后持续增持,2024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升至4.49%,跃居第四大股东,2025年一季报中保持稳定,此次增持后持股比例达4.945% [3] - 泛海集团在2023年三季报时还以4.1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六大股东,但2025年4月已基本不再持有民生银行股票 [5] 新股东背景 - 立业集团是一家采用"产业+金融"模式的综合产业控股集团,业务涵盖电力设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控参股子公司超百家,旗下有华林证券等企业 [3] - 立业集团实控人林立为金融学博士,拥有银行、保险从业背景,曾任中国平安保险监事、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行长等职,现任华林证券董事长、微众银行董事等职务,2024年被选举为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 [4] - 中国长城资产以专业化机构身份入局,提名其副总裁郑海阳为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候选人,目前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已达3%以上 [7] 原有股东动态 - 新希望系作为发起股东之一,2024年11月曾公告拟通过旗下新希望化工增持至5%以上,显示出对民生银行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但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为4.18%,仍居第六大股东 [6] - 除原有股东增持外,近半年来一些新的投资者已成为民生银行股东,包括部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以及新的民营企业股东 [7] 不良资产处置 - 2021至2024年民生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现金回收率27.7%),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东方集团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相关贷款担保物为北京地区土地、商业房地产等抵押物,抵押率较为充足 [9] - "泛海系"截至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主要担保物为武汉地区土地、武汉中心大厦在建工程抵押等,抵押率较为充足 [9] 经营转型 - 民生银行近年对业务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压降早期高收益、高风险、不可持续的业务,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以抓客户、打基础 [10] - 近三年来新准入客户的不良生成率仅为0.43%,处于行业较好水平,当前不良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零售、小微及个体经营者也存在还款压力 [10]
大变化!消金上半年挂牌转让超300亿,加快处置不良贷款
券商中国· 2025-06-30 10:55
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加速 - 上半年15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贷款资产包110期,规模达304.8亿元,远超往年同期 [1][3] - 招联消费金融以85.32亿元挂牌规模居首,前5家公司合计转让规模占市场总规模81.2% [4] -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挂出单笔最大资产包达30.69亿元,折价率高达99% [5][6] 不良贷款转让新特点 - 出现"未诉即卖"新变化,消金公司核销后直接转让不良贷款,未经过司法诉讼流程 [2][7] - 处理环节简化可降低催收、诉讼成本,快速回笼资金,优化财务报表 [8] - 核销后转让方式出表效率更高,资金回收更快 [9]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监管政策趋严,不良认定标准收紧,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 [7] - 2024年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不良贷款规模增长显著 [10] - 头部消金公司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如中银消费金融从2.8%升至3.56% [10] 行业业绩分化明显 - 2024年2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8家下滑,其中6家下滑超50% [11] - 长银五八消金净利润同比下滑95.02%,中银消费金融下滑91.62% [11] - 招联消费金融作为头部机构净利润同比减少16.22% [11] 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机构盈利压力加大,中型机构经营相对稳健 [11] - 资本内生能力弱化,股东增资力度减小 [11] - 融资渠道持续拓宽,牌照价值凸显,在扩内需政策下仍面临发展机遇 [12]
全国首家地市AMC66.67%股权挂牌转让,转让底价超30亿元
快讯· 2025-06-27 14:48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中信青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66.67%股权在该所挂牌转让,转让底价接 近30.14亿元。该笔股权转让方为中信百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者持股66.67%。中信青岛资产管理有 限公司(原青岛市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9月成立,次年2月正式获得批量收购处置金融机构不 良资产业务资质,成为全国首家市级AMC公司。2021年8月,公司由中信集团控股,更名为中信青岛资 产管理有限公司。(人民财讯) ...
直击民生银行股东大会!新股东入局、历史包袱出清?管理层详解最新打法!
券商中国· 2025-06-27 10:09
股东大会概况 - 民生银行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在京召开,管理层回应股东关于营收可持续性、净息差挑战、历史包袱处置和公司治理等核心议题 [1] - 参会股东涵盖机构投资者代表和个人股东,部分股东专程从其他城市赶来参会 [1] - 管理层重点围绕战略转型和具体打法进行介绍,并回应市值管理和分红比例等问题 [1] 股东结构变化 - 新希望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民生银行股份并完成举牌动作,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 [2] - 长城资产已成为民生银行持股3%以上的大股东之一,提名其副总裁郑海阳为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候选人 [2] - 泛海控股集团已不再是民生银行股东,仅持有1股该行股票 [3] - 近半年来新增股东包括部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以及新的民营企业股东 [3] 不良资产处置 - 2021-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累计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现金回收率27.7% [4] - 东方集团2024年末贷款余额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抵押物充足 [4] - "泛海系"2024年末贷款余额184.84亿元,抵押物充足,已取得多项诉讼判决 [5] - 近三年新准入客户不良生成率仅为0.43%,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5] 战略转型与经营 - 战略转型成效显现,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出预期 [6] - 坚持长期主义,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有效资产合理增长 [6] - 净息差一季度为1.41%,同比上升3BP,环比上升2BP [7] - 业务结构调整,压降高收益高风险业务,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 [7] 零售金融业务 - 零售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净利息收入和净非利息收入增速显著 [9] - 活期存款占比达30%,年日均活期存款增幅17%,付息率大幅下降 [9] - 新获客户均AUM较去年末增长18%,代发业务获客数量占新获客数量三分之一 [9] - AUM达到2万元以上的客户增量是去年增量的2倍以上 [9] - 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实现30%以上的增幅 [10] 其他重要事项 - 正在研究AIC牌照申请工作,争取监管支持 [8] - 资本管理高级法预计今年年底向监管部门申报,预计需要2-3年时间实现 [8]
市场扩大但盈利更难,地方AMC陷“周期漩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22:18
不良资产市场现状 - 不良资产包的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上涨,但AMC业务难度增加,表现为"一级市场很热,二级市场不行,三级市场冻结" [1] - 头部AMC获取相对优质的不良对公贷款后,其他AMC只能在剩余资产包中寻觅机会 [2] - 市场需求为AMC发展提供大量业务机会,但对其功能定位、业务模式、风险管控提出更高要求 [2] AMC行业面临的挑战 - AMC业务模式具有逆周期特性,导致业务周期长、盈利慢且处置回收不确定性大 [3] - 行业普遍面临不良资产处置难、资产流动性差、资产质量下降及盈利压力加大等问题 [3] - 底层资产价格处于下行区间,尤其是房地产领域新房销售面临去化难题 [3] - 整体收益率下行,业务买卖差价和企业ROE面临业绩考核压力 [3] - 当前收益率与大额存单利率相当,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持有现金更具性价比 [3] 业务转型方向 - 由债权思维转向股权思维,通过增加股性"以时间换空间"获取高回报 [3] - 在固收、房地产等领域增加权益部分以获取超额收益 [3] - 下探资产层级,从优先级转向考虑夹层级 [3] 个贷不良资产现状 - 个人业务平均利差不到3%,远低于对公业务的15% [4] - 个贷不良单笔金额低、分布范围广、法律关系复杂,处置成本高 [4] - 需组建专业团队并与外部催收机构合作,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4] - 头部AMC开始探索智能催收和建立自营团队,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4] - 暴力催收问题受到监管部门重点关注,消费者保护压力较大 [4] 行业难点与海外借鉴 - 出售方和处置方对资产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加价进货"现象 [6] - 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借款,与不良资产处置的中长期特征存在错配 [6] - 非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规模大幅攀升,回收周期延长,坏账增加 [6] - 借鉴美国通过另类投资和并购重组方式,为一二级市场联动注入动能 [6] - 通过产能出海缓解竞争压力并形成新优势产业 [6] - 利用香港发展新金融模式,包括稳定币、RWA和STO等创新工具 [7] - 将国内实体资产转化为可交易数字资产,实现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