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技
icon
搜索文档
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加速形成“品种+技术+碳核算”方案
新华财经· 2025-06-22 18:22
节水抗旱稻技术优势 - 节水抗旱稻结合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种植可节水50%以上,产量和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 [1] - 在旱地种植可实现免耕直播,投入低,大幅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 [1] - 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减排甲烷97%以上 [2] - 累计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亩 [1] 碳减排与经济效益 - 节水抗旱稻良种良法配套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 [2] - 种植节水抗旱稻可增加460元/公顷的额外碳减排收益,按年推广40万公顷计算,每年可新增收益1.84亿元 [2] -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创制《节水抗旱稻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入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技术推广目录 [1] 国际推广成果 - 2008年起在非洲11个国家开展示范种植,5个品种在4个国家通过新品种审定 [3] - 在乌干达和加纳示范推广12万亩,稻谷增产超720万千克,农民增收超千万元 [3] - 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3] 未来发展目标 - 推进"1522"发展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 [3] - 减少200亿吨水稻生产用水,减排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 [3] - 拓展种植空间至新地、山坡地、荒地、盐碱地 [3]
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助力打造坚实“耕”基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证券日报· 2025-06-20 14:46
政策性银行支持耕地保护与农田建设 - 农发行昭化区支行"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农地类贷款12亿元,重点支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1] - 采用"农地+"融资模式,探索耕地修复、土地开发复垦及耕地质量治理工程,解决耕地流出和违规占用问题[1] - 2023年投放耕地治理与保护贷款1500万元,推动土地整治助"粮田变良田"[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针对耕地分布不均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投放4.2亿元贷款支持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等工程建设[1] - 建成后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格局[1] - 智能农机和灌溉系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改变"望天收"困境为"稳产丰"新景[2] 金融服务优化措施 - 实施"客户满意百分百"计划,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全流程融资方案设计和贷后管理[3] - 简化线上办贷手续,提升效率,获地方政府高度评价[3] - 未来将持续加码高标准农田和土地综合整治领域信贷投入[3]
河南拉网式排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级贯通守好中原粮仓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 - 河南省纪委监委发现盛湾镇旗杆岭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施工单位擅自替换材料并虚报预算的问题,已督促整改并对类似项目进行排查 [1] - 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将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重点监督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管护利用等环节 [1] - 河南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耕地面积近八成,为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提供支撑 [1] 问题排查与整改 - 河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2020年以来新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457个,立行立改330个 [2] -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有关部门暗访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建后管护情况,发现问题线索257个并限期整改 [2] - 新县纪委监委对669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全面排查,发现60个问题并实行台账管理、跟踪督办 [2] 资金与廉政风险防控 - 洛阳市孟津区纪委监委对近三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回头看",梳理规划设计、招标采购、工程验收等环节廉政风险点 [3] - 南乐县纪委监委通过线下审计和线上追踪资金流向,从严查处虚报工程量套取资金、截留挪用管护经费等行为 [3] - 周口市淮阳区纪委监委查处村党支部书记和机井管护员贪占机井电费问题,并督促整改农田水利设施 [3][4] 制度完善与长效机制 - 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完善制度机制 [4] - 濮阳市纪委监委督促推进智慧农业系统平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区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分析 [4] - 渑池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设施管护、风险防控等全链条监管机制 [4]
麦收不弯腰 丰收有底气(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 - 小型收割机、联合收割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收割机田间精准作业[1] - 无人驾驶农机在示范田投入应用,农民可远程实时监控作业轨迹和面积[1]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4.5%提升至2022年62.4%[2]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农业无人机、"虫脸识别"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2] - 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智能植物工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新型农业设施普及[2] - 良种培育技术使单位土地产出显著提升,农民反馈"地还是那块地,产出大不一样"[2] 智慧农业发展挑战 - 智慧农业企业面临前期高投入和运营成本压力,存在融资障碍[2] - 农民数字素养不足,对新设备接受度和应用能力需提升[2] - 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系,鼓励农业科研与田间实践结合[2] 农业人才培育方向 - 重点培养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电商带头人等"新农人"群体[2] - "新农人"可带动传统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2] - 人才培育是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核心动力[2][3]
新品种新技术齐上阵 多地一片好“丰”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4 09:42
小麦收割进度与盐碱地治理 - 全国小麦收获进度已超过七成 联合收割机工作重心分布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及陕西中部 新疆甘肃收割机数量逐步增多[1] - 东营区20.45万亩小麦进入收获季 目前已收割1万余亩 预计6月底全部完成[11] - 金丰农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 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深挖排碱沟等措施 使土壤盐分从0.3%降至0.1% 实现小麦种植[5][7] - 该农场今年种植4300多亩小麦 预计亩产超1000斤 计划两年内实现小麦亩产1200斤 玉米1300斤 大豆300斤[5][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河北邯郸推广北斗导航智能播种机 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 千米误差仅两厘米[15][17] - 使用新型气吹高效射播机可使100亩地多种7亩 种植密度增加每亩1000株[15] - 种粮大户700多亩地5天完成播种 相比传统方式效率显著提升[13] - 邯郸玉米播种进度已超六成 结合水肥一体化和精准化控技术为秋粮丰收奠定基础[17] 蔬菜产业升级与产销对接 - 罗甸县冬春蔬菜种植面积28.65万亩 累计上市56.29万吨 产值达17.9亿元[29] - 引进蔬菜嫁接苗新品种使亩产达2万斤以上 是普通品种的两倍 每月可采摘十多次[23] - 建成贵阳贵安保供蔬菜基地1800多亩 带动周边种植7500亩 设立27个销售网点和15家商超专柜[25][29] - 采用"订单+保单"模式 与163个村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 保障产销顺畅[27][29]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休眠模式+勿扰模式 绿色优储让粮食“冻龄”保鲜
河南日报· 2025-06-13 08:07
粮食仓储技术升级 - 公司采用低温存储技术保持粮食品质 将温度维持在10℃至15℃以抑制营养物质活动和病虫害 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1] - 公司运用在线监测和电子测温等高科技手段确保粮食储存环境稳定 特别是在6-8月高温季节 [1] - 公司采用环流熏蒸杀虫技术保护存储粮食免受虫害侵扰 [1] 智能化粮库管理 - 粮库配备100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测温电缆 实时监测粮仓和粮堆内的湿度温度 数据同步显示到线上平台 [2] - 公司实现从"人管粮"到"云管粮"的转变 提升储粮效率并实现科学储粮与绿色储粮双重目标 [2] - 新型制冷设备正在安装 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仓储技术水平 [3] 基础设施升级 - 公司拥有12个高大平房仓库 单个粮堆高度达6.95米 重量达8000吨 [1] - 河南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 包括制冷控温、内环流控温等技术 [2] - 省内新建或改造升级大批现代化高标准粮仓 包括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和楼房仓等类型 [2] 收储准备工作 - 公司于6月5日开仓收粮 已完成腾仓、清理和设备检修维护工作 [3] - 公司统筹做好人员、资金等保障措施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3]
河南把农机具搬到“云”上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农业信息化平台应用 - 河南濮阳县推广"河南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线上调度,用户可通过平台发布作业信息并快速匹配机手,解决传统农机调度难题 [1] - 濮阳县接入农机云平台后,政府端可实时监测22个乡镇农机分布、小麦收割进度及气象预警,并掌握每台农机位置状态和作业轨迹 [1] - 河南省"三夏"期间投入联合收割机超20万台,农机云平台监测接入农机达12.6万辆,其中谷物联合收割机日活量超过7万辆 [1][2] 智慧农业技术推广 - 新乡市延津县采用微喷带和自走式喷灌机等智能灌溉设备,实现精准灌溉,较传统方式节水65%并节省80%人工 [2] - 河南农田广泛应用智能灌溉设备、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病虫害监测仪等高科技手段,提升抗旱稳产能力 [2] - 濮阳县作为农业大县拥有粮食种植面积230万亩以上,农机总动力达139万千瓦,为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1] 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 新乡市开展沟渠连通工程,保障干、支渠畅通,形成水系网络,有效应对持续干旱天气 [2] - 种植大户在干旱条件下通过增加灌溉频次(从常规2次增至5次)结合智能设备,保持小麦亩产稳定在1300斤以上 [2]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算算今年“三夏”账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资源账 - 河南省8500多万亩小麦抢收基本结束,历时22天,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2] - 河南以不足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近1/10的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6] - 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4次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6] - 深耕技术使小麦增产10%以上,通过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升土地肥力 [5] - 河南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田长制,近23万名"田长"认领"责任田",守护耕地红线 [3] 生产账 - 河南省财政提前下达资金3.86亿元支持小麦"一喷三防",3000万元用于赤霉病防控,5000万元用于抗旱 [8] - 全省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3347万元,较上年增加15827万元,重点补贴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等 [13] - 全省12.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链条服务,包括耕种、植保、施肥、灌溉、收获等 [11] - 智能灌溉系统和传感器在高标准农田中的应用,实现减水、减人工,提升生产效率 [6] 收益账 - 河南麦客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精深加工将小麦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营业收入达6.16亿元 [15] - 新乡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的油条单品日销量峰值达328万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17] - 河南省计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18] - 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精深加工实现小麦价值倍增,农民获得收购溢价 [18] - 河南生产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7/10的速冻水饺,拥有"三全"、"思念"等知名品牌 [18]
沉甸甸的收获——2025年夏季粮油收获一线观察
新华社· 2025-06-09 20:42
农业丰收情况 - 麦收总体进度过半、冬油菜收获完毕,农民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实现丰收 [1] - 河南省新乡县农户马文昌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更高,种子粮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贵一毛钱 [2] - 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估产显示今年夏粮将实现增产 [2] - 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1910多万亩,平均单产接近160公斤,高产田测产超300公斤,2024年总产量292万吨,今年有望突破300万吨 [4] 农业技术创新 - 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四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2] - 邱县组织217名技术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搭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推送气象预警和病虫害防治信息 [3] - 湖北省加大精量播种、'一促四防'、机收减损等专业种植技术指导力度 [4] - 汶上县使用配备北斗系统的联合收割机,4分钟可收割一亩地,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 [7] 农业机械化 - 农业农村部预计全国将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跨区作业超20万台 [7] - 9-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流机型,更多智能化联合收割机投入生产 [7] - 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3400多个,高速公路开通农机绿色通道4800多个,设立农机优先优惠加油通道5800多个 [8] - 江苏省推广新型低损高效收获机械,开展机收减损培训434场次,设立损失率监测点位数579个 [8] 应对极端天气 - 山西省出现严重干旱,近80天无有效降雨,政府指导农户利用引黄水浇灌避免小麦大幅减产 [5] -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6省抗旱救灾 [5] - 湖南省益阳市农技专家指导农户防治倒伏油菜霉烂感染病害,建议利用清晨和傍晚机收减少损失 [6] 社会化服务 - 盱眙县创新投用农机调度平台,发放机手联系手册实现农机手与种植户精准对接 [8] - 江苏省淮安市种植大户通过农机调度平台快速找到收割机,收割效率大大提高 [8] - 各地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力量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8]
庄稼地里的“新品发布会”
辽宁日报· 2025-06-07 08:54
新品种发布与试种表现 -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发布"甘露16"和"甘露20"两款薄皮甜瓜新品种,发布会选择在试种农户杨勇的大棚举行[1] - "甘露16"平均每株坐果7到8个,单果平均重520克,含糖量普遍达到15%以上,是干瓤瓜且耐贮存[1] - 新品种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亩栽瓜秧仅需1000株,比传统2500株以上节省70%种苗,同时节省约70%人工[1] - 杨勇试种50米棚的秋茬产量比其他品种多1/3,春茬扩大到200米棚,行价达到每斤12元[2] 种植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 杨勇种植香瓜20年,认为新品种"好侍弄",具有甜度高、产量高、抗病性强特点,结合蜜蜂授粉可大幅节省用工成本[2] - 前"香瓜状元"吕文家因病虫害和品质问题改种西瓜8年后,表示要重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2] - 新品种已申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全省香瓜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2] 推广策略与行业趋势 - 省农科院首次在田间举办新品发布会,直接面向种子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进行示范推广[2] - 所长刘爱群表示未来将常态化举办此类田间发布会,通过实物展示和种植户交流增强新品种认知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