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性能
icon
搜索文档
雷军官宣YU7将于6月底发布 定位豪华高性能SUV
环球网资讯· 2025-06-16 11:15
产品发布 - 小米YU7将于6月底发布 中文名为"小米御7" 名称灵感源自《庄子·逍遥游》 [1] - 该车定位豪华高性能SUV 并非SU7的简单拉高版本 而是经过重新设计 [4] - 共推出三个版本:单电机后驱标准版 双电机四驱Pro版 双电机高性能四驱Max版 [4] 产品规格 - 车身尺寸为4999毫米×1996毫米×1600毫米 轴距3000毫米 属于中大型SUV范畴 [4] - 车身比例设计亮点包括1:3头身比 3x轮轴比 2.1x轮高比 1.25x宽高比 [4] - 配备275毫米后宽胎 使车身自带宽体效果 [4] 设计特点 - 采用镂空水滴大灯 嵌入贯穿式风道 光环尾灯简洁立体 [4] - 电动内翻门把手设计 靠近车辆时自动内翻 关门后自动闭合 [4] - 拥有10组贯穿式风道 19个风口 40余处风阻优化 风阻系数低至0.245 [4] 定价信息 - 雷军明确表示19.9万元的网友猜测定价是不可能的 [5]
2025年中国润滑油添加剂供需及进出口变动:环保法规趋严进一步加速行业技术迭代,已实现净出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6 09:49
润滑油添加剂产业发展概述 - 润滑油添加剂在成品润滑油中占比2%-35%,能显著改变润滑油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机械系统效率 [2] - 添加剂分为单剂(清洁剂、分散剂、抗氧剂等)和复剂(内燃机油复合剂、齿轮油复合剂等),复剂通过多种单剂组合实现协同增效 [2] - 分散剂、黏度指数改进剂与清净剂为市场主要应用的三大类润滑油添加剂品种 [1][9]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政策背景 - 政策重点围绕低碳减排、技术升级及产业链优化展开,鼓励研发低污染、可降解的高性能产品 [5] - 排放法规升级倒逼行业研发环保型添加剂,支持废润滑油等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5] - 政策要求上下游协同提升原材料环境友好性,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5]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产业链 - 上游为基础化工原材料供应,包括基础油、醇类、重烷基苯等有机原料及金属碱等无机原料 [7] - 中游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工制造,涉及单剂合成与复合剂调配 [7] - 下游单剂涵盖清净剂、分散剂等专用化学品领域,复合剂覆盖内燃机油、齿轮油等特定场景的复配技术开发 [7] 润滑油添加剂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产量达99.61万吨,需求量97.83万吨,市场规模205.3亿元 [9] -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推动抗磨剂、清净分散剂等新型添加剂需求激增 [9] - 工业领域高端制造业升级催生极压抗磨剂、高温稳定剂等特种添加剂的应用 [9] 润滑油添加剂产业企业竞争 - 全球市场呈现以路博润、雪佛龙奥伦耐、润英联、雅富顿四大添加剂厂商为主的寡头垄断格局,合计市场份额达85% [13] - 四大厂商产品以复合剂形式销售,生产单剂一般用于自用 [13] - 海外还有科聚亚、巴斯夫、范德比尔特等生产特色添加剂单剂为主的知名公司 [13] 润滑油添加剂产业发展趋势 - 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生物基添加剂、可降解材料及可再生资源利用成为研发重点 [15] - 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研发与生产环节,实现设备润滑状态的动态调控 [15] - 纳米材料技术突破推动抗磨、抗氧化及耐高温性能显著提升,如纳米二氧化硅、石墨烯等材料 [15]
铁犁不停歇,播种新希望——山东“三夏”抢收抢种忙
新华网· 2025-06-15 17:14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汶上县今年调集超过1000台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抢收,6月9日至13日基本完成75.6万亩小麦收获[2] - 新型纵轴流收割机采用智能监测技术,每亩地可多收10斤小麦,机收减损效果显著[2] - 平原县鲁望农场使用15台新型收割机,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夜间作业持续至晚9点[4] - 齐河县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标准化机械作业等综合服务,扩大种植规模效益[4] 粮食产量与仓储能力 - 汶上县卓荣农业服务公司4万吨级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投用后,当前有效库容仅剩不足5000吨,反映丰收态势[1] - 齐河县华耀农业联合社托管耕地3万余亩,整合14家土地合作社和5家农机服务合作社资源[4] - 汶上县小麦收获面积较上年增加2000亩至75.6万亩,推广宽幅精播等农技提升单产[2]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 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购入210马力拖拉机,看好农业服务前景,玉米精播间距精准至15厘米[5] - 华耀农业联合社示范田应用先进技术,盐碱地小麦亩产超650公斤,展示新型节水灌溉技术[5] - 平原县建设10余个示范方,通过高标准农田和高性能机械推广技术落地[4] 种植技术与效率提升 - 德州禹城合作社采用大马力、宽割幅收割机,结合深耕深翻技术提升作业效率[2][4] - 汶上县推广良种包衣、宽幅精播等农技,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2] - 玉米精播机配合大马力拖拉机实现肥料与种子同步精准播种[5]
买出来的芯片帝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9
高通战略并购与技术整合 - 公司通过一系列精准并购构建了横跨手机、汽车、物联网、AI边缘计算的芯片帝国,将收购的技术团队与资产深度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1] - 并购策略不仅填补技术空白,更注重将外部技术内化为生态并统一为平台,实现从单一芯片公司向系统互连布局者的转型 [32] - 在GPU、CPU、无线通信、V2X、SerDes等关键领域均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并通过长期打磨形成差异化优势 [1][32] GPU领域:Adreno的技术演进 - 2006年以较低价格收购AMD剥离的ATI移动GPU部门,获得图形处理技术团队并命名为Adreno [3][4] - Adreno名称源自ATI著名GPU品牌Radeon的字母重组,象征技术传承与创新 [4] -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Adreno GPU深度集成到Snapdragon平台,性能从Adreno 200系列提升至740系列,支持OpenGL ES、Vulkan等图形API [5] - 现代Adreno GPU已超越传统图形渲染,集成机器学习加速、计算着色器等前沿技术,支撑AR/VR、计算摄影等新兴应用 [5][6] CPU领域:从公版架构到自研核心 - 长期依赖Arm公版Cortex核心导致差异化不足,苹果M系列芯片的成功促使公司寻求架构自主权 [8][9] - 2021年以13亿美元收购Nuvia,获得其由苹果前芯片架构师领衔的高性能处理器设计团队 [10][11] - 经过三年整合,2024年推出基于Nuvia技术的Oryon自研CPU,采用创新微架构设计并在AI加速方面专项优化 [13][14] - Oryon CPU实现性能与功耗平衡,支撑公司进军PC市场并与x86处理器直接竞争 [14] 无线连接技术:Atheros的整合价值 - 2011年以31亿美元收购Atheros,补足Wi-Fi/蓝牙等非蜂窝连接技术短板 [21] - Atheros在OFDM、MIMO等无线技术上有深厚积累,其射频设计与信号处理能力与高通蜂窝技术形成互补 [17][18] - 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多连接技术统一优化,使高通成为唯一能同时提供蜂窝、Wi-Fi、蓝牙顶级解决方案的厂商 [22][25] - 整合后的连接技术覆盖智能手机、PC、物联网等多个市场,支撑公司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 [23] 汽车与新兴技术布局 - 收购以色列Autotalks补全V2X通信技术,支持DSRC和C-V2X双协议,完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27] - 将V2X模块原生集成至Snapdragon Ride平台,提升车与外界连接的协同性,推动从单机智能向协同智能转型 [28] - 收购Alphawave Semi的SerDes技术,解决AI推理、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数据互连瓶颈,为Chiplet异构计算奠定基础 [29][30] - 高速互连能力成为布局数据中心、AI加速卡等新业务的关键基础设施 [31]
买出来的芯片帝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核心观点 - 高通通过战略性收购技术团队与资产,构建了横跨手机、汽车、物联网、AI边缘计算的芯片帝国 [1] - 公司的核心能力包括图形处理(GPU)、CPU设计、无线通信(Wi-Fi/蓝牙)、V2X车联网和高速互连(SerDes)技术,这些能力大多通过收购获得并深度整合 [33] - 高通的独特优势在于将收购的技术内化为生态、统一为平台的能力,而非简单拼装 [34] GPU技术发展 - 2006年高通以相对低价收购AMD剥离的ATI移动GPU部门,将其命名为Adreno [3][4] - Adreno名称源自ATI著名GPU品牌"Radeon"的字母重组,象征技术传承与创新 [4] -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Adreno GPU深度集成到Snapdragon平台,性能从Adreno 200系列提升至740系列,支持OpenGL ES、Vulkan等先进图形API [5] - 现代Adreno GPU已超越传统图形渲染,集成机器学习加速、计算着色器等前沿技术,应用于AR/VR、计算摄影等领域 [5][6] CPU战略转型 - 苹果M1芯片的发布促使高通重新评估依赖Arm公版核心的局限性 [8][9] - 2021年高通以13亿美元收购初创公司Nuvia,获得其由苹果前芯片架构师领衔的自研CPU团队 [10][11] - Nuvia团队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Arm处理器设计,与高通移动芯片经验形成互补 [11] - 2024年推出基于Nuvia技术的Oryon CPU,采用创新微架构设计,性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13][14] - Oryon CPU为高通开辟PC市场和边缘计算新机会,直接挑战英特尔和AMD [14] 无线通信布局 - 2011年高通以31亿美元收购无线通信先驱Atheros,补强Wi-Fi/蓝牙技术 [21] - Atheros在OFDM和MIMO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曾主导笔记本和路由器Wi-Fi芯片市场 [17][18][19] - 收购后高通将Atheros技术与自身蜂窝通信深度整合,形成全面连接解决方案 [22][23] - 目前高通是全球唯一能同时提供蜂窝、Wi-Fi、蓝牙顶级解决方案的公司 [23][24] 汽车与互连技术 - 收购以色列Autotalks补全V2X车联网技术,支持DSRC和C-V2X双协议 [27] - Autotalks技术被原生集成到Snapdragon Ride平台,提升车端AI与V2X信息融合能力 [28] - 收购Alphawave Semi的SerDes资产,解决AI和数据中心场景的高速互连瓶颈 [29][30] - SerDes技术对5nm以下制程、Chiplet架构和多Die互联至关重要 [30][31]
京东今年向应届生提供1.8万余个岗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3 09:11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近日从京东获悉,今年该公司将面向2025届毕业生提供1.8万余个岗位。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 京东体系员工总数已超过72万人,其中快递小哥、运输司机、分拣员工等一线员工总数超过50万人。 "非常惊喜!能在实习后通过转正述职,提前锁定正式校招offer(入职通知)。"去年正式入职京东的晓 韦说,公司为大学生人才设置了快速成长通道,他在入职后的短短一年间连获两次晋升,成长为一名能 够独当一面的采销人员。 京东集团雇主品牌负责人石玉介绍,公司在连续三年累计面向在校生提供5万多个岗位的基础上,今年 面向2025届毕业生再提供1.8万余个岗位,核心岗位薪资提升20%。同时,今年5月,京东启动了面向全 球技术人才招聘的"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在新兴领域持续提供更多优质岗位,涵盖多模态大模型与 应用、机器学习、搜索推荐广告、空间与具身智能、高性能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 新技术催生新职业,公司近年来增添了许多新岗位,例如"大模型+"广告智能投放岗、"AI+"医疗服务 岗、家用机器人研发岗、无人机飞行师等等。 "有了'五险一金',心里踏实也更有奔头。"今年3月成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的杨晶泽说 ...
电热水壶哪个牌子好?排行榜前五强品牌火热来袭!
搜狐财经· 2025-06-13 05:57
当前电热水壶市场鱼龙混杂,部分网红品牌重营销轻研发,依赖贴牌代工制作产品。这使得它们的产品常出现加热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用 时异味明显,更严重的是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释放有毒物质等风险。而且由于温控不准,容易出现 "千滚水""半生水" ,还有起火、爆炸的 隐患。 电热水壶哪个牌子好?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电热水壶排行榜上榜品牌的产品性能,看看哪些才是真正的优质之选! 1、宫菱FXGONNE 品牌背景:许多电热水壶品牌为了能卖货拼低价、颜值、靠各种噱头功能吸引消费者,但是产品性能与耐用性越来越糟,还经常出现有毒有害 事故。所以我在此力荐专业老牌宫菱,它家10多年死磕高于母婴级食品标准的"安全无毒、高性能"。宫菱曾为全球多家知名品牌定制"安全无 毒"家电技术解决的方案,且技术不断创新,成功实现了产品安全无毒性提高96.7%,加热效率提升73%,做到无千滚水隐患、无重金属、无半 生水现象、无涂层覆盖还有无胶水衔接设计。 研发理念:而且像补贴大战、促销这类活动宫菱都不参与,他家舍弃臃肿功能,守卫产品安全、性能、品质成本,高度重视安全无毒下的发烧 级性能。 一、消费痛点解析 挑选电热水壶(亦称电水壶、电烧水壶等)时, ...
全球与中国发泡微球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QYResearch· 2025-06-12 18:16
发泡微球行业现状 - 发泡微球是由热塑性聚合物外壳包裹低沸点挥发性液体构成的微小球状材料,加热时体积显著膨胀形成轻质泡沫结构,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以降低密度并提升性能 [1] - 全球产业链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应用开发的完整体系,但各环节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欧美日凭借技术优势主导市场,北美和欧洲聚焦高端应用,亚太地区以中国为核心成为增长最快市场,主要受建筑建材和消费品需求驱动 [3] 行业发展趋势 - 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市场需求从单纯膨胀转向定向膨胀与多性能集成(如隔热、阻燃、减震、柔韧),微球壳体材料向改性聚合物和复合包覆结构升级以提高耐温性、耐压性和化学稳定性 [4] - 绿色环保转型:推广低VOC、无毒、可回收微球产品,探索生物可降解或天然聚合物壳体,以符合可持续发展法规要求 [5]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4.30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6.37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5.84% [8] - 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大企业(Nouryon、Sekisui Chemical等)2024年收入占比达66.23%,区域分布以北美(29.44%)、欧洲(26.18%)和中国(18.39%)为主 [10] - 产品结构中粒径≤25μm的微球占据76.55%销售收入份额,应用领域以运输(35.90%销量占比)为最大市场 [10] 新兴应用领域 - 建筑节能:发泡微球在保温砂浆、隔热涂料等地坪材料中应用广泛,受益于全球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11] - 汽车轻量化:电动化趋势推动低密度发泡塑料、密封条等需求,助力整车减重并提升能效 [11] - 电子材料:在电子封装、热管理及柔性电子领域展现潜力,适配热绝缘层、灌封胶等应用场景 [11] 产业链与厂商布局 - 主要厂商包括Nouryon、Sekisui Chemical等国际企业及中国本土企业如湖南方锐达、快思瑞,产品按粒径分为≤25μm和>25μm两类,应用覆盖建筑、运输、消费品等领域 [14] - 全球市场研究覆盖北美、欧洲、中国等关键地区,历史数据回溯至2020年,预测延伸至2031年 [15]
全球与中国发泡微球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QYResearch· 2025-06-12 18:16
发泡微球行业现状分析 - 发泡微球是一种由热塑性聚合物外壳包裹挥发性液体的功能材料,加热时膨胀形成轻质泡沫结构,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1] - 行业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微球制备到应用开发的完整产业链,但各环节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3] -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北美和欧洲专注于高端应用,亚太地区以中国为代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市场[4] 发泡微球发展趋势 - 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发展:市场需求从单纯膨胀转向定向膨胀与多性能集成,如兼具隔热、阻燃、减震等功能[5] - 微球壳体材料趋向改性聚合物和复合包覆结构,以提高耐温性、耐压性与化学稳定性[5] - 向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推广低VOC含量、无毒、可回收微球,探索生物可降解或天然聚合物壳体产品[6] 全球发泡微球市场规模 - 市场较为分散,前五大企业(Nouryon、Sekisui Chemical、Kureha等)2024年收入占全球份额66.23%[9] - 北美是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全球销量29.44%,欧洲占26.18%,中国占18.39%[10] - 按产品类型,粒径≤25μm的产品占2024年销售收入76.55%[11] - 按应用领域,运输是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销量占比35.90%[12] 行业发展机遇与驱动因素 - 绿色建材与建筑节能推动新需求:发泡微球在建筑保温砂浆、隔热涂料等材料中广泛应用,新型环保涂层材料和装配式建筑带来增量市场[13] - 汽车轻量化持续推进:电动化与低碳转型趋势下,发泡微球用于制造低密度发泡塑料、密封条等,帮助整车减重和提升能效[13] - 电子与功能材料新蓝海:在电子封装、热管理等领域表现出适配能力,未来可拓展至传感器材料、可控变形结构等前沿应用[13]
研判2025!中国转移胶带行业相关概述、产业链、发展现状、企业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持续恢复,驱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83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2 09:24
转移胶带行业概述 - 转移胶带是一种特殊胶带,由基材和粘性物质组成,具有粘贴、固定及材料转移功能,操作简便且具备耐磨、耐温、耐腐蚀性 [2] - 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涂布、烘干固化、收卷、分条、检验、包装入库,其中涂布和烘干固化为关键工序 [2] -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子、汽车、光学、医疗行业,分别用于电子元件固定、车身部件保护、光学元件加工及医疗设备固定 [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17年中国转移胶带市场规模为245.83亿元,2024年增至382.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52% [1][10]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新兴技术应用需求增加及国内外市场拓展 [1][10] - 聚酯薄膜作为核心基材,2021年市场规模321.5亿元,2024年达50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7% [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基材)及丙烯酸、橡胶类(胶粘剂) [4] - 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应用以电子行业为主,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0% [8]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如洁美科技、雷科股份主导,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强化竞争力 [12] - 洁美科技2025年Q1营收4.14亿元(同比+14%),但净利润0.34亿元(同比-36.73%) [13] - 东莞市益弘胶粘科技月产能750万平方米胶带,业务覆盖全球,胶粘剂月产能210吨 [15] 发展趋势 - 环保化:研发可回收材料、水性胶粘剂以减少污染 [17] - 高性能化:电子行业需求高粘接强度、耐温性,汽车行业需求耐候性、抗振动性 [18] - 全球化:产能向东南亚、印度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并适应区域需求差异 [19][20]