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维护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财联社· 2025-10-24 19:16
货币政策与金融环境 -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一揽子货币政策举措,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充裕 [1] - 坚定支持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1] - 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3] - 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充分释放各项货币政策效能 [3] -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3] 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 - 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4] - 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不断拓展宏观审慎管理覆盖范围 [4] - 拓展丰富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4] - 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工作 [4] - 严肃财经纪律、市场纪律和监管规则,防范道德风险,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金融立法 [4]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4] -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4] - 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5]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有序深化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5] - 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建设和发展自主可控、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5] 金融体系发展与规划 - 过去五年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2]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2] - 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 [4] - 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4] - 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4]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金融时报· 2025-10-23 10:02
行业综合实力 - 银行业总资产达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位居世界第一 [2] - 全球1000强银行榜单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占据6席 [2] - 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2] 业务模式转型 - 行业从依赖“基建—房地产—金融”旧模式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 [1] - 行业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转向注重资本回报、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 [1][3] - 银行业逐步搭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组织体系,形成特色化经营格局 [2] 机构定位与分工 - 国有大型银行定位于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聚焦重大战略、项目和重点领域 [3] -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赛道突出特色化经营 [3] - 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坚守服务本地、小微和三农的定位,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3]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49% [4] -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11.97%,资本充足率为15.58% [4] - “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40% [4]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 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动态清零 [5] - 农信社改革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因地制宜模式 [5] -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5] 科技投入与数字化转型 - 2024年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增长2.15% [6] - 六大行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 [6] - 金融大模型落地加速,应用场景快速拓展 [6] 普惠金融发展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年均增幅约20% [7] - 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7] - 数字技术有效破解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7]
错位发展 各展所长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金融时报· 2025-10-23 09:36
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全球1000强榜单前10位我国占据6席、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 线……回顾"十四五",我国银行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交出了一份高 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从过去依靠'基建—房地产—金融'旧模式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 银行业逐渐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总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 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银行业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来看,无论是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还是改 革化险的精准有效、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5年来,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已形 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多层次体系日益完善 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67.3万亿元,同比增 长7.9%;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贷款规模合理增长,在总资产中占比稳步提升。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我国占6席。"在今年9月22日 ...
普惠金融激活中国经济“微循环”
金融时报· 2025-10-20 10:04
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成就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贷款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1] - “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实现历史性跨越,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1] -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幅约20%,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同期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6% [4] 大型商业银行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3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36倍,年均增长约30% [3] - 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推进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等措施,发挥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 [3] 中小银行服务模式创新 - 中小银行坚守服务小微企业市场定位,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满足灵活用款需求 [3] - 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资金直达基层 [3] 服务覆盖面与可得性 - 我国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超98%,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6] - 金融服务通过乡村振兴服务站、惠农通服务点以及流动服务车等模式覆盖偏远地区,部分银行服务半径延伸至网点数百公里外 [6] - 数字赋能下,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部分场景实现贷款“秒批秒贷” [6] 长效机制建设与成本优化 - 金融管理部门引导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商业银行通过尽职免责、正向激励等机制创新激发内部动力 [7][8] - 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8] - 商业银行通过单列普惠信贷计划、将小微业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等方式,推动业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 [8]
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普惠金融激活中国经济“微循环”
金融时报· 2025-10-20 09:51
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成就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贷款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1] - “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实现历史性跨越,商业银行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大型商业银行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3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36倍,年均增长约30% [2] - 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推进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等措施,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 [2] 中小银行与服务模式创新 - 中小银行坚守服务小微企业定位,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满足灵活用款需求 [3] - 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3] 信贷增长与覆盖面 -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幅约20%,是“十三五”末的2.36倍 [3] - “十四五”时期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6% [3] 金融服务下沉与延伸 - 金融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畅通银企对接渠道 [5] - 农业银行将70%以上新迁建网点布局到城乡结合部和县域乡镇,在西藏农户贷款覆盖全区90%以上农牧民 [5] - 我国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超98%,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5] 数字化与技术赋能 - 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部分场景下贷款可实现“秒批秒贷” [6] -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客户,普惠贷款投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6] 长效机制建设 - 金融管理部门着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7] -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单列信贷计划及强化业务培训来构建长效机制 [7] 融资成本与商业可持续性 - 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8] - 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政策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内部发展动力 [8]
记者手记:电费缴纳数据成了贷款授信依据
新华社· 2025-10-19 17:05
公司概况与融资案例 - 武威源硕节水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主要从事滴灌带等节水农用设施生产 [3] - 公司去年缴纳电费116万元,今年凭借电费缴纳数据获得中国农业银行200万元“电费e贷”纯信用贷款 [1][3] - 贷款资金用于扩充生产线及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审批发放周期为1个多月 [3] 公司经营与市场 - 公司采用贴片式滴灌带生产线,生产效率是传统机器的5至6倍,产品具有出水均匀、不易堵塞、节水节肥、造价更低等优势 [6]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将近1500万元,产品覆盖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及兰州新区、白银市景泰县等地 [6] - 当前正值生产高峰期,公司拥有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农户提前支付50%资金预定 [6] 行业背景与金融产品 - 甘肃省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滴灌管带等节水设施市场需求旺盛,过去多由小作坊式企业生产 [6] - 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创新开发“电费e贷”,将企业电费缴纳数据作为重要授信依据,以解决小微企业缺乏抵押资产的融资难题 [3][8] - 该金融产品已上线国家信易贷平台,并入选2024年建设金融强国创新实践案例库 [8]
央行副行长邹澜: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
搜狐财经· 2025-10-18 15:48
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 -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和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1] - 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以更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应有之义[1] - 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各方共同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1] 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 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1] - 欢迎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科技以分享发展成果和回报[1]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5个月以来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实现增量扩面[1]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表现 - 银行间债券市场约28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6700亿元[1] - 资金正加快流向科创领域[1] - 发行主体呈现科技型企业结构多元和分布广泛等特点[1]
【头条评论】 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新型工业化
证券时报· 2025-10-17 06:57
文章核心观点 -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系统性、多元化新需求 [1] -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其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落地的关键力量 [1] -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正推动银行机构从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风险防控等多维度构建与新型工业化适配的金融服务生态 [1] 政策引导 -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 [1] - 2025年8月,央行等七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构建"贷款+债券+股权+保险"联动的金融工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1] - 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打破传统信贷局限,推动银行从单一融资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1] 当前银行服务实践与成效 - 头部银行已构建"商行+投行""境内+境外"双协同机制,通过全链条资金调配激活供应链融资活力 [2] - 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推出专项服务举措并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2] -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专利价值评估突破轻资产抵押限制,首台(套)装备保险依托保险补偿机制分担技术落地风险 [2] 现存挑战与结构性难题 - 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突出,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尚未充分满足 [2] - 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可得性不足的问题,风险与收益匹配机制尚不健全 [2] - 数字化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需求,跨机构数据壁垒导致对企业技术价值评估精准度不足 [2] 优化方向与关键举措 - 资源配置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落实制造业信贷计划单列,将更多资金投向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 [3] - 产品创新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初创期企业侧重股权融资与知识产权质押,对成长期企业提供并购贷款与跨境金融,对成熟期企业开展绿色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3] - 服务模式应深化"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工具打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3] 数字化转型与风险防控 - 银行需依托大数据构建科技企业专属授信模型,建立"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评估体系,突破传统逻辑 [3] - 需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与政府产业基金合作、发展科技保险等方式分散研发创新风险 [3] - 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接工业绿色转型需求 [3] 生态共建与政策协同 - 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级产业基金与制造业创新平台,参与"资金支持+平台孵化+产业对接"的生态闭环建设 [4] - 监管部门需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为银行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4] - 产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将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5]
【头条评论】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新型工业化
证券时报· 2025-10-17 03:01
政策引导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于2024年4月联合发文,要求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 [1] - 央行等七部门于2025年8月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构建贷款、债券、股权、保险联动的金融工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1] - 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银行从单一融资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1] 银行服务现状与成效 - 头部银行已构建商行+投行、境内+境外双协同机制,整合资源以激活供应链融资活力和推动科技企业贷款 [2] - 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推出专项服务举措并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2] -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专利价值评估突破轻资产抵押限制,首台(套)装备保险通过保险补偿机制分担技术落地风险 [2] 当前面临的挑战 - 资源配置失衡,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中长期资金需求未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不足 [2] - 风险与收益匹配机制不健全,科技研发高风险性与信贷资金安全性要求存在冲突 [2] - 数字化服务能力滞后,跨机构数据壁垒导致对企业技术价值评估精准度不足,服务效率难以适配产业迭代速度 [2] 优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 资源配置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落实信贷计划单列,推动资金投向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 [3] - 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初创期企业侧重股权融资与知识产权质押,对成长期企业提供并购贷款与跨境金融,对成熟期企业开展绿色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3] - 在产业链服务上深化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模式,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工具打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3] 数字化转型与风险防控 - 需依托大数据构建科技企业专属授信模型,建立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评估体系,突破传统逻辑 [3] - 应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与政府产业基金合作、发展科技保险等方式分散研发创新风险 [3] - 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接工业绿色转型需求 [3] 生态共建与未来展望 - 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级产业基金与制造业创新平台,参与资金支持、平台孵化、产业对接的生态闭环建设 [4] - 监管部门需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为银行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4] - 银行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将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注入更强动力,推动产融深度融合 [4]
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新型工业化
证券时报· 2025-10-17 02:55
政策引导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于2024年4月联合发文,明确要求银行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 [1] - 央行等七部门于2025年8月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构建“贷款+债券+股权+保险”联动的金融工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1] - 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银行从单一融资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1] 银行服务体系现状 - 头部银行已构建“商行+投行”和“境内+境外”双协同机制,整合资源以激活供应链融资活力和推动科技企业贷款规模与覆盖广度双提升 [2] - 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银行推出专项服务举措并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2] -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首台(套)装备保险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前者通过专利价值评估突破轻资产抵押限制,后者依托保险补偿机制分担技术落地风险 [2] 当前面临的挑战 - 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突出,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尚未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不足 [2] - 科技研发的高风险性与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存在冲突,部分银行因风险顾虑不敢贷、不愿贷 [2] - 数字化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需求,跨机构数据壁垒导致对企业技术价值的评估精准度不足 [2] 优化方向与措施 - 在资源配置层面,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落实制造业信贷计划单列要求,推动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向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 [3] - 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初创期企业侧重股权融资与知识产权质押,对成长期企业提供并购贷款与跨境金融,对成熟期企业开展绿色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3] - 应深化“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模式,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工具打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3] 数字化转型与风险防控 - 银行需依托大数据构建科技企业专属授信模型,建立“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评估体系,突破传统逻辑 [3] - 需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与政府产业基金合作、发展科技保险等方式分散研发创新风险 [3] - 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接工业绿色转型需求 [3] 生态共建与政策协同 - 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级产业基金与制造业创新平台,参与“资金支持+平台孵化+产业对接”的生态闭环建设 [4] - 监管部门需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为银行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4] - 银行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其资源配置、产品服务和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将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