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共话科创板 寄语新未来
证券日报· 2025-07-22 01:07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坚守"硬科技"定位,推动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2] - 六年来科创板聚集了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10][18] - 板块内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成为资本市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18][19] 科创板制度创新 - 推出多元上市标准、科创成长层等制度设计,突破盈利门槛束缚,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1][3][8] - 对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设立专门上市标准,为中概股回归A股打开新通道[5] - "1+6"政策落地,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等措施提升包容性[8][11][17] 科创板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 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如海光信息上市后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驶入成长快车道[11][12] - 中控技术获得资金支持并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国际化步伐[16] 未来发展方向 - 将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持续监管机制,丰富再融资工具[8][13] - 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行业领军企业[13][17] -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13][1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中信证券累计完成138单科创板股权项目,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2] - 招商证券发挥研究能力与资本链接优势,为科创板改革发展贡献力量[3] - 中金公司搭建企业、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高效桥梁[7]
“硬”字引领 铸就科技创新“新高地”——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
证券日报· 2025-07-22 00:21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 [1] - 坚守"硬科技"定位,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构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 [1] 行业分布与研发投入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80% [1] - 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 [1] - 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5家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0家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1] 资本市场支持与分红情况 - 约90%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 [1] - 超60%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 [1] - 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1] 政策与制度创新 - 监管部门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科创板为不同阶段的优质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支撑 [3] - 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经验 [3] 企业成长与产业影响 - 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 [2] - 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引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2] 未来展望 - 科创板将继续以包容性土壤滋养核心技术突破,以制度活水灌溉实体经济 [3] -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3] - 书写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3]
大转折!中国VC/PE重启美元募资
搜狐财经· 2025-07-21 23:04
中国VC美元募资重启 - 多家头部VC机构集体重启美元基金募资,计划总额超20亿美元,若计入年初启明创投募资则接近30亿美元,为2019年后最大规模美元资本回流 [2] - 参与机构包括光速中国、Monolith砺思资本、黑蚁资本等,聚焦深科技、AI、新消费及出海赛道 [2] - 香港IPO市场复苏(2025年迄今融资额同比激增)及中国硬科技突破(如大模型、机器人)是主要动因 [2] - 机构调整募资策略:降低美资占比,引入中东、东南亚主权财富基金及家族办公室资金,利用香港SPV架构和QFLP通道 [2] 国内母基金与专项基金动态 - 广西首只工业创投类母基金落地,出资方涵盖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总规模可观 [3] -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三关募集,金额达7.28亿元,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硬科技上市公司及创始人 [3] VC/PE管理费体系变革 - 传统"2%管理费+20%业绩分成"模式被多元化方案取代: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费降至1.5%,早期基金维持2%,成熟期基金1.5%成常态 [4] - 计费方式改为按实缴规模或"按项目扣款",管理费与投资进度、回报挂钩,业绩分成需年化收益达6%-8%才可计提 [4] - 国资占比88.8%的LP结构推动费率改革,多地通过收益让利、放宽返投等激励GP [4] 新能源与硬科技融资案例 - 锂泰新能源获中科创星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锂电池火灾抑制剂产业化及智慧消防系统研发 [5] - 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京东领投),资金用于VLA模型迭代和机器人硬件升级 [6] - 众擎机器人连获近10亿元融资(小鹏、京东等参投),资金用于人形机器人PX5量产及具身智能应用落地 [6] - 晶环嘉远能源获数千万A+轮融资(国家电投等投资),资金用于光伏回收产线建设及技术研发 [7] - 昆山协鑫光电完成近2亿元C+轮融资,资金用于钙钛矿技术研发及业务拓展 [7] IPO市场动态 - 北芯生命科创板IPO过会,计划募资9.52亿元用于心血管诊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 [9] - 悍高集团开启新股申购,发行价15.43元/股,募资投向智慧家居五金制造基地 [9] - 乐摩物联等3家公司港股招股书失效,需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递交 [10]
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7-21 22:16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支持589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其中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1][3] - 科创板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1][3] - 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7000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1681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显著高于其他板块 [3] 行业分布与研发突破 - 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八成 [3] - 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公司110余家,涵盖多个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120家 [3] - 三成科创板公司产品或在研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 [4] 制度改革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设置多套上市标准,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 [4] - 科创板平均市盈率从2019年底的74.36倍波动至2025年7月21日的52.35倍,2024年以来估值持续提升 [7] - 科创板指数化投资规模近2500亿元,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8] 投资者参与与资本支持 - 超六成科创板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386.82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30% [8] - 2024年至2025年7月15日,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80亿元 [8] - 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投资者持有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境外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3% [9] 未来改革方向 - 科创板推出"1+6"政策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进一步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 [11][12] - 新政将提升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11][12] - 市场期待科创板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强化科技企业估值引导 [13]
科创板,真6!上市公司、券商高管齐齐“点赞”
证券时报· 2025-07-21 22:03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绽放光芒的舞台,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1][3][6]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矩阵[6] - 科创板通过制度创新为未盈利高成长性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如海光信息、泽璟制药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7][10][12] 科创板制度创新 - 近期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2][3][5][6] - 科创板引入战略投资者跟投制度和动态分层管理,优化审核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精准度[2][3][6] - 注册制改革使科创企业上市便利度提升,发行定价自主性增强,如百利天恒在未盈利阶段即实现上市[6][10]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海光信息芯片占据国内高端计算市场头部份额,应用于能源、金融等行业的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7] - 中控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巩固领先地位,通过科创板融资加速AI和机器人技术研发[8]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已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营业收入逐年增长[10]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技术瓶颈,PECVD、ALD等产品实现量产规模扩大[12] 未来发展方向 - 科创板将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领军者,如通过科创成长层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3][6][11] - 行业期待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丰富再融资工具、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10][11][12] - 科创板将持续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8][11][12]
科创板,真6!上市公司、券商高管齐齐“点赞”
证券时报· 2025-07-21 21:53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绽放光芒的舞台,培育出新兴产业领军者[1][4] - 科创板在鼓励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4]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18] 科创板制度创新 - 科创板改革"1+6"措施配套规则落地,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增强对未盈利科创企业的包容性[4] - 科创板引入战略投资者跟投制度和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提升资本市场价值发现能力[8] - 科创板放宽市场准入,采取多套上市标准,实质性降低企业上市门槛[8] 行业分布与企业表现 - 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11] - 海光信息芯片占据国内高端计算、智能计算市场头部份额,广泛应用于能源、金融等行业[20][21]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已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营业收入逐年增长[31] 企业案例与受益情况 - 中控技术上市后获得充足资金支持,加速AI、机器人等领域研发,巩固工业自动化领先地位[24] - 百利天恒在未盈利阶段实现上市,为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支撑[28][29]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核心产品技术迭代[35] 未来发展方向 - 科创板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畅通融资渠道[25][32] - 科创成长层将重点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体现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18] - 期待科创板进一步优化估值定价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35]
新气象,科创板开市六周年!589股上市,总市值近8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21 21:48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年累计接纳589家企业,总市值近8万亿元 [1][2] - 2024年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超过1500亿元,平均每家2.63亿元 [1][4] - 目前还有37家IPO公司正在排队科创板上市 [1][5] 龙头企业表现 - 科创板已孕育8只千亿市值个股,包括中芯国际(4352.44亿元)、海光信息(3176.67亿元)、百济神州(2551.95亿元)等 [3] - 传音控股2024年归属净利润55.49亿元,为科创板盈利能力最强企业 [3] - 百济神州2024年研发费用141.4亿元,为科创板最高 [4] 行业分布特点 - 电子行业公司数量最多(146家),包括中芯国际、海光信息等龙头 [4] - 医药生物行业109家,包括百济神州、联影医疗等 [4] - 机械设备行业88家、计算机行业68家分别位列第三、第四 [4] 排队企业情况 - 37家排队企业中,电科蓝天2024年净利润3.38亿元居首 [5][6] - 10家未盈利企业包括摩尔线程(2024年亏损14.92亿元)、沐曦股份(亏损14.09亿元)等 [6] 政策支持 - 证监会推出"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等 [7] - 政策发布后,长鑫存储、宇树科技等知名科技企业启动上市辅导 [8][9] - 科创板预计将呈现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9]
重庆:聚焦硬科技 培育科创“新势力”
科技日报· 2025-07-21 11:01
科创活动概况 - 184件创新产品、125家投资机构、103家企业、50个优质科技项目团队参与重庆行活动 [1] - 活动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 [1] - 活动集中展示重庆科创生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1] 硬科技产品展示 - 103家高潜创新企业展示184件硬科技产品,涵盖智能C端、智能建造、智慧农业等7大领域 [1] - 代表性产品包括四足机器狗"哮天"、桌面级"机器人摄影师"随灵X、医用全磁悬浮电机 [1] - 桦鸿科技展示"未来猪场"技术,人力效率提升90%、物料成本节约50元/头、死亡率降低5%以上 [1][2] 科创基地与生态建设 - 明月湖科创基地为54家重庆硬科技企业提供支持 [2] - 基地建设共享工厂与硬科技供应链联盟,拥有100余家供应链企业 [2] - 共享工厂包含快速打样中心、中试验证中心、产品测试中心等平台 [2]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指出重庆已建立人才培养、孵化、企业迭代的完整体系 [2] 投融资与大赛 - 2025明月湖硬科技创业者大赛启动,面向全球征集优质项目 [3] - 125家投资机构、30家供应链企业和50个科技项目团队参与XbotPark创投日活动 [3] - 重庆无足鸟机器人有限公司发布陆—空两栖智能光伏清洗机器人融资计划 [3] 政府支持与战略布局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强调将重点发力科创教育、人才、产业、生态4个维度 [3] - 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衔接联动 [3]
上海:高质量孵化点燃科创“核爆点”
环球网资讯· 2025-07-21 10:46
前沿技术孵化 - 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聚焦核能技术、量子计算、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已连续举办四期"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 [1] - 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成立不到两年,已在张江科学城落地七八个硬科技项目,包括华科冷芯的无槽液体-电磁耦合悬浮微型泵项目,该微型泵转速超过20000转/分钟 [2] - 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围绕生物医药领域打造"前沿技术转化与培育中心",基于多组学研究、类器官研究和合成生物学等创新平台 [3] - 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孵化的上海夏数网络科技公司开发出AI识别小鸡性别产品,已在英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应用 [3] 孵化模式创新 -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采用"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新模式,中科创星在项目孵化前两三年就与团队深度交流并签订协议 [2] - 孵化器协助企业建立生产线、明确产品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并帮助获得天使轮融资 [2] - 飞镖创新研发中心与跨国药企在研发、孵化、投资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帮助创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3] - 启迪之星依托全球孵化网络,帮助国内技术获得国际关注并打通应用场景 [3] 产业集群发展 - 上海已建成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包括3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6] - 浦东新区形成"创新药械"孵化集群,包括3家高质量孵化器和30家科创载体,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余家 [4] - 徐汇区形成人工智能"双核动力",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885亿元 [4] - 闵行区依托"大零号湾"高校资源,围绕高端装备领域建设高质量孵化器 [5] 孵化成效 - 12家高质量孵化器储备项目330余个,其中超前孵化40多项 [6] - 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超5亿元 [6] - 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高质量创业项目快速成长,颠覆性技术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6]
58.97亿!科创板首单“亏收亏”高溢价并购案获批 “硬科技优先”政策导向凸显
中国经营报· 2025-07-20 16:11
并购交易概况 - 芯联集成获证监会批准以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成为科创板首单"亏收亏"并购案例 [1][2] - 交易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完成,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组上市,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全资子公司 [2] - 此次交易未设置业绩承诺条款,因标的已由上市公司控制且评估未采用收益法 [4] 标的公司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 - 芯联越州是国内首家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产业化的企业,产品良率和技术性能达国际标准,90%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2] -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其6英寸SiC MOSFET出货量国内第一,8英寸工程批已于2024年4月下线,预计2025年量产并有望成为国内首家规模量产企业 [2] - 标的公司掌握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SiC MOSFET、高压模拟IC),直接服务"半导体自主可控"及"双碳"战略 [9] 并购战略与协同效应 - 并购后公司将一体化管理母公司10万片/月和芯联越州7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产能,重点发展SiC MOSFET及高压模拟IC业务 [3] - 交易强化技术协同(SiC与硅基产能结合)与产业整合潜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端领域国产替代能力 [8][9] - 高溢价收购的商业逻辑在于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溢价部分计入商誉,若未来盈利提升可增厚资产价值 [6]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 芯联集成2019-2024年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2024年为9.62亿元),芯联越州2022-2024年分别亏损7亿元、11亿元和8.68亿元 [3] - 标的公司因高折旧和高研发投入亏损,但随着产能利用率爬坡、折旧期结束及产品结构优化,预计盈利能力将改善 [3] 监管政策导向与行业影响 - 交易为"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新规后首例,体现监管对"硬科技优先"及"持续经营能力"灵活判断的政策取向 [7][8] - 案例释放鼓励战略性并购信号,未来"母并子"或同业合并可能增多,推动半导体等高技术行业整合 [9] - 审核尺度包容性调整,聚焦技术壁垒、产业协同及国家战略,弱化短期盈利指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