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外市场拓展
icon
搜索文档
2美元就能喝一杯咖啡?瑞幸即将“杀进”美国
36氪· 2025-06-25 17:42
海外扩张战略 - 公司美国首店将于6月30日在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道755号与第六大道800号同步开业,选址毗邻纽约大学以覆盖中国留学生群体[1][3] - 为预热开业,公司在纽约联合广场、SOHO区等热门商圈开展"快闪车"地推活动,提供"一年免费喝咖啡"等优惠吸引客流[3] - 公司2023年以新加坡为首个出海站点,截至2025年Q1在当地已开设57家门店,2024年12月进入香港市场并迅速开设7家门店[6][7] - 公司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进入马来西亚市场,2025年1月在吉隆坡开设2家门店,Q1末当地门店总数达8家[7] 市场定价策略 - 美国门店产品标价区间为2-3美元(人民币14-22元),但快闪活动显示饮品定价上限达6.75美元(人民币48元),与星巴克当地价格相近[6] - 市场推测公司可能延续国内营销打法,通过优惠券在标价基础上大幅降价以打开美国市场[6] 管理层战略导向 - CEO郭谨一强调将持续加大国际市场投入,针对美国市场将采取审慎决策,以"更适合的方式、更灵活的策略"推进业务[7]
欢乐家拟在印尼建设椰子加工项目 加速产业链延伸与海外市场拓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6-25 13:54
公司投资计划 - 公司拟在印尼建设椰子加工项目 总投资不超过2100万美元 [1] - 该项目是公司在产业链延伸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1] 项目战略意义 - 项目有助于公司向产品原料端延伸 使核心产品原料供应更稳定可控 [1] - 契合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战略及印尼当地发展要求 [1] - 印尼是全球主要椰子生产国 项目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 [1] 原料供应优势 - 公司目前椰子汁主要原料生榨椰肉汁采购自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1] - 印尼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原料供应稳定性 保障食品安全 [1] 市场拓展潜力 - 项目产品可在印尼本地或出口中国等国家销售 提高市场竞争力 [2] - 公司在椰子汁细分领域积累多年经验 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2] 产业链布局 - 项目落地将完善公司产业链上游布局 [2] - 提升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竞争力 [2] - 为海外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2]
安井食品(02648):IPO申购指南
国元国际· 2025-06-25 13: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建议谨慎申购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安井食品是中国最大速冻食品公司,业务涵盖速冻调制、菜肴、面米制品,在家庭、餐厅等场景提供食品,2024年按收入计是中国最大速冻食品公司,市场份额6.6%,速冻调制食品市场排名第一,份额13.8% [2] - 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尚处成长期,2024年人均消费量10.0千克,远低于美、英、日等成熟市场,预计2024 - 2029年CAGR达9.4%,增速超其他餐饮相关行业 [2] - 公司2022 - 2024年收入分别增长31.39%/15.29%/7.70%,净利润分别增长62.71%/34.33%/0.83%,25Q1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 - 4.13%/-10.80%,短期业绩承压,正寻求海外业务布局 [3] - 公司H股招股价对应2024年PE约13.5倍,相较A股估值(16.1倍)有溢价空间,但考虑业绩尚在修复,建议谨慎申购 [3] 招股详情 - 保荐人为高盛、中金公司 [1] - 上市日期为2025年7月4日(周五) [1] - 招股价格为66.00港元 [1] - 集资额为24.958亿港元(扣除包销费用和全球发售有关的估计费用) [1] - 每手股数为100股,入场费为6,666.56港元 [1] - 招股日期为2025年6月25日 - 2025年6月30日,国元证券认购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29日 [1] - 招股总数为3999.47万股(可调整及视超额配售权行使情况而定),其中国际配售3599.52万股(约占90%),公开发售399.95万股(约占10%) [1] 行业情况 - 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且分散,2024年按收入计五大参与者市场份额合计为15.0% [2] - 2024 - 2029年东南亚速冻食品市场规模CAGR预计为14.0% [3] 公司业绩 - 公司2022 - 2024年收入分别增长31.39%/15.29%/7.70%,净利润分别增长62.71%/34.33%/0.83% [3] - 25Q1公司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 - 4.13%/-10.80% [3] 公司估值 - 报告给出行业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和2025E的PE估值,如全食品分别为19.46和17.22,味夹厨分别为36.39和21.92等 [5] - 公司H股招股价对应2024年PE约13.5倍,相较A股估值(16.1倍)有溢价空间 [3]
公元股份:在越南投资设立全资孙公司
快讯· 2025-06-24 18:34
海外市场拓展 -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粟元国际,注册资本为10000新加坡币 [1] - 以新加坡子公司为投资主体在越南设立全资孙公司越南公元,注册资本为496.7亿越南盾(约合200万美元) [1] - 越南生产基地总投资额1753.35亿越南盾(约合706万美元) [1] 投资影响 - 本次对外投资短期内不会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1] 战略目标 - 投资旨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
三一重能20250620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三一重能、海丰国际、三一集团 - 行业:风电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三一重能装机量与销售额 - 2025 年国内陆上风电装机量预计 110 - 115 吉瓦,部分机构预测更高,较 2024 年约 80 吉瓦增速超 50%;三一重能 2025 年最低出货目标 15 吉瓦,冲高目标 17 - 18 吉瓦,同比 2024 年 9.15 吉瓦增速 50% - 80%;因 2024 年前三季度中标价低,销售额增长预计 30% - 50%;预计 2026 年装机量仍大规模但可能略下滑[2][3] 风机价格走势 - 自 2024 年四季度开始回升,2025 年整体价格较 2024 年全年平均上升 7%;自律公约执行好,下游业主调整招标评分策略,维持现有价格区间概率大[2][5] 136 号文件影响 - 短期内给风场出售节奏和价格带来不确定性,长期可能重新分配整机厂商到发电运营环节的利润;风场利润被压缩,整机厂商需在风机端赚更多利润,预计价格维持去年提升 5 - 10 个点后的水平[2][5][10] 海外市场与海上风电发展 - 截至 2024 年底海外订单接近 2 吉瓦,对应销售规模约 50 亿人民币,2025 年海外订单获取优于去年同期,海外营业收入预计大幅提升;2025 年海上风电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海上订单 450 兆瓦,目标争取达 1GW 订单[2][6] 风电行业成本 - 2025 年成本略有下降约 3 个百分点,部分零部件价格上浮但总体下降,因装机量增加供应紧张但价格未普涨;预计 2026 年供应链紧张缓解,大宗材料降价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11] 产能与应对措施 - 2025 年装机量增幅大,交付量基于去年中标 80%,排产紧张,需提高产能利用率;2026 年供需缓解,将继续优化排产;采取扩展国内外产能、三班倒等方式提高模具使用效率[12] 毛利率与盈利 - 海外风机毛利率高于国内 10 个百分点,2025 年毛利率前低后高,全年略下滑 1 - 2 个百分点,费用率下降整体盈利无忧;2026 年价格回升效应体现在毛利上[4][18][19] 风场转让业务 - 2025 年建成并网目标 1.5 吉瓦,对外转让目标 1 吉瓦,节奏受影响但后续会加快;二季度规划三四个风场,尽调接近完成;以前每瓦盈利 1 - 2 元,现预计降至 0.5 - 1 元[23][24] 三一集团发展目标 - 短期内明后年进入行业前三名,长期成为行业数一数二的千亿市值公司之一[26] 成本优化 - 2025 年成本优化综合降幅力争 5 - 7 个百分点,原材料供应链端降幅预计 3 - 5 个百分点[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海外绿地项目 - 截至 2024 年底获塞尔维亚 168 兆瓦和乌兹别克斯坦 1 吉瓦独家开发权,用自有风机 EPC 建设,建设期约三年;塞尔维亚项目有买家预收购协议,乌兹别克斯坦项目电价锁定;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海外贷款,约三年并网阶段可实现资本回收;融资成本谈判中未确定[16][29][31] 海丰国际业务 - 2025 年收入目标达十亿元左右,与去年比十倍以上增长,近期签合同预计下半年有几亿元收入[21] 风场出售财务披露 - 风场立项初期明确以出售为目标,核算为营业收入中的电站产品销售并作存货处理;未明确则作为投资处理,转让时反映在投资收益中;海外风场采用相同口径[32] 绿电证书影响 - 对分布式风电市场影响数据不明确,未看到具体订单或意向,政策推进可能带来新机会[33]
嘉祥农商银行:“助企循环贷” 解企业燃眉之急
齐鲁晚报· 2025-06-21 09:33
公司业务拓展 - 山东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汽车零部件装配制造循环再利用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二手车出口试点平台拓展中亚、南亚、非洲等市场 [1] - 公司已向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出口300余辆商用车,交易金额达360余万美元,凭借整备工艺、产品质量和服务获得客户好评 [1] - 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但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1] 金融支持与解决方案 - 嘉祥农商银行通过错时营销了解到公司资金需求,精准分析经营现状和市场前景,匹配"助企循环贷"产品 [1] - 银行精简审贷资料、缩短审批流程,快速发放500万元贷款,助力公司海外市场拓展 [1] - 嘉祥农商银行发放"助企循环贷"9户,总金额达4270万元 [5] 银行服务模式 - 嘉祥农商银行依托重点行业客群营销和"四张清单"对接,提供定制化信贷服务方案 [5] - 银行优化线上线下申贷渠道,包括电话、微信、网点申贷,并推广"助企循环贷""兴商循环贷"等产品 [5] - 通过客户经理驻点办公制度,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客户家门口,提升服务便捷性和满意度 [5]
泡泡玛特带着Labubu,横扫跨境电商平台
36氪· 2025-06-20 17:30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Labubu等爆款IP实现业绩爆发,市值从200亿港元回升至3000多亿港元[3][4][17] - 公司采取"国内+海外"双轮驱动策略,2024年海外营收突破50亿元,线上渠道增长显著[4][19][20] - 在亚马逊面临迪士尼等国际IP竞争,但独立站表现亮眼,年访问量达7096万,领先Funko等国际品牌[22][32][38] - 社交媒体布局成效显著,TikTok矩阵粉丝超260万,泰国和美国小店年销售额均超1000万美元[44][48][51] 公司表现 市场热度 - 初代薄荷色Labubu在拍卖会以108万元成交,创潮玩价格纪录[1] - 韩国和英国出现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的排队和斗殴事件[3] - 创始人王宁以208亿美元身家成为河南新首富,进入中国富豪榜前十[3] 财务数据 - 2024年国内会员超4608万,会员复购率达49.4%[3] - 2024年Labubu所属THE MONSTERS系列IP营收达30.4亿元,同比2023年3.68亿元增长726%[17] - 国内线下渠道2024年营收45.26亿元,线上26.98亿元[19] - 海外市场2024年营收50.66亿元,其中线上渠道14.55亿元[20] IP运营 - 拥有10个营收破亿IP,包括SKULLPANDA(13.08亿)、MOLLY(20.93亿)、DIMOO(9.095亿)等[17] - 2020年上市时营收25.13亿元,净利润5亿元,三年内创始人财富达500亿元[17] - 签约数百名设计师构建IP生态系统,包括Molly、Dimoo、Labubu等知名IP[15] 渠道分析 亚马逊表现 - 北美站月销12万单,月销售额1090.8万美元,年销售额约6462万美元[22] - SKULLPANDA系列单款月销3087单,销售额5.24万美元,进入类目前20[24] - 在"Action Figures"类目排名第4,月销1.17万单,落后于迪士尼等国际IP[28][30] 独立站优势 - 2024年独立站营收5.31亿元,较2023年3947.9万元增长1245%[21] - 移动端访问占比68.59%,直接流量+自然流量占比88.8%[34][38] - 用户58.27%为女性,25-34岁占比36.87%,泰国市场贡献19.83%流量[40][41] 社交媒体 - TikTok账号popmartglobal粉丝140万,视频播放量1.1亿次[46] - 泰国TikTok小店年销售额1076万美元,美国小店1009万美元[48] - 通过直播"现场开箱"等创新形式,3个月内直播销售额增长3倍[51][53] 发展历程 - 2010年创始人王宁受香港LOG ON启发,在北京开设首家潮流商品店[7] - 2012-2015年获麦刚、墨池山创投等投资,累计融资6790万元[11][13] - 2015年签下Molly IP成为转折点,2020年香港上市[13][17] - 早期经历亏损,2013-2015年分别亏损277万、1498万、近2500万[11]
小米把传音逼到在非洲卖电动车
创业邦· 2025-06-19 17:50
传音控股业务拓展 - 公司已成立出行事业部,探索两轮电动车业务,并在非洲和南亚进行测试[4][5] - 旗下独立电摩品牌Revoo已在非洲市场销售,推出A11电动滑板车,续航65-80公里,售价约3931元人民币[9] - 公司正在尼日利亚招聘电动摩托车相关岗位,月薪2-3万元[6] 手机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687.15亿元,同比增长10.31%,但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1.54%至45.41亿元[14][15] - 非洲市场营收占比超30%,毛利率28.59%,但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19][20] - 2024年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40%,但2025年Q1出货量同比下滑5%至900万部[22][36][37] 市场竞争态势 - 小米、OPPO等竞争对手在非洲调整策略,借鉴传音的小型零售商网络模式[34] - 2025年Q1小米非洲出货量同比增长32%至260万部,市场份额达13%[36][37] - 荣耀非洲出货量同比增长283%至70万部[38] 两轮电动车市场机会 - 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749亿美元,预计2025-2034年复合增长率8.7%[43] - 公司可利用现有销售网络优势,但需面对更高的运输、安装和售后成本[45][50] - 雅迪、爱玛等国内品牌已在海外布局,但海外收入占比仍较低(雅迪不足10%,爱玛1.08%)[46][47][49]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4年销售费用48.36亿元(+11.72%),研发费用25.17亿元(+11.55%)[52] - 2025年Q1营收130.04亿元(-25.45%),净利润4.90亿元(-69.87%)[17]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76.05%至28.48亿元[15]
新希望:降本一直在路上,更大的机会在海外 | 直击股东会
钛媒体APP· 2025-06-19 09:38
公司战略调整与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底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转让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控股权,全面聚焦饲料和生猪养殖两大行业 [4][5] - 2024年实现营收1030.63亿元(同比减少27.27%),归母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加90.05%),扣非净利润6.14亿元(扭亏为盈) [5] - 2025Q1营收244.17亿元(同比+2.13%),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122.99%),扣非净利润4.35亿元(同比+122.47%) [5] - 未来三五年战略定位为"生猪和饲料双轮驱动",依托饲料产业BU、海外BU、猪产业事业群三大业务单元 [4] 生猪养殖业务发展 - 猪产业战略目标为"修复增长",指导思想从"养好"猪向养"好猪"升级,重点关注灵活经营、持续降本、提升人效 [5] - 2025年目标将生猪养殖成本降至13元/KG以内,2025Q1前25%优秀产线成本已达12.5元/KG(2024年为13.6元/KG) [6][7] - 西部纵队成本12.6元/KG,陕西12.1元/KG,年底目标优秀产线12元/KG,总体成本13元/KG以内 [7] - 当前自养与合作放养比例35:65,未来计划提高自育比例至40%-45%甚至50% [8] 饲料业务布局 - 国内饲料战略为"稳健增长",海外饲料战略为"突破增长" [5] - 国内饲料目标外销量1800万吨,吨完全费用下降15元/吨;海外目标外销量600万吨,吨完全费用下降20元/吨 [9] - 海外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60多家分子公司,2024年海外收入200.34亿元(占营收19.44%),毛利率9.52%(国内6.03%) [9] - 未来3-5年计划海外新增300-400万吨饲料产能 [9] 海外业务拓展 - 海外市场以印尼、越南、埃及为核心国家,孟加拉、菲律宾、缅甸为重点国家 [9] - 2024年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向180位海外核心成员授予880多万股,业绩考核挂钩海外营收 [10] - 公司持续关注海外资本市场,正在研判海外上市可能性 [10] 行业竞争格局 - 生猪养殖行业进入长期微利状态,成本控制成为竞争关键 [6] - 主要竞争对手成本:牧原12.2元/KG、温氏6-6.1元/斤、神农12.3元/KG、大北农12.9元/KG、天康13元/KG [6]
奇瑞豪掷近20亿入主2家A股公司 鸿合科技首季净利降77%或被重组
长江商报· 2025-06-19 07:47
奇瑞资本动作分析 核心观点 - 奇瑞近期通过收购两家A股公司(鸿合科技和万德斯)及推进港股IPO,加速资本布局和产业多元化转型 [1][9][10] - 收购鸿合科技涉及25%股权转让及表决权放弃,交易对价15.75亿元,溢价4.44% [3][4] - 收购万德斯涉及28.88%股权转让,交易对价4.13亿元,聚焦环保技术整合 [6][12] 鸿合科技收购细节 - **交易结构**:合肥瑞丞基金收购25%股权(5916万股),每股26.6227元,原实控人放弃7.55%表决权并承诺不谋求控制权 [3][4] - **财务表现**: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85.05万元,同比下滑76.67%,资产负债率30.23%,持有现金及理财超18亿元 [11] - **后续计划**:奇瑞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对鸿合科技进行资产重组或业务整合,但暂无具体方案 [2][11] 万德斯收购逻辑 - **业务协同**:万德斯主营垃圾修复及高难度废水处理,技术可应用于奇瑞退役电池回收及环卫电动车打包服务 [1][12] - **股权路径**:通过奇瑞控股全资子公司瑞源国际间接收购,交易后持股28.88% [6][7] 奇瑞整体资本战略 - **港股IPO进展**:计划募资用于研发及海外扩张,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821.54亿元(+67.66%),归母净利润112.22亿元(+38.36%) [9] - **产业转型目标**:从燃油车龙头转向混动技术领导者,并通过收购拓展环保与教育信息化领域 [10][12] - **资金规模**:两笔收购合计出资19.88亿元,叠加港股IPO或成近十年最大车企IPO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