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7 19:1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3万亿元 [2] - 9座城市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行列 [2] - 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 - 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来自长三角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4] - 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4] - 安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 [4]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6万家 [5] - 上海光源每年开机时间长达7000个小时,但仅能满足四分之一机时申请 [5] - 浙江省金华市投入2400万元在合肥光源建成全国首个软X射线散射束线实验站 [5]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与589家长三角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孵化145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 [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11]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近3年营收连续跨过2.5亿元、3亿元、8亿元台阶,累计申请专利1500余项 [11] - 上海经济体量在2024年站上5万亿元新台阶 [12] - 浙江2024年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居全国首位 [13] - 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13] - 安徽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 [13] - 安徽2024年1至5月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 [13] 基础设施与机制协同 - 长三角每天铁路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6] - 跨省项目"方厅水院"采用"委托审批"模式,打破行政壁垒 [17] - 长三角提供异地门诊和住院累计结算超5200万人次 [19] - 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预防接种等5项健康数据实现跨省通办、共享互认 [19]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21] - 长三角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84.5%,较2018年提升8.8个百分点 [22] - 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3% [22] -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建设5万吨中试基地,发展绿色纤维产业集群 [24]
秦巴山居新图鉴:从智能蚕室到朱鹮小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环球网· 2025-09-26 15:57
陕南安康石泉县的晨雾中,两幅画面交织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在池河镇明星村的智能蚕室,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蚕丝在恒温恒湿中静静吐纳; 不远处的草池湾,朱鹮掠过稻田,水面荡开的涟漪与稻鱼共生的生态体系相映成趣。两千年前,这里出土的"鎏金铜蚕"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桑蚕繁盛;如今, 石泉正以"产业为脉、生态为魂、群众为根"的实践,探索秦巴山区的振兴路径。 9月18日,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遇见陕西活动带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12位外媒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一融合传统 智慧与现代创新的乡村振兴样板。 银丝延链:从"蚕桑之乡"到"数智新业"的破茧之路 石泉的振兴,起步于一根蚕丝。 在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煮茧、抽丝、织被……每一道工序既延续着千年技艺,也注入了现代活力。这家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凭借"鎏金 蚕"品牌蚕丝被、丝巾等产品走向全国,2024年产值达4658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蚕农户均增收1.2万元。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明星村的集约化养蚕室,镇党委书记段昌明指着一排排智能设备介绍,集约化养蚕室采用石墨烯地暖控温、超声波加湿系 统 ...
全部投运!硬核穿越秦岭 西气东输三线实现技术与生态双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14:47
项目投产与规模 - 西气东输三线中卫至枣阳段工程正式投产通气 标志着三线在建线路工程全部投运 [1][7] - 管道全长1235公里 设计压力10兆帕 管径1219毫米 年输气能力达250亿立方米 [3] - 管道途经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5省(自治区) 接入现有管道系统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川渝地区 [3] 战略意义与功能 - 该段工程是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关键连通管道 与一线、二线共同构成横贯东西的能源走廊 [5] - 有效疏解西气东输一线、二线高负荷运行压力 打通西部油气田增产外输通道 [5] - 优化能源输送结构 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促进中东部经济发展 [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在秦岭山区采用隧道掘进机施工 工期较传统方法缩短一半以上 穿越105条山体隧道 [10] - 应用大口径油气管道柔性焊接机器人 实现大坡度地段全自动焊接连续施工 [12] - 采用北斗卫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对山区管道关键部位进行地质灾害早期预警 [12] 生态保护与低碳措施 - 在富平分输压气站采用装配式建筑 单站施工阶段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 [14] - 管道全线光伏发电机系统总安装容量2200千瓦 年均发电量215万千瓦时 [16] - 年均节约标准煤655吨 减排二氧化碳1631吨 有效降低全线碳排放 [16] 管网系统与能源格局 -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气量突破千亿立方米 累计输气量突破万亿立方米 [19] - 供气范围覆盖400多座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 惠及近5亿人口 [19] - 干线天然气管网年入网量约24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工程输气量占比达40% [21]
带市民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6 09:48
此次皋亭山绿色骑行活动,不仅是一次"生物友好"与"骑行友好"的美好邂逅,更以"沉浸式体 验"与"实践性参与"的创新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座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 除了户外,生态观察体验周活动也走进了社区。采荷街道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 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以"专家讲座+居民共商"模式联结生态知识与社 区实践,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市民讲述了《聆听自然的节律——二十四节气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她从二十四节气切入,科学解析时令与自然物候、生物繁衍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与平时饮食习俗,展 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引导居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为了让市民共同参与、深入体验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城区生态观察体验周在本周拉开帷幕, 邀请市民以观察者、参与者、守护者的身份,走进城市中的自然秘境。 9月25日,骑行爱好者集结皋亭山自然中心,以"探秘自然+绿色骑行"的方式,解锁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源秘境,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魅力。 据了解,皋亭山自然中心于本周开启试运营,它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 过程中打造 ...
江城迎来“大河对话” 武汉交出“绿色答卷”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3
江城武汉,伴水而生,因江而兴。近年来,不少市民漫步长江畔,惊喜地捕捉到"长江江豚与黄鹤楼同 框"的美妙画面。"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归来,是武汉以生态修复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9月25日至27日,武汉市举办2025"大河对话"活动,邀请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 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的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推动务 实合作。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 武汉,一座被水滋润的城市,境内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列入保护目录的湖泊166个,自古便 是诗人笔下的山水之城。 近年来,在这幅碧色画卷中,出现了一个虽久违但依然熟悉的身影——长江江豚。它们成群游弋,时而 跃出江面,时而潜入江中。长江江豚性情活泼,亲近人类,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被誉为"微笑 天使"。如今,武汉的金口、天兴洲、双柳等水域,已成为它们稳定栖息的家园。 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坚定实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也让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被誉 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今年6月,来自柬埔寨、缅甸、泰国等5个东南亚国家的专家专程造访武 汉交流学习,希望为濒危的伊洛瓦底江豚寻得一剂"保护 ...
苍穹巨灵·江河篇|这些“国宝”,正成为江河复苏的见证
新华社· 2025-09-25 13:46
它们的名字,写在华夏江河之间 它们的存续,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 它们是—— 长江江豚 微笑天使,逐浪而歌跃江河 东方白鹳 湿地之神,展翅如云映天地 中华鲟 长江的活化石,洄游千里向海而生 长江鲟 水中国宝,静守一江清流 神农架金丝猴 林海金霞,跃动于华中秘境 麋鹿 "四不像"归野,呦呦鹿鸣湿地重生 黑鹳 湿地"黑衣隐士",鸟中大熊猫 青头潜鸭 白鹤 云中仙客,鸟类活化石 择水而居见天真 江豚逐浪 飞鸟翔集 自然的回响见证江河焕新颜 长江禁渔初见成效 湿地保护稳步推进 长江干流全线多年保持Ⅱ类水质 自然保护区网络持续完善 它们的归来,是绿水青山最动人的诗篇 2025"大河对话"9月25日-27日将在湖北武汉举行 中国以它们的名字告诉世界 文明与自然从未分离 巨灵呼吸之处,便是人类与万物共生的未来 ...
杭州生态实践“圈粉”国际代表
杭州日报· 2025-09-25 11:08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供图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作为该大会首次落址亚洲、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成员国参与最广的一届盛会,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齐聚,围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 的未来"共话生态发展。多数代表不仅肯定中国生态保护经验,更直言"爱上杭州"。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愿景,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值得全球分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如是评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宝 荣点赞浙江:"从理论到实践,平衡保护与发展做得特别好,既守好生态家底,又让百姓有获得感。"马 来西亚国立大学行政主管艾哈迈德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得到一些有益借鉴。 为期4天的大会中,将举办5场全体会议以及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杭州 经验"备受关注,成为亮眼的"生态名片"。 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杭州探索 在经验交流环节,杭州上城区分享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的实践与探索。2024年,杭州市上城区被 列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试点,在全国城区范围内首创"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融 合宣教模式,并推出全国首 ...
“龟”途漫漫,共护这片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7
保护区概况与生态价值 - 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亚湾与红海湾交汇处,水质清澈,沙滩细腻,是海龟的天然栖息地 [2] - 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拥有一支12人的“海龟爸爸”团队进行保育工作 [2][3] 科研成就与种群保护 - 保护区科研团队于2017年6月实现重大突破,填补我国海龟全人工繁育技术空白,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自1985年成立以来,累计保护野生海龟上岸产卵745窝,成功孵出稚龟68516只,累计放流海龟65304只 [3] - 2001年至今累计救治受伤野生海龟1126只,其中835只被成功治愈并放归大海 [3] - 全人工繁育技术已累计繁育新生海龟16000多只,为大规模增殖放流提供技术保障 [2][3] - 相关科技成果《绿海龟全人工繁育与保护技术》于2019年获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0年获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4] 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 - 保护区探索“生态促旅游,旅游促保护,保护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项目累计带动当地经济创收2亿元 [2][5][6] - 项目包括观赏、研学、体验活动,2024年“自然科普研学项目”入选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 [6] - 生态旅游直接拉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 [6] - 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门票收益的30%分配给大澳村,2013年至今累计支付补偿款3000多万元 [6] 社区参与与共享发展 - 生态补偿机制让村民分享生态保护红利,大澳村村民自发加入守护队伍,在保护区海域义务巡逻、提供非法捕捞线索,构建“人人参与保护”的氛围 [6][7] 科普宣教与公众影响 - 保护区将科普宣教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体系,每年覆盖人数约65万人 [8][11] - 每年5月23日“世界海龟日”举办大规模海龟放流活动,例如2025年放流200只海龟,近200名环保人士、学生、志愿者参与 [9][10] - 自2019年6月起开设相关课程,每年为10000余名学员授课,暑期“海龟夏令营”年均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 [11] - 已建成“海龟洄游科普长廊”,形成涵盖自然教育、中小学教育、海洋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特色宣教体系 [11]
一场海拔5500米的烟花秀,“炸”出了哪些空白
和讯· 2025-09-23 17:10
事件概述 - 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举办《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表演 使用145根扇形彩烟形成3000米长彩虹 主办方声称烟花材料为生物可降解且燃放等级为V级(最低风险等级) 噪音与光污染低于夜间焰火[2] - 项目团队通过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 并对草甸和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 声称确保不留生态隐患[3] - 活动引发公众强烈谴责 被指违背户外品牌"自然无痕"理念 与始祖鸟此前推广的LNT(Leave No Trace)原则(包括保持自然原貌、谨慎用火、尊重野生动植物等)直接冲突[4] - 日喀则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 将依法依规处理[4] 政策监管背景 - 西藏自治区于2025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办法 总则第三条明确要求生态保护工作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原则[5]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 西藏50%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2022年完成营造林117.9万亩 修复退化草原437.5万亩[8] - 专家指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对人类活动有严格要求 但部分省份(如云南)已公示生态红线范围 而西藏尚未完全公开 导致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存在弱化风险[8] 生态影响评估 - 高海拔生态修复面临极大挑战 高原草甸和森林破坏后恢复难度极高 即便科学人工干预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9] - 项目团队采用的"翻土"修复方式被专业环保机构视为二次伤害 可能加剧生态破坏[9][10] - 绿色和平机构指出此次事件可检验新施行的生态保护办法实际操作漏洞 并探讨法律法规衔接与执行偏差问题[6] 行业影响 - 户外品牌营销活动与环保理念的背离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影响品牌价值[4] - 事件凸显企业在高生态敏感区域开展商业活动时需加强合规审查和科学评估[6][8]
“感谢全力支持我们在这大闹天宫”,蔡国强现场感言曝光,央视记者探访:3天后现场仍有痕迹!当地村民:事发地离青稞种植地仅300多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3:10
每经编辑|程鹏 9月19日傍晚,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热龙地区,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线上,火焰腾空而起。一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打造的"艺术烟花 秀"——《升龙》,在轰鸣声中划破雪域寂静。 然而,这场以"敬畏自然"为名的表演,却因可能对脆弱生态造成破坏而引发轩然大波。次日,品牌与艺术家删除了宣传视频。 9月2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 理。 "感谢全力支持我们在这里大闹天宫" 通报发布后,蔡国强工作室与始祖鸟品牌相继公开致歉,并表示如烟花对环境有影响愿全力补救。9月22日,已有环保专家抵达现场进行生态修复。有媒 体报道称,经专家初步判断,遭到破坏面积不大,正在清理现场的紫铜、塑料桶等。 9月22日中午,"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别让艺术惊扰生灵,这份'热闹'请适可而止",其中提到,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高度重视蔡国强 与始祖鸟联合举办的烟花活动,协会对此次事件可能给当地动物带来的影响深感忧虑。 蔡国强现场感言曝光 蔡国强的现场感言视频也随之曝光。当天,蔡国强身穿橙色始祖鸟上衣,在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