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垃圾至少有10层楼高”!天坑溶洞垃圾堆成山,几条管道污水直排洞内,臭气熏天!当地最新通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23:02
每经编辑|陈柯名 9月27日,贵州毕节黔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 2025年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在抖音发布视频,反映黔西市红林乡溶洞垃圾堆积问题。黔西市委市政府迅速开展核实处置工作。 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有关市领导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 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二是制定垃圾清运方案,将于9月28日起对垃圾开始全面清运、规范处理;三是将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摸排,迅速查清污染 源头,全力消除问题隐患;四是对全市其他区域同步开展排查整治。 感谢网民朋友对我市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对于大家提出的批评意见,我们将认真釆纳,并欢迎对后续整改工作进行监督。 上述视频称,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污水直排溶洞内,给溶洞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威胁。 "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爆料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 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等有害垃圾。 "渔猎齐哥"在视频中提到,除了垃圾堆积,天坑周边还有几条排污管道,源源 ...
国庆中秋游武汉,遇见的不只是风景
新京报· 2025-09-28 07:36
旅游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成为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线预订人次同比增长35.5% [1] - 假期期间武汉安排花车巡游、无人机秀、金秋菊花展、国际赛事、明星演出等丰富文旅活动以吸引游客 [1] 城市生态建设 - 武汉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完成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2] - 武汉完成390座各类码头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2] - 城市形成“一轴三区六段”总体功能布局,拥有80.7公里滨水空间与105公里环湖绿道 [2]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武汉5年间经济实现转折性跨越,总量跨越2万亿,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2] - 产业转型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3] - 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科研团队近3年突破“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重大工程 [3] - 在光谷,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在车谷,工业机器人与技术人员协同作业,平均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 [3]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武钢年产200万吨钢渣从“工业包袱”变为铺路用的抢手货 [3] - 中冶南方的发电技术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亿吨 [3] - 随着“中碳登”平台覆盖面扩围,武汉正在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 [3] 绿色发展机制 - 政府层面实施四级河湖长制织密监管网络;市场层面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实现“个人减排、企业买单”闭环 [5] - 从“武鄂黄黄”都市圈生态共治到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再到打造全球大河治理交流平台,武汉绿色发展有多层次机制护航 [5]
北京平谷首次发现黑松露
新京报· 2025-09-28 07:08
生态保护成效 - 平谷区四座楼市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珍稀真菌黑松露 填补区域物种分布空白 [1] - 黑松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 需与特定树种根系共生 对土壤酸碱度湿度温度及洁净度有严格阈值 [1] - 发现印证该区域森林系统完整土壤洁净生态链稳定 为多种珍稀物种生存繁衍提供良好条件 [1] 保护区管理成果 - 四座楼保护区作为平谷区重要生态屏障 长期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方针 [1] - 保护区实施严格资源管护 黑松露发现是对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印证 [1]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7 19:1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3万亿元 [2] - 9座城市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行列 [2] - 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 - 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来自长三角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4] - 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4] - 安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 [4]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6万家 [5] - 上海光源每年开机时间长达7000个小时,但仅能满足四分之一机时申请 [5] - 浙江省金华市投入2400万元在合肥光源建成全国首个软X射线散射束线实验站 [5]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与589家长三角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孵化145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 [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11]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近3年营收连续跨过2.5亿元、3亿元、8亿元台阶,累计申请专利1500余项 [11] - 上海经济体量在2024年站上5万亿元新台阶 [12] - 浙江2024年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居全国首位 [13] - 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13] - 安徽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 [13] - 安徽2024年1至5月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 [13] 基础设施与机制协同 - 长三角每天铁路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6] - 跨省项目"方厅水院"采用"委托审批"模式,打破行政壁垒 [17] - 长三角提供异地门诊和住院累计结算超5200万人次 [19] - 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预防接种等5项健康数据实现跨省通办、共享互认 [19]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21] - 长三角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84.5%,较2018年提升8.8个百分点 [22] - 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3% [22] -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建设5万吨中试基地,发展绿色纤维产业集群 [24]
秦巴山居新图鉴:从智能蚕室到朱鹮小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环球网· 2025-09-26 15:57
陕南安康石泉县的晨雾中,两幅画面交织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在池河镇明星村的智能蚕室,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蚕丝在恒温恒湿中静静吐纳; 不远处的草池湾,朱鹮掠过稻田,水面荡开的涟漪与稻鱼共生的生态体系相映成趣。两千年前,这里出土的"鎏金铜蚕"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桑蚕繁盛;如今, 石泉正以"产业为脉、生态为魂、群众为根"的实践,探索秦巴山区的振兴路径。 9月18日,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遇见陕西活动带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12位外媒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一融合传统 智慧与现代创新的乡村振兴样板。 银丝延链:从"蚕桑之乡"到"数智新业"的破茧之路 石泉的振兴,起步于一根蚕丝。 在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煮茧、抽丝、织被……每一道工序既延续着千年技艺,也注入了现代活力。这家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凭借"鎏金 蚕"品牌蚕丝被、丝巾等产品走向全国,2024年产值达4658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蚕农户均增收1.2万元。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明星村的集约化养蚕室,镇党委书记段昌明指着一排排智能设备介绍,集约化养蚕室采用石墨烯地暖控温、超声波加湿系 统 ...
全部投运!硬核穿越秦岭 西气东输三线实现技术与生态双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14:47
项目投产与规模 - 西气东输三线中卫至枣阳段工程正式投产通气 标志着三线在建线路工程全部投运 [1][7] - 管道全长1235公里 设计压力10兆帕 管径1219毫米 年输气能力达250亿立方米 [3] - 管道途经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5省(自治区) 接入现有管道系统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川渝地区 [3] 战略意义与功能 - 该段工程是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关键连通管道 与一线、二线共同构成横贯东西的能源走廊 [5] - 有效疏解西气东输一线、二线高负荷运行压力 打通西部油气田增产外输通道 [5] - 优化能源输送结构 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促进中东部经济发展 [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在秦岭山区采用隧道掘进机施工 工期较传统方法缩短一半以上 穿越105条山体隧道 [10] - 应用大口径油气管道柔性焊接机器人 实现大坡度地段全自动焊接连续施工 [12] - 采用北斗卫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对山区管道关键部位进行地质灾害早期预警 [12] 生态保护与低碳措施 - 在富平分输压气站采用装配式建筑 单站施工阶段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 [14] - 管道全线光伏发电机系统总安装容量2200千瓦 年均发电量215万千瓦时 [16] - 年均节约标准煤655吨 减排二氧化碳1631吨 有效降低全线碳排放 [16] 管网系统与能源格局 -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气量突破千亿立方米 累计输气量突破万亿立方米 [19] - 供气范围覆盖400多座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 惠及近5亿人口 [19] - 干线天然气管网年入网量约24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工程输气量占比达40% [21]
带市民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6 09:48
此次皋亭山绿色骑行活动,不仅是一次"生物友好"与"骑行友好"的美好邂逅,更以"沉浸式体 验"与"实践性参与"的创新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座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 除了户外,生态观察体验周活动也走进了社区。采荷街道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 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以"专家讲座+居民共商"模式联结生态知识与社 区实践,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市民讲述了《聆听自然的节律——二十四节气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她从二十四节气切入,科学解析时令与自然物候、生物繁衍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与平时饮食习俗,展 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引导居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为了让市民共同参与、深入体验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城区生态观察体验周在本周拉开帷幕, 邀请市民以观察者、参与者、守护者的身份,走进城市中的自然秘境。 9月25日,骑行爱好者集结皋亭山自然中心,以"探秘自然+绿色骑行"的方式,解锁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源秘境,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魅力。 据了解,皋亭山自然中心于本周开启试运营,它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 过程中打造 ...
江城迎来“大河对话” 武汉交出“绿色答卷”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3
江城武汉,伴水而生,因江而兴。近年来,不少市民漫步长江畔,惊喜地捕捉到"长江江豚与黄鹤楼同 框"的美妙画面。"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归来,是武汉以生态修复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9月25日至27日,武汉市举办2025"大河对话"活动,邀请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 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的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推动务 实合作。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 武汉,一座被水滋润的城市,境内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列入保护目录的湖泊166个,自古便 是诗人笔下的山水之城。 近年来,在这幅碧色画卷中,出现了一个虽久违但依然熟悉的身影——长江江豚。它们成群游弋,时而 跃出江面,时而潜入江中。长江江豚性情活泼,亲近人类,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被誉为"微笑 天使"。如今,武汉的金口、天兴洲、双柳等水域,已成为它们稳定栖息的家园。 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坚定实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也让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被誉 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今年6月,来自柬埔寨、缅甸、泰国等5个东南亚国家的专家专程造访武 汉交流学习,希望为濒危的伊洛瓦底江豚寻得一剂"保护 ...
苍穹巨灵·江河篇|这些“国宝”,正成为江河复苏的见证
新华社· 2025-09-25 13:46
它们的名字,写在华夏江河之间 它们的存续,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 它们是—— 长江江豚 微笑天使,逐浪而歌跃江河 东方白鹳 湿地之神,展翅如云映天地 中华鲟 长江的活化石,洄游千里向海而生 长江鲟 水中国宝,静守一江清流 神农架金丝猴 林海金霞,跃动于华中秘境 麋鹿 "四不像"归野,呦呦鹿鸣湿地重生 黑鹳 湿地"黑衣隐士",鸟中大熊猫 青头潜鸭 白鹤 云中仙客,鸟类活化石 择水而居见天真 江豚逐浪 飞鸟翔集 自然的回响见证江河焕新颜 长江禁渔初见成效 湿地保护稳步推进 长江干流全线多年保持Ⅱ类水质 自然保护区网络持续完善 它们的归来,是绿水青山最动人的诗篇 2025"大河对话"9月25日-27日将在湖北武汉举行 中国以它们的名字告诉世界 文明与自然从未分离 巨灵呼吸之处,便是人类与万物共生的未来 ...
杭州生态实践“圈粉”国际代表
杭州日报· 2025-09-25 11:08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供图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作为该大会首次落址亚洲、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成员国参与最广的一届盛会,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齐聚,围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 的未来"共话生态发展。多数代表不仅肯定中国生态保护经验,更直言"爱上杭州"。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愿景,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值得全球分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如是评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宝 荣点赞浙江:"从理论到实践,平衡保护与发展做得特别好,既守好生态家底,又让百姓有获得感。"马 来西亚国立大学行政主管艾哈迈德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得到一些有益借鉴。 为期4天的大会中,将举办5场全体会议以及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杭州 经验"备受关注,成为亮眼的"生态名片"。 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杭州探索 在经验交流环节,杭州上城区分享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实践与探索。2024年,杭州市上城区被 列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试点,在全国城区范围内首创"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融 合宣教模式,并推出全国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