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7万块享受座椅通风!豪车象征被国产车拉下神坛,还玩出了新花样?
电动车公社· 2025-10-07 08:18
关注 「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最近这两年, "冰箱彩电大沙发" 俨然成了大家选择新车的重要评判指标。 其中 大沙发 作为三项指标中最古早的,也成了车企们玩得最花的配置,甚至没有之一。 不仅电动调节从简单的6向拓展到了夸张的20多向,各种电动腿托腰托应有尽有,零重力座椅从"老板座"延伸到了主副驾,就连座椅按摩功能也开始联合中 医,增强穴位叩击的准确性和力度,实现快速缓解疲劳的效果。 0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燃油车横行的时代, 座椅通风几乎可以说是百万豪车才能拥有的顶级舒适配置 , 同时 选装价格不菲 。 就拿BBA为例,想要用上座椅通风,至少得是"56E"的级别,买车就得准备四五十万,选配座椅通风普遍也要2万块起步。 由于是定制车,不仅要交一笔大额定金,优惠折扣也比普通车型更少。 至于那些非豪华品牌,想要座椅通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只能 到后市场做改装。 送到改装店后,不仅要彻底拆解座椅,内部的结构、走线都要大改,工时费也不会太便宜。而即便改装好,效果也很难比得上出厂前装的。 看到这里,相信有小伙伴会好奇: 座椅通风,不就是在座椅里面 ...
交警通报陈震劳斯莱斯事故!车辆或报废 维修费堪比车价
新浪科技· 2025-10-05 23:47
事故概况 - 知名车评人陈震驾驶的二手劳斯莱斯闪灵轿车在北京万寿路发生事故,车辆车头严重塌陷,安全气囊弹出,损毁显著[1] - 北京交警通报陈震负事故全部责任,事故正在进一步处理中[1] - 有网友根据现场图片质疑涉事车辆存在逆行行为,但事发地交警大队对此表示“不方便回应”[1][2] 涉事车辆与车主信息 - 涉事车辆为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超豪华轿跑闪灵,官方指导价为575万元,二手车市场价亦需400万元起步[1][4] - 车主陈震为头部汽车自媒体人,拥有千万级粉丝,其透露涉事车辆为其个人第四台劳斯莱斯,并强调是二手车[1][2] 保险与维修成本分析 - 陈震曾公开表示其买车险“只买交强险”,理由是开车规矩且车多,买车损险不划算[1][4] - 交强险对财产损失的赔偿上限仅为2000元,而劳斯莱斯维修费用高昂,例如更换保险杠总费用可达70-80万元[4] - 行业人士分析,涉事车辆车架基本报废,若未购买车损险,修车成本或接近新车价格,车辆很可能直接报废;若购买全险,闪灵车型一年保费约需20万元[1][4] 劳斯莱斯品牌市场表现 - 2023年劳斯莱斯全球交付6032辆,创品牌119年历史新高,但2024年全球交付5712辆,同比下降5.3%,终结连续三年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交付2796辆,同比下降0.8%[5] - 大中华区是劳斯莱斯第二大市场,但近年销量明显下滑,2022年大中华区销量出现个位数下滑,2024年前5个月在华销量为289辆,同比减少23%[1][5] - 为应对市场调整,国内终端市场出现灵活促销,例如2024款古斯特车型在北京优惠后价格降至498万元,天津、上海等地成交价甚至出现401万-420万元[5] 劳斯莱斯品牌形象争议 - 近些年劳斯莱斯多次陷入争议事件,例如2021年因邀请网红夫妻拍摄宣传视频引发广泛批评,被指与品牌高端调性不符,部分车主公开表示不满,品牌最终下线视频并道歉[1][7]
交警通报陈震劳斯莱斯事故,车辆或报废,维修费堪比车价?
虎嗅· 2025-10-04 16:03
事故概述 - 知名车评人陈震的劳斯莱斯闪灵轿车在北京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车头严重塌陷且安全气囊弹出 [1] - 交管部门通报陈震负事故全部责任,事故原因及是否逆行等细节尚在调查中 [2] 涉事车辆与车主信息 - 涉事车辆为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超豪华轿跑闪灵,官方指导价为575万元,二手车市场价亦高达400万元起步 [3][7] - 车主陈震为头部汽车自媒体人,拥有千万级粉丝,并透露此车为其拥有的第四台劳斯莱斯且为二手车 [3][4] 保险与维修成本 - 车主曾公开表示其买车险只购买交强险,而交强险对财产损失的赔偿上限仅为2000元 [8] - 行业人士评估,该车损毁严重,车架基本报废,若未购买车损险,修车成本或接近新车价格,车辆可能直接报废;若购买全险,闪灵车型一年保费约需20万元 [3][9] 劳斯莱斯品牌表现与市场动态 - 劳斯莱斯2023年全球交付6032辆创历史记录,但2024年交付量下降53%至5712辆,2025年上半年交付2796辆,同比下降08% [10] - 大中华区是品牌第二大市场,但销量出现明显下滑,2025年前5个月在华销量为289辆,同比减少23% [10] - 为应对市场调整,国内终端市场出现灵活促销,例如2024款古斯特车型在北京地区优惠后价格降至498万元,天津、上海等地成交价甚至低至401万至420万元 [11] 品牌形象与争议事件 - 近些年劳斯莱斯多次陷入争议事件,例如2021年因邀请网红夫妻拍摄宣传视频引发广泛批评,被指与品牌高端调性不符,最终下线视频并道歉 [13] - 此次交通事故再次将品牌置于公众关注焦点 [3]
交警通报陈震劳斯莱斯事故:车辆或报废 维修费堪比车价的节奏
新浪科技· 2025-10-04 15:13
事故概述与车辆信息 - 知名车评人陈震驾驶的黑色劳斯莱斯闪灵轿车在北京万寿路发生事故,车头严重塌陷,安全气囊弹出,车辆损毁显著[1] - 经北京交警初步调查,陈震负事故全部责任,事故正在进一步处理中[1] - 涉事车辆为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超豪华轿跑闪灵,官方指导价达575万元,即便是二手车市场价也需400万元起步[1][2] 事故相关争议与潜在影响 - 根据现场图片,有网友质疑涉事车辆疑似存在逆行行为,事发地交警大队对此表示“不方便回应”[1][2] - 陈震曾公开表示“买车险只买交强险”,而交强险对财产损失的赔偿上限仅为2000元[1][2] - 汽车行业人士评估,根据损伤情况,车辆车架基本报废,若未购买车损险,修车成本或接近新车价格,车辆很可能面临直接报废;若购买全险,闪灵车型一年保费约需20万元[1][3] 劳斯莱斯品牌市场表现 - 劳斯莱斯2023年在全球50多个国家共交付6032辆,创品牌119年历史最高纪录[3] - 2024年该品牌全球交付5712辆,较2023年的6032辆下降5.3%,终结了连续3年的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交付2796辆,同比下降0.8%[3] - 大中华区是劳斯莱斯第二大市场,但销量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出现个位数下滑,今年前5个月在华销量为289辆,同比减少23%[3][4] - 为应对市场调整,国内终端市场出现灵活促销,例如2024款古斯特车型在北京地区优惠后价格降至498万元,天津、上海等地成交价甚至出现401万-420万元[4] 劳斯莱斯品牌形象事件 - 近些年劳斯莱斯多次陷入争议事件,例如2021年因邀请网红夫妻拍摄宣传视频引发广泛批评,被指与品牌高端调性不符,部分车主公开表示不满,劳斯莱斯最终下线视频并道歉[4]
交警通报陈震劳斯莱斯事故!车辆或报废,维修费堪比车价?
新浪财经· 2025-10-04 15:10
事故核心事件 - 知名车评人陈震驾驶的劳斯莱斯闪灵轿车于10月3日在北京万寿路发生事故,车辆损毁严重,车头塌陷且安全气囊弹出 [3] - 北京交警通报陈震负事故全部责任,陈震本人回应称一切以官方通告和车辆EDR数据为准 [3] - 根据现场图片,有网友质疑事故车辆存在逆行行为,但事发地交警大队表示不方便回应 [3][6] 涉事车辆与车主信息 - 涉事劳斯莱斯闪灵车型为品牌首款纯电超豪华轿跑,官方指导价达575万元,二手车市场价亦需400万元起步 [3][8] - 车主陈震为头部汽车自媒体人,拥有千万级粉丝,其公开表示涉事车辆为其拥有的第四台劳斯莱斯且为二手车 [3][6] - 陈震曾于2023年公开表示其买车险只购买交强险,理由是自认开车规矩且车多,买车损险不划算 [4][8] 事故车辆损失与保险影响 - 汽车行业人士评估,根据网传图片损伤情况,事故车辆车架基本报废,若未购买车损险,修车成本或接近新车价格,车辆很可能面临直接报废 [4][8] - 交强险对财产损失的赔偿上限仅为2000元,而劳斯莱斯维修费用高昂,曾有案例显示更换保险杠总维修费用高达70-80万元 [8] - 为闪灵车型购买全险一年费用约需20万元左右 [8] 劳斯莱斯品牌市场表现 - 劳斯莱斯2023年全球交付6032辆创历史新高,但2024年全球交付5712辆,较2023年下降5.3%,终结连续3年增长势头 [9] - 2025年上半年劳斯莱斯全球交付2796辆,同比下降0.8% [9] - 大中华区是劳斯莱斯第二大市场,但销量出现明显下滑,2024年前5个月在华销量为289辆,同比减少23% [9] - 为应对市场调整,国内终端市场出现灵活促销,例如2024款古斯特车型在北京地区优惠后价格降至498万元,天津、上海等地成交价甚至出现401万-420万元 [10] 劳斯莱斯品牌争议事件 - 近些年劳斯莱斯多次陷入争议事件,例如2021年因邀请网红夫妻拍摄宣传视频引发广泛批评,被指与品牌高端调性不符,最终下线视频并道歉 [12]
汽车圈下一个“轮值”顶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3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浪潮和消费需求变化正推动旅行车这一传统小众品类在中国市场迎来破圈机遇,其有望从边缘角色转变为具有稳定需求的细分市场 [4][26][31] - 以享界S9T为代表的新能源旅行车通过产品力重构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初步验证了市场潜力,大定突破15000台成为现象级爆款 [19][28][30] - 电动化平台为旅行车带来了空间、设计和操控方面的优势,而智能化配置的加持则弥补了其传统短板,使其产品力显著提升 [21][22][24] 中国旅行车市场历史与现状 - 燃油车时代旅行车在中国市场被贴上“工具属性”标签,市场份额长期徘徊在1%左右,与欧洲超过30%的份额形成鲜明对比 [6][8][17] - 早期车型如桑塔纳旅行版凭借装载能力在公务、警用等领域应用,但强化了其工具车形象,未能传递生活方式理念 [8][10] - 后续豪华品牌旅行车如大众R36、宝马3系旅行版等改变了工具车属性,强化了情怀、小众、精致的标签,但受众圈层更为狭窄 [15][17] - 2024年旅行车年销量超过17万辆,虽连续四年上涨,但整体市场份额仍不足大盘的1% [30] 电动化带来的变革机遇 - 电动平台短前后悬、长轴距的特性使旅行车车身比例更协调,车顶线条向后延伸营造出远超燃油时代的内部空间 [21][22] - 布置在底盘的电池降低车辆重心,对冲了车尾升高对操控的影响,其操控表现甚至优于同级燃油轿车 [22] - 旅行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势使其公路能耗表现略胜SUV一筹 [22] - 空气悬架等以往豪华配置加速下放,有效弥补了传统旅行车通过性不足的短板,模糊了与SUV的界限 [24] 当前市场动态与成功案例 - 享界S9T上市后大定突破1.3万台,第13天大定已突破15000台,成为新能源旅行车市场现象级爆款 [19] - 蔚来ET5T在2025年1-8月累计销量达到30227辆,而其同平台三厢轿车ET5同期销量为11271辆,旅行版销量远超三厢版 [28] - 中国品牌新能源旅行车采用“与同平台三厢车型同价甚至更低”的定价策略,区别于燃油车时代进口旅行车的“高配高价” [24][28] - 车企开发旅行车可复用大量技术,能够快速出牌抢占市场空白 [24][26] 未来市场展望 - 消费主体向90后、00后转化,“三厢情结”淡化,对个性的追求为旅行车提供了审美基础 [21] - 消费者对传统三厢轿车和SUV出现审美疲劳,需要更独特的产品,旅行车成为继方盒子车型和大型MPV后的新轮值热点 [4][21] - 旅行车有望成为一个有稳定需求、有特定拥护者的细分市场,但短期内难以复制SUV的统治级表现,市场教育仍需循序渐进 [30][31] - 高端市场用户更易接受新物种,旅行车从高端自上而下切入是更稳妥的行业趋势 [30]
中年人最爱的豪车,也扛不住了!
商业洞察· 2025-10-01 17:24
保时捷的战略转向 - 保时捷宣布暂停纯电车型推出,重新转向内燃机及混合动力车型[15] - 公司战略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核心911车系将扩充内燃机车型,下一代卡宴保留内燃机版本[16] - 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16] 保时捷的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66.6%至7.18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骤降至5.5%[16] - 公司预计重组将带来约31亿欧元的特殊支出,并导致2025年销售回报率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16] - 2023年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下降15%至7.93万辆,中国市场由北美地区接棒成为最大单一市场[21] - 保时捷的转型导致其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面临51亿欧元(约合424.8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17] 全球传统车企的普遍困境与调整 - 奔驰、沃尔沃、奥迪、福特等传统油车巨头迫于现实压力,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重新加大对混合动力及高效内燃机的投入[23] - 宝马电动车销量增长28.5%却难抵中国颓势,大众ID系列欧洲畅销但中国纯电腰斩,奔驰利润缩水43%[23] - 欧洲车企在电动化领域以自身短板对比中国车企的长处,面临成本竞争劣势,技术储备落后于中美,且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8]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3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90万辆,同比增长超40%[31] - 前8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创新高,首次双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近千万辆,渗透率超45%[31] - 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完成重大里程碑[32] 行业格局与未来趋势 - 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大变局,油车时代的“三大件”正逐渐被电车驱动系统所取代[12] - 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是“技术、品牌、客户体验”的多重博弈,而非简单的“燃油车 vs 电动车”对立[38] - 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车巨头正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电动化[37] - 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36]
“主动安全系统龙头”瑞立科密今日登陆深交所
中证网· 2025-09-30 09:51
IPO与募资情况 - 公司于9月30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发行总量为4504.4546万股,发行价为42.28元 [1] - 募集资金总额达19.0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为17.56亿元,较原计划的15.22亿元超募2.34亿元 [1] - 募投资金将用于大湾区汽车智能电控系统研发智造总部(拟投入8.81亿元)、研发中心建设(拟投入3.08亿元)、信息化建设(拟投入8278.62万元)及补充流动资金(2.5亿元) [5]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1-9月业绩预告显示,预计营业收入为15.5亿元至17.3亿元,同比增长13.82%至27.04% [2] - 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6亿元至2.2亿元,同比增长11.96%至25.67% [2]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商用车市场回暖及公司气压电控制动系统产品需求提升 [2] 市场地位与客户 - 公司在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领域占据领先地位,2014年至2023年,其气压电控制动产品中的制动防抱死装置(ABS)产销量连续10年排名行业第一 [3]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气压电控制动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均排名行业第一位 [3] - 公司产品覆盖一汽解放、中国重汽、东风集团、北汽福田、陕汽集团等国内主流商用车龙头企业,并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3] 技术与研发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01年,已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动车主动安全系统,实现ECU、执行器和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技术开发及生产 [4] - 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拥有授权专利459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3项,具备22项核心技术 [4] - 研发费用持续投入,从2022年的9372.91万元增至2024年的1.16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超15% [4] - 公司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并被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4]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紧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持续拓展乘用车和摩托车市场,并深化国际合作 [5] - 募投项目旨在提升生产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及信息化水平,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为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5]
2025年中国汽车压铸件行业政策、产量、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研判: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汽车压铸件规模达264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30 09:35
行业概述与定义 - 汽车压铸件行业利用高压压铸工艺生产铝、锌、镁等合金材质的汽车金属零部件,产品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结构及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关键部位 [1] - 压铸件具有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优良、耐磨性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 [4] - 行业受益于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轻量化与节能减排需求推动铝合金等轻质合金压铸件应用持续扩大 [1][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汽车压铸件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89.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4.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4% [1][11] - 中国汽车压铸件产量从2017年的48.43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55.9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07% [10] - 中国铝合金产量从2017年的792.2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614.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0.7%,2025年1-7月产量达1062.8万吨,同比增长15.28% [8] 下游需求驱动 - 中国汽车产量从2017年的2901.54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3128.2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1.08% [9]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7年的79.4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288.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91% [9] -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 [9] 产业链与政策环境 - 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铝合金等原材料及压铸机等设备,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为汽车制造 [6] - 国家政策鼓励精密铸造工艺与装备,如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6] - 2024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基础零部件等技术攻关 [6] 主要上市企业 - 行业代表上市企业包括拓普集团、广东鸿图、爱柯迪、旭升集团、文灿股份、嵘泰股份、比亚迪、铭利达、美利信、宜安科技等 [2][12] - 拓普集团2025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营业收入为12.77亿元,同比增长6.14% [13] - 广东鸿图2025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营业收入为41.99亿元,同比增长18.48% [13] 未来发展趋势 - 精密化:引入先进模具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满足核心总成严苛要求 [14] - 定制化:推动柔性生产和模块化设计,提供一体化定制方案,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15][16] - 轻量化:在节能减排与电动车续航驱动下,扩大铝合金、镁合金应用,通过结构集成设计实现减重 [17] - 绿色环保:推广再生铝材等低碳材料与清洁生产工艺,降低碳足迹,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18]
渤海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04:53
收购方案概述 - 渤海汽车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海纳川持有的四家标的公司股权 包括北汽模塑51%股权 廊坊安道拓51%股权 智联科技100%股权和廊坊莱尼线束50%股权[20][21][47] - 标的资产总交易对价为27.28亿元 其中股份支付23.19亿元 现金支付4.09亿元[47] - 发行股份价格为3.44元/股 预计发行数量为6.74亿股[25][47] 股权结构变化 - 交易前海纳川直接持股23.04% 北汽集团直接持股21.71% 合计持股44.75%[6][20] - 交易后海纳川持股比例将升至54.98% 与北汽集团合计持股比例达67.68%[18][21] - 北汽集团通过持有海纳川60%股权实现对渤海汽车的间接控股[6] 收购目的与战略意义 - 加强模块化供货能力 新增汽车外饰零部件 汽车座椅骨架 汽车电子产品和汽车线束等业务[12] - 紧跟汽车产业电动化 智能化趋势 加快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布局[13][15] - 构建智能化软硬件能力 发展汽车电子软件业务[15] - 深化国企改革 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6] - 增厚上市公司业绩 提升资产规模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17] 交易条款细节 - 设置发行价格调整机制 可针对上证指数或汽车零部件指数波动进行双向调整[26][29][30] - 海纳川承诺通过交易取得的股份36个月内不转让[34][49] - 过渡期损益安排调整为由海纳川承担亏损并在现金对价中扣除[48] - 现金对价支付与募集配套资金挂钩 若配套融资不足将以自有资金补足[39][40] 审批进度与时间安排 - 已获得北汽集团董事会 海纳川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批准[19] - 已完成标的公司合资方股东优先购买权放弃程序[19] - 标的资产评估报告已获北京市国资委核准[47] - 尚需北京市国资委正式批准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上交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